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宜都雑譚,再點擊進入公眾號。你的關注,我的洪福。)
宜都肉糕的來歷
肉糕是宜都傳統宴席的主菜,根據材料的配比,也稱為魚糕。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十二月,從湖廣往京師而去的驛道上,塵煙滾滾,只見一輛載有「欽犯」的囚車,由兵士押送,日夜兼程,向京城飛馳而去……那個「欽犯」的刑枷上貼著「安陸州正堂正德十六年十二月×日封」字樣的封條。看模樣,「欽犯」是年約十四五歲的官宦人家子弟,臉色微有焦慮,但遮掩不住一種興奮喜悅的神色。早些時候,年僅31歲的明武宗朱厚照南巡金陵,途中得病,返京去世,無嗣。臨終時,他採納內閣首輔楊廷和引《皇明祖訓》的建議,下遺詔在王子中選一位繼承帝位,並規定:「先到為君,後到為臣。」隨即,朝廷向各地藩王發去一道道密旨。密旨也傳到了湖廣安陸府(今湖北鍾祥市)的興王府。首位興王系明憲宗朱見深第四子朱祐杬(杬,音元),於正德十四年(1519年)去世,由長子朱厚熜繼位。小王爺朱厚熜為蔣妃所生,長得眉清目秀,溫文儒雅。接到密旨,興王府上下一片歡騰,都盼望剛登王位不久的小王爺能再接再厲,繼承帝位。可是,安陸府距京城有千裡之遙,沿途崇山峻岭、急流險灘,再加上當地官吏迎來送往,勢必影響進京時間。小王爺苦無良策,正在發愁之際,忽聞侍臣稟報,京師國子監祭酒(相當於今日高教部部長)嚴嵩求見。嚴嵩行拜見之禮後,向小王爺遞上了楊廷和的一封密信。原來,楊廷和與「嗜詩書、絕珍玩、不蓄女樂」的老興王朱祐杬相友善,得知老王爺家教甚嚴,14歲的朱厚熜不但自幼飽讀詩書,而且相貌堂堂,聰慧過人,頗有王者風範,是一位合適的「帝王」人選,有意迎立小王爺入繼大統,因而密派嚴嵩飛速趕到安陸興王府,與小王爺密商進京事宜。嚴嵩獻策:為避免延誤進京日期,要委屈小王爺喬裝「欽犯」,「日夜兼程飛趕進京,這帝位就非小王爺莫屬了」。小王爺聽後,覺得此計甚妙。朝中有首輔楊廷和鼎力輔佐,只要能讓自己榮登「九五之尊」的皇帝寶座,坐「囚車」吃點風霜之苦又算得了什麼呢?不過,蔣妃愛子心切,考慮到兒子在「囚車」裡飲食不便,急忙下令王府名廚,要他們連夜趕製小王爺進京路上所吃的食品,既要便於攜帶,又要美味可口。幾名廚師苦搜枯腸,從民間一道極普通的菜餚「糯米豬肉灌腸」中得到啟發,將精瘦豬肉和板油、魚肉一起剁成肉泥,加上綠豆粉及各種調味作料,外面裹上一層雞蛋皮,製成長條塊狀蒸熟,切成薄片後放入圓盒裡。翌日,東方天際剛露出一絲微亮,小王爺就辭別蔣妃與眾親人,登上「囚車」,在兵士護送下,向京城方向急馳而去。果然不出楊廷和所料,朱厚熜第一個抵達京城。正德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朱厚熜在楊廷和等大臣的擁戴下,於北京紫禁城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成為明代第12位皇帝,改年號嘉靖。而其他王子前呼後擁,沿途官吏迎來送往,耽擱了行程,姍姍來遲,無奈只得俯首稱臣。嘉靖初即帝位時,少年意氣,雄心勃勃,在楊廷和等人的輔佐下,下詔盡革武宗弊政,誅錢寧、江彬等佞臣,朝政為之一新。但是好景不長,未幾,嘉靖帝命禮官追封其父為恭穆獻皇帝,引發政潮,致使幸臣竊柄,楊廷和等相繼去位,史稱為「大禮議」之爭。嘉靖晚年,在深宮不問政事,奸臣嚴嵩擅權長達十七年之久,兵備廢弛,東南沿海盜匪橫行。伴隨歷史風雲的變幻,嘉靖奪位內幕早已被人們淡忘。但是,他進京時沿途所吃的那道菜——肉糕、魚糕,卻在荊楚大地上流傳開來。昔日帝王菜,今日百姓愛,荊沙人稱它為「皇帝菜」,又名「蟠龍菜」;荊沙上遊的人敬稱它為「頭子菜」。這就是肉糕、魚糕的來歷。「頭子菜」的主材是肉糕或魚糕,既表示對皇上的敬崇,也代表主人的顏面。肉糕是席中工藝最多,價值最高的一道菜。客人只要嘗嘗頭子菜,就基本知曉桌席的好差優劣。由於工藝多,價值高,在物質匱乏時代,打「糕」是件稀罕事,所以無糕不成席。舊時,請頭子菜也很有講究,宴席開始,知客先生高聲喊道:「宴席開啟,廚師準備,樂工就位,請頭子菜……」大號鳴起,樂人奏王化三章,「順、順、順……財來了,財來了」。頭子菜上有蓋碗,蓋碗上有雕花(廚師雕的),上席客站起,左手揭碗,右手賜銀,並請客人用膳。這時,大家才「請,請,請……
肉糕的發源地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地區,今湖北省宜昌至荊州一帶,傳說舜帝攜女英、娥皇二妃南巡,過江陵一帶時,娥皇困頓成疾,喉嚨腫痛,想要吃魚但又討厭魚刺,於是女英在當地一漁民的指導下,融入自己的廚藝,為娥皇製成魚糕。娥皇食之,迅速康復。舜帝聞之,大加讚賞。魚糕從此在荊楚一帶廣為流傳。經後人不斷改進,到如今,宜都一帶民間所制的魚糕已經很有地方特色。白色的魚糕,蛋黃色表皮,不僅好看,也有「飛黃騰達」的意思。其諧音「魚高」也有「年年有餘,步步高升」的寓意。主料10片魚糕,配上粉絲、香菇、木耳、黃花、胡蘿蔔絲以及瘦肉絲等墊頭,就是宜都的名菜「頭子碗」,它是當地人逢年過節、喜慶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魚糕的具體做法如下:將漂洗好後的白色魚肉放在豬皮上面排刀剁成魚溶。魚溶放入盆裡,再將打散的雞蛋清加入後攪拌均勻;然後分數次加入姜水,順一個方向攪拌成粥狀;再加入蔥白末、澱粉,最後加入粥狀肥膘肉,一起攪拌成魚溶糊。最後大火將蒸籠先燒上氣,鋪上溼紗布,再把魚溶糊放在紗布上面,用刀抹平。蓋上蓋子旺火沸水蒸到八九成熟,揭開蓋子,用幹紗布佔幹表面汽水,把蛋黃均勻抹在魚糕表面,蒸熟,去火冷卻,將魚糕翻置案板上,刀切面有蜂窩狀的孔,用手按魚糕有彈性不軟不硬為佳,直至魚糕完全冷卻才能改刀成適合存放的形狀。
獨樂眾樂,自娛娛人!點擊在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