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心理扭蛋機的第 15 顆扭蛋。
窮病難醫
「我賣了這麼多年藥,發現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這種病你治不好,也治不過來。」
這是《藥神》裡,在程勇冒著走私風險,也依然要給病人帶藥的時候,假藥販子張長林說的一句話。歸根到底,窮,才是所有絕症的根源。
今年1月河北的一家醫院裡,為了給患白血病的6歲女孩治病,家裡已經負債40萬。丈夫不願再給孩子治病,正當妻子想打電話借錢買靶向藥時,丈夫奪過手機,把妻子一頓暴打。他臉紅脖子粗地喊:「要我為了救她而背一輩子債,不可能!」在他喊出這句話的時候,虛弱的女兒就坐在床上,看著他對母親施暴,對自己宣判死刑。
如果救了這個孩子,可能這一家三口一輩子都要舉債度日。各有各的活法,不多做評價。但拋開感情,完全理性地考慮救孩子的成本,只會讓人覺得人性在這一刻好醜陋。
從馬斯洛需求層面講,人對自身欲望的滿足,是從低到高的。最低一層是生理需求,吃飽穿暖,呼吸睡眠等等。第二層是安全需求,健康保障,然而感情在第三層。也就是說,當你自己的溫飽都受到威脅的時候,你再講什麼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就純屬自欺欺人了。
窮是因為窮人思維?
有一個理論,曾經風靡一時: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窮人見識短淺,是因為窮人不夠努力。香港有一個節目叫《窮富翁大作戰》,節目以真人秀方式,請來上市公司行政總裁渡過約一星期的貧窮生活,香港富豪田北辰在參加節目的時候,擔任了掃街的清潔工。
他住在每天租金50港幣的籠屋裡,說是屋子,其實只有一張床。
公用的廁所骯髒不堪。
田北辰第一天準時趕到了工作地點,換上工作服開始清掃大街,原本兩個小時要清掃10個垃圾桶,他半個多小時才清掃了兩個,被同事催促快點。
好不容易熬到中午吃飯,但他只有15元的預算,大部分的飯要20元,都買不起,好不容易找到了可以買的飯,他坐在街邊的樓梯上就著白開水一掃而光。
熬夠九小時,他累到直接躺在花壇邊休息。兩天後,他退出了體驗,因為他已經感受鬥志在喪失。「這兩天我只考慮吃東西,我完全沒有別的盼望,我努力工作只是為了吃的好一點,我現在明白他們大部分的想法,怎麼會計劃下星期、明年、將來會怎樣?最重要的是解決下一餐。」
窮人不是不想提升,只是沒有學歷、技術的人,為了活下去,不是進行高強度的簡單勞動,就是以犧牲自己的健康換錢,連下一餐吃什麼的問題沒解決,他們怎麼會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未來怎麼發展?於是就有了」填飽肚子-忽略目標-錯誤決策-更窮「的死循環,產生窮下去的慣性。
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曾經認為貧窮是人格缺陷,是由於窮人不努力所造成。但荷蘭歷史學家羅格布雷格曼指出,貧困不是由於窮人的性格問題引發。貧困的原因就是缺錢。由於缺乏生活必須的啟動資金,窮人只能掙扎於溫飽線。
因為貧窮導致的物質稀缺,
讓人不得不冒險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農民夫妻不小心把農藥撒到面口袋上,兩個人都捨不得把麵粉扔了,於是他們把最上面的一捧麵粉扔掉,用剩下的面做了饅頭。結果一家人吃進醫院,男主人當場死亡。農婦哀痛過後,想著饅頭用面多,所以有危險,包點餃子應該沒事,於是女兒也被毒死。農婦不敢吃這個麵粉,又拿它餵牛,結果又把牛給毒死了。
這個故事荒誕而可笑,但現實生活中真的有這樣的事,一個農民撿了一瓶來路不明
的亞硝酸鹽,雖然不確定是什麼,但嘗起來是鹹的,於是用它炒菜,毒死了一家人。貧窮的併發症就是讓你必須冒險,逼迫你作出反智的「愚蠢」決定。
窮人註定翻不了身?
前一段時間,總有人提到「階級固化「這個詞。BBC的《人生七年》紀錄片,從1964年開始跟拍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從他們的7歲拍到56歲。
七歲時,上層社會的小孩已經知道自己將來應該讀什麼高中、大學,做什麼樣的職業;中產階級的孩子有事業夢想或者幸福的婚姻的追求;貧困階層的孩子想的是見到爸爸、少挨打、吃飽飯。
隨著時間推移,從小看《金融時報》的富裕家庭孩子,長大後依然是精英,壟斷了社會上的優質資源。而貧窮家庭出生的孩子之一,卻領了14年的救濟金。BBC得出結論,階級壁壘堅不可摧,很難打破。
但是,這14個孩子裡出現了兩個特例。
一個是出生於中產家庭的Neil,他的夢想是進入牛津大學,然而卻只進了亞伯丁大學,他只讀了一學期就輟學,於是他變成了一名建築工人,後來墮落成了流浪漢。
另一名是出生在鄉村的Nick,他痴迷書本,21歲考進牛津大學,28歲移民到美國,在威斯康辛大學進行核電研究,成為了一名薪資不菲,受人尊敬的大學教授,成功完成了階級的躍升。
總有些人,認為自己缺少資源,努力一生也達不到別人的起點。雖然很多問題可以歸因於制度,但是制度不到位時,也不能任由貧困狀態惡化、坐以待斃。所謂階級固化,它最能吞噬的是那些在隨大流中迷茫的人。
對於窮人來說,智慧是在漫長人生路上逆襲的唯一可能。「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的妻子普莉希拉的父母是越戰後越南去美國的難民。夫妻倆辛苦數年後開了小餐廳,每天工作長達18個小時,晚上全家人在餐廳打地鋪。這樣的家境是不可能給普莉希拉提供一對一輔導,也不會有錢讓她去上私立學校。中學的普莉希拉就樹立了要上哈佛的理想。她去問老師,上哈佛需要具備什麼條件,然後自己暗下功夫。
就算沒有扎克伯格,普莉希拉也會成為一名醫生,過上和從前人生完全不同的生活。
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和BBC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她跟蹤拍攝了農村女孩、小鎮青年、國際大都市女孩的人生十年。
其中,湖北小鎮青年徐佳,父母是農民工,父親覺得他們這一代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很支持兒子念書的想法。在徐佳在經歷了兩次高考失利後,毅然頂著壓力考了第三次,最終進入了湖北工業大學。
畢業之後,他努力工作,結婚生子,現在已經在湖北有了自己的房和車,成了新晉中產階級,儘管他依然沒有達到國際大都市裡那個女孩的起點,但他已經實現了跨越。
徐佳說:」我現在接受這種不公平的存在,但我會努力改變。「這部中國版的人生紀錄片,讓我們看到更多的還是希望。
其實貧窮最可怕的地方,就是讓你看到了自己和別人起點的差距。不戰而屈人之兵,讓你對未來失去希望。其實脫貧並沒那麼可怕,只要願意努力,就算起點再低,總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