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成道處——摩伽陀國伽耶城邊菩提樹下成佛寶塔

2020-12-17 智慧文明心時代

摩伽陀國的伽耶城,是2500年前釋迦牟尼悟道成佛的地方,位於今印度北部恆河支流帕爾古河岸,比哈爾邦中部格雅城南11公裡的地方,東距加爾各答約150公裡。伽耶城也因此成為全世界的佛教聖地,而名聞遐邇。

摩伽陀國的伽耶城寺廟眾多,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雄偉的大菩提寺。走下鋪有紅地毯的大臺階,迎面就是大菩提寺佛塔(又稱大覺塔、大菩提大塔)。據傳大菩提寺佛塔最初為阿育王所建,後來被毀;到十二、三世紀,又由緬甸國王重新修建,現存的大菩提寺佛塔高50米,外觀9層,內部實際為2層,主體為石質結構,坐西朝東,形如金字塔;底層方形,由下而上逐層收縮;頂部圓錐形,最上方立有一個銅製螺旋形球頂;塔上供奉有形態各異的佛像,塔內供有金身佛像一尊,光彩照人,十分莊嚴。主塔的四角方向,有四個與主塔形制相仿的小塔,這四個小塔高度相同,與主塔相呼應,相映成趣。

大菩提大塔

我國東晉法顯、唐朝玄奘大師都曾先後到過這裡朝聖,在他們的著作中都有提到大菩提寺。東晉法顯法師在他的西行《佛國記》中寫道:「佛得道處有三僧伽藍,皆有僧住眾僧民戶供給饒足,無所缺少。戒律嚴峻……眾聖所行,以至如今。佛泥洹(「涅槃」一詞的舊譯)以來,四大塔處相承不絕。四大塔者:佛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般涅槃處。」唐朝玄奘大師在他的遊記《大唐西域記》更有大菩提寺的詳盡記載:「菩提樹東有精舍,高百六七十尺,下基面廣二十餘步,累以青磚,塗以石灰,層龕皆有金像。四壁鏤作奇制,或連球形,或天仙像,上置阿摩落迦果。東面接為重閣,簷宇特起三層寮牖,金銀雕鏤飾之,珠玉廁錯以填之。奧室遂宇,洞戶三重。外門左右,各有龕室,左則觀自在菩薩像,右則慈氏菩薩像,白銀鑄成,高十餘尺。」

十三世紀,為避戰亂,佛教徒將此大塔掩埋,而形成了一個土丘,湮沒了數百年;直到1881年,才由英國考古學者康林罕重新挖掘出來,震驚世界,自此以後,來此朝聖的佛教徒絡繹不絕。對照我國東晉法顯、唐朝玄奘大師的著作所描述的大菩提寺,今天的大菩提寺雖曾幾經重建,但與他們當時所到過的大菩提寺十分相像,其格局沒有很大的變化,基本上保留了最初原始風貌。

在大菩提寺的背後,則是聞名於世的菩提樹,相傳釋迦牟尼當年就是在這棵菩提樹下悟道成佛。這棵大菩提樹枝葉繁茂,頂如華蓋,鬱鬱蔥蔥,一派生機,雖然這樣的樹在印度是十分常見的樹,但因為這棵菩提樹與佛陀成道的因緣,而被奉為聖樹。凡是到此朝聖的人,無不到此菩提樹下頂禮膜拜。關於這棵菩提樹,東晉法顯法師在他的《佛國記》是這樣記載的:「……(阿育王經常到菩提樹下)悔過自責,受八戒齋。王夫人問王遊何處?群臣答言:恆在貝多樹下。夫人伺王不在時,遣人伐其樹倒。王來見之,迷悶擘地。諸臣以水灑面,良久乃蘇。王即以磚累四邊,以百罌牛乳灌樹根,身四肢布地,作是誓言:『若樹不生,我終不起。』作是誓已,樹便即根上而生,以致如今,高減十丈。」

緊鄰菩提樹不遠的地方,有一個1米多高的長方形石雕座,即是著名的金剛座。傳說悉達多太子在經過6年的苦行之後,來到這裡,洗了澡,開了齋。當天晚上,他來到伽耶城外的畢缽羅樹(菩提樹)下,將一些文遮草鋪到神奇出現的金剛座上,他座上金剛座,靜下心來,專心思索解脫之道,在經過七天七夜的冥想思索後,頓悟成佛,親證了宇宙人生緣起的真理,從此悉達多太子也被尊稱為『佛陀』。畢缽羅樹也因此被稱之為菩提樹,文遮草被稱之為吉祥草,佛陀坐過的金剛座則成為佛教四眾心目中的聖物。

在大菩提樹前緩緩流淌的是悉達多太子沐浴的尼連禪河,好似在向人們不斷地訴說著佛陀的傳奇故事。

相關焦點

  • 淨飯王一心求子,摩耶夫人險被毒害,無憂樹下佛陀降生
    三分時代,羅摩降生為至聖,建立理想世界,二分時代,奎師那借薄伽梵歌闡述了責任的意義,並樹立正法。時代變遷,正法衰微,不信,不公,不義,非法與迷信滋生與蔓延,恐懼令人迷失於無知的黑暗。為驅散黑暗,又一位偉人降生世間,這位偉人,名叫「佛陀」。
  • 佛陀一生最重要的八個階段——八相成道
    據傳,釋迦牟尼在過去世早已由古佛點化成道,為了度化眾生,化身「示現」八種相狀,應時對機地降生人間以成就其成佛之世的修行。《佛本行集經》等詳其事,介紹「八相」的內容。 一、降兜率
  • 印度菩提迦耶:佛陀悟道成佛之地
    菩提伽耶 菩提伽耶為佛陀成正覺之地。位於印度比哈爾(Bihar)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裡處之布達葛雅(Bodhgaya^),面臨恆河支流尼連禪河(梵Nairan~jana^ ,今法爾古河),其地原為古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南方之優樓頻螺(梵Uruvela^ )聚落。據經典記載,佛陀經歷六年苦行之後,行至此地,於畢缽羅樹下之金剛座上結跏趺坐,證悟十二因緣、四諦法等,而得正覺,故畢缽羅樹又稱菩提樹,即『覺樹』之意。
  • 在尼泊爾藍毗尼,看看佛陀母親「摩耶夫人」洗澡的地方,太激動了
    此時正值旱季,月圓之夜的天空格外明朗,銀輝似的月光撒滿了美麗的花園,摩耶夫人被盛開的無憂花所吸引,伸手攀援花枝,於是王子悉達多降臨人間。孩子出生後7天,摩耶夫人即去世。悉達多王子由姨母撫養成人。公元404年,法顯到達迦毗羅衛城,在《佛國記》中記述了佛陀出生的故事:「城東五十裡有王園,園名論民。夫人入池洗浴,(那是摩耶夫人洗澡的地方)出池北岸二十步,舉手攀樹枝,東向生太子。太子墜地,行七步,二龍王浴太子身。浴處遂作井,及上洗浴池,今眾僧常取飲之。」
  • 懷念佛陀 朝拜釋迦牟尼成道聖地菩提迦耶
    菩提迦耶周圍有佛陀成道後最初七周所經行的七處聖地(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曹立君) 菩提樹(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曹立君) 菩提伽耶又稱菩提道場,是四大聖地中最具重要意義的聖地,這裡是佛祖釋迦牟尼成佛之地,故這座小城成了佛教信徒心目中的聖地。
  • 菩提伽耶:佛陀成道聖地感受信仰
    菩提樹(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曹立君) 從佛陀的一生來說,誕生地藍毗尼園(Lumbini)、悟道之處菩提伽耶(Bodh-Gaya)、第一次為五比丘講說佛法的鹿野苑(Sarnath於是,我們在伽耶城內漫步,成群的喇嘛、乞丐,頂著籃子的婦女,街邊的工藝品小攤,陽光灑在小鎮的路上,映紅了每個人的臉。在街上,通過欄杆我們可以看到塔頂,這或許是生命的真正歸依處吧!菩提大塔與我們的距離,似近又遠,我們看得見,觸不著。不知黑夜降臨時的菩提大塔,明星懸掛在高空時,多少人會悟到黑夜的界限,會悟到煩惱如何轉成菩提?
  • 圖解佛陀成道 !
    經論記載,佛陀成道之前,苦行經年,骨瘦如柴,後接受牧羊女供養之乳糜,體力恢復,端坐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成佛。從此,佛陀開始了長達四十九年化導眾生的慈悲歷程,直至生命的最後時刻。佛滅度後,後世信眾為了紀念佛陀,在每年的臘月初八這一天,以各種米和果物煮成粥來供佛,寺院更是形成了在這一天為眾生施粥祈福、舉行紀念法會的傳統。圖為夢象受孕: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夢見白象而受孕。
  • 另有深意,原來佛陀的遺囑是這樣的
    喬達摩·悉達多王子和耶輸陀羅王妃王子離家之後,先後修行了6年,來到了迦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今印度比哈爾邦),在一棵菩提樹下,堪破了生死,成就了大道,進而創立了佛教。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佛陀成道之後,在鹿野苑(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開始第一次說法,稱為初轉法輪。
  • 佛陀生平大略
    為婆羅門種姓的尊貴地位提供神學論證的婆羅門教一度衰落,各種以反婆羅門教傳統觀念為教義實質的沙門集團紛紛湧現,各自樹宗立教,招羅徒眾,互相辯論。其中影響最大者為佛典中常說的「六師外道」——不蘭迦葉、末伽梨瞿舍利、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婆浮陀伽旃那、散若夷毗羅梨沸、尼乾子若提子六家。佛陀創立的佛教,亦屬沙門集團中影響最大者之一。
  • 【藏曆九月二十二釋尊從兜率天返回人間紀念日】佛陀入忉利天為母說法至孝示範!
    苦行六年,坐金剛座、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次至婆羅痆斯國為五比的,三轉十二行四諦佛陀因為母親摩耶夫人在他出生7天後過世,所以佛陀前往三十三天——忉利天母親講述佛法,「大白傘蓋陀羅尼經」、「最勝佛頂陀羅尼經」等等經典,就是在這裡說的。佛陀當時從祇園精舍的香室升到忉利天,在天界的波利質多樹下,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為母親及天人們說法。
  • 佛誕日:佛母摩耶夫人的故事
    相傳在2500多年前的今天,釋迦牟尼佛從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於是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因此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的方式紀念佛陀誕辰。值此佛陀誕辰,讓我們共同頂禮感恩佛母摩耶夫人,阿彌陀佛
  • 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
    佛在降生之前示「一生補處菩薩」,號「護明菩薩」,於兜率內院為眾說法。待盡此生,將降於娑婆世界示現成佛,度脫眾生。在兜率天的護明菩薩,觀察娑婆有情根機,心知眾生得度因緣即將成熟。遂觀諸多因緣,決定降生於中印度迦毗羅衛國,以國王淨飯王及王后摩耶夫人為父母。菩薩對眾宣說了一百零八法門後,乘著六牙白象,放大光明,在諸天侍從擁繞中,威神巍巍,自天而降!
  • 佛陀 | 一雙與常人孩子無異的腳印,給眾生帶來了無盡的福祉
    在這個地方能找到答案在上三篇中,雅叔從摩耶夫人花園到藍毗尼世界文化遺產公園,目之所及是佛陀誕生的種種聖跡。今天,我們要看到真正佛陀留下的實物:一雙他出生落地留下的腳印。摩耶夫人於是動身前往娘家,在半路上,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生下了太子喬達摩•悉達多。如今,藍毗尼園內,那株無憂樹已經沒了,後人為了懷念因為誕下喬達摩•悉達多而去世的摩耶夫人,為她專門建造了一座鄰水的白色的建築:摩耶夫人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