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重磅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首發。
該書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其中不光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間打聽到的各種趣聞。
講國寶是為了換種方式看歷史
為什麼要講國寶故事?馬未都說,講國寶故事,其實就是在講述歷史,通過國寶來講述歷史,是了解歷史的一種特殊欣賞方式。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歷代王朝的更迭,流傳下來不計其數的奇珍異寶。
這些奇珍異寶凝聚了一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同時也匯集了那個時代的藝術審美、生活故事與人文精神。所以,從某種層面而言,它們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全部,文物本身便是故事的起源,亦是走向未來的載體。
因此,了解國寶背後故事的意義就顯得特別重要——你只有清楚國寶的文化根源在哪兒,才能知道今天的我們來自何處。
馬未都講述國寶,並不是作為文獻資料而寫作,而是將自己與國寶的故事寫了進去。
比如書中講述到的出土自漢武帝茂陵的西漢金馬,通過講述金馬的來歷和西漢時期的工藝水平,轉而提到了現在金馬的存放地——日本滋賀縣美秀博物館。
這座馬未都最喜歡的博物館出自建築大師貝聿銘之手,通往博物館有條單獨的通道,當你從停車場下來時才會發現,這座藏有西漢金馬的博物館有多麼漂亮。馬未都通過他個人的經驗梳理圍繞著國寶文物周邊各種龐雜的知識,為讀者和國寶之間打開新的天地。
歷時2年多,跨越幾千年
《國寶100》中這100件國寶分布在世界各地,每件國寶都極具代表性,類別涉及青銅、陶瓷、玉器、漆器、家具、法書、碑帖、繪畫等多個門類,時間從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清晚期,跨越幾千年。
它們有的得到無數讚譽,被國內精心收藏,有的在歷史變故中輾轉定居異國他鄉。馬未都力圖詳細講述這些國寶的前世今生,深挖這些國寶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單是把這100件國寶的相關資料整理出來就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
《國寶100》前後耗時2年多的時間,先是推出音頻,繼而推出視頻,此次又以圖書的形式呈現。
馬未都說:圖書具有視頻和音頻所不可替代的優勢,因為呈現在書裡的文字更嚴謹,同時書裡還配有大量插圖,有所講國寶的清晰照片,也有與之相關文物的圖片、歷史圖片、博物館照片及關鍵人物的照片等,讀者在閱讀文字的同時,可以獲得更加直觀的認識。
100件國寶,構成了一幅中國文物的歷史畫卷。這些國寶經歷了怎樣的故事,承載了怎樣的歷史,又與現代社會有著何種聯繫?讀者在書中自會找到答案。
對話馬未都
■馬未都
記者:在什麼機緣之下,決定要出《國寶100》這套書?
馬未都:我那個《觀復嘟嘟》做了四年,240期,做的有點兒累,等於說停下來休息一年。但是休息的時候呢,又有點兒不太甘心,想一想正好兒這個國寶熱嘛,大家都想了解背後的故事,然後我就做了100集這個《國寶故事》,起名兒就是《國寶100》,本來還想再做100個,但是實在是精力有限,只好先做100個了。
記者:中國珍貴文物數不勝數,您書中提到的100件文物,遴選標準是怎樣的?
馬未都:考慮到中國文物的這個豐富性,青銅、陶瓷、玉器、書畫、竹木牙角器等等都有所選擇,那麼標準呢,是它代表這一領域比較尖端的作品,這個都是博物館收藏的,我們沒有選擇任何私人手中收藏的,就是選博物館收藏的。
記者:您講國寶跟別人講國寶,有什麼不同?
馬未都:我講國寶跟別人講國寶有所不同的是,我講的是一個生動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是我們團隊一起努力去重新整理的。我也聽到了很多國寶故事,那些都是書本上看來的,是從書本到書本,我們不是從書本到書本,而是從書本到個人的表達。我在文物領域待了一輩子,對文物領域都比較熟知,所以我們的表達相對來說更加個性化,就像我們現在能聽見蟈蟈叫,非常生活化、個性化。
記者:在這100件寶貝中,您覺得經歷最傳奇的是哪件寶貝?
馬未都:其實每件文物都很傳奇,呂后印那章,中國漢代最重要的玉印,迄今為止發現的等級最高的一個白玉印,那麼漂亮的東西,小孩兒一腳就給踢出來,你說,傳奇不傳奇?每件東西都有它的傳奇。
記者:《國寶100》出版後,有沒有後續的出版計劃,畢竟中華文化的瑰寶不止100件?
馬未都:在疫情期間關注我微博的都知道我在寫唐詩宋詞解析的書,如果順利的話明年這會兒應該能出來,那就是五本,唐代三本,宋代兩本。那是我們的另一份國寶「唐詩宋詞」,是中國人都應該了解唐詩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