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報記者 於峰
明朝的一隻小貓(也可能是小狗),在南京城牆磚上留下了腳印,竟然奇蹟般保留到了現在。近日,有文物愛好者在南京城牆一塊城磚上發現了多個動物腳印,初步判斷是貓狗所留。這隻貓或者狗,到底來自明朝還是清朝,為什麼又要在磚頭上留下腳印,網友們展開了一番討論。
貓狗在城磚上留腳印
明城牆是南京的文化名片,雄偉壯麗的城牆由一塊塊專門燒制的城磚組成。很多人都知道,這些城磚來自明朝初年的全國各地,由不同的府州縣燒造。其地名信息以銘文的形式留在了城磚上。有趣的是,城磚上除了銘文,竟然還有別的「東東」。
南京文物愛好者王林,就酷愛研究城牆,經常拿著相機,去尋找各種有趣的銘文。他說,南京明城磚的秘密,卻是無法研究完的,只要仔細找,總會有新發現。最近,他就在集慶門段城牆上,發現了一塊有趣的城磚。
這塊城磚有點與眾不同,銘文並非密密麻麻地從上往下排列,而是在側面中間有一個方框,中間有「吉安府廬陵縣」六個大字。有趣的是,在城磚表面,還有兩枚腳印,明顯不是人留下來的,「是小貓或者小狗留下來的!」
「我拍了那麼多老城磚,也發現過很多難得一見的銘文,還是第一次看到有動物的腳印,這個腳印和百度的LOGO還有一點像呢!」王林在微博上發了這組照片,引起了很多對城牆感興趣的網友熱議。
標準的明代初年燒造城磚
有人懷疑,這塊城磚不是明代的城磚,是清代的;也有人認為,小貓的腳印是後來印上去的。對此,王林做了細細考證。
「首先,這肯定是一塊明代城磚!」王林說,在由明城垣史博物館編纂的《南京城牆磚文》 一書中,收錄有「吉安府廬陵縣」銘文的城磚,表明該城磚燒造於明初,比其他銘文較多的城磚年代更早。而吉安府廬陵縣,就是指現在的江西省吉安縣。「廬陵」是吉安的古稱,從秦漢時期就開始用,一直到1914年,才改廬陵縣為吉安縣。
據史料記載,明代初年江西行省的吉安府是南京明城磚的一個重要產地,其下轄的縣,除了廬陵縣以外,泰和、吉水、永豐、安福、龍泉、萬安、永新、永寧等縣也為了南京建造城牆燒造過城磚,相關銘文的城磚,如今還能夠在南京城牆上找到。
那麼,小貓小狗的腳印,又怎麼出現在南京城磚上呢?王林推測,這可能和城磚的燒造有關。他說,城磚燒造中,不同的工匠各司其職,負責各個工序,其中包括窯匠和坯匠。磚坯脫模以後,要進行晾曬,這時,一隻調皮的小貓或者小狗跑到了磚坯上,在沒有幹的表面留下了腳印,形成了「城磚貓狗腳印」的獨特效果。
這種磚頭是怎麼通過驗收的
記者就此事採訪了城牆專家。專家表示,城磚上出現「小貓小狗」的腳印,這真的非常罕見,「以前都沒有發現過」,當然也很有趣。王林對腳印形成原因的推測,應該是正確的,明朝初年,江西這隻小貓小狗的頑皮幾腳,留到現在,從一個側面向現代人解釋了明城磚燒造中的一個工序。
有網友指出,明代初年朱元璋建造明城牆,對工程質量抓得很嚴,檢驗城磚時,要有兩名軍人各拿一塊城磚對敲,敲不壞才算質量合格。這種有著貓狗腳印的城磚明顯屬於「不合格品」,怎麼會出現在城牆上呢?
專家推測,這很可能是因為這塊城磚燒制年代較早,是洪武初年,當時還沒有形成那麼嚴格的城磚驗收制度。
南京古墓中曾發現「人手印磚」
據悉,磚上留下動物或者人的印記,在城牆上的發現,此前還沒有先例,但在南京地區古建築或者古墓所有磚上,發現過古代人留下的印記,不是腳印,是手印!
在江寧博物館的展廳裡,陳列著一件六朝「手印磚」及其拓片,這塊發現於江寧谷裡南朝墓的墓磚上,赫然有一個人的手印。而在高淳的東壩、淳溪、磚牆等鄉鎮,還有不少「手印磚房」,房子每一塊磚頭上都有一個大大的手印。
專家推測,南朝墓裡常見的「手印磚」並沒有太多的特殊含義,可能是工匠在燒磚的時候,出於開玩笑的目的而故意印上去的,為自己留一個記號。
高淳民房上密布的「手印」,則可能有民俗方面的含義,也可能制磚時用手按磚坯時留下來的。 於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