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霄琅書經》謂:「人行大道,號為道士。」道士,乃信奉道教教義並修習道法 的道教徒通稱。
道士又稱「道人」。《老子想爾注》有「道人所以得仙壽者,不行屍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有「道人賢者奉敬教戒」等語;南宋道士白玉蟾也自稱「瓊山道人」。但在佛教初入中國時,道人也用來稱呼僧人:《南齊書·顧歡傳》有「道士與道人戰儒墨,道人與道士獄是非」的記載,此道人即僧人。直到隋唐時期, 道士及相應的稱謂如道人、羽士、羽客、羽人、黃冠等,才逐漸成為道教神職人員的專稱。隨著女性入道的增多,也有了「女冠」等稱謂。
一般情況下,敬稱道士都為「道長」。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稱為「乾道」,女道士則相應地稱為「坤道」。黃冠專指男道士時,女道士則稱為女冠。此外,還有稱道士為羽衣、羽客、羽人、羽士(羽,含飛升之意,指道士喜言飛升成仙)。黃冠,道士衣冠的華夏起源,以乾道戴黃冠,因為道士的衣冠服飾皆傳承華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之衣冠,故稱「黃冠」。
元初全真道興起,道教大體上分為全真和正一兩大派。全真派道士為出家道士,不結婚,食素,住在道觀;攏長發於頭頂挽成髻,戴冠。
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吃葷。有部分可結婚生子,也稱「火居道士」,另一部分為出家道士。而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宮觀裡活動,也有一部分沒有宮觀,為散居道士。正一道士多不蓄髮須,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與俗無異。所以你可能在街上見到一個穿著時尚的年輕人,而這個年輕人會自稱是一名道士。
道士相互之間,則稱道長、道友、道兄等,稱謂也是男女通用的,居士和信士亦可以如此稱呼他們。在道門中,有些道士享有特殊的尊稱,譬如張道陵、寇謙之以及後世龍虎山天師道的歷代掌門人,都享有「天師」之稱。而道士中那些出類拔萃、德高望重、學識淵博者,又常常被教內教外尊稱為「真人」。而雲遊在外的道士,則稱為「遊方道士」。
道家的日常:食丹修仙
道士修道的目的就是以仙術致長生,而長生不死即為神仙,這與道士們的神仙崇拜信仰正相吻合。在道士們看來,神仙不但長生不死,而且超越了一切身處塵世的人所必受的限制,而徜徉在仙境之中,享受著悠閒自在、快樂愜意的生活。
道士的外丹修煉服食丹藥以求長生,曾是道士們的一種主要的修煉方術,因此亦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
道家的辟穀養生是真正的修行,真的艱苦,每天早上要採氣,練導引術,這都屬於動功,還有靜坐,讀清淨經和道德經真經,抄經,講禮儀,都是用易經和道德經去解釋,最後辟穀滿七天,有緣的送符咒,如財運符咒,那裡屬於正一教,這些道士的水平自我凡夫俗子來看,修為高的真的就是活神仙一樣,教的功法竟然可以七天不吃飯只喝水,按飯點練功後嘴裡生津液(道士師傅成為神仙水)吞下去。對於現代的社會節奏,壓力這麼大很有用,所以修道的動不動就閉關,不吃五穀,喝點水,長胖都是難得,因為道士雖然可以吃葷,但是她們一般修行很自律,都不吃肉的!平時養生茶,水果,堅果類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