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原因造成的情緒敏感,如何療愈自我?

2020-12-11 水月正能量

文|水月正能量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這個話題近日在網絡上討論十分熱烈。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麼心情容易抑鬱、焦慮,對人沒有足夠的信任感,在社交、職場、親密關係中屢受挫折。其實,大多數人都有類似的困惑,區別在於程度的深淺。

由陌川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社交,讓情緒不再敏感》一書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原來這類人屬於「社交敏感者」,表現為對外界反饋高度敏感,質疑人際關係,沒有安全感,容易自卑,總是充滿緊張和不安。

一切都要回到原生家庭尋找原因:孩子小時候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安全感、信任感和愛。

一、了解社交敏感者的成因及其應對方式

情形1.社交敏感者在幼時經常被冷落、缺乏父母的關愛與陪伴

孩子在幼年期大多以自我為中心的,只在乎自己的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他們會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更好地適應環境。因自身各方面發育不成熟,難免採取錯誤的應對方式,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就會在日復一日的潛移默化中,固定下來,影響以後的人生走向。

父母為生計奔波自顧不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有先解決了生存問題,才談得上精神富足。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養孩子意味著一筆不菲的開支。為了養家餬口供養孩子老人,父母不得不起早貪黑努力工作,一天下來精疲力竭,對於需要付出很多時間、精力、耐心的育兒工作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這種情況常見於雙職工家庭、外出務工家庭。

當父母無法及時響應需求時,大多數孩子會用哭鬧的方式引起大人的關注。如果需求得到滿足,久而久之,潛意識裡會認同這種有點「作」的行為。長大以後,他們會沿用過去「成功的經驗」,刷存在感,博取他人的關注和關愛,甚至為達目的做出不合時宜的舉動。

有一類控制欲很強的人,通過佔用對方的時間精力,讓其無法做其它事,促使對方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比如隨時給對方打電話發消息,直到對方有回應為止。有些人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換得對方的憐惜。有些人善於情感綁架,經常把「我為你付出那麼多」掛在嘴邊。

最後弄得自己和對方都很難受,當對方實在承受不了選擇離開後,他們又會告訴自己,「看吧,他們原本就不在乎我。」

這是「作」人格的形成過程,本質上是用了錯誤的方式尋求安全感、愛等需求的滿足。

再舉一個父母不在身邊的例子,不同人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很多父母因工作忙碌,把孩子留在老家。孩子天然地想要親近父母,十分思念父母,承受著分離焦慮。有些孩子明白和父母團聚的時光很短暫,十分珍惜,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他們變的異常懂事聽話,以至於長大後什麼都聽父母的,違抗父母的意願會有強烈的內疚感,為了緩解這種內疚不得不把內心的需求塵封起來。

他們大多具有討好型人格,家庭中付出最多犧牲最多,職場上唯唯諾諾,懼怕領導權威,害怕得罪同事,成為處處吃虧的「老好人」。

這是「受」人格的形成過程,本質上是需求得不到滿足,自我價值感低,在他人身上尋找自己的價值。

還有些孩子會因長期被冷落感到絕望,覺得世上和我最親的父母都沒有意願了解我的感受,更何況是其他人呢?久而久之,對人越發沒有信任感,心門關閉不再溝通,習慣把難過、悲傷、恐懼埋在心裡一個人默默承受。

這樣做的後果首先是負面情緒無法宣洩,易誘發疾病,再是會無法發揮社交優勢,白白錯過了很多機會。

這是「逃」人格的形成過程,本質上是需求滿足受挫,自我防禦過度,關閉對外交流。

情形2.社交敏感者在幼時承受了很多父母的負能量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長期受到訓斥、甚至打罵,無論如何都無法改善,就會習得無助和絕望。

有些父母因夫妻不和、生活不順等原因無法很好地控制情緒,在管教的過程中宣洩自己的負能量。即便為了孩子好,但方式方法用錯了,孩子不但不會領情,還會感到情感受了莫大的傷害。

很多父母錯把生活的艱辛歸咎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懂事不聽話就是給自己添麻煩。父母貧乏難以給予孩子富足。

由楊紫出演趙薇執導的短劇《許願》裡,小雨在許下生日願望前向母親哭訴,「你的愛讓人好窒息」!

小時候父母離異,小雨由母親獨自撫養,被母親寄予了極大期望,然而她發現自己居然是母親的安全感。

母親有很強的控制欲,希望小雨處處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小雨從小到大隻要做錯一點事情,就會招來母親的斥責。孩子雖然不明白為什麼,卻分明感到母親情緒裡的悲傷,十分愧疚,於是抱著母親哭,「別再罵我了,我很害怕,求你原諒我」。而母親每次都會抱著她說,罵她是為她好,以後不再會了,可是第二天依舊如此。

後來小雨慢慢長大了,學會了隱藏情緒。她發現母親讓同學監視她的一舉一動,這讓本就對人缺乏信任感的她更加敏感。她很努力地滿足母親的各種需要,她加倍努力學習,卻沒有朋友,根本不快樂。為了逃離母親的控制,她選擇了離家最遠的大學。

可母親的影響一直都在,她所做的任何決定都要考慮母親的感受,否則就會遭到幹涉。她渴望愛與自由,羨慕那些無拘無束的人,但她總感到自卑,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愛,於是不敢愛,不會愛。

她分明感到來自母親折磨的痛苦,不但不敢憤怒,反而感到愧疚。發生什麼事總覺得是自己的錯,一個人默默舔舐傷口,從不奢望內心的需求得到滿足。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如此大。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最長,情感聯結最緊密。孩子越小越容易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我們身上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果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願意著手改善就不算晚。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麼去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

是對過去的傷痛念念不忘,還是與自己和解放下執念?

假如你能坐著時空飛船穿梭回過去,你會對自己說些什麼?

即使過去的傷痛不堪回首,即使它的影響猶在,但只要能正視它,從中學到很多,這一遭就不算白來。

重要的是療愈自我,成長自我,更好地面向未來。

二、重新審視過往經歷,正確認知「愛」

前面提到的「討好型人格」,是為了獲得愛陷入取悅、奉獻的誤區。短劇裡的母親則是以愛的名義,瘋狂控制,時刻想操控幹涉,付出很多卻讓人想要逃離。

問題出在哪裡呢?他們都對如何獲得「愛」的問題感到焦慮、迷茫、無所適從,將來也無法給予子女愛的教育。

每個人都有愛與被愛的需求。無條件地忍讓妥協、委屈求全,無法換來愛,也不是真正愛對方的表現。

真正的愛從來不剝奪人的正常需求,諸如安全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接納的需求,表達的需求等。如果你感受到的不到愛而是傷害,就要大聲地說出來,表露你真實的感受。

偽愛是我說了算聽我的,真愛是允許不同的聲音;偽愛是壓抑需求,真愛是平等、關注對方感受,力求達成共識。

儘管造成原生家庭問題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從結果來看,吵架逃避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如何消除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

1.自我尊重、自我認同、自我善待

父母或者身邊人否定你,並不代表你真的不行。自尊自愛是建立在自我認同的基礎上,客觀看待自己優勢與不足,接納真實的自己,肯定自身的價值與潛能。社交敏感者往往具備很強的情感洞察力,心思較為細膩等優點。

2.消除過度的愧疚感

過多的愧疚感往往是因為內在的「超我」過強。你不欠父母什麼,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父母也不例外。儘管父母為我們付出很多,理當感恩,但並不意味著你要承受本不該承受的負面情緒,你有拒絕的權利,無須內疚。

3.積極拓展社交

人際關係具有互幫互助的屬性,每個人都有從人際交往中獲得支持的需求,好的人際關係具有治癒的功效。在父母那得不要的溫暖,並不代表在好友那得不到,別再獨自療傷,打開心扉,會發現有人願意傾聽你、關心你。

4.體諒父母的不易,與自己和解

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說的是女人生孩子所帶來的一系列後遺症,有一個網友評論道:「告訴你們吧,養孩子教育孩子更難」。作為過來人我認為,她說對了部分事實,養孩子教育孩子的確要付出太多,不只有金錢時間,還有耐煩心和毅力。

孩子不聽勸、不守規矩的確讓人頭疼,如果沒有育兒知識的指導,父母很難控制好情緒。不養娃不知父母恩,長大以後回過頭來看,我們未必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有句話說得好,「理解萬歲」。理解父母的局限,就能放下心中的怨念,也是與自己和解,重新回到和諧的親子關係上來。父母會感受到子女的愛,漸漸地放下錯誤的執念,學會正確的表達愛的方式。

5、增強自我意識,找到真實的自我

社交敏感者對外界十分敏感,時刻監察著外界,他們容易莫名地焦慮、糾結、懷疑,這些都源於自我意識的喪失。原生家庭沒能給到無條件的愛,導致他們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總擔心失去、受傷,變得敏感而脆弱。

愛的源頭從來不在外而在內,它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自我意識的增強能帶來自我價值感和存在感,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法:

①向內覺察感受身體、情緒的變化

比如藉助運動真切地感受身體的張弛有度;藉助冥想讓心平靜、思緒平穩。

②每天做一件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先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人

比如給植物澆水、餵魚、看畫展、閒逛、烹飪、收納、化妝等。

③勤於思考,享受獨處

了解真實情況,當遇到困惑或需要做決定時,避免採用潛意識情感裡的第一反應,多用理性思考,藉助網絡、書籍等尋找答案。

④樹立平等意識,成長意識

不因外在的標籤貶低自己,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和過去的自己比,看見自己的成長與進步。

⑤用正向信念抵禦負面信念

警惕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多做自我鼓勵,遠離消耗你的人,結交認同你的人。

-END-

討論話題:你遇到過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問題,感受如何,怎樣解決的?歡迎留言哦。

相關焦點

  • 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自我療愈,重啟人生!
    《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其實是一本自我救贖、自我療愈的書籍。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很多人都以此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為長大後的自己無法真正地看到自己喜歡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尋找藉口,總覺得童年得不到滿足,長大後就必然有缺陷,需要別人償還這種虧欠,但在看完《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後,我認為人還是需要自我救贖、自我療愈。
  • 《重啟人生》:你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你可以選擇自我療愈之法
    在這樣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圍裡,蕭紅從小就經受著家庭暴力和漠視,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這些童年的陰影,如影隨形般籠罩在她的身上,讓她變得敏感、孤僻。當她稍微長大一些,逃離家庭後,對於愛情的追求,也沒能讓她真正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她每一段感情都充滿悲劇色彩,愛而不得,讓人很是心痛。
  • 接納與療愈原生家庭中的那些傷害、遺憾、不滿足
    原創 meiyayibu meiya 收錄於話題#原生家庭2個點擊↑ 「meiya」,看看多少好友已經關注當然,也有很多父母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加,心智和情緒獲得改變。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位豆瓣網友和小A,他們的父母都在孩子長大之後試圖彌補曾經缺失的陪伴與關愛。但是遺憾的時,缺失和傷害已經造成,有的時候怎麼補都補不回來。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因為我個人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原生家庭治癒的道路註定漫長,且沒有那麼多捷徑可以走,終其一生你會發現,原生家庭傷害永遠不可避免的伴隨著你,並且除了你自己,無人可以代你承受,也無人可以幫你成長。
  • 原生家庭並非貶義詞 成年後遇到的問題不能全部歸咎於此
    網友直指,糟糕的原生家庭正是他「黑化」的罪魁禍首。同為熱播劇的《三十而已》,女主顧佳14歲喪母,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全能太太,有人認為她是「勇敢走出原生家庭影響的典型」,也有人認為,是原生家庭導致她一直在承擔丈夫「媽媽」的角色,導致「培養」出了一個毫無責任感的丈夫。近年來,影視劇中原生家庭的話題屢見不鮮。它的每次出現,總能戳中不少人的痛點,激發起負面情緒。
  • 大多數重大磨難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心理學家:這可怕,但是很真實
    無論曾經的家庭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都不會影響我們在各種過程當中找尋自己的快樂,接近自己的人生的真正目標。因此不要把原生家庭的原因,當成自己迴避失敗的一個藉口,這只是一個我們需要為之改變的目標。如何原生家庭的影響中走出來很多人都會因為自己的原生家庭而產生一定的自卑,甚至埋怨的心理。
  • 療愈就是將情緒下潛意識層面的真實,通過覺知帶入意識層面的過程
    我們回憶一下自己處在情緒當中的樣子,感覺就像是魔鬼附體一樣,做出一些連自己意識不到的行徑跟舉止來,無論是給他人還是給自己造成莫大的傷害,這就是不知不覺的狀態,但當我們頭腦冷靜下來以後,又開始追悔莫及,這就是後知後覺狀態,我們就處在這樣的怪圈當中,循環往復永無止境。
  • 如何療愈抑鬱情緒,這兩個方法,有助你走出抑鬱世界
    輕度的抑鬱情緒會對生活以及工作帶來影響,嚴重的抑鬱情緒則有可能威脅生命。可以通過這兩個方法走出抑鬱的消極世界,從而提升幸福感。一、常與人溝通和交流:抑鬱情緒常常會因為無處抒發而持續性蔓延,而與人聊天溝通是疏洩不良情緒的有效方式。一旦產生抑鬱情緒,可以尋找較為信任的人或是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進行情緒的疏導,防止因為不良抑鬱情緒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以及負面影響。
  • 《都挺好》大結局 只需三步整理原生家庭,人終究要與自己和解
    可能是「都很好」的家庭故事,特別是蘇明玉的身上,承載了許多人的淚點和痛點:     那些不被愛的小孩長大後如何了?     糟糕的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童年的傷害是否真的能在日後被治癒?
  • 如果你來自這8種原生家庭,請你用力地抱抱自己吧!
    如果你來自這8種原生家庭,請你用力地抱抱自己吧!1、完美主義的家庭一個來自擁有完美主義理念的家庭的孩子,他所承受的壓力與完美主義的傾向度往往是成正比的。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往往容易過度的自我批評,退縮,甚至暴力,孩子的內心自我被扼殺,小心翼翼地遵守著家庭的準則,生怕自己踩雷引發戰爭。4、過度懲罰型家庭很多父母分不清「管教」和「懲罰」,他們認為孩子犯錯了,就應該接受懲罰,但是一味地過度懲罰孩子,會讓孩子養成膽小、叛逆、害怕犯錯。
  • 傅首爾談老公落淚:好的伴侶,真的能治癒原生家庭
    不幸的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負面影響,是難以想像的。在這種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小孩,往往心思極度敏感。姜思達的父母在他小學四年級時離婚,在他的印象中,父親是個非常情緒化的人,經常毫無預兆地和母親爆發爭吵。你從小就在想這件事情,所以你一定會敏感,沒有人想敏感的。」除了敏感,他們大多還自卑,戒備心強,沒那麼喜歡自己。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婆媳之間,父母之間,甚至是親戚之間,他們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爭吵,嚴重時還會大打出手。 媽媽爭強好勝,把好的一面全部留給了外人,把所有壞脾氣和情緒留給了家人,所以我很害怕我媽情緒不好。我是一個膽小、內向敏感、不愛說話,聽到腳步聲都要躲起來的怪孩子。 爸爸沒有文化且固執,他永遠都在否定你,讓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 「太敏感的人」該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心理學家給出的答案很治癒
    一、高敏感情緒者所經歷的情緒之痛日本作家太宰治說過這樣一句話,「膽小鬼連幸福都會懼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也會被幸福所傷」,可以說,這是他自己,同時也是高敏感人群的一個內心獨白。高敏感情緒者往往對他人的情緒高度敏感。
  • 從阿嬌離婚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男生如何給女生安全感?
    今天我們不從什麼前男友,什麼社會因素等考求原因。是追本溯源,找出根本原因。那就是她缺乏安全感,而這些安全感,她的男朋友,都無法給到。不存在經濟因素造成不安全感一說。那麼她的不安全感,主要就是來源於原生家庭。女孩子本來就相對男孩子來說,心思更加細膩。
  • 十個原生家庭,九個都傷痕累累。原生家庭究竟可以有多傷人?
    ,可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傷害究竟可以有多大?今天的推文,就講述了一個被原生家庭不斷傷害、又不斷尋找出路、企圖自我拯救又不斷迷失在路途的故事。表面上,她很乖,認真讀書、成績優異,從不讓父母操心。但她的內心,卻想要毀掉這一切,她想要逃離這個乖乖的自己,逃離這個乖巧卻傷痕累累的世界,切斷與家庭之間的聯繫。
  • 小情緒裡有大生意 原來身心可以這樣療愈!
    職場、家庭壓力大,還貸、養家責任重,如何戰勝焦慮、趕走煩惱?一場疫情讓我們更加關注情緒的調節和心靈的滋養咱們體驗兩岸各式療愈走起!溫麗鳳聲音療愈體驗者 處於睡和半睡之間這種狀態是最好的銅鑼的聲音是逐漸增強的我還聽到下雨的聲音
  • 《原生家庭》:相信愛與成長是生命永恆的主題
    最終,被壓抑的情緒可能會以不能控制的破壞性方式出現;導致情緒崩潰或者身心方面的問題。而武志紅老師案例中的那位男士,經過和老師長時間的諮詢,逐漸接納了和母親關係的真相,正視和尊重了自己對母親的憤怒,反而可以放下這份憤怒了。然後,他就看見了自己對媽媽更充分的愛,並能夠和妻子真正地相愛了。
  • 豆瓣8.8日劇《凪的新生活》:原生家庭讓他們相愛又註定分離
    在找尋的過程中,他內在的小孩也在療愈。: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對於原生家庭的理論闡釋,來分析劇中男女主角的行為模式。雖然慎二也有「人生導師」,也經歷了情緒的宣洩,但他始終沒有真正釐清原生家庭關係。所謂的強迫性重複,指的是每個人都有重複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這種熟悉感為我們提供了熟悉的舒適感和整體架構,我們知道其中的規則,了解會出現什麼情況,也知道如何處理。
  • 情緒管理不求人|《輕療愈》幫你20分鐘緩解情緒困擾
    文 | 潔懿,文章原創 ,轉載請私信或留言《輕療愈》這本書得到國內外無數心理學專家的推薦,而且曾是亞馬遜暢銷榜上第一名,原因在於,這是一本自助式的、實用性極強的書。《輕療愈》潔懿看到不少人推薦《輕療愈》,但止步於內容介紹,卻沒能把這個方法如何用講細緻,感覺有點可惜。
  • 那是因為你沒掌控好彼此的「情緒按鈕」
    《情緒》、《逆商》、《被討厭的勇氣》一套組合拳下來,讓自己對情緒有了覺察。面對困境時不災難化可能的苦難,對自己的人生更有掌控力。《原生家庭》、《超越原生家庭》、《人生由我》三本書讀完後,開始看到到成長過程中自己曾經受過的傷,理解了為何自己這麼敏感,沒有安全感。同時,也在自我療愈的過程中,療愈他人。梅梅表示,自己以前只認為老公不理解自己,老公變了,老公脾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