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伽陀國的伽耶城,是2500年前釋迦牟尼悟道成佛的地方,位於今印度北部恆河支流帕爾古河岸,比哈爾邦中部格雅城南11公裡的地方,東距加爾各答約150公裡。伽耶城也因此成為全世界的佛教聖地,而名聞遐邇。
摩伽陀國的伽耶城寺廟眾多,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雄偉的大菩提寺。走下鋪有紅地毯的大臺階,迎面就是大菩提寺佛塔(又稱大覺塔、大菩提大塔)。據傳大菩提寺佛塔最初為阿育王所建,後來被毀;到十二、三世紀,又由緬甸國王重新修建,現存的大菩提寺佛塔高50米,外觀9層,內部實際為2層,主體為石質結構,坐西朝東,形如金字塔;底層方形,由下而上逐層收縮;頂部圓錐形,最上方立有一個銅製螺旋形球頂;塔上供奉有形態各異的佛像,塔內供有金身佛像一尊,光彩照人,十分莊嚴。主塔的四角方向,有四個與主塔形制相仿的小塔,這四個小塔高度相同,與主塔相呼應,相映成趣。

我國東晉法顯、唐朝玄奘大師都曾先後到過這裡朝聖,在他們的著作中都有提到大菩提寺。東晉法顯法師在他的西行《佛國記》中寫道:「佛得道處有三僧伽藍,皆有僧住眾僧民戶供給饒足,無所缺少。戒律嚴峻……眾聖所行,以至如今。佛泥洹(「涅槃」一詞的舊譯)以來,四大塔處相承不絕。四大塔者:佛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般涅槃處。」唐朝玄奘大師在他的遊記《大唐西域記》更有大菩提寺的詳盡記載:「菩提樹東有精舍,高百六七十尺,下基面廣二十餘步,累以青磚,塗以石灰,層龕皆有金像。四壁鏤作奇制,或連球形,或天仙像,上置阿摩落迦果。東面接為重閣,簷宇特起三層寮牖,金銀雕鏤飾之,珠玉廁錯以填之。奧室遂宇,洞戶三重。外門左右,各有龕室,左則觀自在菩薩像,右則慈氏菩薩像,白銀鑄成,高十餘尺。」
十三世紀,為避戰亂,佛教徒將此大塔掩埋,而形成了一個土丘,湮沒了數百年;直到1881年,才由英國考古學者康林罕重新挖掘出來,震驚世界,自此以後,來此朝聖的佛教徒絡繹不絕。對照我國東晉法顯、唐朝玄奘大師的著作所描述的大菩提寺,今天的大菩提寺雖曾幾經重建,但與他們當時所到過的大菩提寺十分相像,其格局沒有很大的變化,基本上保留了最初原始風貌。
在大菩提寺的背後,則是聞名於世的菩提樹,相傳釋迦牟尼當年就是在這棵菩提樹下悟道成佛。這棵大菩提樹枝葉繁茂,頂如華蓋,鬱鬱蔥蔥,一派生機,雖然這樣的樹在印度是十分常見的樹,但因為這棵菩提樹與佛陀成道的因緣,而被奉為聖樹。凡是到此朝聖的人,無不到此菩提樹下頂禮膜拜。關於這棵菩提樹,東晉法顯法師在他的《佛國記》是這樣記載的:「……(阿育王經常到菩提樹下)悔過自責,受八戒齋。王夫人問王遊何處?群臣答言:恆在貝多樹下。夫人伺王不在時,遣人伐其樹倒。王來見之,迷悶擘地。諸臣以水灑面,良久乃蘇。王即以磚累四邊,以百罌牛乳灌樹根,身四肢布地,作是誓言:『若樹不生,我終不起。』作是誓已,樹便即根上而生,以致如今,高減十丈。」
緊鄰菩提樹不遠的地方,有一個1米多高的長方形石雕座,即是著名的金剛座。傳說悉達多太子在經過6年的苦行之後,來到這裡,洗了澡,開了齋。當天晚上,他來到伽耶城外的畢缽羅樹(菩提樹)下,將一些文遮草鋪到神奇出現的金剛座上,他座上金剛座,靜下心來,專心思索解脫之道,在經過七天七夜的冥想思索後,頓悟成佛,親證了宇宙人生緣起的真理,從此悉達多太子也被尊稱為『佛陀』。畢缽羅樹也因此被稱之為菩提樹,文遮草被稱之為吉祥草,佛陀坐過的金剛座則成為佛教四眾心目中的聖物。
在大菩提樹前緩緩流淌的是悉達多太子沐浴的尼連禪河,好似在向人們不斷地訴說著佛陀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