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柵欄西街從東口進入,不遠便能看到「觀音寺街」的牌坊。圖源@包子和餛飩的旅行
近日,大柵欄的觀音寺片區啟動了申請式退租,其中便包括觀音寺所在的大柵欄西街,老街坊口稱「觀音寺街」。
觀音寺街,顧名思義,胡同西端三岔路口夾角裡有一座護國觀音寺。因為過去這裡廟會盛大,周圍也是店鋪林立,許多老字號曾在這裡發跡併名揚京城。
1932年觀音寺街,胡同兩側老字號林立,不過位置略有偏差,圖源北京青年報。
陳宗蕃先生在《燕都叢考》中有云:「觀音寺(街)為外城之熱鬧處所,如賓宴樓、青雲閣,均為新式之商場,百貨陳列極見繁富。」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前門外西側的觀音寺街為何被稱作「龍脈」、護國觀音寺的沿革及現狀,並介紹了在觀音寺街發跡的張一元茶莊。
大柵欄西街東口,東北角就是張一元,攝於2020.10.29。
今天,咱們接著聊聊這條街上的一些老字號和老房子。
如今,您要是從東口進入觀音寺街,過了路口的張一元往裡走不遠就能看到寫著「觀音寺街」四個大字的銅質路牌。
大柵欄西街從東口進入,不遠便能看到「觀音寺街」的牌坊,路南側可見兩家稻香村,攝於2020.10.29。
有意思的是,在這路牌不遠就有兩家稻香村。翻開資料,又能了解到,這裡其實還曾有過桂香村和稻香春,這些都是南味糕點鋪。
觀音寺街上的兩家稻香村,攝於2020.10.29。
如今一說起京城糕點,首屈一指的便是稻香村了,雖說是京城特產,但稻香村卻是來自蘇州,本是當地一家賣查實糖果的老店,開業於1773年,據傳名字取自《紅樓夢》中的「柴門臨水稻花香」。
1895年,蘇州稻香村的夥計郭寶生(也有說叫「郭玉生」的)北上闖蕩,在前門外觀音寺街東口路北6號(老門牌)開了家「稻香村南貨店」,這也是京城生產經營南味食品的第一家。
稻香村老店
自此,稻香村落戶京都,三間門臉,二層小樓,進門後左邊是青鹽店,右邊是茶食櫃,門楣上一塊黑漆金字匾額「稻香村南貨店」。稻香村前店後廠(過去也叫「連家鋪」),自製各式南味糕點、肉食,不但花樣翻新,而且重油重糖,存放數日不幹,在氣候乾燥的北京很受歡迎。
如今北京稻香村官網首頁的展示圖,山楂鍋盔,我的最愛。
然而店紅是非也多,眼看稻香村生意紅火,京城一時湧現出許多打著「稻香村」旗號的南味糕點,這就導致觀音寺街的稻香村老店生意也受到了影響。
1911年,恰是清王朝的最後一年,觀音寺街的稻香村老店被江蘇常州人汪榮清買了下來。
汪榮清也來自蘇州,出自1775年在蘇州開業的桂香村老店,據傳他本在稻香村工作。正趕上第二年民國建立,隨著大量的南方來的官員新貴進京,於是專售「南案兒」的稻香村順勢崛起,再加上地段好,老字號也深入人心,稻香村老店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不久,他在附近又開了家「桂香村」。
1916年桂花盛開的中秋,另一位和汪榮清一起進京闖蕩的老鄉,也是桂香村的股東之一——朱有清買下了桂香村的產權,在西單牌樓374號,也就是當時的白廟胡同口重新開業。其裝修一派江南風格,經營方式也是前店後廠,在西單一帶很有影響。
1961年西單北大街上的公私合營桂香村食品店
同樣是1916年,曾是上海「王仁和」茶食店學徒、長期為桂香村做代銷食品的江蘇人張森隆(又名春山)也決定自立門戶,在東安市場創辦了「稻香春」食品店。
如今的稻香春
張森隆還從蘇州上海等地請來多位名技師,自產自銷南味糕點,當時共有店員、學徒100多人。到了1920年又把東安市場的一些小商號買下來將稻香春擴建成三層樓,成為東安市場裡壟斷南味食品經營大店。
據傳稻香村、桂香村、稻香春這三家南味糕點鋪子還曾訂立了一個「君子協定」,共同商定三家分別在自己所在的南城、西城、東城經營和發展,並且也一直信守承諾,可謂是一場佳話。
而在觀音寺街,1926年-1936年間,稻香村的老店曾經關門歇業,街上只有桂香村。到了1941年,時局動蕩,觀音寺街的桂香村倒閉。而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筆者又在《大柵欄商業網點分布圖》上發現,在胡同東口不遠的北側,開了一家稻香春,而稻香村和桂香村則全無蹤影。
《大柵欄商業網點分布圖》中大柵欄西街東段北側的稻香春。
如此頻繁地更迭變化,其中細節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也從另一種角度體現出了觀音寺街在當時的字號眼中是「兵家必爭之地」。能夠屹立不倒發展至今的,也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老字號了。
從稻香村沿觀音寺街往西不遠,有一處不起眼的門臉,上有石額,書「青雲閣」三個大字,旁邊挨著的店鋪上也有有招牌,名為「青雲閣酒店」。
別看這地兒並不起眼,其實這裡是一處「轎子樓」,主廳不在街面上,只是在南北各伸出兩個像轎杆一樣的狹長的通道,南通大柵欄西街,北通楊梅竹斜街。這也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轎子樓了。
觀音寺街上的青雲閣酒店,旁邊的這個二層的門臉,就是曾經青雲閣的正門,後門可直通楊梅竹斜街,攝於2020.10.29。
清末民國初,青雲閣可是當時北京四大商場之首,集購物、娛樂、飲食、品茗、服務於一體,康有為、譚嗣同、梁啓超、魯迅、周作人、梁實秋、劉半農、錢玄同、馬幼漁等眾多文人雅士、貴胄官紳,都經常來此品茗會友,小酌膝談,思文賞樂。
程硯秋、馬連良、梅蘭芳等京劇名角先後在此登臺獻藝,相聲界前輩、八德之一的焦德海也常來青雲閣演出他的拿手節目,正是有這些名家的精彩表演,引得觀者如雲,使青雲閣名噪一時。
青雲閣分別在楊梅竹斜街和觀音寺街上的前後門(觀音寺街為前門,門口掛有門聯)。
1932年8月,聶耳從上海來到北京求學,住在宣武門外的雲南會館裡。剛到北平的第二天,就到青雲閣聽大鼓看雜耍。
1912年5月5日,魯迅先生抵達北京,在西單牌樓附近的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任僉事。從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居住在北京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七年多的時間裡,在他日記的記載中,去的最多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琉璃廠,另一處就是青雲閣。去琉璃廠,自然是淘古書,買碑帖,選擇古錢和拓片,欣賞古董珍玩;而去青雲閣喝茶品茗、小憩會友,卻是因為順路。
據了解,魯迅先生當時的路線一般是,從紹興會館出發,自西南而來先逛琉璃廠,然後經一尺大街,走楊梅竹斜街,一路東行就到了青雲閣的後門。從後門上樓便是茶座,歇腳、會友、品茗、理髮、購物各方面都很方便。再從前門出去,到東行不遠的東昇平浴池(今東昇平賓館)洗澡,然後返家。
如今觀音寺街上的東昇平賓館,與青雲閣一樣,也一直通到胡同北側的楊梅竹斜街。
清末文人許愈初《肅肅館詩集》就曾有詩云:「迤邐青雲閣,喧騰估客過。珠光爭閃爍,古董幾摩挲。棟棟書場滿,家家相士多。居然好風景,堪唱太平歌。」
觀音寺街的青雲閣門外還有一幅長聯:深巷藏福地一代文豪一代風流流連於此,鬧市尋幽處我輩儒雅後輩英雄忘返期間。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青雲閣整治後不久,青雲閣成了北京小吃的集散地。豆腐腦白、年糕錢、羊頭馬、爆肚馮、奶酪魏、茶湯李、小腸陳、瑞賓樓褡褳火燒等老字號都在這裡營業。除了小吃,這裡還有茶館、書場,儼然一副恢復民國時期繁華舊貌的樣子。
青雲閣的小吃城開業,圖源網絡。
但僅僅一年之後,投資商便撤資,青雲閣無人接手,店鋪被收回,這些曾經滿懷憧憬躊躇滿志的北京小吃只得黯然退場。如今的青雲閣則是已經成為了一家酒店。
青雲閣內的小吃城,圖源網絡。
限於篇幅,咱們今天就介紹到這裡。
其實青雲閣往西就挨著福興居、賈大爺滷煮、京華客棧、張一元誕生地,其間往事重重,也頗值得品味。
有興趣的您可以關注我們後續的文章~
關於觀音寺街,您還知道哪些故事?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 end ·
致謝和聲明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參考文章
[1] 北京西單傳統文化聯盟,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2020.01.17
[2] 邱崇祿,青雲閣往事, 北京日報,2011
[3] 百年興衰湖觀音寺街,北京青年報
[4] 王蘭順,觀音寺街的人煙往事,北京規劃建設,2013
[5] 北京西城區老字號譜系研究領導小組編著,北京西城老字號譜系叢書·食品加工卷·茶葉卷·中藥業卷,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12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北京傳統文化聯盟」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