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其它圖片】
曾經有多本報實習生 劉麗芳 本報記者 李穎 攝影 小魚兒
青山,鳥鳴;清泉,溪石。這就是古道一路的風景。古時的文人雅士要齊齊隱居於此,似乎有了答案。
上青古道自紹興縣王壇鎮一直到平水上灶古船埠,是紹甘線未開通前王壇、平水居民到紹興城區的要道。除了現在已經改造的路段,其餘全部仍是石階路,尤其是陶元嶺段,保存最為完好,也是沿途景致最佳的一段。年代久遠的村落、斑駁的老房子、成片成片的竹林和杉木林,還有淳樸的村民都成了旅途中不斷呈現的驚喜。
上周末,由雪花啤酒等單位和機構共同發起的雪花啤酒古道探秘系列活動第七站徒步上青古道。因為食宿,臨時調整路線,我們一行人沿著原定路線反方向行走,起點便是青壇橋頭村。不走尋常路,讓「驢」們從另一個角度與古道來了次親密接觸。
號稱「紹興戶外路線開發第一人」的胡宏良
把上青古道走出了名氣
上青古道的名氣在「驢」友圈,特別在紹興「驢」友圈,是聲名赫赫的,而發現並把他走出名氣的是網民叫做「領頭羊」的胡宏良――一名35歲的紹興本地戶外運動痴迷者。活動當天,胡宏良友情客串,做起了本次古道行的嚮導。
每過一地,關於它的文化歷史典故,胡宏良滔滔不絕,如數家珍。他不僅喜歡戶外,還喜歡研究紹興本地的文史,「1998年,我從一本叫《越中覽勝》的書上,第一次看到了關於上青古道的描述。自此,便對它產生了興趣。」
後來,胡宏良不間斷地查找了一些史實資料。直到2007年,胡宏良才真正開始實地尋訪這條古道。「當時心裡也沒底,完全不知這條古道在哪裡?」帶著疑問的胡宏良獨自一人帶著相機便進了山。
根據書上描述的地形和對周邊村落村民的尋訪,胡宏良最終找到了較完整的陶元嶺古道的走向。「曾經一個人在山裡迷路了6個小時呢。」對這段經歷,胡宏良很有成就感,「『上青古道』這個名字,就是我給起的。」
從2008年5月起,胡宏良開始召集驢友走這條古道。「2009年,我帶過人數最多的一次,有80多名『驢』友。」到現在,胡宏良說,自己已經把這條古道走了不下30次。
在往日鑄嶺前進的途中,我們遇到了紹興本地的一支大部隊,胡宏良碰到了熟悉的「驢」友。「他們原先都是跟我走過這條古道的。」胡宏良有點得意。
胡宏良是個古道保護的堅定擁護者,看到古道上很多段石階破損,遺風不再,他痛心不已,「現在交通便利了,很多古道或荒蕪,或被破壞了。我能做的,就是讓更多人來走走,再感受,進而珍視古道文化。」
父輩曾是布商大戶的周齊先
見證了古道商業中心的繁華與沒落
走過1400多級2米多寬的石階,經過優雅僻靜的陶宴嶺古道,便到達了平水鎮金魚岙村,當晚的露營地。
村裡已經通上了公路,但平日裡仍鮮有外來人。每家每戶的院子裡都曬滿了竹筍,老人們在院子裡眯著眼睛,曬著太陽。
73歲的周齊先老人臉色紅潤,生活悠閒。晚飯後,他興致勃勃地講起了他父輩經商的經歷:「在我還很小的時候,我父親是做布匹生意的,在這個村裡算是個大戶了。那個時候,父親就是要走這條古道到平水上灶古船埠,然後坐船到杭州進貨。那個時候,還從杭州最有名的老字號「大昌祥」進貨呢。」
金魚岙位於古道的重要地段,是古時嵊州等周邊地區通往紹興的唯一通道,這裡自然而然就成了關鍵的交通樞紐和商業交易的中心。「那時,村裡人做的生意主要就是布料生意,因為相比山貨茶葉,布匹的利潤高多了。」周齊先回憶道,「當時村裡生意人的誠信度都很高,賒欠貨款是很容易的事情,等把貨賣出去了,再把錢還上。」
作為中轉站,當時附近各地的商品如義烏紅糖、金華火腿等,也都經由此處再賣到紹興各地去。「那個時候,家家都開店經商,沒人種田的。」不過,到周齊先這一輩,村子裡又都開始種起田來了,曾經的交易盛況已如過往雲煙。
「道路修起來了,公交車8分鐘就能到市區,古道上走的人便少了。在我20來歲的時候,走的人還比較多,如今已經很稀少了。」周齊先老人感慨道。
曾做過古道挑夫的祝夢周
講起了祝家村的歷史典故
上周日上午,自金魚岙村出發,這一段的古道,完全淹沒在兩旁雜亂的竹林之中。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地躲過亂枝。山上的泉水順著山路往下流,巖石溼滑,增加了行走的難度,卻也激起了眾人的鬥志。
祝家村,是一個通往日鑄嶺古道上的一個小村莊。經過村子時,78歲的祝夢周正在製作梅乾菜,熱情的他向記者講起了祝家村的起源。「相傳宋徽宗被金元術逼退到紹興時,經過此地,為四公主招了個祝家駙馬。後來祝姓家族便繁榮起來。」
年輕時,祝夢周也當過挑夫。嵊縣北鄉、稽東、青壇、王壇的山貨都要經陶趙岙、胡家岙翻陶元嶺,再經金漁岙,過平水到上灶埠頭,最後裝船運載到紹興。 「那時,古道上一年四季都很繁忙。晚上走的人也很多,都是為了謀生。」
山裡人家要把毛竹、木材、茶葉等山貨挑到上灶埠,或者賣給專門收購的人,或者直接搭船把生意做到紹興市區去。「山裡最缺的就是水產品了。所以,每次都要買一些帶回來。」祝夢周呷了口茶說道。除此之外,大米、鹽等糧食和日常用品,也需要挑回山裡的。
如今,走這條古道的人多數是去山上採茶或者割筍的人。而上灶埠碼頭仍在,只是再也沒有船隻經由此處到市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