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IT桔子」(ID:itjuzi521),36氪經授權發布。
作者 | 吳梅梅
編輯 | Judy
8 月 26 日晚,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報導稱——
「阿里巴巴已暫停了對印度公司的投資計劃,至少六個月裡不會投入新資金擴大印度的投資,計劃不包括減持已經投資企業的股份或退出投資。」
根據 IT 桔子數據,2020 年阿里公開披露的在印度投資僅有 2 筆。1 月,螞蟻金服以 1.5 億美元戰略投資印度「美團點評」Zomato;4 月,阿里巴巴以 6000 萬美元戰略投資印度「網上商超」Bigbasket。過去 4 個月時間裡,阿里並沒有在印度出手,且未來至少半年不會在印度投資。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周螞蟻集團提交的招股書中,也提到由於 2020 年印度對於外國投資監管政策的變化,使公司不得不重新考慮對印度餐飲點評及外賣公司 Zomato 增資的時機。
此外,由於政府抵制,阿里宣布決定停止 UCWeb 及其他創新業務在印度的服務,同時還有消息稱 UCWeb 正在裁減印度員工,甚至完全解散相關團隊。
事實上,國內資本(包括 BAT 及 VC)在過去對印度這片「神奇的土地」表現出了超高的熱情。阿里、騰訊自 2015 年起就頻繁在印度投資。據印度公司 Tracxn 發布的數據,截至 2019 年 12 月 11 日,中國在印度的總投資已經達到 80 億美元,相比十年前增長了 40 倍。
據孟買投資公司 Iron Pillar 發布報告稱,印度到 2019 年底的 31 家獨角獸公司中,近半被這阿里和騰訊瓜分。不過,相比騰訊作為社交&遊戲類公司,則尋求更大範圍的投資,少量持股,更像財務投資者。阿里更集中地押注 Paytm 等幾家公司,並持有多數股份,以戰略投資為主。
那麼,阿里到底在印度投了多少項目呢?
根據 IT 桔子資料庫,阿里共投資了印度本土 9 家科技公司,出手 21 次。這些公司涉及電商、政府、文娛、出行等高頻領域,其中有 3 個項目是阿里著重押注投資 4 次以上的,包括支付工具 Paytm 及旗下在線零售網站 Paytm Mall、在線雜貨商 BigBasket、餐廳點評與外賣配送平臺 Zomato;這幾家公司也都已經發展成為了印度獨角獸。
Paytm 成立於 2012 年,距今 8 年內融資 11 次,總融資額達到 320 億元(註: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按 7 計算,下同),與快手的總融資額接近,可見資本對印度的狂熱絲毫不亞於過去的中國。
2019 年底,Paytm 完成了 E 輪 10 億美元融資,螞蟻金服、軟銀中國跟投,這是螞蟻金服(現更名為「螞蟻集團」)第四次參與 Paytm 融資。螞蟻集團在招股書中披露在支付平臺 Paytm 的投資中,螞蟻集團投資總額約為 29 億元。
螞蟻集團早在 2015 年 2 月即成為 Paytm 的股東,也是 Paytm 早期的風控與雲技術合作方。彭蕾 2010 年接任支付寶 CEO 後,主導打通水電煤等公用事業付費,跟國有大銀行打通,又在 2013 年推出餘額寶攪動市場。Paytm 作為印度本土「支付寶」,試圖在印度複製支付寶的成功經驗,Paytm 也可以繳納水電煤,2017 年 Paytm 的用戶數快速增至 2 億(支付寶用戶 5.2 億),線下商戶覆蓋量達到 1400 萬,在印度餐廳、加油站、雜貨鋪,大街小巷到處可見貼著二維碼的「碼商」。Paytm 還開發出黃金版「餘額寶」,一個盧比(約 0.1 人民幣)起購買黃金,用戶數超 4500 萬;而餘額寶用 3 年時間就積累了 3 億用戶。
Paytm 創始人 Vijay 還表示,「下一步,Paytm 希望把「螞蟻森林」引到印度,為印度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不過與阿里在電商體系內成立支付寶不同,Paytm 反其道而行之,在電子錢包中孕育電商業務;根據蟬大師 4 月 23 日數據,Paytm 在印度購物榜-免費(IOS 端)排名第 3 名。
有意思的是,今年 8 月 12 日,也就是半個月前,Paytm 獲得了來自微軟的 1 億美元戰略投資。Paytm 當前估值達到 170 億美元,位列印度獨角獸榜首。
印度 Paytm 首頁截圖(網頁已翻譯)
Snapdeal 成立於 2010 年,距今 10 年內融資 11 次,總融資額達到 117 億元。
Snapdeal 的模式與淘寶網一致,是典型的 C2C 平臺模式,作為一家全球電商網站,「電商鼻祖」eBay 比阿里更敏銳地意識到印度市場的潛力,因而比阿里還早 2 年投資了這家公司。
據官網介紹,Snapdeal 平臺入駐商家超過 30 萬,覆蓋印度 6000 多個城市,有超 6000 萬種商品,平臺主推商品是 3C 電子。不過,印度電商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不遜於中國,前有全球電商巨頭亞馬遜,後有 2018 年 8 月以 160 億美金「賣身」沃爾瑪的 Flipkart,Snapdeal 一度深陷虧損泥潭,花 4 億美金收購的支付公司 Freecharge 轉手以 6000 萬美元賣掉;2017 年 7 月,Flipkart 甚至出價 8 至 9 億美元收購 Snapdeal,但遭到 Snapdeal 董事會的拒絕。
截止 2019 年 10 月 Snapdeal 安卓下載量突破 1 億次,同比增長 37%;根據蟬大師 4 月 23 日數據,Snapdeal APP 在印度購物榜-免費(IOS 端)排名第 33 名,這或許與 Snapdeal 用戶 80% 是低端的「小鎮青年」有關。
印度最大在線交易市場 Snapdeal(網頁已翻譯)
Bigbasket 成立於 2011 年,距今 9 年內融資 12 次,總融資額達到 83 億元;阿里從 2017.9 開始投資 Bigbasket,總共投資 4 次,最近疫情加速了線上購物需求爆發,4 月 10 日阿里又領投了印度這家電商零售企業。
從 3 月下旬開始,印度部分城市也設置了限制出行的禁令,原本 3 月 31 日解除的禁令延遲到了 4 月 14 日;在禁令頒布前後兩周內,BigBasket 的訂單量翻了一番。「購物車內平均物品量增加了 25%-30%,APP 訪問量同期增長了 60%-70%。」採購與銷售部全國主管 Seshu Kumar Tirumala 說,「我們每天有 2-3 個 SKU 脫銷,包括洗手液等洗手用品以及大米、木豆等基本主食。」根據蟬大師 4 月 23 日數據,Bigbasket APP 在印度購物榜-免費(IOS 端)排名第 4 名。
但爆發的需求也帶來了供貨及配送壓力,Bigbasket 在 3 月下旬收購牛奶配送公司 MilkBasket 和 DailyNinja,並與 Uber 展開合作配送,同時還與印度國家餐館協會 (NRAI) 合作,暫時僱傭那些因封鎖而暫時關閉的餐館的員工,增加員工收入的同時解決人手問題;這與盒馬生鮮僱傭西貝上海餐廳作為臨時工的做法不謀而合。
目前,Bigbasket 可以滿足日訂單量 30 萬的需求,而封城前僅僅是 15 萬。從模式上看,Bigbasket 非常接近於中國網上超市代表「一號店」,一號店上線於 2008 年 7 月 11 日,比 Bigbasket 早 3 年,主營大型超市貨架上常見的日用品、雜貨;但最終以被沃爾瑪收購的結局而告終。
印度 bigbasket 網站正在推廣銷售洗手液產品
印度在線食品配送與餐廳點評平臺 Zomato 成立於 2008 年,位於印度哈裡亞納邦,12 年內融資輪次高達 15 次,總融資額達到 127 億元;其中阿里也投資了 4 次,但與聯合投資 Bigbasket 不同,阿里 3 次獨家投資 Zomato。
阿里最早在 2018 年 2 月以 2 億美元戰略投資 Zomato,獲得 Zomato 最大股份;4 月又以 95 億美元溢價收購餓了麼,阿里充分展現了對本地生活領域的野心勃勃。也許是在中國錯過投資美團點評的機會,餓了麼與美團外賣競爭時又難以佔據上風,阿里才在印度市場花 10 億多美金砸 Zomato,雖然相比餓了麼少,但投資是少量佔股與全資 100% 收購不同,且印度整體生活水平相比中國更低。
此外,王慧文曾經表示「阿里當時給的對價是 70 億美金,餓了麼來找美團,美團開價 90 億美金,餓了麼拿著美團的報價又去找阿里,最早阿里&餓了麼以 95 億美元成交」;當然,競爭對手的抬價導致項目溢價投資/收購在國內創投圈早已是秘而不宣的「潛規則」,但最終選擇誰還是由創始人和股東來衡量決定。
2020 年 1 月,Zomato 收購印度 Uber Eats,收購價格約為 3.5 億美元(248.5 億盧比)。Uber Eats 為 Uber 旗下的食品派送業務。知情人士表示,此次收購為全股份交易,收購後,總部位於美國的 Uber 將持有 Zomato 的 10% 的股份。與其說是收購,倒不如說是 Uber 將旗下 Eats 業務作為「嫁妝」戰略投資 Zomato。
另外,騰訊在印度市場與阿里較勁,投資了另一家競對 Swiggy,與 Zomato 展開外賣大戰。根據蟬大師 4 月 23 日數據,Zomato APP 在印度美食榜-免費(IOS 端)排名第 4 名,而 Swiggy 排名第二。
餐廳點評+網上下單叫外賣的 web/APP 應用
數據顯示,截止 2019 年底,Zomato 覆蓋印度及其它 23 個國家,擁有 7200 萬月活用戶, 每個月產生 3300 萬個評價,而大眾點評在 2014 年 Q3 月活達到 1.7 億,點評數量超過 4200 萬條;在收購物流及食品速遞初創公司 Runnr 後,Zomato 每月外賣訂單同比去年增長了 11 倍達到 3200 萬個,外賣收入由 2018 年的 1700 萬美金漲到了近 5 億美金。
快速增長的背後離不開阿里的「輸血」以及學習中國「前輩」的做法:Zomato COO Gaurav Gupta 表示,「我們看到中國的外賣市場發展非常快,因此嘗試去擴展城市數量,2018 年 1 月我們覆蓋了 118 個城市,但現在(2019.11)覆蓋 512 個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 2017 年 9 月,Zomato 基本實現業務全面盈利;2018 年底推出 Zomato Gold 服務,與美團外賣、餓了麼的配送會員不同,該權益可以在 Zomato Gold 指定餐廳就餐時獲得全年買一贈一的優惠,目前有 150 萬付費會員,為 Zomato 帶來了近 5000 萬美金的收入;Zomato 同時在考慮將該會員服務從堂食延伸到外賣業務。
此外,Zomato 通過收購餐廳 POS 公司 Maple POS 打通支付能力,還搭建餐廳 b2b 的食材供應鏈平臺,成立了慈善基金,印度「大眾點評」的定義已然不那麼準確。
以上幾個印度項目成立時間較中國要晚少則 3 年,多則 8 年時間,但得益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優勢,其項目的融資速度更快、輪次更多,爆發也更快(美團上市前僅融資 8 輪,Zomato 高達 15 輪);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決定公司發展的天花板和土壤是不同的。
就在疫情之前,投資圈內多家機構明確表示未來投資方向是「去往印度、印尼」——因市場龐大、GDP 增速加快的的印度發展像是十年前的中國,投資方們希望在這裡複製另一個阿里騰訊美團,然而現在,所有分析預測都抵不過政治的變動。
現在,印度的大門關上了,阿里巴巴和投資方們帶著手裡的資金又要尋找新的戰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