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關於候選人在面對諸多機會時做出了的選擇。
有一位候選人想換工作,所以放出一點風聲,就接到多個公司HR和獵頭的電話,我們姑且就以A,B,C,D,E來分別代表其中的五家公司,並分別羅列了職位的吸引點。
A公司:工作機會的地點在候選人家鄉,這個機會對於候選人來說是更高職位的吸引和挑戰,同時HR和候選人一直保持不錯的聯繫;
B公司:工作機會同樣是在候選人家鄉,機會的吸引點是50%加薪;
C公司:薪資持平,但是公司background很不錯;
D公司:一家世界500強的公司;
E公司:50%加薪,但前期是要從售後轉型到售前。
面對這五家公司,候選人首先放棄D公司,原因是私下了解到公司最近處於變革期。於是剩下四家公司都準備給該人選發放offer。
緊接著,候選人放棄了A公司和E公司,原因分別是:對個人挑戰太大同時公司GM能力一般及提供的崗位和候選人目前工作內容有很大不同。
只剩下B,C兩家公司B公司薪資福利很吸引人;C公司平臺和客戶不俗。那麼,我們猜猜該人選最終去了哪個公司?
結果是F公司!為什麼呢?因為F公司兩天就走完三次面試,並最快發放offer。
相比較而言,而B公司承諾一個禮拜發放offer,因為HR疏忽忘記,候選人心裡很不好受,同時也質疑該公司內部管理;C公司薪資上變相壓低,就好比說青島生活成本比煙臺低,所以薪資持平很合理……
這個月我也是被turn down兩個,一個是在入職前幾天,一個是在入職當天,都是最後被原公司挽留了下來。如果作為獵頭的你遇到這樣的事情,是不是很憤慨?
最開始我也是,覺得該CDD不夠義氣,沒有職業道德,起初沒有意向就不該接這個offer,不離職就別看機會啊,浪費大家時間等等。
但是,在此後找機會和他們面談時,也開始理解候選人,甚至支持他繼續在原公司更好發展。
也是後來才發現,候選人留在原公司的動力是在接觸初期都沒有預估到的,包括候選人自己也沒有預估到離職導致的風波會如此不可控。
就好比最初我給大家分享的那個案例,候選人在有換工作意向時,絕對不會只考慮一個機會,至少是不排斥多接觸幾個工作機會,進行比較和參考的。
所以,在候選人接到offer後,才更是考察一個顧問綜合能力的時候,包括與候選人的溝通,情感的建立,說服能力,信息的搜集,洞察力和判斷力等等。
身邊有存在這樣的一類獵頭顧問,即在候選人接到offer後就不再過問,好像候選人既然提出離職就一定會按時入職一樣,所以在中間就只是充當一個傳遞信息角色。
可是一旦候選人turn down,就怨聲四起,覺得候選人不厚道、不爽快,覺得自己人品太差總是遇到這種事情等等。
跳槽謹慎是正常的,換工作本身就不是兒戲,所以作為顧問的我們,更需在候選人接到offer以後保持清醒並持續與候選人的溝通,也不能一味的為了成單而不管候選人的利益和想法。
多換位思考,畢竟我們自己在擇選公司時,也一定會多做比較,不會把換工作當作一次簡單的商品買賣。
雖然說turn down offer有時不可避免,但最起碼,我們應該儘量減少此類案例的發生。也許做獵頭確實有運氣成分在裡面,而且運氣是不可控的,所以我們更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去掌控可控部分。
所以,同仁們,被turn down offer別怪罪候選人,多從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