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著歷史的腳步,我來到了郪江古鎮。郪江原名千子公社,有詩道:天台鼓樓鎮雙龍,三獅抬頭望金鐘。九龍逆水拜金闕,五廟風鈴唱夜空。這是古郪國最好的寫照亦是古鎮百姓心裡的故居。
第一次去時匆匆,也沒有細細品味,印象裡只有他的歷史底蘊深厚,具體形象卻已經模糊。
於是便有了這第二次。到達時已是上午十點多了,太陽正肆無忌憚地發射它的魅力,在刺眼的陽光中三個古漢字映入我的眼帘:郪王城,那一刻我才覺得自己真正進入了這裡。
牌坊上的三個大字仿佛快要聳入雲天,穿過高高的牌坊就是新修葺的街道,透露出古鎮該有的古色古香。
街坊鄰居們熱情得像是自家人,看我們走得大汗淋漓便會借著和我們打招呼的機會搬出幾個小凳子叫我們坐下休息一會再走,偶爾還會有上了年紀的老人跟我們講述郪江的歷史。
沒走多久就到了午飯的時間,我們在當地的餐館中很幸運的吃到了郪江的特色美食:椒麻魚、河蝦以及郪江裡新鮮打撈的鰱魚,它們的味道更是一絕,惹人稱讚。
午飯過後我們找到了守護千佛寺摩崖造像的老婆婆,她帶著我們去觀賞了深山中的摩崖石刻佛像,很難想像她是憑著怎樣的毅力堅守在這裡,守著千年的佛像。
向老婆婆道過謝後我們便去到了一條古官道,它是連接川中、川東的咽喉,是進出郪江的必經之路。這條古老的石板路上,除了通達南北,還與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相關,最為老百姓熟知的是三國故事了。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奉蜀主劉備之命前往各地分定州界,從古郪道到了郪縣,郪人宰牛烹羊,舉杯歡迎,在青山綠水間展開了一幅軍民共歡、官民同樂的歡騰畫卷,那場景雖已隨風而逝,但故事卻留在了老百姓的傳聞中。
古官道下面是另一處美景—九龍橋,穿過一條泥濘的小路就來到了九龍橋。石橋長約50米,九個橋墩上分別雕刻著一條石龍。
關於這座橋還有個美麗的傳說,當時郪江因水妖作怪,常年河水泛濫,人民來往兩岸很不方便,天庭知道了這是便派下九條祥龍降服這妖怪,從此郪河平靜,人民安居樂業,為了紀念這九條龍,便修建了這座橋並把它們永遠地刻在了這座橋上,九龍橋由此得名。
遊覽了九龍橋過後,我們又繼續沿著上午的路線來到了老街。老街兩旁的房子都帶著木柱支撐起來的寬敞走廊,街有多長廊有多長,像江南的小鎮。
平日裡,街坊鄰居會在廊下吃飯、幹活、喝茶、聊天。
老街上有地祖廟和王爺廟,裡面還搭有戲臺子,從前人們燒香看戲,如今偏愛喝茶聊天,生活方式雖改變了但愜意自在的狀態卻是古鎮百姓從古至今一直追求的。
遊覽完老街差不多就結束了這次的行程,臨別時關於郪江的一切映象湧入腦海。郪江帶給我的不只是視覺上的感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滌。我愛郪江的寧靜、古樸,更愛它帶給我的獨一無二的郪王城。
來源:玩遍三臺 綿陽達人幫綜合整理編輯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