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從何處而來?

2020-12-12 騰訊網

年年為客遍天涯

,意思是「我」,客家人念做「ngai」,但它在字典裡是不存在的。

這是客家人獨創的文字。從字面上看,走到了懸崖邊上,再無路可走的人,就是客家人。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這個在閩粵贛邊區擇山而居,喜歡穿藍色布衫,並操著一口古老方言的群體被認為是一個「夷蠻」部落。就連客家人自己對自身的來歷也不甚明了,他們只記得祖祖輩輩似乎總是在不停地遷徙,從一座大山走向另一座大山。

在梅州客家博物館,我們看到了關於客家源流這樣的描述:「原本的漢族中原人士,歷經五次大規模的遷移,在南方多地逐漸形成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

客家村落,福建永定

(來自攝圖網)

「客」,在漢語中最早是對來訪者的敬稱,後來也用於稱呼旅居他鄉的人,比如「獨在異鄉為異客」。魏晉以來,那些依附在地主豪紳門下充當佃農的流民被稱之為「佃客」;到了宋朝,官府錄入戶籍時會依據有無田產將人口分為「主戶」和「客戶」;明清時期,為了和土著居民加以區分,那些寄居本地的外地人都被稱為「客籍」。

與「主」相對,「客」總是一個無所倚恃,又疲於奔忙的形象。一聲「客家」也道出了這個背井離鄉的族群1700多年來顛沛流離的辛酸史。

客家人的遷徙路線

(製圖孤城)

▲客家大遷徙,除了在清朝時是因為人口膨脹而向外省搬遷外,其餘均發生在中國歷史上兵革互興的時期,分別是:兩晉時的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 唐中期的安史之亂與唐末的黃巢起義、宋朝的靖康之變與元軍南下、明末的流寇之禍和清軍入侵。五次大遷徙是接受度較廣的論述,也有學者認為早在秦漢時期客家人的南遷就已經開始。

清朝之前,客家人一直游離在社會的邊緣,不為人所注意。甚至連「客家」這個稱呼以及客家的群體意識都還沒有出現。

這大概也正是客家人的本意。他們為了躲避戰亂而告別故土,從黃河與洛水之畔,舉家南遷。走到淮河時,停下來看看,走到長江時,又停了下來,可戰火總是不期而至,裹挾著他們一直南下。

越往前,離家越遠,腳步越重,但客家人始終抱著一個執念,那就是一定要找到一份安寧。

他們不屈不撓地翻越一座座山嶺,最終走到了廣東和福建。在看到大海的那一刻,明白這已是天涯海角,他們才終於互相看看,說:行,那就這樣吧。

但客家人並沒有就此開啟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因為海邊的衝積平原早已被先來的移民所佔據,於是,他們又一聲不響地轉身藏進深山裡去了。

客家民居,福建田螺坑

(來自攝圖網)

中原,作為華夏民族的搖籃,誕生了古代中國最輝煌的文明成果,但同時也承載了無數的戰亂與災禍。每當中原陸沉,大量的官宦士民都會攜家帶口,向外遷移,他們所到之處,無不為這個地區帶來一波前所未有的改變。

古徽州曾因中原人的到來,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河西走廊因為中原人的進入,演繹出風起雲湧的五涼文化;有了中原人斷髮紋身的啟蒙,太湖流域才有了豪情萬丈的吳越文化

在眾多南遷避亂的隊伍裡,客家是性格最沉穩的群體。作為中原士族的後裔,他們帶著深厚的中原文脈,但卻自始至終都不願意去影響誰。

大概他們是真的厭倦了鬥爭、厭倦了混亂的世道,只想找一片遠離人群的土地,種豆鋤禾,安安心心地過上「悠然見南山」的日子。

陶淵明仿佛是客家的精神導師——其實陶淵明生活的年代在東晉至南北朝,也恰是客家人第一次大遷徙的時期。

「無山不住客,無客不住山」,客家人對山的偏愛,以及對定居點的選擇似乎也是受到了陶公的影響。

世外桃源般的客家居所

(來自攝圖網)

實際上,正是因為這種避世情結的存在,一個新群落的形成才有了可能。

客家人最初和其他的中原移民並沒有什麼不同,大家離開家鄉的時候,原本是同一個群體,分化是在南遷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

客家的先祖往往喜歡在人煙稀少的群山中辟穀而居,這些地方道路險阻,舟車不通,極少受到外界的幹擾,他們原有的語言、風俗和文化便很容易保留下來,並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慢慢演變。

到了兩宋之交,這個深山裡的族群已經累積了足夠多的人口,他們和其他族群的差異也已十分明顯,雖然一個統一的稱呼還沒有出現,但「客家」這個與眾不同的群體已儼然形成了。

遺世獨立的客家土樓

(來自攝圖網)

在閩粵贛湘桂,中國東南五省(區),武夷山脈、南嶺山脈、羅霄山脈、雲開大山和十萬大山,縱橫交錯,形成了一片密集的山地丘陵帶。最早的客家移民就是在這片山嶺中,拓荒開墾,定居繁衍。

然而,到明清時期,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山地中的資源捉襟見肘,為了生存,客家人又不得不走出大山,繼續遷移。

廣東河源的客家村落

(來自暱圖網)

新來的移民在獲取土地和水源時,不可避免地會同土著居民以及舊移民產生糾紛和矛盾。當糾紛越來越大,矛盾就變成了仇視與對抗,若再加以別有用心的挑撥,武力械鬥的爆發便不可避免。傷亡最為慘重的械鬥,發生在珠江三角洲的西側,核心在鶴山至恩平一帶,械鬥持續了14年之久,波及17縣3000多個村莊,土、客雙方的死傷均在數十萬之眾。

層出不窮的暴力事件讓社會各界對客家移民的歧視和詆毀越來越重,而「土客械鬥」也無意間促成了客家人群體意識的覺醒。眾多客家有識之士開始為客家人的生存權益發聲呼告,並對社會上的謾罵和偏見撰文駁斥,還言之鑿鑿地指出,客家人並非蠻夷,而是和廣府人一樣都源自於中原士族。

「客家」這個名字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逐漸取代了來人、客仔、棚民、崖佬等各種外在稱呼,成為被普遍認同和接受的族群標識。

廣東大埔縣的客家民居

(攝影孤城)

▲客家的起源目前學術界仍存有爭議,主流觀點是客家源出中原漢族,另一種觀點認為客家是南方漢族的一個分支,也有學者指出客家是漢族和畲(shē)族相互融合後形成的族群。

20世紀30年代,出身客家的學者羅香林先生投身於對客家源流和客家文化的系統性研究,他開創了把歷史文獻和民間族譜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並首次提出了「民系」的概念,大意是指一個民族內部的不同分支。

比如漢民族主要分為北方、晉綏、吳越、湖湘、江右、客家、閩海和廣府民系,在北方民系裡還可以繼續細分為東北、燕幽、冀魯、膠遼、中原、關中、蘭銀、湖廣和江淮民系。

我們很難去具體呈現每一個民系的形成過程,不過大部分民系,都有過不同族群相互碰撞融合後從荊棘莽荒躍升為開化之地的蝶變。新的知識不斷被激發、被創造,並約定俗成地傳承下來,形成一種帶有地域性的文化認同。

唯一和所有民系都格格不入的,就是客家。

它是漢民族中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而客家話,也是漢語中唯一沒有冠以地名的方言。一個「客」字,仿佛永遠地將客家人與周圍的一切劃分了出去。

土樓裡的客家生活

(來自攝圖網)

客人,終究會帶著保留與矜持,有著尊重與警惕,也藏著不願告人的思念與堅韌。

傳統的客家民居便有著這樣清晰的表達,他們以家族為單位,將自己的房屋修成了一種合圍式的建築,被稱之為「客家圍」

客家圍不僅有圓形、方形和半圓形,還可以呈棋盤狀或者排列狀。但不管形制如何,無不反映著一種強烈的向心力。

客家圍龍屋

(來自暱圖網)

漫長而艱辛的遷徙,並沒有讓客家人忘記祖先的門風遺訓,反而使他們對家的渴望和對宗族的堅守來的更為殷切。

客家人說「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所以,客家圍最核心的位置永遠是一個家族的宗祠,宗祠在,家族的根便在。

花萼樓,梅州大埔縣

(攝影孤城)

建築是一種可以解讀人們精神世界的語言,在當時的歷史背景裡,客家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一定是有所戒備的。他們把房子蓋成高大且封閉的圓形或方形,最明顯的用意便是防禦

泰安樓,梅州大埔縣

(攝影孤城)

一座圍屋,不僅是一個由血緣親屬組成的小社區,而且也是一座牢固的堡壘。圍屋的內部被平均分割成數十個小面積的居住單元,幾十戶人家同在一個院子裡生活,有困難可相互扶持,閒暇時也方便插科打諢。若是有匪徒來襲,只要把包裹著鐵皮的大門一關,再兇的盜匪也只能望樓興嘆。

福建永定振成樓

(來自攝圖網)

這種相依相靠,同舟共濟的生活方式,在那些漂泊的歲月裡,無疑給了客家人莫大的安慰。

客家土樓群,福建田螺坑

(來自攝圖網)

客家博物館的廣場上豎立著一座客家母親的塑像,母親頭戴涼帽,手扶犁耙,赤腳綰褲地在田間勞作,她的背上,一個神態安詳的寶寶正在酣睡。

因為要下地幹活,所以客家的女人不裹小腳,但封建禮教的影響仍在,她們出門時還是要帶上一頂可以用紗布遮住臉龐的鬥笠。

這是客家人早期生活場景的真實寫照。荒山野嶺,一餐一飯來之不易,使得客家人不分男女都要承擔起耕田養家的重擔。

▲攝影孤城

在客家人心中,母親的意義顯然更加深刻——母親的足印,背負著客家人的軌跡;母親的耕耘,培植出客家人的體魄;母親的哺育,創造了客家人源遠流長、枝繁葉茂的奇蹟。

因此,就算身處貧瘠的山野,客家人也能從中汲取到生生不息的動力:生活的艱辛煉造了他們吃苦耐勞的品性;資源的匱乏使他們不畏險阻,勇於拓荒;聚族而居的習俗讓他們易於組織和領導;尊師敬祖的傳統又塑造了他們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所以,當客家人走出大山,他們便成為了一支不甘屈服、開拓進取的力量。

無論是宋末的抗元,明末的抗清,還是近代的抗日,但凡民族危亡之際,客家人的身影總是活躍在戰鬥的最前線。等到刀槍入庫,天下太平,他們又在商業的戰場上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這個曾經漂泊無依的民系,如今已繁衍了一億多人口,他們在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自己的事業和聲望,他們所取得成就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注意,他們的歷史和文化也成為一門國際性的顯學——客家學

從避亂逃荒,到揚帆出海,客家人的腳步其實一直都未曾停下。世界上還有一個總是在遷徙的族群——吉普賽人,他們流落天涯,被人四處驅趕。但不一樣的是,客家人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會感到孤獨,因為還有一個中國,永遠是家。

相關焦點

  • 福建客家人究竟從何而來?
    就像《大魚海棠》中小女孩兒所居住的「神之圍樓」,這些圓形城堡與其中居住的客家人都在人們的心間流轉出神秘、奇特的感覺。這些福建客家人究竟從何而來呢?北方來客今天關於福建人客家人的遷入時間眾說紛紜,很多觀點甚至將客家人歸入秦始皇南徵時期的戍兵。
  • 漢族中的客家人,因何而得「客家人」之名,他們從何而來
    漢族中的客家人,因何而得「客家人」之名,他們從何而來漢族是我國的主體民族,在我國漢族人口約為十三億人,而由於生活的地方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區的漢族雖然都使用漢語,但是語音語調的差異非常大。漢族的八大方言,基本上都是按照所處的區域命名的,比如閩方言、湘方言、贛方言,但是其中有一個特例,不是以地名命名的,這就是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話。客家人也是漢族的亞文化族群中少有的不用地域命名的亞文化群體。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特殊的命名方式,就要從客家人祖先的歷史談起了,了解了客家人的祖先的來歷,就能明白為何他們和他們的方言被稱為「客家」。
  • 八千萬人口的客家人從何而來?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客家人傳統服飾——藍衫五次南遷,終成客家人那麼客家人起源於哪兒呢?
  • 客家人為何叫做客家人?他們從何而來?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客家人創造了獨屬於他們的文化和信仰,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客家民系的發展。客家人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四川、湖南、臺灣、海南島部分地區和僑居海外南洋一帶。客家語言保留了較多的漢語古音,稱"客家話"。在目前的語言學研究中,客家話也成為研究古漢語的最要研究材料。
  • 客家人從何處來?客家為什麼不是少數民族?
    年年為客遍天涯「亻厓」,這個字的意思是「我」,客家人念做「ngai」,但它在字典裡是不存在。這是客家人獨創的文字。從字面上看,走到了懸崖邊上,再無路可走的人,就是客家人。五次大遷徙是接受度較廣的論述,也有學者認為早在秦漢時期客家人的南遷就已經開始。清朝之前,客家人一直游離在社會的邊緣,不為人所注意。甚至連「客家」這個稱呼以及客家的群體意識都還沒有出現。這大概也正是客家人的本意。他們為了躲避戰亂而告別故土,從黃河與洛水之畔,舉家南遷。
  • 客家人說客家話,為什麼廣東會有客家人,客從何處來
    那麼,對於廣東人所說的粵語,許多外地人是聽不懂的,但是客家人和潮汕人卻很輕易就能懂客家話被認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歷史上曾是蘭芳共和國境內主要流通語言之一;也曾是太平天國的「國語」,還被廣泛用於其官方文書中 。
  • 客家人:「客」從何方來,「客」到何處去?
    「我不會,我是客家人,說客家話。」「客家人?少數民族嗎?」這是很多人的誤區。有人說客家先民的主體是南渡的河洛衣冠,有人說客家人的祖先基本是平民百姓。有人說客家先民的主體是南方的土著百越人,有人說客家人的主體是東遷的畲族。有人說客家人在唐宋之際形成,有人說在宋元時期形成,也有人說在明清時期才形成的。
  • 客家人—客家人的由來!你知道嗎?
    既然不是原住居民,自然就是客人了,土著與客人區分,然後客家人就這樣稱呼而來了。又稱為客家民系,是一個具有顯著漢族與山區少數民族特徵的特殊民系,也是近代在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民系形成的標準。其一,客家方言。客家人之所以區別於非客家,其中一個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語言。客家方言不僅是客家之成為客家的標誌,而且也是客家民系自我認同的內聚紐帶。
  • 阿呆*圖文走中國(025)探訪鄉關何處的客家人—福建上杭
    客家人遷徙示意圖客家人是神秘的,對於阿呆來說就是這樣。既不是一個民族,又不是有特定的標誌,就是一個大概的範圍而已。是一群人的自稱而已。他們來自北方,紮根在嶺南,對於土著人而言,他們是客人,就是所謂的客家人。上杭,這個閩西小城,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汀江中遊的黃金地段,素有「東南山豁大河通,汀水南來更向東。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畫夕陽中」的壯美。
  • 潮汕人與客家人
    在中國的廣東地區有三大民系,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都是從古中原南遷而來,經過上千年和當地原住民的同化,形成了今天的三大民系。今天我們就講潮汕人和客家人。潮汕人,古時稱潮州人,隋宋兩次南遷最終定居潮州府形成潮汕文化。
  • 福建土樓:客家人靈魂的歸宿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中原的戰火逼得人們漸漸遷徙,有人北上闖關東,有人南下,而他們當中較早的那一批,便隨著歷史的進展而不斷南下發展,成了福建一帶最早的客家人,修建了土樓——並成為了世界遺產的一部分。但是福建土樓的由來並不是都如其美好的外表下所描述的那樣的,客家人從它方而來,為了生存他們團結在一起,稱為客家人,也許他們不知道其他人來自何方,但是他們卻記著他們是一類——客人。
  • 一文看懂全球客家人的歷史
    北方的世家大族率先「南渡」,史稱「衣冠南渡」。南方的原住民和當地的少數民族對這些從北方而來的「新民」也時有摩擦。「客家人」的概念開始形成了,北方的家回不去了,南方始終是個「避難所」,於是客家人為了自保,往往修築圓形的「圍屋」進行「武裝居住」。當北方的軍隊南下時候,或者南方一旦有戰亂,「客家人」會毫不猶豫地繼續向南遷徙。 西晉滅亡後,天下進入五胡十六國。
  • 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一部遷徙史,一部漂泊史
    客從何處來?他們是中華漢民族中,歷經磨難、飽受滄桑,卻永遠前行、永遠探索、永不停息的族群。千年之間,他們於兵荒馬亂之中,完成了鮮為人知的大遷徙,上演了一幕又一幕開天闢地的壯舉。因為當時的戶籍已經有了主客之分,這批中原人被收編為客籍,由此,「客家人」的稱呼也流傳了下來。這一時期,雖然外部戰火紛飛,但偏僻的粵東山區給了客家人最好的庇護。讓他們得以暫停慌亂的腳步,過上相對和平的生活。
  • 中國為什麼會有客家人?客家人的最初發源地在哪裡?
    在兩廣、福建和東南亞一帶居住著大量的客家人。客家人這個稱呼經常被人們提及,但要問起什麼是客家人時,很多人都回答不上來。甚至曾經有人發問,客家人到底是不是少數民族?如果是,為啥沒有客家族;如果不是,那客家人的稱謂又從何而來,代表了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的是,客家人不是少數民族,屬於漢族族群的一個分支。
  • 廣東三大民系都從北方南遷而來,為什麼只有客家人自稱客家?
    客家人,一個在贛閩粵邊遷徙千年的沉默族群,兩百年前在廣東覺醒,開始影響中國。從此,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那麼,到底何謂客家人呢?
  • 客家人的二次葬習俗:遠古的繼承和對祖先的敬畏
    筆者是一位廣西客家人,從小就聽長輩說,我們從廣東遷移而來,而廣東的祖先又是從北方遷移過來的。 而這之上更遠的祖先從何而來,族中長輩也說不清楚。隨著年齡的增長,筆者逐漸了解到客家人這個群體的與眾不同,其中不得不提及客家人的二次葬文化。
  • 客從何處來?廣東客家人在這裡
    秋長因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先後入選了省和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是客家人聚居地,是「北伐名將」葉挺、「長徵女傑」廖似光和「吉隆坡王」葉亞來的故鄉,集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和華僑文化於一體,是惠陽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僑鄉之一。
  • 客家人,共創的客家文化遍布在世界各地
    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客家人主要是由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大部分人南遷並於少數的南方土著融合最終成了客家人,客家人的根在河洛一代,也就是黃河、洛河一代。現在的洛陽。很多客家人族譜中都有過記載先祖居住與河洛。而客家的方言底層源出河洛。
  • 興寧賞燈:客家人的精神驛站
    寶蓋燈  興寧市擁有粵東地區最大的盆地,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這裡的客家先民是來自中原黃河流域,既傳承了中原傳統文化的血脈精華隨客家先民一道從中原遷徙而來的花燈,是客家地區特有的民間傳統工藝,折射著他們豐富的精神世界。  花燈是我國傳統農耕時代的文化遺產,廣東梅州興寧客家地區的傳統花燈由元宵佳節的花燈演變而來。興寧花燈起於元代,盛行於明、清,歷經600多年,世代相傳。興寧花燈寓意美好,寄託著興寧客家人一年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五穀豐登、人丁興旺、家業發達的善良願望。
  • 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縣,竟是在廣西,而不是廣東?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廣東是客家人的發源地,自然也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地方。沒錯,如果按省區來劃定的話,廣東確實是中國最大的客家人聚集地。但若按縣來說的話,卻未必是在廣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