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遷徙了上千年,為何客家人的語言不會變,向心力如此強?

2020-12-11 向東向南看

客家人,是逃荒,避難,戰亂所形成的一個群體。包括漢人部分少數民族在內逃難,流浪者。他們在所暫留居住的地方都有本地原來居民。所以他們的到來就稱為客家人了,這個群體就形成客家族群體。

客家人南遷,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旱災和黃河泛濫成災,大批居民以村莊為單位往南遷徙。所以贛南各村,有的只隔著一條河,說的話,都有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是分兩批次,從不同的中原村落遷徙過來的。我是贛南寧都縣人,我們縣各個鄉鎮和各個村落,說的客家話,音調都有差別,一聽就聽得出來。

客家人認同主要是語言,雖然每個地方客家口音聲調不一樣,但是相隔萬裡,表達的主要用詞是一樣的,所以全世界的客家話只要是客家人都能交流。這也認證了客家人兩千年的遷徏是真的,有一個龐大的地方遷往世界各地,主要昰中原地區,因為中原土地肥,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常年戰亂,所以好多都是整村人遷徙。

客家人是漢人無疑,很多有族譜記的。龍川的佗城就是最好的證明,說明白一點當時整個兩廣地區應該是荒草地,土著被稱為蠻夷。

客家人到達福建後,一部分定居,一部分繼續遷移,這種狀況一直繼續,直到了廉州(今合浦),因無法容下這麼多人,一部分人北返重慶,貴州,江西等地,一部分繼續南遷海南等地,但現在海南好象沒多少客家人,應該是遷徙至海外了。因此,合浦應該是客家遷徏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但這個節點是包括了博白及今合浦分出去的浦北的。

至於為何南遷,有黃河泛濫說,有戰爭說,以我們這一族來說,應該是戰爭,以我來說,是李氏第六十八代,南遷後第十八代,若以二十年至三十年為一代的話,很符合蒙古人屠殺趙,李,劉等大姓的傳說。還有客家人為什麼不融入各地的地方方言,這也許有不忘故土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不背祖,不說客家話,被認為是背祖。

客家人是最大的漢族民系之一,實際上閩南話是上古漢語,比較難聽懂,十八個音調,非常複雜,適合讀春秋戰國的詩歌。粵語白話是唐朝普通話,九個音調,和客家話有點像,讀唐詩非常押韻,客家話是南宋時期的普通話,已經受到比較多的胡語影響,有點現代普通話的雛形了。

現在全國各地的方言都來自明朝官話,其實就是類似西南官話,緬甸的果敢漢族就是明朝軍人後代,還有雲南的穿青族說的老輩子話,其實也是明朝漢族軍話,到了清朝末年,現代漢語發音就基本形成了,黑龍江人和河北承德的人發音最標準,因為現代普通話發音就是以前滿人說的不標準的漢語發音。

可以參考一下「開漳聖王」抵達閩南後的強制措施:唐軍到達之前的「原住民」全部內遷,不得繼續在沿海地帶居住、滯留。由此,唐軍到達後,之前還居住在沿海地帶的大部分「原住民」和部分「客家人」一律遷至遠離沿海的山裡,而唐軍及隨軍家屬則定居在沿海地帶。由此形成了沿海閩南語,山裡客家話的基本格局。

可據此基本推斷:「客家人」基本由部分中原與早東越、閩越土著組合而成(至於「客家話」成為當地主流方言,似可從當時的「外來客家人」文化強於原土著方面作推論),閩南人(包括廣東的潮汕話系、雷州黎話系、海南「閩南話系」以及福州中南部分與閩中)以唐軍、隨軍家屬以及之後陸續移民過來的唐及唐後移民,閩南話由此可視為唐官話(雅音)。而廣府話似已基本可以認為由秦官話(雅音)與少部分南越土著語言長期交互、融合的的方言。

客家人是晉朝開始由中原各地開始南遷的漢人,所使用之語言因其年代和具體來源區域不同而彼此差別甚大,只因大家都期望有天能重回故土而自稱客家。現在統計總人口在一億以上,分布範圍也非常廣,連四川都有。事實上客家人之間血緣關係非常弱,隔幾十公裡的不同村落,可能祖先就是一個來自山西一個來自河南。中原逃避戰亂的流民難民中,分五次遷徙到中國南方,第一次到達廣東並佔據珠三角地區的廣州府人,和最後一次遷徙到惠州府的客家人,和閩入粵的潮汕人都是中原漢人,歸根結底還是炎黃子孫。

但入粵時間的不同,佔據地理位置的不同,資源分布不均等因素下形成了不同的民系文化。廣東省內的所有人都是從中原移民過來的,在一千多年的移民中漢族逐漸發生民系分化,形成各自鮮明的文化,孫中山先生也不例外,史料記載孫中山一定是廣州府文化的繼承者,說粵語,出自中山市(廣府文化區)純廣府家庭,幾乎沒有一點客家文化的影子。有研究說,中國戰鬥力最強的不是東北,不是湖南,是廣東。廣東三個圈子,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客家人和潮汕人宗族觀念特別重,內部抱團,對外不服,動不動就械鬥,一個村或者一個姓的幹。

用粵語讀古文是非常流暢的,吳語是古吳國語言,越語是古越國語言,他們也在講客家話認同自己的民族。清朝鹹豐年間開始的土客之爭就是廣府人同客家人的土地資源之爭,客家人是外來移民,所以本地土人稱其為客人,到同治年間客家人受到政府的鎮壓,所以普通迀往山區或者南洋避讓。

所以形成今日的客家人分布狀況,時至今日客家人都對講白話的人有著一種講不清的介心,稱講白話的人為「畲佬」,但凡遇到客家人就會非常親切,只會用客家話交流,從而造成講粵語的人感到不受尊重,感到反感。在民風,風俗習慣方面亦有較大差別,所以土客某些時候是較難相處的,這也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相關焦點

  • 客家人遷徙了上千年,卻語言不變人才輩出,其向心力為何這麼強?
    當年客家人從贛南開始擴張,往西湖南有羅霄山脈天險阻隔,就只能往東向福建閩西遷徙,可是到現今閩南地區都沒有客家人聚居地,而閩西的客家建築都是如碉堡般的土樓,就知道當年雙方械鬥不少
  • 客家人為何叫做客家人?他們從何而來?
    客家人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四川、湖南、臺灣、海南島部分地區和僑居海外南洋一帶。客家語言保留了較多的漢語古音,稱"客家話"。在目前的語言學研究中,客家話也成為研究古漢語的最要研究材料。客家人是中華漢族中特殊的一支,在學術界經過了充分討論之後,目前已經達成共識,客家人是漢族中的一個民系,是中華漢族在特定的時空中形成的一支重要的特殊民系。它以其獨特的語言、建築、民俗、民性等等的文化特質而有別於其他漢族民系,是一個獨特的漢族分支。客家人的先祖們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裡,走走停停。
  • 客家人是遷徙到南方的漢人
    為了與當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戶」,是「客家」,是「客家人」。         由此可見,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贛南、閩西、粵東,那裡有29個縣是「純客縣」。在宋末以前,寧化是客家人南遷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應州(現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
  • 客家人—客家人的由來!你知道嗎?
    既然不是原住居民,自然就是客人了,土著與客人區分,然後客家人就這樣稱呼而來了。又稱為客家民系,是一個具有顯著漢族與山區少數民族特徵的特殊民系,也是近代在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民系形成的標準。其一,客家方言。客家人之所以區別於非客家,其中一個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語言。客家方言不僅是客家之成為客家的標誌,而且也是客家民系自我認同的內聚紐帶。
  • 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一部遷徙史,一部漂泊史
    千年之間,他們於兵荒馬亂之中,完成了鮮為人知的大遷徙,上演了一幕又一幕開天闢地的壯舉。他們從中原不遠萬裡而來,帶著華夏文明的火種,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拓荒墾殖、一路南下,被遷徙地的人稱之為客家人。如今,他們操著外人聽不懂的方言,以開拓進取、堅韌卓絕的精神,行走在全世界。
  • 客家人:「客」從何方來,「客」到何處去?
    「我不會,我是客家人,說客家話。」「客家人?少數民族嗎?」這是很多人的誤區。但是正因為客家人對文化的恪守,對文化記憶的定格,在經過千年的漂泊、萬般的磨難後,才能從渾沌中走出,在南越大地上崛起。試想如果沒有這樣的文化認同,又怎以維繫這樣一支萬裡長旋,而又散居在南方多個省份以及世界上數十個國家的民系呢?
  • 走進雲水謠,探尋客家人的遷徙奮鬥、四海為家
    自唐宋起,由於天災和戰亂,客家人輾轉南遷。他們先在閩粵贛交界的廣袤山區中紮根,省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在一次次的遷徙過程中,客家人形成了自己極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土樓就是客家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在福建境內最為密集,建築大多為三到四層,牆厚一到兩米,外土木內磚木,族群聚落。
  • 洋人眼中的客家人
    客家是中國最優秀的民族,他們原有一種自信與自傲之氣質,使其能自北方胡騎之下,遷到南方,因此,他們的愛國心,比任何一族為強,是永遠不會被人徵服的。 氣候又受到海洋交通環境之影響,養成一種島國人民之熱血與精神……翻開數百年之中國歷史,沒有一次政治變動是與客家人無關的。
  • 什麼是客家人?
    一聲「客家」也道出了這個背井離鄉的族群1700多年來顛沛流離的辛酸史。客家人的遷徙路線(製圖©孤城)▼▲客家大遷徙,除了在清朝時是因為人口膨脹而向外省搬遷外,其餘均發生在中國歷史上兵革互興的時期,分別是:兩晉時的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 唐中期的安史之亂與唐末的黃巢起義、宋朝的靖康之變與元軍南下、明末的流寇之禍和清軍入侵。
  • 為什麼客家人不是少數民族?千萬不要惹一個客家人!
    ,意思是「我」,客家人念做「ngai」,但它在字典裡是不存在的。這是客家人獨創的文字。從字面上看,走到了懸崖邊上,再無路可走的人,就是客家人。▲客家大遷徙,除了在清朝時是因為人口膨脹而向外省搬遷外,其餘均發生在中國歷史上兵革互興的時期,分別是:兩晉時的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 唐中期的安史之亂與唐末的黃巢起義、宋朝的靖康之變與元軍南下、明末的流寇之禍和清軍入侵。五次大遷徙是接受度較廣的論述,也有學者認為早在秦漢時期客家人的南遷就已經開始。清朝之前,客家人一直游離在社會的邊緣,不為人所注意。
  • 客家人從何處而來?
    這是客家人獨創的文字。從字面上看,走到了懸崖邊上,再無路可走的人,就是客家人。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這個在閩粵贛邊區擇山而居,喜歡穿藍色布衫,並操著一口古老方言的群體被認為是一個「夷蠻」部落。就連客家人自己對自身的來歷也不甚明了,他們只記得祖祖輩輩似乎總是在不停地遷徙,從一座大山走向另一座大山。
  • 客家人是什麼族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多聽到的是說自己是什麼民族的人,比如漢族人、苗族人、回族人等等,但客族人就幾乎沒聽過,這個民族的人介紹自己都說是客家人,並且他們也是漢族人。提起客家人,北方的人們會一臉懵,好像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民族的存在,不過南方人會很熟悉,因為客家人幾百年來都在南方的廣東、江西等地,全族人口大概有五千萬,擁有屬於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相比較於其他少數民族已經算是發展很好的了。為什麼他們要稱自己為客家人呢?
  • 東南亞客家人:開拓者、漂泊者、聯結者
    勇敢無畏、敢於冒險的客家人多次遷徙,甚至漂洋過海到東南亞等地區開疆拓土,為當地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隨著時間的推移,定居在東南亞的客家人將強烈的族群認同和濃厚的鄉土觀念寄托在了客家方言、客家山歌、客家會館、客家廟宇等文化載體上,但也在東南亞國家和社會的城市化、現代化、全球化進程中經歷了認同挑戰、認同困惑以及認同適應。
  • 客家人是什麼人?為何客家人的家譜記載祖輩來自江西?
    黃帝首先要明確一點的是,客家人不是少數民族,客家人屬於漢族的一個分支。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客家人是正宗的漢族人,也即客家人自稱的「老漢人」。客家人家譜這就是客家人的祖輩為何大多來自江西的緣故,翻開客家人的家譜追溯到唐末時期,大多數客家人的先祖均來自汀州、贛州等地,再往前推則是江淮之地和河南,這符合客家人遷移的路線,也符合歷史事實
  • 你知道客家人的由來嗎?
    他們的語言、風俗、譜系,都足以證明」,只是後來這些外來族群反客為主,引以為傲,自稱「客家人」了。也有另外觀點認為「客家」這一稱呼是由於客家人對自己祖先「夏家人」的崇拜而產生的。總之現在尚無定論。目前我們統一認為「客家人」,是指歷史上從山西和河南等中原地區為躲避動亂等原因而向南遷移並且在南遷的過程中與南方少數民族互相碰撞、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支獨特的漢族民系。
  • 客家人屬於漢族還是少數民族?細談客家發展史:「客」從何方來
    在北方的廣東客家人經常會經歷以下對話:「我是廣東的」「那你教我一句粵語唄。」「我不會,我是客家人,說客家話。」「客家人?少數民族嗎?」但是正因為客家人對文化的恪守,對文化記憶的定格,在經過千年的漂泊、萬般的磨難後,在南越大地上崛起。試想如果沒有這樣的文化自尊,又怎以維繫這樣一支萬裡長旋,而又散居在南方多個省份以及世界上數十個國家的民系呢?
  • 梅州客家人過年的習俗
    梅州作為客家人最集中的聚集地,她的民俗風情富有魅力。「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在客家過春節我感覺到異常的熱鬧,客家人很重視春節,家家戶戶張燈結彩,都會在自家門前或陽臺上掛著內存帶著燈的紅燈籠,甚至在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夜晚休息時主人會告誡你,無論如何紅燈籠裡的燈,不能關掉。
  • 漢族中的客家人,因何而得「客家人」之名,他們從何而來
    漢族中的客家人,因何而得「客家人」之名,他們從何而來漢族是我國的主體民族,在我國漢族人口約為十三億人,而由於生活的地方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區的漢族雖然都使用漢語,但是語音語調的差異非常大。漢族的八大方言,基本上都是按照所處的區域命名的,比如閩方言、湘方言、贛方言,但是其中有一個特例,不是以地名命名的,這就是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話。客家人也是漢族的亞文化族群中少有的不用地域命名的亞文化群體。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特殊的命名方式,就要從客家人祖先的歷史談起了,了解了客家人的祖先的來歷,就能明白為何他們和他們的方言被稱為「客家」。
  • 客家人是什麼人?是少數民族嗎?為何客家人的祖輩來自江西?
    但是有一種人,我們聽得很多,但是又對它不是很了解,它就是——客家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南方江西省。客家人只是一種稱謂,也不是什麼少數民族,更神奇的是,它們大多數都是來自江西省。為什麼客家人這麼多,大多來源於江西呢?
  • 客家人從哪裡來?他們是中原人嗎?你的祖先是客家人嗎?
    顧名思義客家的含義不外乎「外來移民」,他們主要分布於廣東、江西與福建交界處,但來源至今爭議不斷,比如歷史學家羅香林認為,客家人就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後裔。除此以外,遺傳學則認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移民與當地少數民族不斷融合形成的民系,還有學者認為客家人是中原移民與古越人混合後產生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