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在閬中等你……》,《如果可以,我在蓬安等你……》後,朋友說,你能不能寫個古鎮,不在那等「誰」啊。其實,不是我在等誰,而是我覺得一個古鎮就應該有人去賞古景、或聽古事、或品古風、或析古韻……等著,既有悠然的心情,又有著沉重的期望,如此更有古的韻味了。我一直喜歡用四個字來形容古鎮的特色。如巴適「錦裡」、書香「洛帶」、書院「南池」、平和「泰安」。與其說是四個字,不如說是一個詞,如此篇的「漢時王城」,古鎮的特色一目了然——漢時的國都。
據度娘介紹:郪江位於四川綿陽三臺縣,郪江原名千子公社、千子鄉,三十年代更名為郪江鄉,1992年建鎮,同年被命名為省歷史文化名鎮。郪江古鎮是春秋戰國時為諸侯國郪國王城所在地。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此為治所設置郪縣,三國蜀漢設置東廣漢郡。郪王城山環水繞,虎踞龍蟠,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和豪傑名流聚會之所。
但是,三臺一帶的人都喜歡稱為「郪國」或是「郪王城」,原來,郪江古鎮,系部落酋長國的國都。從地理及風水而言,其左傍錦水,右鄰江;東有一座鼓樓山,西有一座天台山,兩山如兩條蜿蜒的巨龍,昂首抖動長鬚,給人以浩氣凜然之威。兩江之畔矗立兩座獅山,一蹲一仰,挺拔高峻,形成了獅舞龍騰、古木森森的山川勝境。為此有詩如此描繪「郪江」:天台鼓樓鎮雙龍,三獅抬頭望金鐘。九龍逆水拜金闕,五廟風鈴唱夜空。
行至郪江,古石板的街上,漢代風格的牌坊立於街口;鼎樽般的建築立於牌坊前,恍然穿越了漢代。篆刻式體的「郪王城」更讓這古鎮顯得歷史悠久;柔和的筆畫亦讓小鎮顯得悠然自得。
輕輕地踏著灰白石板路,十米多的寬的街道讓整個時光亦顯得空曠;踱步直向前,最為古老的「王爺廟」呈現在眼前,跨過高高的門檻,戲樓下傳來熱鬧的棋牌聲,老年活動中心已成為了戲樓的主戲;直入眼帘的是是2棵稱已有200年的黃桷樹,此時它們的直入雲天,雖無松柏的挺立,卻早已樹冠蓋廟宇,再一次提醒著進出的每一個人,這裡曾有著歷史故事發生;堂內棋牌的喧囂與黃桷樹的莊嚴,讓廟堂有著兩種不同的風格融合在一起。戲樓上面空無一物,雕刻的花欄仍精細可見人物鞋帽上的花紋,讓人再一次感嘆古人的巧奪天工的技藝;龍王廟用玻璃保護在了大堂之上,也隔離了世俗的棋牌之鬧。牆體竹篾牆已開始脫落、顯得破敗,青藍的瓦堆上,青綠的小苔蘚卻以這無人問津的角落裡、以勝利的姿態向上生長。沒有陽光的陰雨天,紅的祈福條、綠的小苔蘚、黃的老樹葉、褐的雕花窗……使原本破舊的王爺廟透出了一般的生機,有著歷史的滄桑、有著生活的悠閒,還有著沉重的辛酸……
隨著街道而下,驚喜地發現,這裡還在製作著手工拉鋸、竹編果盤等鮮見的物品,這些小小的藝術品,再一次展現了魯班後人的手藝精湛;紅褐的玉米棒如辮髮般盤在屋簷上,更是成為了現代房屋的另類風景,它們以自己的姿態描繪著一幅幅豐收累累的畫卷。
「龍王廟」也好,「地主廟」也罷,飛闕樓閣也好,雕樓石砌也罷,如今都成為了一段歷史。或許那一年,古郪國的城王曾在這裡點兵戰沙場;或許那一年,漢室藝女們曾在戲樓高歌婉轉;或許那一年,巧手魯班也曾在此繪刻夢想……如今,都已成過往。長滿苔蘚的水井靜靜地佇立在中央,低矮的翹簷難覓當初的輝煌。
龍王廟有著漢代的風格,關帝廟卻留著明代的玲瓏,郪漢崖墓群的完好裡透出王家墓室的大氣與工匠的精巧,這系列的建築,都不得不讓人再一次感嘆漢代工匠的巧奪天工。輕輕地走在有著漢代歷史、徽派風格的古鎮上,想像著2000年前的繁華和藝術的精湛,雖無閬中的規模宏大,卻也不失為考古的旅遊景點。
踏古官道而上,坑坑窪窪的石階沒有現代的平坦,但是也仿佛能聽到上千前的人與木車、馬啼聲響,這個沉載著上千年的官道、用那1000公裡的長度連接著幾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更是展示了漢時的繁榮商貿。
如今的郪國,遠離了交通主幹道、遠離了城市的繁華、遠離了漢時的戰亂;卻留下了讓後輩、中外遊客敬仰的精湛技藝。
一路走來,發現許多街坊鄰居在屋簷下制竹編、炸小魚、剝花生,生活的悠然再一次呈現在這個小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