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要講「客家人」是如何形成的?「客家人」在中國南方非常多,並且在海外也非常有影響力,那麼「客家人」是什麼意思?又是怎麼來的呢?
在講這個問題之前,要說明一下,「客家人」並不是一個特殊的民族,而是客居他鄉的中原民族。所以,客家人的主體其實是漢人。而客家人最早就是從東晉開始的。
自從公元290年司馬炎去世之後,第二年朝局之上互相爭鬥,從而爆發了長達十多年的「八王之亂」,再接著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導致了北方成為了戰場,持續二十多年,一直持續到西晉的滅亡。
在這個過程中,北方的民眾不得不南遷,歷史上被稱為「永嘉南渡」。「永嘉」是晉懷帝的年號,大規模的南遷是從西晉懷帝時期開始的。
因為遷徙的有大量的士族,並且文化的核心也從北方遷到了南方,所以又被稱為「衣冠南渡」,「衣冠」是儒家士人的代稱。
這個南遷的人數有多少呢,初步估算應該在一百萬左右,當時《晉書·王導傳》就曾經記載,當時洛陽淪陷時候,中原的士人十有七八遷往到了南方。當時最主要的區域是在荊州、江州和揚州,荊州處於長江中上遊,揚州處於長江下遊。
所以,南遷的士人階層主要遍布在長江沿線,也有部分民眾從漢中遷入四川盆地。
三國時期,整個東吳的人口大致在二百五十萬左右,西晉統一後,全國人口都有所增長,增加了一倍以上,所以南方應該在六七百萬。
到了東晉初期,再加上南遷的一百萬左右人口,所以整個東晉初期人口在八百多萬。
在南遷的民眾當中,以士族居多,主要集中在洛陽的上等門第士族以及河南附近的中上等士族。從東漢開始,關中開始衰落,中國的最重要的政治和經濟區域集中在河南,並且河南中北部集中了大量上層門閥,被稱為「中州士族」。
這一帶歷史悠久、土地肥沃,東漢初期的軍功集團大多集中在此,並且東漢以來建都洛陽,太學自然也就在了洛陽,在這裡很自然成為了文化中心,也是最為繁榮的都市。
各地的顯赫士族一帶被朝廷授予高官厚爵之後,就會遷入洛陽,在黃河一帶廣置田產,洛陽顯然集中了當時最上層的士族。
但是洛陽建都面臨很大的地理問題,那就是無法阻擋來自河北和山西的少數民族入侵,所以,北方民族可以從汾河谷地和河北一帶入侵到了豫北中原,攻佔洛陽。洛陽的最上層士族不得不南遷,而東晉的都城在建康,他們也很自然就遷到建康附近。
而相對於不是那麼高層的士族,這些地方性的士族往往都遷往江淮、荊州,還有部分遷入四川。
從地域來看,關內的民眾大多遷往益州、梁州,也就是四川和重慶一帶;而河南南部民眾大多數遷往到了湖北到安徽中部一帶,也就是荊州、江州;河南中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一帶先是大多遷往到了江淮一帶。
長江中上遊歸荊州、江州,下遊歸揚州,江北為徐州,而遷入的民眾大多分布在這幾個區域。當時的荊州地域比較廣闊,包括了湖北、湖南大部分,還有就是現在廣東北邊一點的區域。
其中以徐州和揚州人數最多,從江淮到會稽一帶,大多數集中江蘇中南部到浙江北部這一帶,最上層士族自然是在建康附近。僅僅南徐州就安置了超過四十二萬人口,由此可見其規模。
東晉王朝為了安置這些士族,就設置了一種新的行政機構,那就是「僑州郡縣」。在西晉時期,地方上最高的行政機構是州,再往下是郡、縣。
東晉就在原有的州郡基礎上,設立新的州郡,比如在南部徐州設立青州、冀州、幽州,還設有梁郡、潁川郡、譙郡等。
將這些原先北方的逃亡士族安置在新的區域,比如原先的幽州士族安置在新設的幽州區域,原先的梁郡、潁川郡安置在新設立的僑郡。
這種安置有著非常重要的內涵:
一方面,是為了劃出特定區域,讓北方的士族能夠生存下來,同時避免侵佔了南方士族的領地和利益;
另外一方面,因為士族非常注重門第和籍貫,以此顯示自己的地位,那麼一提及就會明白這個人的家世,祖上有哪些顯赫人物。
例如,一提及潁川陳氏,就知道曹丕的託孤重臣陳群,和司馬懿同等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很清晰地確立士族的籍貫,從而判斷出是否是士族,並且士族等級的高低。
因為,越是在江淮到會稽這一帶,安置的民眾越多,士族等級也越高,在這種情況下,設立的「僑州郡縣」就更加混亂。
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很多麻煩問題,最重要問題就是北方士族侵犯南方士族的利益,並且行政管理混亂的問題。
為了安置南遷的士族,當時的東晉政府給他們編了戶籍,用白色的紙張登記這些士人,稱為「白籍」;
而相反,對當地原先的士族進行登記,使用的是黃色的紙張,稱為「黃籍」。
通過「白籍」和「黃籍」將北方來的士族和原先的南方土著士族區分開來。
事實上,「白籍」只是一種權宜的方式,只是東晉初期的暫時登記在冊,一旦北方收復之後,這些士族渴望重回故土。
但是,「白籍」不需要繳納稅賦,這就使得大量的普通民眾就依附在這些大士族的門蔭之內,從而躲避納稅,這些南遷的士族也就變得越來越強大。
在這種情況下,從戶籍上就能分辨出等級的高低,從而加大了南北方士族之間的矛盾。
為了緩和這種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東晉後期一直到南朝,就不斷努力取消這種戶籍的差異。
因為恢復故土無望,那麼籍貫之間的差異就變得沒有意義,所以後來就逐漸取消了這種戶籍,並且隨著南朝叛亂,北伐士族的衰落,差異就不是特別明顯,那麼南北方的士族也在不斷地融合。
而隨著士族的南遷,為南方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變化,上層士族為江南帶來了玄學,整個玄學的中心也就從洛陽轉移到了江浙一帶,南方成為了當時的文化中心。
傳統南方士族主要還是以經學為主,雖然信仰為道教,但是跟玄學關係不大,注重的是信仰而非思辨思維。
中國文化中心由黃河流域轉入長江流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
並且也使得南方人口急劇增長,整個西晉的人口大致在2500多萬,其中北方佔有六七成,南方僅有三四成。
而西晉滅亡,北方因為戰亂,人口相對銳減。南方人口達到了八百多萬,而北方人口也大致相當,第一次出現了人口比例,在南北方相對平衡。
在此之前,人口大多數都集中在北方,也就是黃河流域,從東晉開始隨著人口南遷。南方原先那些偏僻、溼熱、湖泊眾多的荒野之地的區域,逐漸變成了農田,經濟也得到了迅速發展。
南遷的北方民眾,原本還希望收復故土,回到北方,後來希望越來越渺茫,就逐漸定居在了南方,和當地民眾進行了融合,他們就成為了第一批的客家人,而他們並不是一個特殊的民族,而是原本就在中原定居的漢族。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北方每經過一次戰亂,都會有大量的人口遷到南方,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亂」、南宋初期、明朝末期,客家人由最初的長江沿線,逐漸向湖南、江西、浙江擴散,到了最後也為廣東、福建的開發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所以,「客家人」也並不是一個固定和統一的群體,因為它是不同時代、多次南遷的北方漢族。
而西晉末期到東晉初年的人口南遷,使得南方迅速發展了起來。南方的經濟和文化開始成為了一個新的中心,經濟重心第一次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轉移。
這對中國歷史有著劃時代的變化,從此之後,長江流域的經濟影響力在後來的王朝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一直持續到現在,最終南方經濟反而佔到了六成以上。
而客家人的形成,也見證了中國歷史上整體溫度的逐漸下降,北方的人口、經濟、文化逐漸往南方輻射與擴散的過程,而「客家人」因為保留原先的語言、文化,成為了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人。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