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的毛利其實只有15%-20%。即便每天有上千元的銷售額,其實也就賺個一兩百元的利潤。如果還要請人,每人每月2000-3000元的成本費,最後算下來,其實是入不敷出的。」
近日,記者走訪武漢各大小區便利店,在近郊居民小區開有一家便利店的毛先生如此表示。然而,與之形成反差的,卻是今年以來便利店逆市擴張的燎原之火。國內知名快消B2B電商中商惠民(北京)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商惠民)對外宣布,完成對號稱「掌上7-11」的愛鮮蜂戰略投資並實現控股;去哪兒網前兩大高管殺入便利店領域,創始人莊辰超3億美金重倉便利蜂,前副總裁張澤做了面向全國零散小雜貨店的比價平臺「貨圈全」;家樂福在華成立投資公司聚焦便利店……
當實體零售出現「關店潮」,主打年輕消費的便利店行業卻為何逆市上揚?多數便利店都不掙錢了,海外零售巨頭、線上快消大咖和網際網路新生代中堅力量卻加速跑馬圈地的背後圖什麼?
利潤微薄 千元銷售額僅一兩百元利潤
「咚咚咚」,這樣的新店裝修聲音在張女士聽來已經非常熟悉了,作為可多便利店武漢市洪山區某街道店的店長,她從繁華熱鬧的市中心區遷至近郊的居民區,都與這樣的聲音淵源頗深。
上一次讓張女士記憶猶新的「咚咚咚」道路改造聲過後,她們全家賴以生存的便利店就因為租金太貴搬到新開盤的近郊區,而這次的「咚咚咚」則是隔壁間隔不到50米的商鋪正在趕著裝修門面。看到商鋪大門上掛著的「便鄰」Logo,張女士不由地感嘆,這下生意更難做了,又多了個「對手」。
原來,張女士在近郊的店子開張不到兩個月,就已經有了3個「情敵」,加上即將開業的這家新店,不足500米的小區商業街周邊已經布局5家便利店,而且大多還是連鎖式便利店。
記者走訪武漢市光谷步行街等多個市中心繁華街區及百瑞景等多個居民區發現,便利店扎堆新開的情況並不少見。有的小區入口兩側及人流量集中的街道上,甚至是幾家便利店並排著開。
這樣密集化的遍地開花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多數新開張的便利店處在盈虧邊緣。張女士告訴長江商報記者:「通常新開張的便利店第一年多是保本或者虧損狀態,主要還是人流量多的店面租金太貴、人工太貴,而居民社區新開張的店相對消費群也少,銷售額自然就下去了。」
以張女士的新店為例,新開不到一年的店面每月租金1萬元,而每天的銷售額大概在1000至2000之間,再除去人工成本和電費等損耗,能夠攢在手裡的就所剩無幾了。
距離張女士店面較近的一家、同樣是新開張不久的便利店店長毛先生也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便利店的毛利其實只有15%-20%。新開張的便利店要麼選在成本相對高的人流集中處,要麼就定位在新開盤的小區,可新小區入住率不高,即便每天有上千元的銷售額,其實也就賺個一兩百元的利潤。如果還要請人,每人每月2000-3000元的成本費,最後算下來,其實是入不敷出的。」
另闢蹊徑 搶佔深夜市場增添業績
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多個「對手」的夾擊之下,各家便利店也在絞盡腦汁想招來迎戰。
每天晚上10點後,居民區的各家門店相繼打烊,這時候就是張女士的專屬舞臺。「城市便利店在夜晚是分為兩種的,一種是處在鬧市區24小時經營的,還有一種就是社區周邊到點打烊的。而我的便利店雖然搬到居民區,卻還是每晚守到凌晨兩點以後,到深夜裡只有我這一家還亮著燈,既可以為深夜有需求的市民提供幫助,也可以為店面增添業績。」
此外,一些快餐、兒童娛樂設備也佔據著便利店的顯眼位置。不少消費者近幾年可以明顯感覺到新開便利店的升級質感,新裝修的店面、惹眼的門牌、時尚的擺放、便捷的餐飲、配套的兒童設備等,可以說,如今便利店的火拼戰場已不再局限於日用品的品種數量,各類花樣百出的新招只為博得消費者一笑。
這當中,最為時髦的還屬快餐專區及網絡訂單功能。一大早,位於武昌中心市區的某便利店就排起了長隊,該店店長一邊忙著整理食材,一邊吩咐店員往櫃檯上加貨。「開了快餐區後,生意量明顯多起來,店裡也熱鬧多了。現在很多年輕消費群體出行時間緊張,便利店添加了快餐區可為他們提供一站式購物便捷享受,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此外,網絡下單也為現在消費者提供了足不出戶的方便,尤其是單位開會等原因,沒時間外出訂餐的客戶也願意選擇這種方式。」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進入市場的競爭者結合了移動網際網路終端與便利店彼此的優勢,極大滿足了逐漸成為消費主力群體年輕人的需求,因此可以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但這種經驗顯然也不是人人都適用,上述開便利店的毛先生就表示,「剛開張時,這種方式我們也採用過,但受環境及人口密度等影響,消費的人並不多。」
潛力巨大 逆市增長站上資本風口
便利店陷入「圍城」之困,卻還是上演了一場跑馬圈地的資本熱。
從桐廬走出來的快遞大佬喻渭蛟轉身玩起跨界,最近一口氣新開了3家正兒八經的便利店。莊辰超卸任去哪兒CEO之後,悄然開了名為「便利蜂」的連鎖便利店。各大連鎖便利品牌也在快速擴張,7-11宣布在國內主要城市每年會保持新增門店30-40家;羅森力爭到2020年店鋪數量翻兩番,從目前約750家擴大至3000家左右;全家也曾宣布將在2024年實現1萬家門店的目標。中百集團介紹,2016年,中百集團在湖北地區共開設了50家中百羅森店,其中包含3家加盟店。對於2017年的開店計劃,公司表示將新增150家中百羅森店,預計加盟店所佔比例將達到70%。
一夜之間,處於二次擴張時期的中國便利店行業就仿佛站上了消費風口,甚至有投資人士喊話:錯過了共享單車,千萬不要再錯過便利店了。
這真的是門好生意嗎?易觀電商高級分析師楊亞瓊表示:「對於線上零售來說,目前也碰到了天花板,正是看中了便利店的新模式及新的盈利增長點,利用其來延長自己的周期,掌握更多的線下資源。同時,它也為現在注入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大數據技術以及物聯網技術等,去改造線下零售,來幫助它們提升一些『低端』式的服務。」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於2015年發布的《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指出,2014年全國便利店銷售額同比增長25.12%,門店數同比增長21.96%,而百貨和超市業態的增幅僅為個位數。便利店是唯一保持兩位數增速的實體零售業態,呈現出逆市增長的勢頭。
對此,沈萌認為:「線下零售受到電商的衝擊,業績不理想,而便利店因為具有更加貼近消費者的即時需求,因此反而逆市上揚。」
「零售巨頭和線上零售企業,在物流配送、移動終端等資源上具有較多積累,可以為普通的便利店帶來更為穩定和成熟的增長空間。而隨著年輕主力人群消費習慣的升級和轉型,線上移動終端和線下便利店的組合可以增大覆蓋面、提高銷售額。」沈萌表示。
只是,不掙錢還遍地開張、競爭激烈仍受資本青睞……這背後究竟是一片怎樣的大江湖?在楊亞瓊看來,很多跨行企業是為了完善自身的業態結構,便利店與消費者接觸最近,能夠解決大賣場無法解決的「最後一公裡」。
或許在物流、電商和其他具備網際網路思維的「外行」眼中,便利店已成了生態鏈中省不了的一環。
把視線從新入場玩家身上移開,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呈現出來——行業已有的玩家中活得不錯的其實並不多,除了經營十餘年的外資連鎖如全家、7-11、羅森等品牌能實現盈利外,大多數國內便利店還處在前期投入階段。「彎腰撿鋼鏰」,有人這樣形容它的吃力不討好。
新的入場者和傳統勢力該如何實現便利店「老樹發芽」?對此,沈萌表示:「新的零售模式更貼近消費者需求,也突破了原有線上線下零售自身的瓶頸,具有較強的潛力,但如何整合、發揮線上線下各自優勢並相互促進是重要問題。」
「想要綜合做好便利店,更多的還是需要與一些傳統零售的經驗相結合,才能抓住風口。目前的模式是都在嘗試,先行者可能會辛苦些,後進資本可以少走一些彎路,反而有優勢。便利店拿到資本後,一定要科學選點,結合網際網路及傳統優勢,絕不能單一而行。」楊亞瓊說。
(來源:長江商報 記者:陳妮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