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我們該如何與將逝的親人道別

2020-12-24 中老年視界

1

出生與死去,發生得最多的就是在醫院。一個個家庭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也有一個個家庭為逝去的生命默哀。但介於兩者之間的將逝者,卻鮮有人關注。在我們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沒有能力再保護自己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面對生命的盡頭呢?

《人間世》記錄片中,講述了這麼一位臨終患者的故事。

患者王學文身患腮腺癌晚期,在臨終關懷病房住了五年。到了這個階段,一些稀鬆平常的動作,像抬個頭,翻個身對他來說已經如登天般困難。但是每個月洗頭洗澡這些動作,他始終堅持,這對他來說,是一種體面,一種尊嚴。

當與護士談起自己,他總是異常平靜。他說,如果讓他一直熬著,也是一種折磨。你們體會不到病人的痛苦,多活一天,其實就是多忍受一天痛苦的煎熬。

2

在陪伴父親的最後那段日子,我曾在半夜的走廊裡聽到了癌症患者發出的哀嚎,那不像是人能發出來的聲音,這種持續不斷的呼喊夾雜著恐懼與絕望。那是一種入骨的痛苦,讓人夜不能寐。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裡有這麼一幕:一位愛滋病患者的病症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儘管他已經做好了死亡的準備,但是在死亡面前他還是會想起這個世界的美好,終於忍不住放聲痛哭。

面對死亡,有的人走的很平靜,大概是因為有信仰,或是無欲無求。有的人遭遇意外,還未反應過來便結束了生命,躲過了臨終的痛苦。

但大部分人,在面對生命的尾聲時,會經受持續的病痛或是來自內心的折磨,充滿不舍和對人生的遺憾,這樣的人群就需要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的宗旨是:當一個人已經無法避免地走向死亡,任何治療都無法阻止這一過程,甚至會傷害到當事人時,採取姑息療法(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減緩疾病症狀,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讓生命的最後一程走得完滿,有尊嚴。

3

《人間世》紀錄片中,還有一位患者叫梁金蘭。她退休前是一家放射科醫生,她對自己的病情十分清楚,主動住進了臨終關懷病房。

在患病的最後幾年,她的女兒帶她出國旅遊,實現了年輕時的願望。親友也時不時過來探望,帶她觀賞各處的美景;這些經歷讓梁金蘭在臨終留下美好的回憶。為了減輕女兒的壓力,她還為老伴找了養老院,安頓下來。

在離世前幾天,她寫了一封信,向家人做最後的道別:

感謝患病期間社區的照顧,感謝家人的支持,感謝朋友們的關心,特別感謝東東老公,在我患病期間幫忙買菜,還送我去醫院,感謝老同學們的聚餐,還用輪椅推我去北外灘遊覽,真的開心不止,祝好人一生平安……

想起來從一位護士處聽到這麼一個故事,一位80多歲的老婆婆心跳驟停,醫生一邊搶救,一邊派人出去問等候在外面的家屬,是否要插管。

家屬們圍著一個臨窗站立的老爺爺,過了許久,他輕輕搖了搖頭:「我們不插管。」

他知道,如果插管,只是維持心跳和呼吸這樣基本的生命體徵罷了。可她卻再也無法醒過來,只能躺在病榻上,歷經折騰,飽受痛苦。

於是家屬被允許進去看病人最後一面,為老婆婆擦洗身子,換上體面的衣服。而那位老爺爺,一直站在病床旁邊,扶著欄杆,靜靜看著老伴的面龐,握住了她的一隻手。

老爺爺一直保持著同一個動作和表情,他沒有哭。臉上沒有生離死別的波瀾,目光柔和。

當生命實在挽留不住,不如減少痛苦,讓老奶奶在家人的陪伴下,平靜地走完最後一程。

4

當家人即將逝去,我們可以做什麼臨終關懷呢?

身體關懷

在老人臨終彌留之際,醫學上已藥石無靈。所以,首先如果老人重病在身,應給予鎮痛藥物,讓老人減輕身體上的疼痛;

其次,在這個時候,老人往往會出現口渴、出汗、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家屬在照顧老人時,應用棉籤沾水輕輕塗擦在老人嘴唇上,幫助老人緩解乾燥口渴的症狀。

用溫熱毛巾清潔老人身體,讓其保留最後的尊嚴,同時也能讓身體舒服一些。

心理關懷

人在臨終時,聽覺是最遲消失的感官器官。有時候,可能老人已經瞳孔渙散,呼吸、心跳不穩定了,還是可以聽到來自外界的聲音。

這時候,身邊家屬的態度,顯得尤為重要,一定不要哭泣、喊叫,盡力冷靜下來,在老人耳邊輕聲安撫,讓其安心的離去。

家人陪伴

無論生前種種,死者為大,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給予老人應有的尊重。當死亡不可避免時,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寧、避免騷擾。親屬儘量多陪伴,給予精神安慰和寄託;或者滿足老人最後的願望,交待遺囑,見見最想見的人等等。

病人親屬都要儘量給予病人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們無痛苦地度過人生最後時刻。

5

「生」和「死」一起才組成了完整的生命。經歷過至親的離世,我不會讓死亡的過程變得痛苦和漫長的,無論是我還是我的親人。

如果有一天,當用盡了現有的一切手段,我的親人仍然不得不離開時;我會撤掉那些儀器,卸下他的重負,陪在他身邊,完成所有他最後的願望。

當那一刻來臨的時候,我知道,聽覺是最後消失的,我會握著他的手,告訴他家人都在,面對未知的彼岸,不要驚懼。我想讓親人有尊嚴地離開,走得平和而溫暖。

如果是我將離開,我也希望我的親人,在我最後的時光,不要試著用醫療手段去搶救我。

而是讓我緩緩步入那個寧靜的良夜。

相關焦點

  • 學者景軍:在生命末期,我們該選擇如何「優逝」而去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國嬰幼兒死亡率為千分之一百九十九,而今天,該數據已經下降到了千分之七八,所以「優生」的問題在我國已經基本被解決。「生的質量」被提高,「死的質量」卻依然堪憂。景軍表示,每年中國約有900萬人死亡,其中75%是慢性死亡,而能在機構得到臨終關懷的只有大約2萬人。
  • 上海玉佛寺覺群人生講壇:聽陸欽池醫師講臨終關懷
    在講座上,陸醫師首先向我們介紹了「臨終關懷」的發展歷史,其中重點介紹了現代第一所安寧療護醫院的創始者——桑德絲女士。她提出了關於臨終關懷的新概念——全方位疼痛,包括了病患的身體、情緒、社交以及精神因素,將個人和他的家人、朋友全部納入關懷體系,催生了現代臨終關懷理念,即緩和療法。「緩和醫療不等於安樂死,前者強調『關懷』,後者關注『死亡』。」
  • 她在臨終關懷領域工作,但她不是神仙
    引子「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以下簡稱「手牽手」)是上海第一家致力於臨終關懷和死亡教育的非營利機構,在公益界,它似乎已經足夠有名了。上半年,我們拜訪了「手牽手「的負責人王瑩,當時的她正忙著「醒來死亡體驗館」閉館的事宜。二手設備正在出清,許多東西就堆積在「手牽手」的辦公室裡。
  • 優雅的「離開」——新加坡的臨終關懷與慈懷護理
    世界衛生組織將「慈懷護理」定義為通過及早診斷,無誤評估和治療疼痛及其他,包括生理、心理社交和心靈問題,以預防和緩解痛苦,讓患上危及生命的病患及其家屬改善生活素質。病重者不論預期結果如何,可在任何時間接受慈懷護理。病人也可在治療嚴重疾病和一旦確診患上危及生命疾病時,接受慈懷護理。病入膏肓者若預計只有半年至一年或更短的壽命,才接受臨終關懷護理。
  • 臺灣醫院雲端療護:把臨終關懷搬到患者家中
    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然逝去。但也會盡一切努力,讓你活到最後一刻。--戴姆·希塞莉·桑德絲「患者在生命的終末想和家人度過最後的時光是人之常情,但是末期患者對疼痛的控制和醫療的需求很高,家裡沒有儀器設備,沒有人提供保護,遇到突發問題該如何處理等都是十分棘手的問題。」
  • 佛教臨終關懷指南
    佛教的臨終關懷與喪事處理  臨終之際,色身四大分散,功能全失,有若生龜脫殼,眾苦交煎,痛不可言。一般人因貪戀娑婆,恐懼死亡,或諸般因由,致無法安祥辭世。色身雖死,心識則隨業緣相牽,轉世投胎。死亡時之心境、念頭,影響來世至劇,故臨終處理是否允當,實關聯亡者神識之升沉。所以佛陀在世時即非常重視臨終關懷。
  • 從暴發戶、癮君子,到幫助7000家庭的臨終關懷志願者
    「手牽手」作為國內首家關注臨終關懷的公益機構,其服務對象就是即將面臨死亡的人,讓他們在生命行將終結之際,都獲得關懷陪伴,保持尊嚴完整。這個科室的醫生曾經跟他說過,非常需要志願者的幫忙,這在國外叫臨終關懷。我特意上網查了一下「臨終關懷」,事兒是挺好的,就是知道的人太少了,百度的搜索結果才30多萬。我當即就拍板要做這件事,覺得我們這支隊伍實在是太合適了,大家都是搞心理諮詢的,又去汶川鍛鍊過,什麼場面沒見過,那肯定沒問題啊。
  • 新加坡「臨終關懷」服務怎麼做:七成經費政府出
    在新加坡慈懷理事會(SINGAPORE HOSPICE COUNCIL,新加坡所有臨終關懷服務的協調結構)出版的《慈懷通訊》刊物上,上面的一段話經常被引用。所謂臨終關懷(hospice care),是一種專注於在患者在將要逝世前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減輕其疾病的症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
  • 臨終關懷:深圳公立醫院難找一張床 香港勢頭最好
    小鍾想把生命即將走完的母親接到深圳,但是要上班的他又不能把母親留在家裡,於是,他想在深圳找一張臨終關懷病床讓母親住,也讓他能有機會在最後幾個月裡陪伴母親至離開。然而,他找了幾家公立醫院,卻沒有為母親找到一張臨終關懷病床。在深圳,到底哪裡可以為這些晚期的癌症患者找到一張臨終關懷的病床呢?記者調查發現,礙於種種原因,深圳公立醫院沒有開設一張臨終關懷病床,臨終關懷要麼在家,要麼去收費貴的民營醫療機構。
  • 90後男生投身臨終關懷志願服務,戰勝抑鬱
    90後男生投身臨終關懷志願服務,戰勝抑鬱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 膠州「戰疫」丨阜安街道:社區把我們當親人在關懷
    「我們通過電話、微信等方法,對居家隔離人員所需的糧油蔬菜進行採購、配送。居家隔離人員將需求告知社區,社區安排專職人員負責採購,最後配送上門。」白水泉社區主任劉輝說。除了按隔離人員的需求配送糧油、蔬菜、生活用品,白水泉社區還利用每天定時上門監測體溫、居家環境消毒的時機,以及電話實時聯繫等方式,對居家隔離人員進行心理疏導,確保隔離人員心態良好,安心隔離。
  • ...就我們房價暴跌-養老院,楊浦區,太平間,延吉,臨終關懷,上海...
    一位老年居民表示,自己無法承受每天看到將死的失能老人。還有居民擔心,養老院會造成房價下跌。  對此,小區所在的上海楊浦區延吉街道表示,由於居民強烈要求停工,該養老院項目自5月6日起暫停裝修工程至今。接下來將依法依規開展後續工作,並繼續與居民保持溝通。
  • 世界首個愛滋病治癒者在接受臨終關懷後安詳離世
    昨日,尚泰康民——泰國曼谷醫院中國服務中心看到這樣的消息,第一個治癒HIV感染的人——布朗,他的癌症復發並且廣泛擴散,在接受臨終關懷後安詳離世。之前他很淡定的說:「很高興有它,讓我沒什麼痛苦」,什麼是臨終關懷呢?
  • 臨終關懷中心護士長:讓癌症病人體面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臨終關懷中心護士長讓病人體面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孫文喜查看住院病人身體狀況。每30天,孫文喜都會目送約12個臨終病人邁向生命的終點。她是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安寧療護中心的護士長,每年參與「擺渡」約上百個罹患晚期癌症的生命從瀕死期啟程,再駛往彼岸。
  • 紀錄片導演拍攝40餘位臨終病人:有老人親自挑選遺像
    陪伴父親最後時光的那段時間,他開始關注臨終關懷的議題。  「我父親是當兵的,其實對死亡本身並不恐懼,但這個過程是可怕的。臨終關懷,重要的不是治療,而是心理疏解。某種程度上,護士比醫生更重要。人在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會感覺倍加孤獨,感覺被親人們拋棄了。聊天、擁抱、肌膚接觸等方式都會給病人莫大的心理安慰。正視這些問題,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吳海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 同學們「臨終關懷」道出真相
    同學們「臨終關懷」道出真相 各位童鞋大家好,我們在面對別人的幫助時,千萬不要認為是理所應當,時刻保持一顆感恩的心,可當別人平白無故對同學表達關心的時候,就一定事出有因,衰衰自從告訴大家自己時日不多,大家心裡感覺之前愧對衰衰,所以才會把零食堆成山送給衰衰,甚至衰衰抄作業都不被懲罰,或許此時還有人認為衰衰是在耍大牌,而臉臉卻認為「臨終關懷」才是對衰衰最大的幫助,大家這才明白是衰衰的悲慘身世引得同學們紛至沓來地進行幫助
  • 當人生結局來臨時,如何抉擇和正視死亡?
    人們常常忌諱談論「臨終」這個話題,但傳記作家安·諾伊曼顯然並不想做出同樣的選擇。我們如何面對死亡,又如何正視臨終和死亡的抉擇?我們如何試圖阻止死亡,又如何欣然接受這一過程?書刊、影視、音樂和言談裡都常常涉及死亡,以至於我們往往對死亡形成了某種幻象或者定式,甚至不免對其抱以浪漫的期待。
  • 面對來自親人的負能量,我們該怎麼辦
    剛開始我們還有招架的能力,回以正向的開導和安慰,但是時久了,我們的能量也會被耗盡,並會慢慢被這種負能量感染,甚至也會變成一個徹底負能的人,這將會導致我們的身心健康、工作生活都走向一個低谷,當我們意識到這種負能量帶來的影響,想要積極改變的時候,卻總有這些躲不開、甩不掉的負能量拖拽著我們,面對來自親人的負能量,到底該怎麼辦?
  • 海恆金嶼海岸建養老院遭反對,開發商:非「臨終關懷太平間」
    樂居買房訊(編輯 姜姜)近日,有網友在12345政務直通車來信諮詢建議經開海恆集團把養老院建在原海恆大廈,開發商回復表示,經開區海恆金嶼海岸小區所建養老院不是傳統的敬老院或所謂的「臨終關懷太平間」。為了資源的合理利用,建議將金嶼海岸的4600平養老院建在翠微路6號原海恆大廈!官方回覆:金嶼海岸小區系合肥海恆投資控股集團公司開發的商住小區,規劃建設13棟住宅、2270套房屋,其中1號樓共31層、5層(含)以上住宅594套,按購房合同約定2020年9月底交付業主。
  • 回國照顧生病親人可領最多35周補貼!
    在移民加拿大後,我們仍然會和國內的至親保持著密切聯繫。比如平時有事沒事來個微信視頻啊,給國內親人寄個加拿大的保健品啊,奶粉啊這些。但是,如果遇到國內的親人生病,需要你長期回國陪伴他們怎麼辦。我相信,大多數華人在至親血脈和加拿大的事業二者間,會選擇回國照顧至親。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需要長期離開加拿大的工作崗位回國內照顧病人,收入如何得到保障?加拿大政府表示:不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