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伍國舉 朗誦:楓韻
肉糕,不是山珍海味,卻是麻城人從小就夢寐以求、垂涎三尺的食品。
相傳古時候,物質極度匱乏,眼看年關將近,兄弟幾家物質所剩無幾,大哥家有點豬肉,二哥家有點魚,三哥家還有點紅薯粉,如果分著吃,不僅吃不好,更是吃不飽。兄弟幾人聚在一起,唉聲嘆氣,感嘆年關難過了。突然一個哥哥說,不如我們幾家把豬肉、魚肉混在一起,加上紅薯粉,用蒸溜子(蒸籠)蒸一下,看行不行。於是幾家一起忙活起來,將鮮魚去刺去皮,豬肉(五花肉為上佳)去骨剔皮,均剁成肉漿,製成膏狀,將紅薯粉、清水、食鹽按比例放入盆內與肉漿攪拌,加入薑末、蔥花等佐料,製成圓形或方形,放入蒸溜子,猛火蒸30分鐘,出籠後切成長方條,馬上吃,叫新鮮剛出籠熱肉糕,亦可冷藏,其味鮮美可口。
沒成想,他們無心度饑荒之舉,成就了麻城人心中的這道名菜。從那以後,每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麻城家家戶戶在磨刀遲(剖)魚前,都要虔誠地上香、燒紙、放鞭炮,接天上的菩薩神仙和列祖列宗回家來,心裡恭恭敬敬地默念道:「我們家就要剁肉糕了,請各位菩薩和祖人回家過年。」祭祀之後,村村寨寨便響起了有節奏的刀剁聲。那幾天,如果在路上碰上熟人,不再問「吃了飯冒」,而改問:「肉糕剁了冒?」。肉糕做好了,過年的氣氛就更濃了。每次祭祀上香,老人們總要切兩片擱在碗裡,至於佛不殺生不吃葷腥的禁忌是不大講的。麻城人心誠,讓祖人菩薩們嘗嘗家裡最好的東西,心裡才舒坦。還有麻城不管紅白喜事,都要把這個當成主菜列入宴席中,並且在第三道菜中端出來。麻城人把赴宴叫吃席,更通俗的叫吃肉糕席。小孩子盼過年,盼紅白喜事,其實就是盼肉糕。久居外境的麻城人,不管走多遠,不管多富有,不管當多大的官,都把肉糕當成鄉愁的寄託,當成一條無形的繩索,一頭牽著故鄉,一頭牽著遊子的心。當成麻城父母對遊子的牽掛,和麻城遊子對故園的眷戀。
那是我小時候,父親是瓦匠,經常在寒冬臘月之際,帶著幾個徒弟,給別人家做房子。房子上梁後,主家自然要擺酒宴答謝瓦匠師傅,還有前來賀喜的親朋好友。每次吃席的時候,父親都把這個機會讓給了我,他又去了下家做活。吃席的時候,我非常想和父親的徒弟們坐一桌,他們能照顧我,我又不拘謹,但每次都被主家人請到主桌的首座。每次坐定後,就會伸著脖子,盼著第三道菜肉糕快快端上來。只有把肉糕吃到嘴裡,才覺得宴席真的開始了。雖然只能吃上三兩塊,但也能心滿意足地離席去玩了。後來回到家裡,還對母親問了兩個問題,為啥父親總把吃席的機會讓給我,他不喜歡吃席嗎?母親對這問題,搖了搖頭,笑而不語。久居北方多年,偶爾在寒冬臘月之際,回到故鄉,被那溼冷凍得無所適從,回過頭來,想到父親,農閒比農忙還要辛勞,逾冷逾要出來做工,他不是鐵人,肯定也是無所適從,但他為了家為了子女,都忍了,不僅忍了,還把享受一頓宴席的機會也給了我……主家為什麼要把我安排在主桌的首座?母親告訴我,這是因為主家對瓦匠大師傅的歉意、尊重和感謝,雖然父親沒有去,我去就是代表他了,自然要坐主桌的首座。我聽著有著深深地「子以父貴為榮」的驕傲,並暗暗發誓,長大了,也要當一個象父親這樣被人尊重的人。
1993年底,我參軍入伍,離開了家鄉,也離開了喜愛的肉糕。直到1996年8月份,收到軍事經濟學院入學通知書,通過好友高翔告訴父親,我23日到家,小住幾日,就去江城武漢上學。進村的時候,村裡人熱情的打招呼,並告訴我,快回家,你伯在家做肉糕呢。記憶中,父親一年只在過年的時候做一次肉糕。父親興奮,我們也興奮。父親一年很勞累,沒有對子女表露出過多的關愛,只是在過年做肉糕的時候,把父愛表現得淋漓盡致。還沒有進門,老遠就聞到清香撲鼻,不由加快步伐,恨不能一步到家。進了家,行李還沒有放下來,父親就給端上一碗剛出籠的肉糕。看著清香四溢的肉糕,一入口,留給舌尖的味道,那真是久違了的感覺。後來高翔告訴我,他一接到電話,就第一時間騎著摩託車去我家,興衝衝地跑進家告訴我的父母:舉成考上軍校了!而父親和母親只是微笑問小翔:吃飯了嗎?母親又告訴我,在小翔走後,父親晚上喝醉了,也哭了:說我家這個大學生來得有點晚,如果大兒子在,估計早幾年就產生了。這是哥哥早逝後,第一次從父親口中聽到他對大兒子的想念和痛惜,也是第一次聽到父親流眼淚。父親一輩子務農,翻開家譜,發現這個職業也出自世代相承。和千萬個農民家庭一樣,父親也企圖用讀書做官這條惟一的道路讓生活穩定並且獲得社會聲望。這條道路漫漫修遠,父親、爺爺,以至祖上多少代,慘澹經營,他們不斷地辛勤勞作,自奉節儉,積銖累寸,但都沒有達到目的,都沒有實現家族的顯達,好在我終於實現了這個突破,當兵後,又考入了軍校。父親說,我兒舉成在家時就喜歡吃肉糕,如今離開家兩年多了,我要為他做一頓肉糕,犒勞犒勞他。他就開始盤算著,我到家的時間,他的想法是,我一入家門,就能馬上吃到剛出籠的肉糕。
考入軍校後,有了寒假,又可以像小的時候一樣,看著父母忙碌著做肉糕,肉糕又可以讓我大快朵頤,享受它帶給舌尖的快樂和心靈的慰藉。這幾年的除夕夜,父親都會把肉糕、肉丸、魚丸和白菜切好擺好,放在吊鍋邊,然後在年歲交替之際,放一陣火炮,自行去睡覺了。他知道守歲的我,好這一口,烤著炭火,看著電視,涮著肉糕,不知不覺,天就亮了。大年初二,照例要走出家門去親戚家拜年。往年拜年,都是父親和我騎著自行車,帶著弟弟妹妹。這次,我告訴父親,我不想騎自行車,我走著去。父親看我這樣,也放棄了自行車,願意和我一路走下去。本來父親說,我這回來過年了,又得像我小的時候一樣,給我做一套新衣服。我告訴父親,軍裝很好,就穿軍裝吧。就這樣和父親出了門,穿著軍裝,扛著紅牌,戴著「軍事經濟學院」校徽。回想過往,這還是第一次,和父親肩並肩同行,以前因為敬畏,都是前後相隨。一路上遇到不少熟人,他們紛紛向父親表示祝賀,看得出來父親很高興,我也從來沒有見到父親笑得這麼開心,是那種「父以子興為耀」的開心。映象中,父親一直都是黑著臉,讓人望而生畏,不敢親近。這一路走下去,有十來家親戚。每個親戚家拜年時都要「吃點心」。常常是親戚在頭天夜裡就燉好豬腳、雞肉之類的底料,我們來了,舀上一大碗,然後鋪幾塊上品的肉糕,端上桌,說:「新鮮的,都吃了。」按風俗這話可不會當真,拿起筷子來,美美喝一口湯,吃兩片肉糕便放下,父親總會有意無意夾給我一塊。其實,說是「吃」,倒不如說是「嘗」更確切些。各家做肉糕有各家的傳統與風格,裡面的配料不盡相同,作法各異,各有各的高招。新春頭裡幾天,人們在遍「嘗」之中,以美食家的眼光品遍了親戚朋友的創造力。這一天,我們從日出出門,到日落回家,全長相當於半個馬拉松。應該說一路說的話,比我和父親之前二十餘年說的話還要多。父親第一次敞開心扉、推心置腹和我談古論今,談他塵封多年的往事,談他年少的夢,對孩子的期盼,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及「家」這個字的理解。父親講:你母親體弱多病,但我一定要讓你的母親健康,只要你的母親還健在,那麼我們這個家就會健在,你以後還會有歸處……這又是我第一次聽到母親在父親心中的重要。後來我把這條路線作為經典路線保留了下來,只要回來了,就會認真去重走當年路,重溫當年情,只是音容猶存,而父親不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後來畢業分到部隊,又從部隊轉業到北京,好些年,因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沒有回家過春節,和肉糕的零距離接觸就愈發少了。偶爾探親,父親都會盤算著我到家的時間,給補上一頓肉糕,解解饞。再到後來女兒出生,父親留在老家照顧外孫,母親來北京照顧孫女,年前回老家和父親團聚,年後又來京繼續照顧我的女兒。每年正月初八,母親從家鄉返京,都要帶上父親給我做的肉糕。從知道母親上車開始,我就在北京的家裡翹首等待肉糕的到來,仿佛只有肉糕來了,吃到嘴裡了,這年才算是真的過上了。2009年的正月,終於等到母親的到來。可打開包裹一看,因為天熱,又坐的是慢車,肉糕都長了毛,我的心也毛了,真是又急又惱。母親沒有辦法,把表層剝去,中間的留下來,炒了一盤,吃上兩塊,方算了事。
2009年9月,送父親回老家,到了麻城,去了一個叫紅辣椒的餐館,點了一小籠肉糕。父親嘗一下,覺得味道還不錯,更主要是,那蒸籠子直徑不到一尺(家裡蒸籠直徑60到70公分),煤氣灶上也可以用,父親說,等他病好了,他給我做個蒸籠,寄到北京,我如果想吃,就可以自己蒸了。聽父親那麼說,我咽淚裝歡,說那好,不用這樣饞肉糕了。一周後,父親永遠地離開了我,不知道他當時是不是覺得自己來日不多,再也不能給我做肉糕了,再也不能給我父愛了,要我學會做肉糕,更要學會獨自面對世界,面對困難。父親走了,再次吃肉糕時,總是感覺少了些味道,吃起來再也沒那麼饞了,沒有那麼香了,甚至是如鯁在喉,無語凝噎。
倒是女兒如我小時候一樣,愈發喜歡吃肉糕,沒蒜苗清炒,也吃得津津有味,沒吃上,在那哭,在那鬧,活脫脫我曾經的翻版,我想這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吧!可肉糕予我,已漸行漸遠,此味只能心裡有,人生從此難再嘗。父親予我,已漸行漸遠,相逢即便理歸鞍,從此人間再見難。故鄉予我,已漸行漸遠,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作者簡介:
伍國舉,網名仁武君,湖北麻城人,1993年入伍成為北司警一名光榮的警衛戰士,1996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經濟學院,2005年正連轉業到國務院國資委。
朗誦簡介:
楓韻老師是《楓韻朗誦園》創始人、一派有約的特約嘉賓、資深業餘朗誦愛好者、第三故鄉首席主播,多年來活躍在加拿大社區舞臺及各大網絡朗誦K歌平臺。代表作品有《歲月》、《雨巷》、《黃河之水天上來》、《我的南方與北方》、《紅梅傲雪圖》、《你那裡下雪了嗎》等等。朗誦作品題材多樣、風格各異,對作品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與藝術處理,曾進入第五屆《夏青杯》全國朗誦大賽網絡賽區決賽。楓韻老師的朗誦沉穩大氣,生動傳神,力圖把每部作品的意境演繹的精確到位,讓作品充滿極強的感染力與吸引力,得到了廣大朗讀愛好者的歡迎與喜愛。
第三故鄉微信公眾號:來自身邊的聲音,講述自己的情感,連載自己喜歡的故事。為作者提供展示平臺,為讀者提供閱讀平臺,為作者和讀者提供交流紐帶。謝謝關注【第三故鄉】,也歡迎你給【第三故鄉】投稿,把你的情感分享給大家。
微信號:Aomaya01(加此微信進讀書群交流)
荔枝FM:FM3281592
投稿郵箱:45481168@qq.com,發來稿件時,請提供配圖和配音
第三故鄉論壇:http://www.aomay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