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時報》17日報導,印度政府官員當日表示,正在考慮在一些領域「允許外資比例為26%及以下的投資」而無需經過政府審查。印媒注意到,這一規定涉及到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印度鄰國。
此前印度工業和國內貿易促進部曾於四月發文,要求所有鄰國對印投資必須經過新德裡審批。17日的新規定無疑是對這一規定的寬鬆化。
由於疫情等原因,2020印度經濟並不樂觀。雖然印度當局對上半年經濟增速沒有官宣,但一些發展中國家比較重要的指標,譬如煤原油、水泥、鋼鐵等產量都出現了大幅度下跌,對外出口跌幅也超過三成,汽車銷量更是折半。
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預測印度2020年經濟增速將達到7.5%,但就目前來看,印度最樂觀的狀態也就是守住零增速。如果其國內情況比預期的還要惡劣,印度今年很可能出現兩位數的經濟負增長。
所謂好馬不吃回頭草,好高騖遠的印度前腳剛剛宣布不加入RCEP,將注意力放在美國與歐洲,後腳就放鬆對中國的投資限制,就顯得印度有些反覆無常。對於吸引投資者來說,反覆無常的態度無疑是不利的,但這背後也是印度的無奈之舉。
印度經濟在2019年就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此前對經濟發展的操之過急和好高騖遠給印度來帶了經濟發展的障礙。2019年印度就開始出現支柱產業下滑、失業人口增加、債務膨脹的問題。
過分對經濟增速的追求讓印度滯後的基建不堪重負。雖然印度官方一直緊抓基建問題,但人口的膨脹給基建升級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需要人口紅利的印度又一直沒能認真解決人口問題。鄰國中國開始刻意下壓經濟增速,穩固根基時,印度卻還在沾沾自喜地宣布經濟增速超過中國。
趕日朝中的勃勃雄心和高速增長的經濟也掩蓋了印度的一些社會矛盾與制度問題。民族矛盾、社會衝突、官員貪腐這些問題在逐年增長的GDP中都被極大地淡化了。但這些問題並未消失,在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下,這些問題在暗中不斷壯大。
2020是印度所面臨的一道坎,也是把印度的暗病都揪出來的一年。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印度積攢的問題就顯現了出來。
糟糕的基建、密集的貧困人口與匱乏的醫療讓印度成為世界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疫情所造成的經濟活動停滯進一步加劇了失業與社會衝突。社會混亂還給分裂勢力提供了活動環境,讓印度幾個具有離心力的邦中分裂力量再度抬頭。
經濟下行、社會矛盾加劇,讓莫迪打出了邊境衝突這張牌,但衝突轉移視線是有時限的,只能解一時之急,無法從實質上解決社會問題。
莫迪自己也知道衝突牌並非長久之計,實際上他也有著自己的打算。過去的一年中,印度一直在嘗試與中國脫鉤,通過保護自身產業成長、尋求西方幫助等方式發展起自己的製造業體系,取代中國在世界的位置。
莫迪為此發起了名為「自力更生的印度」(Atmanirbhar Bharat)的運動,以鼓勵企業在該國生產商品,大力推崇「印度製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莫迪的口號正逐漸變成一句空話,政策實施實際上並不理想。
在國內沒有起色,西方靠不住的情況下,莫迪只能退讓一步,放寬投資標準,吸引外資進入印度來救場。畢竟面子是一時的事,苦心經營多年的印度經濟崩盤了就很難收場了。
但在前幾個月的大力打擊之下,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對印度的信任還有多少,已經很難說了。更何況印度市場現在的狀況不明朗,軍政上還有很強的地緣政治風險,這樣的投資環境很難給投資者信心,來自中國的投資者投資欲望預期並不高。
數據顯示,當前印度還有超過250億美元的中國投資。主要集中在新生產業。而中國為主體的亞投行還向印度發放了數百億美元的貸款,莫迪一直以來希望的「擺脫中國依賴」實際上並沒有實現。
但必須要說,中國企業投資的這口「回頭草」並不是那麼好吃的,如果印度不表現出足夠的誠意,保證中印間經濟活動的公平,中國也很難幫助印度度過難關。那麼接下來,留給莫迪的路也會更加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