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有一塊被稱之「老門東」的街區。這片街區地處南京古城的中華門外,也就是古南京的南門外。因為地理位置是在南門的東端,所以當地人也叫它為「門東」,與區別於中華門以西的「門西」地區。史料記載,遠在三國時期,「門東」地界上就有居民居住,這大概是古南京城最早的居民棲居地。
歷史上的「門東」地區,是個泛指概念,反正以中華門為界,東面的都被稱之為「門東」。現今人們見到的「老門東」,僅僅是其中的一條街區,範圍小了很多,但古蹟卻保護的不錯。作為南京城內帶有古風味道的街區,休閒和美食成了它的主要載體。
老門東現在的範圍,東起南京的江寧路,西至中華門,南面剛好是明代的城牆。整個街區從橫交錯的胡同,寬窄相間,無論你從那個胡同裡走過,都能回到主幹道上。加上街邊的石牌坊、妙趣橫生的塑像,還有讓人淌口水的美食,逛一下老門東,感覺上一點都不比臨近的夫子廟景點差。
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曾經有一部《城南舊事》的影片轟動一時,影片描寫的是老北京城南的往事,其實把它放到六朝古都南京的城南,同樣也會精彩。因為老門東,便是這個「城南」的縮影。現在佔地面積達70多萬平米的老門東街區,每一棟房屋、每一塊石板,都有一段往事。
據說老門東的興起,是因為明初定都南京時,朱元璋動用大批民工修築南京的城牆.這些民工大多就近住在城牆的工地附近,於是在中華門一帶形成了較為集中的居民區。所以老門東的街區內,最早的巷子名字都跟軍營相關,如中營、邊營、三條營等,這些巷名有的一直沿用至今。
老門東街區內最著名的一條街,名叫「箍通巷」。它從現今老門東的石牌坊起,一直延申到南端的明城牆,長度不足千米。相傳這條巷子的得名,是因為明代的江南首富沈萬三,其手下有不少箍通匠人,大多居住於此。這批箍通匠,大概算是六朝古都最早的手工藝人了。當遊客一走進這條巷子時,迎面而來的就是昔日箍通匠人的塑像。
歷史上老門東最為輝煌的時期,是明清兩朝在此設立的「考棚」。所謂「考棚」,是供悻悻學子參加科舉應試的場所,老門東的所在地,為「上江考棚」。《南京市地名錄》中也有記載:南起新民坊,北至剪子巷。清朝科舉時,上江考生宿舍設此,故名。
「上江考棚「,是專供安徽籍考生居住的地方,與之對應的還有一處」下江考棚「,位於今天的南京市第一醫院附近。因為安徽在江蘇的上遊,所以安徽的學子全部投宿於「上江考棚」,而江蘇的學子是要進入「下江考棚」的。這兩處考棚,均離開夫子廟內的「江南貢院」不遠。
據說數百年間,老門東的「上江考棚」並沒有考生中過狀元。倒是太平軍佔領南京後,「上江考棚」被徹底焚毀了,但老門東卻出了個中國第一位女狀元傅善祥。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開設了「女科」,南京女子傅善祥憑一篇洋洋灑灑的「萬言書」一舉成名,震動了古南京城。傅善祥的故居「傅宅」,位於箍通巷西,古稱「貴人坊」,後又改稱為新民坊。
改造前的老門東,大體建築為清末民初的木結構磚瓦房為主,因為曾經為安徽學子的聚集地,好多民居都是以徽派建築為主,白牆黛瓦,高大的馬頭牆林立。雖說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有點破舊,但依舊為南京城內保存比較完好的居民區。
本世紀初,老門東地區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造,到了2013年的9月,作為南京歷史文化一條街的老門東,終於「開街「迎客,人們在逛完了夫子廟後,又有了一處休閒的好去處。並且它跟夫子廟一樣,免費對遊客開放。以後有機會去南京旅遊的話,建議去老門東走走,不僅有美食,還有城南舊事。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