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廣東地區有三大民系,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都是從古中原南遷而來,經過上千年和當地原住民的同化,形成了今天的三大民系。今天我們就講潮汕人和客家人。
潮汕人,古時稱潮州人,隋宋兩次南遷最終定居潮州府形成潮汕文化。當代多數潮汕人以潮州話(也稱「潮汕話」,簡稱潮語,近似秦漢魏晉時期的古漢語)為母語,現集聚於海內外近60個國家和地區。潮汕人敢於闖蕩、善於經商,以「愛拼才會贏」為座右銘,他們在商界成就顯著。被譽為「東方猶太人」。潮汕人所在的潮汕地區在古時稱為潮州府,如今潮汕地區則主要指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以及原潮州府豐順縣。潮汕人祖先在秦始皇時候從中原漢族遷來的,不過他們先是遷到了福建,後來就有一些遷到了潮汕。因此潮汕人跟閩南人是有著血緣關係的。
對於潮汕人來說,以海為生的他們,出海捕魚是件風險很大的事情。出於對大海的敬畏,同時也是為了更多的收穫和平安而歸,他們每次出海前要敬天地拜海神,並形成了很多的禁忌——這種敬畏天地的習俗仍被現在很多潮汕人保留著,讓外人覺得他們非常迷信。
潮汕人之間的對外心齊、對內講信譽、錢財處理分明的族群特點。這個特點也給現今潮汕人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潮汕人做生意缺錢時,可以僅憑著自己是潮汕人的身份向同宗人免抵押借貸,雖然是高息的也是必然要還的。潮汕人憑著從小懂得經商的天賦和吃苦耐勞、敢打敢拼的秉性,因而成功的機率就非常大了。所以潮汕人從商的多,華人首富李嘉誠是他們典型的代表人物。
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現在在廣東主要分布於梅州和惠州一帶,客家語是當地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人是秦朝末至宋朝初,黃河流域漢族居民數次從中原南遷,抵達粵、閩、贛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此外,客家人從廣東的梅州、惠州、河源、福建和江西南部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而福建甯化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為「客家祖地」。
秦始皇徵服嶺南百越各族後,「謫徙民五十萬戍之」,這五十萬中原人大概就是最早的嶺南客家人了。秦後還有三次大規模的中原人南遷:第一次是西晉末東晉初的「八王之亂」因避亂而南遷;第二次是因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失敗而南逃;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因元兵進逼中原而避難。客家人在戰亂中逃生到廣東後,仍以農耕為生,當時較平坦地帶的土地早就被當地族人開墾,為了生存只能蝸居較為偏遠的山林。作為「少數民族」的客家人,為了避免和本地族人發生衝突,他們不得不選擇忍讓和順從,從而形成了逆來順受、隨遇而安、不與人爭強的族群性格。
自古對於客家人來說,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就是科舉作官。所以,客家人重視文化、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希望男孩子能學以至仕,那樣不僅把自己家族帶出山林,也會相互提攜,幫助族群裡更多人的發展。因而就有了「天下客家一家人,見面就有三分親」的說法,在官場上,客家人很講究這種同宗關係,而客家人忍讓和順從的性格也非常適合官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