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考古重大發現 |秦俑!秦俑!

2021-02-07 新華視點

  

  

    雄偉軍陣中的一個個八尺男兒,魅力穿越時空,歷久彌新,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1974年,秦陵兵馬俑重見天日,震撼世界的同時,也陸續解開諸多歷史密碼。

  這個秦始皇地下軍陣自發現以來,承載與見證了中華古代文明與現代科技進步,成為文明交流的重要參與者。

  這是在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拍攝的兵馬俑(2018年1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每個秦俑都是會「說話」的傳奇

  1974年3月29日,陝西省臨潼縣(今臨潼區)西楊村,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一些陶俑碎片。當年7月15日,陝西省組織考古隊進駐西楊村,袁仲一任領隊。除了必要的工具,他們只帶了蚊帳和行軍床。「當時我們預計一周便可結束工作,因為在任何史籍中都沒有秦陵有陶俑的記載,誰也沒想到兵馬俑的規模竟然這麼大。」年過八旬的袁仲一回憶說。

  然而,等真正開始鑽探,考古隊員們卻發現他們腳下的這片遺蹟似乎「大得沒邊」,原計劃一周完成的工作變成了後來幾代考古人的「尋尋覓覓」。

  40多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鋪開,在秦始皇陵區發現了各類陪葬坑、陪葬墓等600餘處,出土了包括秦兵馬俑在內的珍貴文物6萬餘件。儘管這只是秦陵極少的一部分,但專家從中獲取的歷史信息令人驚嘆。

  近距離觀察陶俑,會發現這些身高八尺左右的「彪形大漢」千人千面、造型逼真。他們有的大口、厚唇、寬額,淳樸憨厚,似來自陝西的秦卒;有的圓臉盤、尖下巴,神情機敏,好像是巴蜀的士卒;有的額頭微向後縮、高顴骨,結實強悍,具有隴東人的特徵。

  這些體型高大、造型精緻的兵馬俑是怎樣製作的,是考古工作者多年來考察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我們發現,大體上是先用泥塑造大型,再進行二次復泥加以修飾和刻畫細部。製作過程中,工匠巧妙解決了重心難找準、泥胎易坍塌變形、造型比例難把握等難題。」袁仲一說,兵馬俑的塑型及細部雕刻集傳統泥塑技法之大成,並經過能工巧匠的創新,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表示,秦始皇陵考古成果一再表明,中華文明在秦代已經取得突出成就,在當時的世界文明體系中具有獨特地位,對秦始皇陵的研究對認識秦代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工作人員在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實驗室內對修復完畢的跪射俑進行測量(2017年9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從「素顏」到「彩妝」的秦俑

  兵馬俑從發現之初就帶給秦俑考古人諸多難題,色彩保護是最難攻克的難關之一。

  超出很多人的想像,兵馬俑原本是通體彩繪的,朱紅色的上衣配天藍色的下裳,粉綠色的上衣配粉紫色的下裳,是「地下勇士」們常見的裝束。然而,在埋藏2000多年、經歷了水浸火焚之後,大部分兵馬俑的彩繪已脫落。出土時,又因環境變化,僅存的顏色也會在短短幾分鐘內脫落。

  為了還原繽紛的「大秦帝國軍隊」,文物保護工作者展開了與時間的賽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文物保護部主任夏寅說,秦人在給兵馬俑上色時,先刷一層生漆,再塗飾礦物顏料,發掘時生漆會因失水而弱化脫落,因此考古人員非常精細地用竹籤、手術刀等工具處理。可即便如此,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文保技術還是無法穩定脆弱的生漆層,只能遺憾地看著兵馬俑從「彩妝」到「素顏」。

  上世紀90年代,兵馬俑博物館與德國文物部門開始聯合攻克陶質文物色彩保護難題,終於在1999年首次較完整地保護了兵馬俑的彩繪。2005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正式成立,標誌著我國對陶質彩繪文物的保護進入了標準化、規範化的新階段。

  據夏寅介紹,近幾年,帶有色彩的兵馬俑一出土,立即根據不同彩繪類型和保護狀況,採用噴塗、塗刷、注射和包敷的手段進行保護處理,並用塑料膜包裹,以保持溼度,隨後將兵馬俑與周圍可能粘有色彩的土塊一起送到實驗室,進行更科學精細的處理,「新的色彩保護技術是目前能夠提供的最佳技術手段,能夠儘可能地延長彩繪保存」。

  文物保護技術的每一步提升都意味著更多歷史遺存能得到妥善保護。秦俑色彩保護的成功經驗為河南焦作陶倉樓保護修復、山東青州香山漢墓出土彩繪陶器保護修復等重大項目提供了技術支持。

  遊客在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2018年9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走向世界的秦俑

  兵馬俑的發掘和修復是一項百年工程,因此與傳統的先發掘修復再展示的步驟不同,兵馬俑發掘之初就制定了發掘、保護、展示同時進行的方式。1979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成並對外開放,40年來突破1億人次的國內外觀眾前來一睹「大秦風採」,其中包括200多位外國的元首和政府首腦。

  觀眾走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不僅能看到修復好的兵馬俑陣、正在發掘和修復的兵馬俑和未發掘狀態的俑坑,還能通過各種科技展示手段欣賞文物。

  今年6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聯合騰訊共同推出「尋跡始皇陵」小程序,將秦始皇陵和兵馬俑坑「裝進」手機裡,不僅能看到每個兵馬俑坑的360度超清全景圖,放大照片甚至連兵馬俑的頭髮絲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早在2017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已和騰訊就「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的秦文化傳播項目達成合作,以微信平臺為載體,實現了導遊預約和在線語音畫冊等功能。侯寧彬說,近年來,博物院不斷創新展示方式,歷史文物與網際網路技術跨界融合是讓千年兵馬俑「活」起來的探索之一,更多富有知識性、趣味性、功能性的展示方式將不斷湧現。

  作為「文化使者」「國家名片」,兵馬俑數度走出國門,先後在美國、法國、英國、德國等41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個城市展出,海外觀眾超過2000萬人次,日益成為中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新華社記者蔡馨逸)

  遊客在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2018年9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相關焦點

  • 新中國考古重大發現|秦俑!秦俑!
    這個秦始皇地下軍陣自發現以來,承載與見證了中華古代文明與現代科技進步,成為文明交流的重要參與者。  每個秦俑都是會「說話」的傳奇  1974年3月29日,陝西省臨潼縣(今臨潼區)西楊村,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一些陶俑碎片。當年7月15日,陝西省組織考古隊進駐西楊村,袁仲一任領隊。
  • 蔡馨逸:秦俑!秦俑!
    劉瀟 攝每個秦俑都是會「說話」的傳奇1974年3月29日,陝西省臨潼縣(今臨潼區)西楊村,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一些陶俑碎片。當年7月15日,陝西省組織考古隊進駐西楊村,袁仲一任領隊。除了必要的工具,他們只帶了蚊帳和行軍床。「當時我們預計一周便可結束工作,因為在任何史籍中都沒有秦陵有陶俑的記載,誰也沒想到兵馬俑的規模竟然這麼大。」
  • 吳永琪:守護秦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自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現以來,就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經久不衰的秦俑熱。
  • 秦俑:中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這個秦始皇地下軍陣自發現以來,承載與見證了中華古代文明與現代科技進步,成為文明交流的重要參與者。  每個秦俑都是會「說話」的傳奇  1974年3月29日,陝西省臨潼縣(今臨潼區)西楊村,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一些陶俑碎片。當年7月15日,陝西省組織考古隊進駐西楊村,袁仲一任領隊。除了必要的工具,他們只帶了蚊帳和行軍床。
  • 讓秦俑走向兒童——評西安兒藝兒童劇《我們是秦俑》
    作者:宋寶珍(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  兵馬俑是中國考古的重大發現,是聞名遐邇的世界文化遺產,它被譽為人類文明的奇蹟,體現了古代中國人高超的智慧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可是如何向孩子們講授2000多年前兵馬俑的故事,傳遞中國人亙古不變的文化情愫呢?
  • 西安市臨潼區秦俑民俗村
    秦俑民俗村。當你看到這個名字時,不知你是否想到兵馬俑。的確,這個村子是依靠著兵馬俑博物館而興起的,但是,兵馬俑的發現卻和這個村子的前身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繫。兵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它反映了秦始皇生前統一全國的浩浩蕩蕩的軍事場面,也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是秦代寫實藝術最完美的體現。
  • 【秦俑百問微講堂】修建秦俑坑的木材來自何方
    考古發現的遺蹟、遺物顯示,埋在地下的秦俑坑建築對木材的使用可以用「奢侈浪費」來描述:坑道的井架形柱梁結構用的是直徑為35—40釐米的原木,立柱下端的「地柎木」和上端的梁木用的是粗大的枋木,最讓人驚訝的是俑坑頂棚的搭蓋方式,竟然全部採用粗大的原木做密集的排列。從俑坑隔牆上遺留的凹槽看,棚木直徑多數在40釐米左右,有的直徑甚至達65釐米。
  • 兵馬俑多名「秦俑發現人」籤名售書 引遊客質疑
    村民   村裡很多人都曾幹過籤名售書   楊世華和楊西安到底是不是「秦俑發現人」呢?記者走訪了兵馬俑博物館旁邊的秦俑村,找到幾位年齡較大的村民了解情況。在路邊賣飲料的楊大爺說,楊世華和楊西安都是「發現人」,他們都認識,在景區裡籤名售書是經過村裡和景區允許的。楊大爺說,他今年68歲,也曾經在銅車馬展廳籤名售書。應該說村裡像他這個年齡的老人都是「發現人」,因為大家都看見挖出了秦俑。「有好幾個人都因籤名把身體弄垮了,我籤了幾年就不籤了。」楊大爺說。   隨後,記者又找到被公認的「發現人」之一楊志發老人,他在自己家裡進行籤字售書。
  • 秦俑兩千年
    發現:正如1974 年發現這些秦俑一樣,過去是偶然間發現的,但是現今的發掘工作已經非常系統,並且採用了發達的考古學和科學技術解開謎團,填補了歷史的空白。上面提到的一位外國人,法國詩人、小說家、漢學家維克多·謝閣蘭博士並不是第一個拍攝秦始皇陵的人,但他是第一個記錄他的「發現」的人。他的照片由柯達提供的設備拍攝,用於由巴黎教育部贊助的官方任務,其質量也更好。
  • 「小碎片」還原歷史 八千秦俑的故事講給你聽
    5月去四川李莊參加李濟考古獎學金的一次活動,遇到首都師範大學一位公眾考古的碩士生,叫申珅,談到考古進學校有說不完的話。後來才知道,她是許衛紅的女兒,也是許衛紅的崇拜者。每次許衛紅到北京,都會被女兒請到不同的學校講講秦俑,講講親歷的考古發掘。  2009年,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啟動第三次發掘,許衛紅是現場發掘的執行領隊。
  • 英國學者所著《秦俑兩千年》,揭開中華民族更趨強大的基因密碼...
    近日,英國學者愛德華·伯曼的歷史著作《秦俑兩千年》中文版問世,引發廣泛關注。此書的英文原版是西方世界介紹秦俑最權威讀本,也是「一帶一路」重要文化輸出成果。自從1974年3月兵馬俑被挖井的村民發現,四十六年來,兵馬俑的雄姿和所代表的秦代歷史一直震撼著世界。
  • 旅博會主賓市西安邀您觀賞《我們是秦俑》啦
    在本周即將開啟的旅博會,西安代表團將帶來兒童劇《我們是秦俑》演出。我們是秦俑而零零九卻因為太在乎顏色,給博物館惹來了大麻煩,大家發現,無所不知的零零九,不過是一個兵馬俑形態的機器人解說員。被大家趕走的零零九,在博物館巧遇秦大白,並在和他的生活中,懂得了永恆的真正意義,也明白了身上的顏色,究竟承載著怎樣的過往....
  • 秦俑館裡的「名解說」
    作為「秦俑館裡的段子手」,這個「90後」年輕人讓文物「活」起來,也吸引著更多遊客關注博物館。詼諧的講解方式在兵馬俑景區,張斌帶著旅遊團,右手指著匾額上的字,一字一句教遊客辨認。末了,他不忘提醒一句:「大家給兵馬俑拍照,一定關掉美顏。秦俑的國字臉,可別拍成瓜子臉了。」濃濃的陝西方言,加上逗趣的肢體動作,喜感十足,旅遊團裡笑聲一片。在他的旅遊團中,講解效果總是充滿歡聲笑語。
  • 《秦俑》電視版「大戰三生三世」
    儘管已逾10多年,但老謀子、鞏俐主演的電影《古今大戰秦俑情》今年卻再次大熱,連成龍新片《神話》也將這段曠世愛情作為故事主線。記者昨天獲悉,時代東華公司已決定投資4000萬元人民幣,請香港陳嘉上擔綱總導演,原著作者李碧華任策劃,並邀香港編劇邵麗瓊執筆,開拍30集電視連續劇《秦俑》。   與以往的作品相比,重現螢屏的這段「秦俑情」將會青春逼人。
  • 旅博會主賓市西安邀您觀賞《我們是秦俑》啦~
    在本周即將開啟的旅博會,西安代表團將帶來兒童劇《我們是秦俑》演出。我們是秦俑2020/08/而零零九卻因為太在乎顏色,給博物館惹來了大麻煩,大家發現,無所不知的零零九,不過是一個兵馬俑形態的機器人解說員。被大家趕走的零零九,在博物館巧遇秦大白,並在和他的生活中,懂得了永恆的真正意義,也明白了身上的顏色,究竟承載著怎樣的過往....
  • 《秦俑兩千年》世界第八大奇蹟,帶你領略秦始皇兵馬俑的前世今生
    ,法國總統席哈克曾說:「世界上有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面對不如此瑰麗的文化珍寶,我們該如何去走近它、了解它、欣賞它呢?答案就在《秦俑兩千年:關於秦俑的一切想像、現實與未知》這本書中。
  • 有彩繪的楊家灣兵馬俑,比秦俑更早驚嘆世人
    實際上,出土的陪葬兵馬俑不少(如果僅僅以有兵俑馬俑算還會更多),秦俑真人大小,軍陣宏大,自然是最有名氣的一個,甚至於只要提起「兵馬俑」就默認是它了。本文聊一下(大約算第二有名的)西漢兵馬俑,出土於陝西鹹陽楊家灣的西漢彩繪兵馬俑。西漢兵馬俑其實已經發現了多處,特點是體型都比較小,一般只有真人的1/4到1/3,這大概與漢初與民生息的統治策略有關係。
  • 秦俑百問微講堂 | 秦陵博物院專業講解團隊傾情奉獻 59
    秦兵馬俑一經面世就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由於秦俑的獨特魅力,在發現兩年之後,1976年3月—8月,秦兵馬俑跟隨「中華人民共和國古代青銅器展覽」到日本東京、京都展出。這是秦俑首次走出國門,展期5個月,觀眾逾40萬。媒體報導說:「展覽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人們。」從此,秦俑走上了環遊世界,傳播中華文明的徵程。
  • 【秦俑百問微講堂】秦俑坑內為何設置有斜坡門道
    斜坡門道是修建秦俑坑時進出俑坑的通道,它的形狀為由淺變深的狹長凹槽,上口通達地面,下口開在俑坑四周的坑壁上。從修建俑坑角度看,它具有門和通道的雙重作用。俑坑東西兩端的斜坡門道長13—16米、寬4—6米,南北兩側的斜坡門道長15—16米、寬3—4米,且都留存有豐富的信息,幫助我們解答了許多問題。
  • 1999年,秦俑二號坑出土了一個兵馬俑,其神秘臉龐讓世界為之驚駭
    1978年9月,法國總統席哈克在參觀後留下這樣的讚詞,「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奇特」的兵馬俑,一出土便讓考古專家疑惑不已,更是讓世界為之驚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