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俑百問微講堂】修建秦俑坑的木材來自何方
秦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所謂「土」,是說這種建築是以土坑和坑中的土隔牆做建築的基礎;所謂「木」,是說這種建築的主體和頂棚都是用木材構築的。考古發現的遺蹟、遺物顯示,埋在地下的秦俑坑建築對木材的使用可以用「奢侈浪費」來描述:坑道的井架形柱梁結構用的是直徑為35—40釐米的原木,立柱下端的「地柎木」和上端的梁木用的是粗大的枋木,最讓人驚訝的是俑坑頂棚的搭蓋方式,竟然全部採用粗大的原木做密集的排列。從俑坑隔牆上遺留的凹槽看,棚木直徑多數在40釐米左右,有的直徑甚至達65釐米。
-
秦俑百問微講堂 | 秦陵博物院專業講解團隊傾情奉獻 59
秦兵馬俑一經面世就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由於秦俑的獨特魅力,在發現兩年之後,1976年3月—8月,秦兵馬俑跟隨「中華人民共和國古代青銅器展覽」到日本東京、京都展出。這是秦俑首次走出國門,展期5個月,觀眾逾40萬。媒體報導說:「展覽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人們。」從此,秦俑走上了環遊世界,傳播中華文明的徵程。
-
新中國考古重大發現|秦俑!秦俑!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新華社西安8月27日電 題:秦俑!秦俑! 新華社記者蔡馨逸 雄偉軍陣中的一個個八尺男兒,魅力穿越時空,歷久彌新,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1974年,秦陵兵馬俑重見天日,震撼世界的同時,也陸續解開諸多歷史密碼。
-
蔡馨逸:秦俑!秦俑!
劉瀟 攝每個秦俑都是會「說話」的傳奇1974年3月29日,陝西省臨潼縣(今臨潼區)西楊村,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一些陶俑碎片。當年7月15日,陝西省組織考古隊進駐西楊村,袁仲一任領隊。除了必要的工具,他們只帶了蚊帳和行軍床。「當時我們預計一周便可結束工作,因為在任何史籍中都沒有秦陵有陶俑的記載,誰也沒想到兵馬俑的規模竟然這麼大。」
-
吳永琪:守護秦俑
兵馬俑的價值無法估量,但在兵馬俑的背後,有很多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守護著它們的人,本期介紹的就是其中的一位——吳永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名譽院長,山東萊陽人。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一號坑:整裝待發的秦帝國軍士,真人比例大小,身披鎧甲,手作持兵器狀;腰束革帶,腿紮裹鞋,或直立、或側立、或半跪。它們的面容,喜怒哀樂、老壯青少,無一相同。
-
新中國考古重大發現 |秦俑!秦俑!
「當時我們預計一周便可結束工作,因為在任何史籍中都沒有秦陵有陶俑的記載,誰也沒想到兵馬俑的規模竟然這麼大。」年過八旬的袁仲一回憶說。 然而,等真正開始鑽探,考古隊員們卻發現他們腳下的這片遺蹟似乎「大得沒邊」,原計劃一周完成的工作變成了後來幾代考古人的「尋尋覓覓」。
-
西安市臨潼區秦俑民俗村
秦俑民俗村是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陵街道下轄的行政村。秦俑民俗村附近有秦始皇兵馬俑、華清池、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驪山國家森林公園、秦始皇陵等旅遊景點,有臨潼石榴、柿子餅、臨潼火晶柿子、黃桂柿子餅、臨潼醪糟等特產。
-
「小碎片」還原歷史 八千秦俑的故事講給你聽
5月去四川李莊參加李濟考古獎學金的一次活動,遇到首都師範大學一位公眾考古的碩士生,叫申珅,談到考古進學校有說不完的話。後來才知道,她是許衛紅的女兒,也是許衛紅的崇拜者。每次許衛紅到北京,都會被女兒請到不同的學校講講秦俑,講講親歷的考古發掘。 2009年,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啟動第三次發掘,許衛紅是現場發掘的執行領隊。
-
秦俑兩千年
過程記錄如下: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因此,我們可以想像,1974 年第一批秦俑被曝光後,附近迷信的村民會感到多麼驚訝和恐懼。故事的這一部分是眾所周知的,自1979 年第一座秦俑博物館開放以來,已經有九千萬中國人和一千五百萬外國遊客前往臨潼「朝聖」,導遊會以各種形式向遊人講述這段歷史。1974 年3 月的一場乾旱威脅著當年的水果種植收入。當地的幾位村民決定挖一口新井。
-
秦俑:中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新華調查:秦俑!秦俑! 新華社西安8月27日電 題:秦俑!秦俑! 新華社記者蔡馨逸 雄偉軍陣中的一個個八尺男兒,魅力穿越時空,歷久彌新,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每個秦俑都是會「說話」的傳奇 1974年3月29日,陝西省臨潼縣(今臨潼區)西楊村,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一些陶俑碎片。當年7月15日,陝西省組織考古隊進駐西楊村,袁仲一任領隊。除了必要的工具,他們只帶了蚊帳和行軍床。「當時我們預計一周便可結束工作,因為在任何史籍中都沒有秦陵有陶俑的記載,誰也沒想到兵馬俑的規模竟然這麼大。」
-
【秦俑百問微講堂】俑是什麼?
秦始皇兵馬俑眾人皆知,如果問到俑是什麼?多數人可能要上網搜索了。通常所說的俑,是指古代墓葬中為死者陪葬的偶人,常見的有泥俑、木俑、陶俑,極少數為石俑、玉俑、銅俑。古人認為,人死只是肉體的死亡,靈魂將在另外一個世界繼續生活。
-
讓秦俑走向兒童——評西安兒藝兒童劇《我們是秦俑》
兒童劇《我們是秦俑》劇照 《我們是秦俑》(楊碩編劇、廖偉導演、鍾浩總導演)是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由西安演藝集團旗下的西安兒童藝術劇院創排演出的兒童劇《我們是秦俑》保留了秦地遺風、陝西特色,它構思巧妙,採用一個秦俑形象的機器人零零九作為敘事主體,讓他介入劇情,在博物館二十五點這樣一個奇妙的時刻,跟那些復活的將軍俑秦大白、跪射俑、執戈俑、唐三彩仕女俑、北魏飛天塑像、元青花海撈瓷、唐代鎏金鐵芯銅龍等聚在一起,以他的全能視角,介紹博物館裡各種文物的前世今生。
-
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久違的秦俑,不間斷的文化傳承
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發現。現已挖掘四個坑,面積共2.5萬餘平方米。坑內叢葬大量與真人真馬等同大小的陶製彩繪兵馬俑和當時實戰使用的各種兵器。出土文物達萬件之多。秦始皇兵馬俑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俑群,也是舉世罕見的藝術珍寶。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
《秦俑》電視版「大戰三生三世」
儘管已逾10多年,但老謀子、鞏俐主演的電影《古今大戰秦俑情》今年卻再次大熱,連成龍新片《神話》也將這段曠世愛情作為故事主線。記者昨天獲悉,時代東華公司已決定投資4000萬元人民幣,請香港陳嘉上擔綱總導演,原著作者李碧華任策劃,並邀香港編劇邵麗瓊執筆,開拍30集電視連續劇《秦俑》。 與以往的作品相比,重現螢屏的這段「秦俑情」將會青春逼人。
-
秦俑館裡的「名解說」
作為「秦俑館裡的段子手」,這個「90後」年輕人讓文物「活」起來,也吸引著更多遊客關注博物館。詼諧的講解方式在兵馬俑景區,張斌帶著旅遊團,右手指著匾額上的字,一字一句教遊客辨認。末了,他不忘提醒一句:「大家給兵馬俑拍照,一定關掉美顏。秦俑的國字臉,可別拍成瓜子臉了。」濃濃的陝西方言,加上逗趣的肢體動作,喜感十足,旅遊團裡笑聲一片。在他的旅遊團中,講解效果總是充滿歡聲笑語。
-
有彩繪的楊家灣兵馬俑,比秦俑更早驚嘆世人
實際上,出土的陪葬兵馬俑不少(如果僅僅以有兵俑馬俑算還會更多),秦俑真人大小,軍陣宏大,自然是最有名氣的一個,甚至於只要提起「兵馬俑」就默認是它了。本文聊一下(大約算第二有名的)西漢兵馬俑,出土於陝西鹹陽楊家灣的西漢彩繪兵馬俑。西漢兵馬俑其實已經發現了多處,特點是體型都比較小,一般只有真人的1/4到1/3,這大概與漢初與民生息的統治策略有關係。
-
英國學者所著《秦俑兩千年》,揭開中華民族更趨強大的基因密碼...
近日,英國學者愛德華·伯曼的歷史著作《秦俑兩千年》中文版問世,引發廣泛關注。此書的英文原版是西方世界介紹秦俑最權威讀本,也是「一帶一路」重要文化輸出成果。自從1974年3月兵馬俑被挖井的村民發現,四十六年來,兵馬俑的雄姿和所代表的秦代歷史一直震撼著世界。
-
兒童劇《我們是秦俑》:活起來的不僅是文物
作為在國內為數不多的一臺以文物保護為主題的兒童劇,《我們是秦俑》有特殊的意義。 首先,兒童劇選取文物為題材值得肯定。寓教於樂是兒童劇的主要特徵。相比美國好萊塢比較有影響力的電影《博物館之夜》系列,《我們是秦俑》的創作多了一種對文化的哲思。
-
真人版穿越《秦俑情》來襲
關於秦,最早從《神話》《尋秦記》等電視劇中認識,感嘆它的神秘、偉大,之後有了《羋月傳》《大秦帝國》系列,還有《復活的地下軍團》紀錄片,讓我們進一步認識秦,感受秦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這些影視劇都是關於「秦」的縮影,但沒有一種方式,能讓我們近距離觸摸秦歷史,直到2018年,經過8年精心打磨的
-
兵馬俑多名「秦俑發現人」籤名售書 引遊客質疑
應該說村裡像他這個年齡的老人都是「發現人」,因為大家都看見挖出了秦俑。「有好幾個人都因籤名把身體弄垮了,我籤了幾年就不籤了。」楊大爺說。 隨後,記者又找到被公認的「發現人」之一楊志發老人,他在自己家裡進行籤字售書。當記者詢問楊世華和楊西安是否是當年「發現人」時,楊志髮帶著明顯的牴觸情緒說:「我不知道,說了也沒啥意思。」之後便一言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