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如何形成的?本質是不斷南遷的中原漢人

2020-12-16 上遊新聞

大家好,今天要講「客家人」是如何形成的?「客家人」在中國南方非常多,並且在海外也非常有影響力,那麼「客家人」是什麼意思?又是怎麼來的呢?

在講這個問題之前,要說明一下,「客家人」並不是一個特殊的民族,而是客居他鄉的中原民族。所以,客家人的主體其實是漢人。而客家人最早就是從東晉開始的。

自從公元290年司馬炎去世之後,第二年朝局之上互相爭鬥,從而爆發了長達十多年的「八王之亂」,再接著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導致了北方成為了戰場,持續二十多年,一直持續到西晉的滅亡。

在這個過程中,北方的民眾不得不南遷,歷史上被稱為「永嘉南渡」。「永嘉」是晉懷帝的年號,大規模的南遷是從西晉懷帝時期開始的。

因為遷徙的有大量的士族,並且文化的核心也從北方遷到了南方,所以又被稱為「衣冠南渡」,「衣冠」是儒家士人的代稱。

這個南遷的人數有多少呢,初步估算應該在一百萬左右,當時《晉書·王導傳》就曾經記載,當時洛陽淪陷時候,中原的士人十有七八遷往到了南方。當時最主要的區域是在荊州、江州和揚州,荊州處於長江中上遊,揚州處於長江下遊。

所以,南遷的士人階層主要遍布在長江沿線,也有部分民眾從漢中遷入四川盆地。

三國時期,整個東吳的人口大致在二百五十萬左右,西晉統一後,全國人口都有所增長,增加了一倍以上,所以南方應該在六七百萬。

到了東晉初期,再加上南遷的一百萬左右人口,所以整個東晉初期人口在八百多萬。

在南遷的民眾當中,以士族居多,主要集中在洛陽的上等門第士族以及河南附近的中上等士族。從東漢開始,關中開始衰落,中國的最重要的政治和經濟區域集中在河南,並且河南中北部集中了大量上層門閥,被稱為「中州士族」。

這一帶歷史悠久、土地肥沃,東漢初期的軍功集團大多集中在此,並且東漢以來建都洛陽,太學自然也就在了洛陽,在這裡很自然成為了文化中心,也是最為繁榮的都市。

各地的顯赫士族一帶被朝廷授予高官厚爵之後,就會遷入洛陽,在黃河一帶廣置田產,洛陽顯然集中了當時最上層的士族。

但是洛陽建都面臨很大的地理問題,那就是無法阻擋來自河北和山西的少數民族入侵,所以,北方民族可以從汾河谷地和河北一帶入侵到了豫北中原,攻佔洛陽。洛陽的最上層士族不得不南遷,而東晉的都城在建康,他們也很自然就遷到建康附近。

而相對於不是那麼高層的士族,這些地方性的士族往往都遷往江淮、荊州,還有部分遷入四川。

從地域來看,關內的民眾大多遷往益州、梁州,也就是四川和重慶一帶;而河南南部民眾大多數遷往到了湖北到安徽中部一帶,也就是荊州、江州;河南中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一帶先是大多遷往到了江淮一帶。

長江中上遊歸荊州、江州,下遊歸揚州,江北為徐州,而遷入的民眾大多分布在這幾個區域。當時的荊州地域比較廣闊,包括了湖北、湖南大部分,還有就是現在廣東北邊一點的區域。

其中以徐州和揚州人數最多,從江淮到會稽一帶,大多數集中江蘇中南部到浙江北部這一帶,最上層士族自然是在建康附近。僅僅南徐州就安置了超過四十二萬人口,由此可見其規模。

東晉王朝為了安置這些士族,就設置了一種新的行政機構,那就是「僑州郡縣」。在西晉時期,地方上最高的行政機構是州,再往下是郡、縣。

東晉就在原有的州郡基礎上,設立新的州郡,比如在南部徐州設立青州、冀州、幽州,還設有梁郡、潁川郡、譙郡等。

將這些原先北方的逃亡士族安置在新的區域,比如原先的幽州士族安置在新設的幽州區域,原先的梁郡、潁川郡安置在新設立的僑郡。

這種安置有著非常重要的內涵:

一方面,是為了劃出特定區域,讓北方的士族能夠生存下來,同時避免侵佔了南方士族的領地和利益;

另外一方面,因為士族非常注重門第和籍貫,以此顯示自己的地位,那麼一提及就會明白這個人的家世,祖上有哪些顯赫人物。

例如,一提及潁川陳氏,就知道曹丕的託孤重臣陳群,和司馬懿同等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很清晰地確立士族的籍貫,從而判斷出是否是士族,並且士族等級的高低。

因為,越是在江淮到會稽這一帶,安置的民眾越多,士族等級也越高,在這種情況下,設立的「僑州郡縣」就更加混亂。

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很多麻煩問題,最重要問題就是北方士族侵犯南方士族的利益,並且行政管理混亂的問題。

為了安置南遷的士族,當時的東晉政府給他們編了戶籍,用白色的紙張登記這些士人,稱為「白籍」;

而相反,對當地原先的士族進行登記,使用的是黃色的紙張,稱為「黃籍」。

通過「白籍」和「黃籍」將北方來的士族和原先的南方土著士族區分開來。

事實上,「白籍」只是一種權宜的方式,只是東晉初期的暫時登記在冊,一旦北方收復之後,這些士族渴望重回故土。

但是,「白籍」不需要繳納稅賦,這就使得大量的普通民眾就依附在這些大士族的門蔭之內,從而躲避納稅,這些南遷的士族也就變得越來越強大。

在這種情況下,從戶籍上就能分辨出等級的高低,從而加大了南北方士族之間的矛盾。

為了緩和這種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東晉後期一直到南朝,就不斷努力取消這種戶籍的差異。

因為恢復故土無望,那麼籍貫之間的差異就變得沒有意義,所以後來就逐漸取消了這種戶籍,並且隨著南朝叛亂,北伐士族的衰落,差異就不是特別明顯,那麼南北方的士族也在不斷地融合。

而隨著士族的南遷,為南方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變化,上層士族為江南帶來了玄學,整個玄學的中心也就從洛陽轉移到了江浙一帶,南方成為了當時的文化中心。

傳統南方士族主要還是以經學為主,雖然信仰為道教,但是跟玄學關係不大,注重的是信仰而非思辨思維。

中國文化中心由黃河流域轉入長江流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

並且也使得南方人口急劇增長,整個西晉的人口大致在2500多萬,其中北方佔有六七成,南方僅有三四成。

而西晉滅亡,北方因為戰亂,人口相對銳減。南方人口達到了八百多萬,而北方人口也大致相當,第一次出現了人口比例,在南北方相對平衡。

在此之前,人口大多數都集中在北方,也就是黃河流域,從東晉開始隨著人口南遷。南方原先那些偏僻、溼熱、湖泊眾多的荒野之地的區域,逐漸變成了農田,經濟也得到了迅速發展。

南遷的北方民眾,原本還希望收復故土,回到北方,後來希望越來越渺茫,就逐漸定居在了南方,和當地民眾進行了融合,他們就成為了第一批的客家人,而他們並不是一個特殊的民族,而是原本就在中原定居的漢族。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北方每經過一次戰亂,都會有大量的人口遷到南方,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亂」、南宋初期、明朝末期,客家人由最初的長江沿線,逐漸向湖南、江西、浙江擴散,到了最後也為廣東、福建的開發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所以,「客家人」也並不是一個固定和統一的群體,因為它是不同時代、多次南遷的北方漢族。

而西晉末期到東晉初年的人口南遷,使得南方迅速發展了起來。南方的經濟和文化開始成為了一個新的中心,經濟重心第一次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轉移。

這對中國歷史有著劃時代的變化,從此之後,長江流域的經濟影響力在後來的王朝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一直持續到現在,最終南方經濟反而佔到了六成以上。

而客家人的形成,也見證了中國歷史上整體溫度的逐漸下降,北方的人口、經濟、文化逐漸往南方輻射與擴散的過程,而「客家人」因為保留原先的語言、文化,成為了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人。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客家人是遷徙到南方的漢人
    《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漢人南遷粵、閩、贛、川……即現在的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臺灣等省區以及海外。為了與當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戶」,是「客家」,是「客家人」。
  • 客家人起源:中原漢人後代,還是南方土著的後代?真實結果是這樣!
    一、客家人來源之一——中原與江淮漢人南遷1、中原與江淮漢人的南遷時期及分布關於中原與江淮漢人的南遷,在客家學研究中已有很多討論。但是許多論者把晉代因永嘉之亂造成的漢人往長江流域諸州的遷徙也算作客家先民南遷,甚至把秦漢時期少數中原人民的南遷也牽連進來,這是我們不能同意的。關於晉代永嘉之亂造成的民族遷徙,譚其驤先生早就做過深入研究。
  • 客家人先祖:是北方漢人,還是南方畲族人?
    但在客家人外部,很多學者發現,南方畲族人的語言、習俗和生活方式,跟客家人極為相似,因而引發客家先祖到底是中原漢人還是畲族人的廣泛爭議。下面一起來看看。一、客家和畲族習俗,為何如此相似?客家和畲族人的相同或相近特點,至少包括:喝擂茶、戴頭帕、唱山歌、聽採茶戲、二次葬和女子不纏足等。
  • 客家人為何叫做客家人?他們從何而來?
    客家的來源相傳西晉末永嘉年間,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末又大批過江南下至贛閩以及粵東、粵北等地,被稱為"客家",以別於當地原來的居民,後遂相沿而成這一部分漢人的自稱。客家人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四川、湖南、臺灣、海南島部分地區和僑居海外南洋一帶。
  • 你知道客家人的由來嗎?
    也有另外觀點認為「客家」這一稱呼是由於客家人對自己祖先「夏家人」的崇拜而產生的。總之現在尚無定論。目前我們統一認為「客家人」,是指歷史上從山西和河南等中原地區為躲避動亂等原因而向南遷移並且在南遷的過程中與南方少數民族互相碰撞、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支獨特的漢族民系。
  • 客家人—客家人的由來!你知道嗎?
    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之都」為嘉應州。
  • 客家人和客家文化
    客家"向來被公認為中原漢族客居南方的一個民系,該民系分布於南方各地,如廣東、廣西、福建、江西、臺灣、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省份,近代亦有些回遷陝西、河南定居。 客家文化源遠流長,被譽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為華夏曆經歲月之瑰寶。客家人交流的首要語言是客家語,客家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能與古代韻書記載的發音對應。
  • 廣東三大民系之客家人來源(上)
    客家名菜鹽焗雞那麼客家人究竟是源自哪裡的呢?為啥稱呼裡面有個「客」呢?其實很多人都知道了客家人其實就是躲避戰亂從中原南遷的漢人。其實客家人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我們先看看普遍的說法吧。根據歷史記載客家形成伴隨著六次大規模的南遷。第一次是秦始皇統一中原,派遣任囂、趙佗率領軍隊南下徵服百越,即是現在廣東周邊的地區。經過艱難的平定徵服,最終設立嶺南三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
  • 客家人遷徙了上千年,為何客家人的語言不會變,向心力如此強?
    客家人,是逃荒,避難,戰亂所形成的一個群體。包括漢人部分少數民族在內逃難,流浪者。他們在所暫留居住的地方都有本地原來居民。所以他們的到來就稱為客家人了,這個群體就形成客家族群體。客家人認同主要是語言,雖然每個地方客家口音聲調不一樣,但是相隔萬裡,表達的主要用詞是一樣的,所以全世界的客家話只要是客家人都能交流。這也認證了客家人兩千年的遷徏是真的,有一個龐大的地方遷往世界各地,主要昰中原地區,因為中原土地肥,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常年戰亂,所以好多都是整村人遷徙。客家人是漢人無疑,很多有族譜記的。
  • 客家人從哪裡來?他們是中原人嗎?你的祖先是客家人嗎?
    顧名思義客家的含義不外乎「外來移民」,他們主要分布於廣東、江西與福建交界處,但來源至今爭議不斷,比如歷史學家羅香林認為,客家人就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後裔。除此以外,遺傳學則認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移民與當地少數民族不斷融合形成的民系,還有學者認為客家人是中原移民與古越人混合後產生的共同體。
  • 八千萬人口的客家人從何而來?
    對於客家人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主要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的主體構成主要是來自中原地區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合化所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而不是遷徙到這一帶的中原人。
  • 天下客家一家親-客家人與客家文化漫談
    《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漢人南遷粵、閩、贛、川……即現在的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臺灣等省區以及海外。為了與當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戶」,是「客家」,是「客家人」。
  • 洛陽客家文化研究會成立——中原有舊族,遷徙名客家
    漢人南下河洛文化的傳播1700多年前,西晉末年的洛陽城,因「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給河洛地區和中原大地造成極大災難,迫使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離開洛陽、離開河洛故土,於是出現了第一次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的高潮,河洛文化也隨之南播。
  • 客家人的由來及分布
    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
  • 客家民系形成的古代歷史背景
    江西贛南、福建閩西、廣東粵東被稱為客家人形成的大本營。現在海內外有客家人口一個億左右,僅江西贛南現在就有九百多萬的客家人,被譽為「客家搖籃」。客家,是漢族中的一個重要民系。漢族中有八個民系,是以語言劃分的,包括:北方語系,客家語系(客家人)、吳語系、湘語系、贛語系、閩語系、粵語系、海南語系。
  • 廣東人祖先,是百越人還是漢人?粵語為何聽不懂?
    從「八王之亂」開始,出現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漢人為逃避戰亂而長時間的大規模南遷,當時是整個家族、整條村莊在族長、村長(稱之為「太公」)帶領下的扶老攜幼式的長途南下,因此把當時的中原漢語、文化、習俗全都帶到了廣東。幾乎所有傳統廣東人的家族都有「族譜」記錄自他們是來自中原何方,何時遷到廣東的。
  • 作為客家人你一定要了解這些!
    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客家人遷徙的原因多種多樣。早期則主要是源於災害的脅迫。據說秦始皇為了建造阿房宮,驅趕數萬中原百姓「木客」往贛南興國伐木,沒累死的後來就留在了當地,這大概便是贛南客家最早的先民。多次遷移有史可考的記載顯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
  • 客家人:「客」從何方來,「客」到何處去?
    以客家方言為母語的客家人當然也就屬於客家民系。客家話,又被稱為「涯話」、「新民話」。無論是「客家」還是「新民」,這個族群都被強調了「客人」的屬性。的確,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他們不斷遷徙,不斷南下的歷史。東晉南朝為了安置從北方遷來的士民,在南方設立了僑州郡縣。這些人主要遷至江淮地區,離中原尚近,亦有一部分進入江西贛江流域。北方中原漢人就成了「僑客」。
  • 廉江漢人的一個重要來源:因「土客大械鬥」遷來的彪悍客家人
    上一集我們講了,廉江最早住著的是南越族的土瑤族,他們擅長狩獵,善用毒箭,民風彪悍,多次反抗漢人的統治,最後被鎮壓和同化。那麼,廉江的漢人是怎麼來的呢?據《石城縣誌》記載,唐朝初年設石城縣,已經有漢人居住。
  • 客家人與猶太人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