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碎片」還原歷史 八千秦俑的故事講給你聽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5月去四川李莊參加李濟考古獎學金的一次活動,遇到首都師範大學一位公眾考古的碩士生,叫申珅,談到考古進學校有說不完的話。後來才知道,她是許衛紅的女兒,也是許衛紅的崇拜者。每次許衛紅到北京,都會被女兒請到不同的學校講講秦俑,講講親歷的考古發掘。

  2009年,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啟動第三次發掘,許衛紅是現場發掘的執行領隊。她寫了一本《說說秦俑那些事》,用通俗、生動又精準專業的語言記錄第三次發掘一號坑的林林總總,講了與秦俑相關的社會歷史。也因為這本書,中央電視臺找到她,錄製第十二個「文化遺產日」的大型節目《中國記憶》中的「秦始皇兵馬俑」環節。這位「探方裡的資深美女」從鹹陽城的考古工地匆匆趕到北京,節目錄完都晚上11點了,第二天一早又匆匆趕回工地。

  今年是秦始皇兵馬俑成為世界遺產30年。許衛紅覺得,真正讓兵馬俑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成為世界遺產的,是一代代考古工作者。

  依據小碎片恢復歷史原貌

  2009年的發掘是兵馬俑一號坑第二次發掘被叫停20多年後的第一次系統規劃的考古發掘,有著清晰的考古目標。更為特殊的是,發掘期間對中外人士開放現場,遊客照常參觀。這種邊發掘邊開放的形式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它不僅可以讓人們看到各種遺蹟遺物出土時的現狀,而且可以使人們了解考古發掘的過程。

  每天30多攝氏度的高溫,秦兵馬俑博物館內遊客如梭……作為現場發掘的執行領隊,許衛紅的壓力可想而知。「幸好秦俑博物館老中青的骨幹力量都在現場,包括我的師傅,兵馬俑的發現者、命名者袁仲一老師。」那一年許衛紅43歲,距離1989年從吉林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分配到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正好20年。

  沒有一具兵馬俑在出土前是完整的。經過歷史上的幾次火燒、大水和其它的破壞之後,一號坑內遍布的是殘缺零亂的碎片。第十一號武士俑,破碎成73塊,重150公斤;第十二號武士俑破碎成153塊,重180公斤;第五號陶戰馬破碎成101塊,重229公斤。這些碎塊最重的44公斤,最輕的不足一克。

  將他們修復成原來的樣子,並非一個人可以完成。利用舊鐵釘、廢鋸條作工具完成陶塊的初步清潔工作,黏接小塊時利用木箱、砂土作固定器,拼接大塊時則用麻繩、木棍絞緊捆牢。11位同事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每一黏接處都要達到嚴絲合縫,兵馬俑的碎塊多,體積大,不可能一次全部黏接好,必須由小拼大,由腳到頭逐步黏接。否則,整體不易合攏,稍有偏差,黏接上體時不是出現前俯後仰,就是發生左歪右斜。

  最終,300多片碎陶塊被修整成兩件雄壯的武士俑和一匹雄壯的戰馬。修復後的第十一號武士俑通高1.82米,身穿戰袍,發系可數。第十二號武士俑通高1.85米,身披鎧甲,神採奕奕。第五號陶戰馬全長2.22米、通高1.70米,馬頭高昂微傾,似動似靜,似視似聽。

  因為這次發掘,許衛紅的團隊獲得了西班牙阿斯圖裡亞斯王子獎。2010年10月22日,在西班牙歷史文化名城奧維耶多,多少年沒有穿過裙子的許衛紅身著紫色旗袍代表中國考古工作者領獎。費利佩王子在頒獎致辭中說:「在考古發掘工作中,中國專家表現出了無限的耐心和認真的態度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我們對他們的奉獻深表敬意,他們的工作給我們帶來新的知識,而這些知識也許來自一個小小的陶片、玻璃片或金屬塊。這些小小的碎片,像一個複雜的拼圖,成為專家確認歷史事實的證據,專家們據此恢復歷史原貌。」

  讓更多人看出秦俑的門道

  其實在一號坑發掘時,許衛紅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採訪和提問,很多問題讓她匪夷所思。秦始皇陵兵馬俑雖然名氣大,但有多少人真正知道這「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內容?2012年編寫考古發掘報告時,她和隊友們都覺得有必要再寫一本科普版,讓更多的人來看秦俑時能懂點門道。但隨著考古的結束,大家又有了新的任務。

  三秦出版社的李鬱在一次考古論壇上聽到了許衛紅所做的《千年之約——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的考古報告》,便約請許衛紅寫一本通俗的普及讀物,因為關於秦俑的普及讀物實在是寥寥無幾。

  寫作的過程非常愉悅。愉悅是因為再看以前的發掘日記,又有了非常多的感悟。也正因為愉悅,居然很快就寫完了。她用編寫專業版發掘報告的廢紙列印出來,迫不及待地請自己的愛人、同為考古專家申茂盛當第一個讀者。「好不好?」「還用我說嗎?沒看到我一氣看完,都沒有瞌睡嗎?」

  又拿給女兒看。「這段太專業!作為外行,你不解釋一下,這些專業知識我為啥要懂?」許衛紅將書稿再次精心修改,請女兒拿給她的同學們看,直到他們說「基本看懂了」。

  《說說秦俑那些事》是2015年歲末出版的。當年就被評為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首屆中國傳統文化優秀推薦讀物。許衛紅說,「我自己不能說這是一本好書,但能說這是一本傾注了心血的書。」

  「秦俑的鑄造雖然是批量化生產,但它絕不同於我們現在的流水線,而是手工加模具,有很多個作坊製作兵俑,在作坊內部有做耳朵的、做兵器的、做車的,然後進行組裝,所以每一個都不一樣。陶工的鑄造是非常講究的,我們發掘出一個陶俑居然還畫著眼睫毛,墨色非常細,大概相當於兩根髮絲。」這次發掘的很多第一次都被寫到了書裡,比如第一次清理出絲織痕跡;第一次認識到木車製作的真實水平;第一次提及陶俑燒成後進行的修補工序……

  遠逝千年的那段歷史,依託紮實考古的骨幹,再輔以精準的學術觀點,尤其是糅合了許衛紅面對每一次新發現時的喜悅與惶恐,讓讀者也實現了一次與兵馬俑的凝視。從此她下了決心,每次完成一個項目,都要寫一個專業的考古報告,再寫一本普及性的讀物。

  田野是考古學家的舞臺

  和許多被調整到考古系的學生不一樣,許衛紅考大學時第一志願報的就是考古專業。

  秦陵被稱作考古學家的天堂,袁仲一等老一輩發現了兵馬俑,並奠定了兵馬俑和秦陵的研究框架,一代代人前赴後繼地拓展、深入,更多的發現支撐著更多的研究,更多的研究支撐了更多的展示與開放。

  在許衛紅看來,所有的田野考古都有自己的意義,她並不厚此薄彼。2014年她離開了秦始皇陵博物院,調至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現在擔任秦都鹹陽城大遺址項目考古領隊。

  鹹陽宮闕鬱嵯峨,六國樓臺豔綺羅。秦都鹹陽城是一座帝都,儘管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鹹陽城的考古工作就已經啟動,但城牆一直杳無蹤跡。2010年重新啟動的秦都鹹陽城大遺址考古工作,直到現在還沒有石破天驚的消息,但她依然樂此不疲。「考古從來不是為了探寶,只是為了完成一次穿越,完成一次與古人的對話。一片石磬殘塊、陶盆殘片,都有它們的前世今生。」

  「田野是考古學家人生的舞臺,無論寒風凜冽,還是烈日當頭,用手中的小鋤頭、小手鏟精耕細作,來來回回地辨識土色、劃地層、找遺蹟。當文物露頭後更是忙碌不停,跡象的剝剔、遺物的清理需要福爾摩斯般的觀察力和極端的耐心,還要給所有的地層、遺蹟遺物繪圖、記錄、拍照。晚上則要挑燈夜戰寫報告」。在別人看來枯燥重複的工作,她從不厭倦。

  現在,田野考古之外,許衛紅會通過微博、微信來傳播新的考古發現和認識,對於現實中存在的破壞文物或者文物保護中的不當舉措,她也會口誅筆伐,在微博上擁有不少粉絲。

  畢業快30年了,許衛紅對考古的愛不減反增……

相關焦點

  • 講給你孩子聽的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
    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裡。」
  • 新中國考古重大發現|秦俑!秦俑!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新華社西安8月27日電  題:秦俑!秦俑!  新華社記者蔡馨逸  雄偉軍陣中的一個個八尺男兒,魅力穿越時空,歷久彌新,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1974年,秦陵兵馬俑重見天日,震撼世界的同時,也陸續解開諸多歷史密碼。
  • 蔡馨逸:秦俑!秦俑!
    劉瀟 攝每個秦俑都是會「說話」的傳奇1974年3月29日,陝西省臨潼縣(今臨潼區)西楊村,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一些陶俑碎片。當年7月15日,陝西省組織考古隊進駐西楊村,袁仲一任領隊。除了必要的工具,他們只帶了蚊帳和行軍床。「當時我們預計一周便可結束工作,因為在任何史籍中都沒有秦陵有陶俑的記載,誰也沒想到兵馬俑的規模竟然這麼大。」
  • 新中國考古重大發現 |秦俑!秦俑!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每個秦俑都是會「說話」的傳奇  1974年3月29日,陝西省臨潼縣(今臨潼區)西楊村,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一些陶俑碎片。當年7月15日,陝西省組織考古隊進駐西楊村,袁仲一任領隊。除了必要的工具,他們只帶了蚊帳和行軍床。
  • 秦俑館裡的「名解說」:讓冷歷史活起來 讓文物會說話
    「遊客越高興,我就講得越興奮。」高興處,他兩隻手還不忘在空中比劃。張斌是陝西一名網紅導遊,憑藉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講解,吸引了網上約800萬粉絲關注。作為「秦俑館裡的段子手」,這個「90後」年輕人讓文物「活」起來,也吸引著更多遊客關注博物館。
  • 讓秦俑走向兒童——評西安兒藝兒童劇《我們是秦俑》
    作者:宋寶珍(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  兵馬俑是中國考古的重大發現,是聞名遐邇的世界文化遺產,它被譽為人類文明的奇蹟,體現了古代中國人高超的智慧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可是如何向孩子們講授2000多年前兵馬俑的故事,傳遞中國人亙古不變的文化情愫呢?
  • 秦俑館裡的「名解說」
    「遊客越高興,我就講得越興奮。」高興處,他兩隻手還不忘在空中比劃。張斌是陝西一名網紅導遊,憑藉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講解,吸引了網上約800萬粉絲關注。作為「秦俑館裡的段子手」,這個「90後」年輕人讓文物「活」起來,也吸引著更多遊客關注博物館。詼諧的講解方式在兵馬俑景區,張斌帶著旅遊團,右手指著匾額上的字,一字一句教遊客辨認。
  • 秦俑:中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新華調查:秦俑!秦俑!  新華社西安8月27日電 題:秦俑!秦俑!  新華社記者蔡馨逸  雄偉軍陣中的一個個八尺男兒,魅力穿越時空,歷久彌新,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1974年,秦陵兵馬俑重見天日,震撼世界的同時,也陸續解開諸多歷史密碼。  這個秦始皇地下軍陣自發現以來,承載與見證了中華古代文明與現代科技進步,成為文明交流的重要參與者。  每個秦俑都是會「說話」的傳奇  1974年3月29日,陝西省臨潼縣(今臨潼區)西楊村,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一些陶俑碎片。
  • 夏爽中國嗨西安,大型史詩舞臺劇《秦俑情》耀世而來!
    2018年夏天,除了4年一遇的世界盃足球賽,你不可不看的,還有大型史詩舞臺劇《秦俑情》。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這是一次現代文明和古代文明的藝術碰撞,這是一場中西藝術家頂級合作的超級驚喜,這是一個專屬兵馬俑的國際劇場。6月30日,大型史詩舞臺劇《秦俑情》耀世而來!
  • 我把繪本故事講給你聽——《楊奶奶講故事》一行走進平涼中國小記者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金玉之下,皆為「故事」。9月18日晚7點,《楊奶奶講故事》欄目組一行2人走進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少年報社少年新聞學院平涼分院多功能廳,和現場的近60位中國小記者一起分享故事裡的生活,生活裡的故事。
  • 吉林:把抗聯故事講給你聽
    為了讓更多的遊客銘記這段動人心魄的歷史,這幾年,吉林各地在守好紅色根脈,講好紅色故事,創新發展紅色旅遊方面下足了功夫。事實上,為了更加生動地講好紅色故事,「紅色穿綠帶」正成為吉林紅色旅遊發展的一大特色。用楊靖宇將軍名字命名的靖宇縣,也是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抗日聯軍活動的一個重要區域。這兩年,靖宇縣紅色旅遊年均接待遊客10萬人次以上,佔該縣年接待遊客總人數的3/5。
  • 導遊冰蛋:秦俑館裡的「段子手」
    冰蛋本名叫張斌,從2013年開始在兵馬俑講解,因為「金句」頻出被稱為「秦俑館裡的『段子手』」。2018年,一位遊客將張斌的講解視頻上傳至網絡,讓更多網友認識到了這位「別人家的導遊」。「最厲害的還是西北政法大學,挖出了法學家張湯的墓,把祖師爺都給挖出來咧。」
  • 來南越王博物館講故事給你聽
    你知道廣東曾經是一個國家嗎?你知道曾經在這裡統治廣東的國王發生了什麼故事嗎?你知道至今現存的哪些習俗是兩千多年前廣東人發明的嗎?二、跟著講解員聽故事1、趙眜是誰?趙眜是南越武王趙佗的孫子,西漢諸侯國南越國第二任君主,在位約16年, 諡號文王。為什麼趙佗傳位給孫子趙眜呢?
  • 講故事勝於講道理,人人都會聽故事,但講故事卻少有人會
    俗話說:聽故事勝於聽道理;講故事也勝於講道理。故事,本身有其巨大的魅力。可是,人人都會聽故事,但講故事卻少有人會。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呢?簡單來說,故事應該講述發生的事情是如何影響某個人,而這個人正力圖實現一個困難的目標,最終這個人是如何變化的。也就是說一個故事包括某個人、發生什麼事、遇見什麼困難、有何變化和作者的觀點這五個方面。
  • 秦俑兩千年
    但是現存歷史文本或書籍中卻沒有絲毫暗示。毫不誇張地說,這在1974 年之前是不可想像的,即便是在現在,秦始皇陵龐大的規模和複雜性仍然震驚世人,舉世僅有。事實上,秦始皇和秦始皇陵的故事只是歷史、謎團和發現中的部分內容。這三要素構成了本書的基本結構。歷史:中國歷史文獻幫我們簡單明了地勾勒歷史,成為我們了解歷史的基本起點。
  • 聽!古城原住民導遊愛講自家故事
    □泉州晚報記者 殷斯麒老一輩情懷「聽講古長大,講故事是薰陶也是養成」認識洪泓的人會發現,他的朋友圈儘是和古城文化、景點、歷史相關的文章和評論。如果你常去西街走一走,可能會經常遇到他跟一群遊客或者熱愛泉州歷史文化的「粉絲」一起,滔滔不絕講述著印度教與泉州的起源、開元寺石刻的故事。他的講解生動又接地氣,時不時還與流行段子結合,風趣幽默也容易為年輕人所接受。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導遊冰蛋:秦俑館裡的「段子手」
    冰蛋本名叫張斌,從2013年開始在兵馬俑講解,因為「金句」頻出被稱為「秦俑館裡的『段子手』」。2018年,一位遊客將張斌的講解視頻上傳至網絡,讓更多網友認識到了這位「別人家的導遊」。「最厲害的還是西北政法大學,挖出了法學家張湯的墓,把祖師爺都給挖出來咧。」2019年12月,一條「西安那些『古墓派』大學」的視頻在網絡爆紅,點讚超過220萬。面對突然的走紅,張斌很坦然。
  • 陝西歷史博物館給你講故事
    你看它由一整塊珍貴的紅瑪瑙雕琢成一支號角的形狀,遠遠看上去好像穿了一身玫瑰色的外衣。」近日,陝西歷史博物館在喜馬拉雅平臺上線《唐美麗講故事》第二季,館內講解員化身「美麗姐姐」,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述動人的國寶故事。陝歷博官方微信同步推出《唐美麗講故事》圖文音頻版,獲得網友點讚。
  • 陰陽師情報碎片拼圖故事內容大全
    陰陽師情報碎片拼圖活動目前已經上線,遊戲中有很多不同的碎片可以觸發不同的故事,那麼小夥伴們知道具體有哪些故事內容嗎?下面是相關的內容詳解匯總,感興趣的快來多關注下吧!   藤原家陰陽師:我們發現有小海妖趁亂躲進平安京,退治以後掉落了一些小碎片。   藤原家陰陽師:碎片上面似乎是妖怪寫下的文字,但附著的奇怪妖術使我們無法閱讀。   藤原家陰陽師:聽聞晴明大人擅長各類陰陽術,又樂於助人,於是今日拜訪請教。   晴明:這位八百比丘尼比我更擅長此術,碎片可暫且放在此處。
  • 臨潼兵馬俑網紅導遊冰蛋:秦俑館裡的「段子手」!
    冰蛋本名叫張斌,從2013年開始在兵馬俑講解,因為「金句」頻出被稱為「秦俑館裡的『段子手』」。2018年,一位遊客將張斌的講解視頻上傳至網絡,讓更多網友認識到了這位「別人家的導遊」。「最厲害的還是西北政法大學,挖出了法學家張湯的墓,把祖師爺都給挖出來咧。」2019年12月,一條「西安那些『古墓派』大學」的視頻在網絡爆紅,點讚超過220萬。面對突然的走紅,張斌很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