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邊境之外,中國資本已敲開印度國門,迅速搶佔印度新經濟的制高點,引起了印度政府的擔憂,甚至出臺了針對性的限制措施。
一、中國搶佔印度經濟高地
在2015-2019年,包括阿里巴巴和騰訊在內的中國投資者,已向印度初創企業投資超過55億美元。中國大陸在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排行榜上僅排名第18位,甚至位列香港地區,阿聯和賽普勒斯之後。但是在過去五年中,阿里巴巴和騰訊等中國公司加入了日本軟銀和美國紅杉等知名投資者的行列,已成為印度初創企業最大的資金來源之一。
阿里巴巴投資印度支付寶Paytm和印度餓了麼Zomato;騰訊投資印度滴滴Ola,印度美團Swiggy和網絡教育公司Byju's;順為資本和晨興創投等公司,還投資了班加羅爾的共享單車Rapido和社交平臺ShareChat等初創企業。Venture Intelligence的數據顯示,印度目前共有29家獨角獸公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其中至少有16家擁有至少一名中國投資者。更驚人的是,至少有8家是由中國投資者領投的。
二、印度政府針對中國出臺限制措施
儘管從金額上看,中國可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投資者,但資金投向卻令印度政府如坐針氈。私人消費需求一直是印度經濟的支柱,幾乎佔GDP的60%。而中國的大部分投資投向了將引領印度未來消費熱潮的公司。不難想像,印度巨大的市場,也將跟中國一樣,孕育出類似阿里和騰訊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這本來是好事,但如果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掌握在中國資本手上,印度人如何能夠安心?換位思考一下,這是可以理解的。
今年4月份,印度孟買證券交易所披露的一份文件顯示,中國人民銀行(沒有寫錯,真的是央媽)在印度住房開發金融公司(Housing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 Ltd,以下簡稱HDFC)的持股比例為1.01%,此前為0.8%。HDFC成立於1977年,是印度的一家以住房金融為核心的大型金融集團,業務涉及銀行、保險、資產管理等。HDFC下屬的HDFC銀行則是印度第四大私營銀行。受到疫情影響,2月初至3月末,HDFC的股價大幅下挫了41%,所以中國人民銀行此次增持股份,被部分印度人認為是趁虛而入。
在這種背景下,印度政府於4月19日修改了FDI(外國直接投資)政策,要求「來自與印度陸地領土接壤的國家投資,需事先經過政府同意」。與印度陸地接壤的國家除了中國,還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緬甸,不丹。其他鄰國在印度投資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此次修改政策,的確是在針對中國。
三、印度FDI政策的影響
印度政府介入審查,基本上投資就黃了,印度腐敗和低效可以出了名的。這勢必導致中國企業在印度的經濟利益受損。眾所周知,網際網路企業在創業初期是極度燒錢的,中國企業需要不斷向印度項目投入資金,否則這些初創項目要麼破產,要麼尋求其他國家資本。這無異於要中國企業將好不容易養大的獨角獸公司拱手讓人,讓日本軟銀、美國紅杉或者印度資本摘取勞動人民的勝利果實。
「印度方面為來自特定國家的投資者設置的壁壘,違反了世貿組織的不歧視原則,並且違背了貿易自由化的大趨勢」。我們的外交官對此進行了批判。可惜的是,單純從經濟角度看,我們能夠反制的措施是很有限的。2018年,中國從印度獲得574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另外根據中國商報的數據,截至2018年3月底,印度在中國投資8.61億美元。所以,我們還得從其它地方增加談判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