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表示,2019年福建省GDP達到4.2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首次反超臺灣地區,這是歷史性突破,對對臺工作具有深遠意義。的確,這一成果的取得,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因為這是必然結果也是自然趨勢。
看到這個結果,始終戴著有色眼睛、抱著歧視偏見心願的島內政客們,除了冷嘲熱諷、冷言冷語之外,應該不會對這一事實認可和肯定。但不管他們打算如何看待,拋出何種言論,事實勝於雄辯,公道自在民心,都是改變不了和抹殺不掉的。
「假新聞」?! 20年前,臺灣GDP 還是福建的7倍。公開數據顯示,臺灣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初步數據為4.22萬億元,經濟增速為2.73%。福建省2019年GDP達到了4.23萬億元,首次反超臺灣地區。向來都是「另眼相看」大陸的島內媒體和政客,對這一數據肯定會「瞪大眼睛」「大吃一驚」,認為明明民進黨當局說的臺灣經濟是「好」是「棒」是「強」的,現在離臺灣最近的福建實現了反超,絕對是的「假新聞」。抱著這種心態和認知的人,總是不敢承認和不願意面對事實,認為這一結果和事實是「假新聞」也就不足為奇了。可是,這些人有沒有勇氣和膽量親自到福建走一走、看一看、比一比呢?只有身臨其境的感知,才有發言權,才能把心中問號拉直,進而變成感嘆號。
「不可能」?! 1980年臺灣經濟巔峰時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盛極一時,當時的經濟總量就佔了中國大陸45%左右,而現在只佔到4%左右的比例。比如福建,2019年經濟增速達到7.6%,20多年來福建的經濟增長率在10%左右,而臺灣的經濟增長率在3%左右,簡單的從經濟增長率來看,福建與臺灣相差7%,所以2019年福建的經濟總量超過了臺灣。臺灣少數人的認識認知大陸的思維還停留在上世界40年代,「大陸用不起電」、「大陸吃不起茶葉蛋」、「 大陸缺糧缺肉到吃田鼠」等等,此番言論就連好多臺灣同胞都「大跌眼鏡」。在這種心態下,福建經濟總量超過臺灣,對於他們而言也就是「不可能」。但這又能說明什麼呢?這種認識既改變不了反超的事實,也掩蓋不了被超的結局。倘若這些人能夠放下偏見、去掉歧視、走出誤區,鼓足勇氣拿出膽量,會發現臺灣現在連大陸二三線城市「都不如」,對福建經濟超越臺灣經濟的事實也就真的認為是「不可能」了。
「搞滲透」?!對於大陸持續出臺惠臺便利舉措,「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等一系列便利臺胞的措施,島內媒體和政客不顧給臺灣和臺胞帶來諸多機遇、商機、利益、福祉的事實,用抹黑、造謠、抹紅等手段說這是大陸在「搞滲透」。其實,對於這種罔顧事實的信口雌黃,有萬千的事實已經給出了答案,廣大的臺灣同胞也用腳步告訴這些人「兩岸好,臺灣才會好」「立足大陸、走向世界」。島內政客無奇不用、肆無忌憚的對大陸各項便利舉措的「妖魔化」目的就是蠱惑民心、轉移民怨、欺騙民心,用精心包裝的各種謊言已達到坐收政治利益的目的,進而實現政治野心和政黨權謀,一副一人之私一黨之私的心態和嘴臉。但是,他們對臺灣經濟又做了什麼呢?即便他們自認為在政治利益方面達到了蠱惑民意,對發展臺灣經濟、謀求臺胞福祉上卻永遠都是一張嘴,長此以往當臺灣地區的經濟排名掉出大陸前十名甚至更多的時候,再多的抹黑、抹紅的「搞滲透」攻擊和指責,都改變不了臺灣經濟越來越差、和大陸經濟差距越來越大的事實。
「是統戰」?!臺灣推動實行的「新南向政策」等經濟措施,都被認為這是對抗大陸「統戰」的手段。包括民進黨當局在操縱「反中」「仇中」「抗中」的意識形態裡,「去中國化」「綠色恐怖」等都是應對大陸「統戰」。對於福建經濟總量超越臺灣,島內媒體和政客認為這是大陸的「統戰」策略也就不足為奇了。可是事實終究是事實,任何人都無法改變也改變不了。對於他們一貫的手法和招數,任何事實都是對這些抹黑和指責的有力反擊。從民進黨當局一連串的對抗大陸中我們都可以發現,他們怕「統戰」的程度已經達到了草木皆兵,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都會扣上「統戰」的帽子,對島內愛好和平的團體和個人、對積極推動兩岸交往交流的人利用「統戰」為藉口,借用行政手段、嚴查嚴審等方式,對兩岸民間往來的幹擾、威脅、阻擋、破壞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所以他們看到臺灣經濟被福建反超之後高呼「被統戰」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從這四種心態中我們都可以看出,這一事實對臺灣有些政黨、人士、媒體還是很難接受的。但是,不管他們是什麼心態也好,還是以什麼嘴臉來看待也罷,福建經濟總量超越臺灣經濟總量的事實都是改變不了的。而且,這種超越的事例還會有很多。從當前和長遠來看,臺灣被超越將是必然結果和自然趨勢。
經濟前景好。在大陸總體經濟環境向上向好的常態中,福建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而且這種勢頭會在鍥而不捨、改革開放、轉型升級的加速度中,會有更好的經濟前景。反觀臺灣,在拼政治層出不窮連綿不斷的境況下,拼經濟成了紙上談兵的畫餅充飢,「悶經濟」成為常態,加上臺灣政客的井蛙心態,自我感覺良好的思維,投資環境、創業氛圍、興業前景都從躍躍欲試到望而止步,尤其是兩岸關係在動蕩中讓臺商臺企的福利和利益受到交到衝擊和影響,如此捨近求遠的措施、緣木求魚的對策、閉島鎖關的手段只會讓臺灣經濟雪上加霜,在內耗紛爭加劇、政治清算盛行的情況中只會讓臺灣經濟沒有最差只有更差,這也導致了兩岸經濟差距越來越大,臺商臺企特別是臺灣年青一代紛紛離島登陸日趨成為勢不可擋的民心所向和常態趨勢,所以臺灣被超越這種落差和反超也就成了一種必然結果。數據顯示,2019年,福建實際使用臺資增長8.1%,入閩臺胞逾387萬人次,來閩實習就業創業臺灣青年超過3萬人。
商機機遇多。以福建為例,產業發展方面,福建地處臺胞離島登陸的「第一家園」,各項優惠政策和便利舉措是巨大優勢,農業、工業的規模遠遠要比臺灣好,政策的連續性、保障的穩定性、幫扶的制度性要比臺灣強。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表示,福建注重落實落細,發揮獨特優勢,著力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取得新進展。閩臺經貿產業聯繫、基礎設施聯通、基本公共服務、人員往來、文化交流等都展現出新氣象。從大陸的廣闊市場空間、機遇、商機來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成為助推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重大戰略、經濟政策、發展願景中都率先同臺胞分享發展機遇,並為臺胞在大陸提供同等待遇,成為廣大臺胞打拼創業的沃土和圓夢飛翔的港灣。所以,這些優勢,註定了臺灣被超越的自然趨勢。
制度優勢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我們要保持自身發展勢頭,同時採取正確政策措施做好臺灣工作」。 大陸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以實實在在和貨真價實的善意、誠心、舉措來實現「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灣同胞」,推進兩岸交流交往、護理合作、民間往來,持續深化強化細化兩岸融合發展,不斷豐富完善相關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2019年兩岸人員往來約900萬人次,臺胞來大陸超過600萬人次。兩岸貿易和臺商對大陸投資保持增長,達2280億美元和15.9億美元。比如,ECFA籤署以來,大陸方面切實履行承諾,保障ECFA順利生效實施。截止到2019年9月底,貨物貿易早期收穫產品,大陸對臺累計減免關稅約388.8億元人民幣。早期收穫產品清單給島內中小企業及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從2010年到2019年,早收清單中臺灣對大陸出口農產品的增長超過了2倍,大陸已成為臺灣農產品外銷第一大市場。這些成果的取得都體現了大陸制度的優越性,按照既定的方針政策不鬆勁、不折騰、不放棄,一步一步的在實現實踐中充實和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在好的基礎上力求更好的目標。
從去年的全國GDP排名中,我們可以看出臺灣排在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湖北、福建之後,距離臺灣最近的福建實現了超越,無論島內政客抱著什麼心態、表現什麼嘴臉、利用什麼手段、使出什麼招數,這種超越在大陸制度優勢、商機優勢、發展優勢、經濟優勢的「組合拳」助力助推下,越來越多的臺灣被超越終將是要面對和承認的必然結果和自然趨勢。(賈永輝 評論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