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中國人開始不約而同過名叫"6·18""雙十一"的電商節,商品活動力度大,再有名人直播帶貨加持,讓門庭冷落的中國實體店危機重重,門店數量大幅縮水,甚至有些品牌已然失去競爭力退出歷史舞臺。
在中國實體店似乎被電商幹掉了,但是在日本卻恰恰相反,在"購物天堂"東京、大阪的繁華商業區,一到節假日就被逛街掃貨的人群擠得水洩不通,實體商場更是日進鬥金,只愁買不愁賣。在同電商經濟的肉搏中,日本的實體經濟究竟是如何險中取勝的呢?
看重服務,顧客就是上帝,日本實體商場對顧客的需求體貼入微
相比較冷冰冰的購物網站和程式化的銷售客服,日本的實體商店更注重顧客的購物體驗,要知道顧客對商場的購物體驗直接決定了顧客的購買力和回購次數。地理位置優越,商圈相對集中。
以"購物天堂"東京為例,實體商場的位置相對集中,為顧客節約了不少在路上的時間從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細心挑選貨品中,日本商圈的實體商店大多在上午十點或十一點營業而閉店時間更是延長至晚間十點,一天有近乎於一半的時間可以用來購物血拼。
只要你願意,就可以在一天內逛遍商圈內的所有商場,貨比三家買到自己的"心頭好"。迎合購物需求,商場折扣給力。東京每年有兩次折扣季,商場打折的時間是根據日本每年兩次發雙薪的時間來定。
日本人每年有兩次發雙薪的傳統,在年中6月和年終12月,而商場也通常在這兩個月做一年中活動力度最大的折扣,每次持續3-4周的時間,時間之久足夠讓顧客挑選到合心合意價廉物美的商品,而最後清倉的折扣力度之大,足夠讓不少節儉至上的國民滿足自己的購物慾望。
合理利用積分,讓利回饋顧客。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的實體商場,都熱衷於通過積分兌換的形式來留住顧客的心,但與中國商場如毛毛雨般一年一度的積分活動不同的是,日本實體商場對於積分的利用十分走心。
購物血拼的中午,顧客可以憑上午的購物積分在商場頂層的融合餐廳免費用餐,而東京實體商場的購物積分隨時都可以拿出來衝抵現金或換購食品。
基礎設施完備,營造優質環境。對於實體商場來說,想要留住顧客的心,必須要從前期投入的購物環境下手。除去購物品牌齊全、商場泊車位管夠、衛生環境有保障、絕對售真承諾等標配服務外,日本實體商場能夠顧全老弱病殘孕等各類顧客的內在需求。
商場門口觸目可及的配備嬰兒車和輪椅讓顧客隨時能夠取用,同時配備消毒溼巾供顧客擦拭;商場內休息區域設置了大型儲物櫃供攜帶行李箱的旅遊觀光客自助寄存;商店門前設立了座椅供顧客等候商店開門時休息。
休息區內設有專門的兒童區域,兒童區域內的用具尺寸均根據兒童身形大小打造,連自動販賣機都是兒童專用尺寸,足以見得日本實體商場的用心程度;商場的衛生間附近設有嬰兒室,可供奶爸奶媽自由出入。
但哺乳室內男士止步,牆上設有呼叫按鈕。在不少的實體商店的露天休息區域還設有拴狗樁,供攜帶寵物前來的顧客使用,同時為了保證商場室內清潔,商場外還設有寵物洗腳池,誠心誠意可見一斑。
構建城市綜合體,增強消費粘性。商場的最高境界在於將"娛樂""教育""購物"融於一體。有大型遊樂場,也有體驗性教育機構,還有各類實驗室、體驗館、創客中心、沙龍會所等社會功能新業態的集聚,所有人都能夠從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這才能被稱作是真正的購物天堂。
藉助於城市綜合體的概念來增強消費粘性,日本實體商場在這方面做得極為出色。線上線下聯動,互相補足短板。日本實體店推出了與電商相容的O2O商業模式,實現了電商平臺與實體店鋪的同步銷售。
以當前遍布中國的日本企業優衣庫為例,消費者在優衣庫電商平臺上購買的貨品可以自行去往實體店內取貨,而實體店內缺貨缺碼的款型,則可通過電商平臺來購買,如此見得日本的實體商場為滿足新形勢下的顧客的消費需求,甘願作出讓步與改變。
時俱進的吸納新型的購物模式,實現實體店鋪同電商平臺的互利共贏。雖然同樣都是為了"騙取"顧客的歡心從以實現提高顧客購買力的最終目的,但不得不承認,在"以人為本"提供服務這一點上,日本實體商場無所不用其極。
看重價格,同貨相較價低者優,中國實體由此幹不過電商
一方面中國實體商店有著自身的短板和局限。商品高昂的價格大多包含了商品櫃檯稅、員工工資提成以及品牌服務費,而這些費用必須要從商品售價中扣銷才能夠維持商場的暴利,、。
為此,從自身利益考慮,中國櫃員更願意向顧客推銷他們所能夠拿到高額提成的而非是真正適合顧客的商品,久而久之,顧客的滿意度下降,對價格昂貴且華而不實的實體商場敬而遠之。
實體商場的服務意識不夠,態度不端正,公共設施也配備不齊,於是失去了不少需要特殊關照群體的青睞,加之電商平臺的瘋狂入駐,只有我們想不到的,沒有電商平臺賣不了的。
抓住了中國人愛貨比三家的特徵做到了價格遠比實體店便宜,省去了與實體店店員的虛與委蛇和討價還價,人們更願意為看不見摸不著但卻讓自己格外誠心如意的電商購買商品。
日本實體商場給顧客營造出逛街是為樂趣而非比對價格的融洽氛圍。相比冷冰冰毫無人情味的平面購物網站,日本民眾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更願意逛實體店鋪以實現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的立體感知。
另一方面,似有若無的電商政策讓中國電商抓住機會野蠻生長。要知道,為何中國電商的產品可以做到比線下售賣划算的多,那便在於中國的電商行業尚未進行標準規範化的徵稅措施,這便讓不少電商有跡可循有空可鑽。
為了實現熱度和銷量的增長,割點肉放點血降價售賣也是在所不辭,而中國對於是否要對電商徵稅這件事也仍處在積極探討的過程中。在此前日本已經早早的實現了對電商徵稅。
除去日本實體商店自身的努力,能夠支撐日本實體經濟穩中求進而不被日益增長的電商壓垮的力量在於日本標準規範化的電商徵稅政策。在標準規範化徵稅後,沒有了價格的優勢,冷冰冰的購物網站不過是為了滿足不方便前往商場購物的人員使用。
且在日本,線上線下同時同步同價銷售同款貨物,商場裡該有的折扣網站同樣享有,唯一不同的便在於,商場人性化的服務,與實體店觸手可及的實物,以及實體門店購買後商場附帶的人性化優惠措施。
中國實體在價格戰裡都鬥敗,日本實體與電商強強聯合實現互利共贏
在和電商的價格戰裡,中國實體毫無勝算的鬥敗,如此看來,價格戰絕不是長久之計,作為服務行業更應該研究的事情便是如何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中國的實體最缺少的就是"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
無論做如何的門店改裝升級,還是好多麼複雜的換購優惠,都不足以同走心相提並論,一味在花裡胡哨的外表做工夫,而服從內裡解決問題,執迷不悟最終只能走向不歸路。
而反觀日本實體能夠同電商很好的共生共存,能夠為了生存的目標而強強聯合,實現互利共贏。所以,羅馬非一日建成,日本的實體商業勢頭如此強勁,既有國家政策的扶持,更是自身努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