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牆磚上發現來自明代的貓狗腳印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金陵晚報記者 於峰

  明朝的一隻小貓(也可能是小狗),在南京城牆磚上留下了腳印,竟然奇蹟般保留到了現在。近日,有文物愛好者在南京城牆一塊城磚上發現了多個動物腳印,初步判斷是貓狗所留。這隻貓或者狗,到底來自明朝還是清朝,為什麼又要在磚頭上留下腳印,網友們展開了一番討論。

  貓狗在城磚上留腳印

  明城牆是南京的文化名片,雄偉壯麗的城牆由一塊塊專門燒制的城磚組成。很多人都知道,這些城磚來自明朝初年的全國各地,由不同的府州縣燒造。其地名信息以銘文的形式留在了城磚上。有趣的是,城磚上除了銘文,竟然還有別的「東東」。

  南京文物愛好者王林,就酷愛研究城牆,經常拿著相機,去尋找各種有趣的銘文。他說,南京明城磚的秘密,卻是無法研究完的,只要仔細找,總會有新發現。最近,他就在集慶門段城牆上,發現了一塊有趣的城磚。

  這塊城磚有點與眾不同,銘文並非密密麻麻地從上往下排列,而是在側面中間有一個方框,中間有「吉安府廬陵縣」六個大字。有趣的是,在城磚表面,還有兩枚腳印,明顯不是人留下來的,「是小貓或者小狗留下來的!」

  「我拍了那麼多老城磚,也發現過很多難得一見的銘文,還是第一次看到有動物的腳印,這個腳印和百度的LOGO還有一點像呢!」王林在微博上發了這組照片,引起了很多對城牆感興趣的網友熱議。

  標準的明代初年燒造城磚

  有人懷疑,這塊城磚不是明代的城磚,是清代的;也有人認為,小貓的腳印是後來印上去的。對此,王林做了細細考證。

  「首先,這肯定是一塊明代城磚!」王林說,在由明城垣史博物館編纂的《南京城牆磚文》 一書中,收錄有「吉安府廬陵縣」銘文的城磚,表明該城磚燒造於明初,比其他銘文較多的城磚年代更早。而吉安府廬陵縣,就是指現在的江西省吉安縣。「廬陵」是吉安的古稱,從秦漢時期就開始用,一直到1914年,才改廬陵縣為吉安縣。

  據史料記載,明代初年江西行省的吉安府是南京明城磚的一個重要產地,其下轄的縣,除了廬陵縣以外,泰和、吉水、永豐、安福、龍泉、萬安、永新、永寧等縣也為了南京建造城牆燒造過城磚,相關銘文的城磚,如今還能夠在南京城牆上找到。

  那麼,小貓小狗的腳印,又怎麼出現在南京城磚上呢?王林推測,這可能和城磚的燒造有關。他說,城磚燒造中,不同的工匠各司其職,負責各個工序,其中包括窯匠和坯匠。磚坯脫模以後,要進行晾曬,這時,一隻調皮的小貓或者小狗跑到了磚坯上,在沒有幹的表面留下了腳印,形成了「城磚貓狗腳印」的獨特效果。

  這種磚頭是怎麼通過驗收的

  記者就此事採訪了城牆專家。專家表示,城磚上出現「小貓小狗」的腳印,這真的非常罕見,「以前都沒有發現過」,當然也很有趣。王林對腳印形成原因的推測,應該是正確的,明朝初年,江西這隻小貓小狗的頑皮幾腳,留到現在,從一個側面向現代人解釋了明城磚燒造中的一個工序。

  有網友指出,明代初年朱元璋建造明城牆,對工程質量抓得很嚴,檢驗城磚時,要有兩名軍人各拿一塊城磚對敲,敲不壞才算質量合格。這種有著貓狗腳印的城磚明顯屬於「不合格品」,怎麼會出現在城牆上呢?

  專家推測,這很可能是因為這塊城磚燒制年代較早,是洪武初年,當時還沒有形成那麼嚴格的城磚驗收制度。

  南京古墓中曾發現「人手印磚」

  據悉,磚上留下動物或者人的印記,在城牆上的發現,此前還沒有先例,但在南京地區古建築或者古墓所有磚上,發現過古代人留下的印記,不是腳印,是手印!

  在江寧博物館的展廳裡,陳列著一件六朝「手印磚」及其拓片,這塊發現於江寧谷裡南朝墓的墓磚上,赫然有一個人的手印。而在高淳的東壩、淳溪、磚牆等鄉鎮,還有不少「手印磚房」,房子每一塊磚頭上都有一個大大的手印。

  專家推測,南朝墓裡常見的「手印磚」並沒有太多的特殊含義,可能是工匠在燒磚的時候,出於開玩笑的目的而故意印上去的,為自己留一個記號。

  高淳民房上密布的「手印」,則可能有民俗方面的含義,也可能制磚時用手按磚坯時留下來的。 於峰

相關焦點

  • 南京首次發現大型 「明代城磚燒造基地」
    □金陵晚報記者 於峰  南京明城牆是世界上現存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城磚,是明代南京城牆建造工程中最大宗的建材,初步估算,全城使用城磚上億塊。這些城磚來自長江中下遊五省,其中也包括南京本地。  記者昨天從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去年開始,考古工作者在棲霞區官窯村對一龐大的明代官窯群遺址開展考古發掘,目前,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中。這一官窯群已經被確認為目前南京首次發現的本地城磚燒造的窯址,將來這些窯址將原地保留,建設大型考古遺址公園。
  • 南京六合古城牆被發現往事:滁河中發現城牆牆基
    原標題:六合的「百米明城牆」明年初對外開放導讀:來自《江蘇省文物地圖》的資料顯示,根據清代光緒年間的《六合縣誌》記載,六合城牆最初建於南宋紹興二年(1132),明代初年廢止毀棄。明崇禎九年,六合地方政府重建夯土城牆,建成的城牆周長1323.6丈,高2.5丈,垛口多達1647個,大致上呈正方形,城外有護城河。提起南京的明城牆,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始建於明代初年、由朱元璋親自修建的南京都城城牆。要說起六合也有明城牆,可能除了文物專家,很少有人聽說過。「六合的明城牆2015年初就要對外開放了。」
  • 高淳古城牆 使用南京明城磚
    六合、浦口的城牆是什麼樣?「老南京」帶你去尋訪了一遍。最近,「老南京」版陸續刊登文章,介紹歷史上南京遠郊幾個區曾有過的明清城牆遺址。今天,我們帶您去探訪高淳和溧水的城牆遺址。高淳老街上的「城門」高淳老街是名聞全國的古鎮旅遊區,在高淳老街中段,細心的遊客會發現,有一條支巷叫做「迎薰門」,巷口過街樓一側有一塊大大的橫匾,上面寫著「迎薰門美食一條街」。迎薰門?很多人對此感到疑惑。高淳老街上怎麼會有城門的名字呢?
  • 明代官窯、御用漁船、西式火炮 揭秘南京城牆博物館「看家寶」
    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供圖   深山老林「搬」來明代饅頭窯   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於2015年正式啟動文物徵集工作,經過3年多的努力,一大批散落於民間、深埋於地下的重要文物藏品陸續匯集入藏。「塊頭」最大的一件,是從江西黎川縣「搬」來的一座明代磚窯。
  • 90多座窯充滿科技感,考古還原南京城牆磚燒制過程
    現代快報訊(記者 胡玉梅 李鳴)南京作為大明王朝的國都,歷洪武、建文、永樂三朝50餘年。明太祖朱元璋聚全國之力,歷時28年完成了南京城宮城、皇城、都城、外郭四重城垣的建設,可謂「高堅甲於天下」。據學者統計,南京城牆耗費城磚數億塊。這麼多高規格、巨量的城磚,是在哪裡、如何燒製作的?
  • 南京棲霞發現明代大官窯 據說曾有72個饅頭窯
    南京棲霞發現明代大官窯  據說曾有72個饅頭窯,窯匠偷懶被朱元璋嚇得全跑光  蔡震  城磚,又稱官磚,也有稱「稅糧磚」,是明初建造南京都城工程中一項最大的建材。初步計算,全城共用城磚上億塊,朝廷要求質量很高,官吏查驗時要求,「敲之有聲,斷之無孔」。近日,棲霞區文化局在攝山鄉官窯新村一帶發現了一座明代官窯群遺址,傳說這裡曾有72個饅頭窯,城垣專家稱,這是目前為止江蘇發現的唯一一座明城磚窯址。這一發現,澄清了從外埠調派窯工來南京燒磚的不實說法。
  • 距今600多年的明代南京城牆未解之謎,啥材料將磚頭粘在一起?
    自1982年以來,南京市政府先後修復了中華門、臺城等段城牆。南京城牆自2014年開始進行統一管理,從文物保護轉向遺產保護。2014年,南京城牆向公眾全面開放,沿城牆設立了33個登城口,串聯起山水城林的城市景觀,至今累計接待遊客700多萬人次。
  • 南京老虎山發現明代遺址 或為明城牆外郭遺蹟(圖)
    南京老虎山發現明代遺址 或為明城牆外郭遺蹟(圖) 2014-05-29 09:27:18據考古部門介紹,這是一處明代遺址。現場的探方內,有很多表面平整的大條石、石塊,疑似古代某種設施。記者邀請考古專家分析現場圖片後認為,很可能是南京明城牆外郭——上元門一線的城牆遺蹟。 揚子晚報記者 張 可  按照規劃,老虎山北麓的下燕路將進行道路拓寬,因此在一個月前,考古部門便依法在工程建設前進行考古勘探。
  • 市民發現「錯版明城磚」上面字竟然「印反」了
    大部分城磚上都有銘文,是有著650年歷史的南京城牆的一大特點。「老南京」版也多次報導過專家和文物愛好者在城牆上發現的有趣城磚銘文。最近,讀者戴榮森先生和記者聯繫,稱他在城牆上發現了一塊「反刻印字」的城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記者做了一番探究。
  • 南京前湖城牆發現600年前皇宮水道(圖)
    劉先生說,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歷史上傳聞就是通過密道逃跑的。「這個結構一端連著前湖,一端連著皇宮,會不會是當年朱允炆逃跑的密道呢?」劉先生說,希望專家解謎。  專家  不是密道,是600年前的皇宮水道  「我們也是環境整治的時候發現的。」
  • 25公裡南京城牆17萬塊銘文城磚信息有了永久「數字檔案庫」
    「獅子紋」肖形印磚、「金山寺」銘文磚、「合同」合文磚……這些最新發現的罕見而有趣的銘文,你在南京城牆上見過沒? 17萬塊城磚信息 釋讀出很多有趣銘文 「這次發現的很多銘文,我也是第一次看見」,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朱明娥研究員,目前正在著手漫長而艱巨的銘文整理和釋讀工作。作為該項目的負責人,她告訴記者,此次發現了「武昌府德安州應城縣」「武昌府德安州雲夢縣」等新的城磚燒造單位,「十分難得,還是非常激動的」。
  • 南京琵琶湖邊挖出大量明城牆磚 或被回收利用
    南京琵琶湖緊靠明城牆,目前該段是重點維修的地段。昨天下午,一位市民無意間發現,琵琶湖湖邊有大量裹著泥土的碎磚塊,模樣和形狀與明城磚十分相近。南京市城牆管理處工作人員經初步確認,這些磚塊應該就是明城磚,他們將派人在今天去現場查看,一經確認將儘快回收。
  • 國際古蹟遺址日 南京城牆玩起「雲直播」
    今天(4月18號)是國際古蹟遺址日,今年的主題定為「共享文化、共享遺產、共享責任」,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特別推出系列線上活動,與公眾共享文化遺產,保護記憶遺產。
  • 南京城牆,這些年……
    完整防禦體系匠心城磚由工部、軍隊衛所、府參與燒制上至主管下至普通工匠均需在磚上留名這是當時的質量保證和問責系統650多年前明城牆是冰冷的軍事防禦工事老百姓連靠近都不行而現在百姓看得見、摸得著、走得進保護與創新上世紀50年代
  • 南京城牆用糯米汁砌成的?最新研究首次在南京城牆粘合劑中發現澱粉...
    2021-01-02 05:39:46 來源: 倔強的摩羯座 舉報   【南京城牆用糯米汁砌成的
  • 103年前美國人用明城牆磚建的金陵大學鐘樓,今成南京大學聖地
    103年前的1917年,金陵大學鐘樓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大學北大樓,位於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建金陵大學的美國人怎麼就用了明城牆的磚的?用的是哪一段的城牆呢?請容我一一道來。北大樓地下一層,地上兩層,磚木結構;中部建有一座5層高的正方形塔樓,將整座建築分成對稱分割為東西兩半;塔樓頂部是十字形脊頂,實為西洋古典鐘樓的一次中式變形;歇山頂、灰筒瓦,瓦當上刻的蛟龍姿態威武霸氣,屋頂上點綴裝飾的龍形神獸,眼睛部分還塗上了白色,是「畫龍點睛」之意。建成後的鐘樓在高度上與南京鼓樓持平,並不算太高大,但氣勢十足,是當時南京地標性建築之一。
  • 國際古蹟遺址日 南京城牆線上直播介紹文化遺產價值
    南報網訊(融媒體記者 邢虹 蒼淑珺)4月18日是國際古蹟遺址日,結合今年國際古蹟遺址日的主題「共享文化、共享遺產、共享責任」,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推出系列線上活動,與公眾共享文化遺產。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第22屆大會上決議通過了「418國際古蹟遺址日」,以在全球範圍內宣傳推廣遺產保護。今年3月,ICOMOS下設的城防與軍事遺產委員會ICOFORT正式批准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成為機構會員,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也成了中國首個加入ICOFORT的文博單位。南京城牆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現狀最好的都城城牆,是中國乃至世界重要的軍事文化遺產。
  • 南京城牆的這些秘密,你知道嗎?
    南京人耳熟能詳的童謠每次聽是不是都有滿滿的愛意?它是南京文化的符號也是南京人心底的鄉愁南京城牆已走過650多年的風霜,在這漫長的歲月裡,這座大明王朝的都城城牆雖飽經滄桑,卻仍然保存下25.1公裡的牆體和城門,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古城垣。
  • 南京明城牆中的「混凝土」揭秘
    南京明城牆牆體黏合劑究竟是由什麼東西構成的呢?關於南京明城牆磚之間的黏合材料,民間一直有使用糯米汁、石灰和桐油築城的傳說。這個傳說可信度有多高呢? 明朝人馬生龍《鳳凰臺記事》(商務印書館據稗乘本影印)一書的記載:築京城用石灰、秫粥錮其外,上時出閱視。監掌者以丈尺分治。上任意指一處擊視,皆純白色,或稍雜泥壤,即築築者於垣中,斯金湯之固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修築南京城牆,使用了石灰、秫粥增加城磚和條石之間的凝固度,朱元璋不時外出巡視。
  • 南京城牆即將夜間開放,南京城牆博物館明年亮相
    專家分析,這應該是當年在燒制城磚的過程中,恰好有一隻貓經過,在晾曬未乾的磚坯上「踩」了一腳,留下了這個穿越時空的貓爪印。 蘊藏著豐富歷史信息的城磚銘文,是研究南京城牆重要的基礎文獻資料,也是解密城牆歷史的「原生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