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臨終關懷指南

2021-03-01 五臺山黛螺頂

  

作為佛教徒來說,要正確認識死亡、從容面對死亡,妥善臨終關懷,合理處置喪事,避免臨終手忙腳亂,忘失正念,陷入貪瞋痴之業習和世間的惡俗,就必須學修佛法,牢固樹立佛教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佛教對於死亡的基本認識與態度

  

佛教認為,天地萬物從眾因緣而有,有聚集則有離散,皆屬無常。

眾生的身心由「地、水、火、風」這四大與「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和合而生,有生必有死,這也是自然規律。

正因無常,死也就不是永斷,恰恰蘊育著新生,只是時空、形態不同而已,如佛教說的六道輪迴,現代科學所謂「物質不滅」、「能量守恆」。

既然諸法因緣而生,變化無常,其中就沒有一個常恆不變的「我」存在,只是眾生誤執有一個不變的我存在,有一個不變的靈魂死此生彼,因而橫起貪愛執著,妄生苦樂覺受。

世間萬法從緣而起,因而本質是「空」,如夢如幻,唯心所現,而決定眾生升沉禍福的是客觀的因果規律與眾生自身的修為、業力,所謂行善得福,作惡受殃,清者自上,濁者自下;世間為一大苦聚,可分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陰熾盛苦,其中生死苦最為根本,所以佛教由此創立,死亡成為了佛教徒精進修行的動力,了生死也成為了佛教最根本的修行宗旨。

  

有了上述的認識和覺悟,佛教徒對於死亡就會有與世人截然不同的態度:

  

1.佛教徒由於視人生如幻,身體為臭皮囊,視死亡為必然的現象,因而不會奢望長生不死,而對身體的保養作無謂的努力;臨終時,由於有佛教的信仰和一定的修行,就不會於家庭、事業等貪戀不舍,以至輾轉難於咽氣;死後也不求厚葬,一般都按最簡單、潔淨的火葬法來處理。

或布施魚鳥;對於臨終的親友,能善巧開導,慈悲助念;面對親友的亡故,也能節哀順變,不事哭泣,以免擾其正念,同時視其情節,為其追福超度。

  

2.佛教徒由於相信佛法僧三寶有大功德,相信萬法唯心,因而會著重於修心、不斷減損貪瞋痴煩惱,如積極行善積德,持戒念佛,預為積累往生善趣、超登淨域的資糧;或努力修習禪定、開發智慧,力爭明心見性、參透生死。

這樣一來,通常都能克服對死亡的恐懼,臨終坦然應對,氣定神閒,甚至能預知時至,安祥往生。

  

3.佛教徒由於相信因果,持不殺戒,因而在面對天災人禍等種種壓迫時,會認真反省,誠心懺悔,以積極的心態轉變人生,而不會去自殺。

因為自殺並非一了百了,反而會生於惡趣,受更大的惡報。同時,佛教徒孝敬父母,強調厚養薄葬,在辦喪事過程中,不事虛榮,不講排場,並力戒殺生,以免徒增亡者的罪業。

 

佛教的臨終關懷與喪事處理

  

臨終之際,色身四大分散,功能全失,有若生龜脫殼,眾苦交煎,痛不可言。一般人因貪戀娑婆,恐懼死亡,或諸般因由,致無法安祥辭世。

色身雖死,心識則隨業緣相牽,轉世投胎。死亡時之心境、念頭,影響來世至劇,故臨終處理是否允當,實關聯亡者神識之升沉。

所以佛陀在世時即非常重視臨終關懷。例如禪宗叢林普遍設立有無常院,或稱省行堂、延壽堂、將息寮、涅槃堂,是專門收容安撫重病僧人的地方,一方面使重病僧人能得到特別的照顧,一方面也便於他們放下萬緣,安心養病,省思無常,精進修行。

在喪事的安排上也制訂了一整套的制度。淨土宗以信願念佛、帶業往生極樂淨土為宗旨,對臨終關懷及喪事活動更為重視,如臨終人所處環境的布置,對臨終人的說法勸慰、助念,從咽氣到出殯之間的禁忌、要求,死後七七日中的作福追薦等等,都有近乎繁瑣的規定。

  

依據佛法,結合佛教的歷史傳統和社會實際,就佛教的臨終關懷與喪事處理的要點作一介紹。 

1、積極治療,減輕痛苦

臨終之人,通常是疾病纏身,許多器官功能喪失,飲食無味,還得忍受疼痛,生趣全無,甚至大小便失禁,十分狼狽;面臨死亡,心中充滿恐懼、焦慮,時而神志不清,甚至產生幻覺。

此時,親屬應積極為其延醫治療,請專人服伺其飲食、起臥、清潔等,同時最好請患者所尊敬、喜悅的人前來探視、勸慰,令其高興,以減輕其身心痛苦。

  

2、勸慰病者,放下執著

  

家屬應注重病者心靈所需,令其放下執著,導向寧靜平和。

病者神智尚清醒時,隨侍在側者須先以言語安慰,此舉甚為重要。

依人生諸現象而論,彼於世間奔波忙碌,臨終之際,難免掛礙,或執著子孫、金錢,乃至心懷嗔恨(如與親屬不和、子孫不肖),或有心願未了,縱彌陀欲來接引,但彼諸般執著,往生極樂遂成畫餅。

故安慰臨終者,應趁其尚能言語,探問有何遺願,或未了之心事,及後事如何安排,宜極力應承,滿其所願,務使其心無牽掛,了無憾恨。

如病入膏肓,本人願回家往生,也不願實施搶救,應儘量滿足。

  

其次,應勸其放下萬緣,至誠念佛,發願往生極樂。

若在場有正信佛教徒,應為其開示無常理趣,令其達觀開解,棄此穢軀,生清淨心,皈依三寶,啟發淨土信願。

彼人心地善良,即謂之曰:「汝一生行善,必可往生極樂世界。」

並為其解說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之殊勝功德,若病者平生作惡多端,則謂之曰:「此時唯獨阿彌陀佛可救汝、度汝,因其發四十八大願,可救度作惡眾生,汝但誠心懺悔,一念迴光返照,專志念佛,必可蒙佛接引。」

  

3、安置靜處,切勿做無意義的急救

  

當確定病者已回天乏術,急救亦無從延長其生命時,應當機立斷,放棄急救,以免臨終者受無謂痛苦。

與其讓病危者插滿管子,或受擠壓、電擊、針扎,忍受煎熬,何如助其安祥辭世,讓亡者保有最後的一點尊嚴!應盡己所能,令臨終者心境安寧、祥和。

若能於熟悉處所斷氣,可促使亡者安祥辭世。若是僧人,最好能在寺院圓寂;若是俗人,自家住處較令病者感覺安適,若能於家中死亡最為理想。

即或不能,亦應要求院方撤除監測器、摒棄一切檢驗,務使不受醫療幹擾。同時與院方協商,爭取能適時安排助念。

  

4、安排助念,切勿哭泣

  

患者在奄奄一息之時即應為之助念,不可至體溫全無方行助念,因彼時神識恐已脫離,未能掌握先機,助念恐徒勞無功!若太早助念,病者精神猶旺,則助念人力恐耗損過多。

因此,應於脈博、呼吸漸弱方行助念,若有條件和患者允許,可懸掛西方三聖像,使患者隨時能看見。

助念內容以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為主,間誦《佛說阿彌陀經》、《往生咒》等。念佛的方式有三個:一是用備好的念佛機,一按鈕即可稱念;二是善友們跟隨念佛機同念;三是不用錄音機,只幾位善友同念。

注意人數不必太多;人多時可以輪班替換,免致時間長了辛苦;可以不敲魚磬,免致尖銳聲音刺耳;可以燃香供鮮花;注意不要擾及周圍的病者!

  

此時有三忌:一忌見到仇家,易引動瞋心;二忌親人臨床揮淚,未死先哭,徒增恩愛悲傷;三忌喧譁吵鬧,擾亂正念,這些都可能影響其往生淨土。

  

病者氣絕後,神識仍在,猶有知覺,需待24小時後通身冷透,神識出離,壽、暖、識皆脫離軀體,方算死亡,因此助念至少應念至全身冰冷。

  

如本人不願讓人助念,也應珍重其信仰,不可勉強。另外,許多學修法相宗的人發願往生彌勒菩薩居住的兜率內院,有的發願行菩薩道,世世生於人間弘法利生。因此助念時應區別對待。

  

5、防止蟲蟻爬上屍身

  

若病者大量出血,為免蟲蟻爬上身體,可於病床四腳放置水盤,同時點燃蚊香類,以免病者不勝蟲類所擾,產生嗔念,宜預先考慮,勿使蟲類靠近,亦不致因此令屍體難以處置。

  

6、斷氣勿急忙更衣,勿立送冰庫

  

斷氣時,神識尚未完全脫離,仍可感受痛苦,此時勿行搬動、急忙更衣,勿立送冰庫,以免破壞正念,不得往生。

印光大師於此亦曾開示:「病者臨命終時,搬動臥處,更換衣服,實是增其痛苦,促其速死,孝子仁人,何忍出此。」應待屍體完全冷透後,才可搬動、入殮。

  

7、茹素不殺

  

病者飲食,宜以素食為主,清淡爽口,易於消化吸收,臨終之際,需要有人助念,助念者儘量不食酒肉五辛,因食葷酒,諸佛菩薩不近故。

  

弘一大師曾言:「殺生之人,現生即短命、多病、多難、無子及不得生西也,命終之後,先墮地獄、餓鬼、畜生,經無量劫,備受眾苦。

地獄、餓鬼之苦,人皆知之。至生於畜生中,即常常有怨仇返報之事,昔日殺牛羊豬雞鴨魚蝦等之人,即自變為牛羊豬雞鴨魚蝦等,昔日被殺之牛羊豬雞鴨魚蝦等,或變為人,而返殺害之。

此是因果報應之理,決定無疑,而不能倖免者也。」印光大師亦曾云:「家中常願吉祥,若日日殺生,其家便成殺場。

殺場乃怨鬼聚會之處,其不吉祥也,大矣!」「凡是動物,皆知疼痛,皆貪生怕死,不可殺害。若殺而食之,則結一殺業,來生後世,必受彼殺。」「凡屬危險大病,多由宿世現生殺業而得。」可知殺生食葷實有礙於亡者的安祥往生。

  

8、建議創辦臨終關懷機構

  

死亡對患者而言,乃人生一期之終結,理應嚴肅看待,給予符合人性之尊重,而尊重其基於宗教信仰的喪葬訴求,又是重中之重。

然在講求效率、一切分工制度下的醫療機構,依章辦事,往往俟醫師判定病者斷氣後,即由處理屍體之工友,向家屬索取病患之制服,並將屍體移送太平間,縱令家屬不欲搬動,亦莫可奈何。

  

相較於醫院缺少溫馨之氣氛,多數患者均盼望於家中度過人生最後時光。但由於種種原因,多數患者只能在醫院慌亂的搶救中無可奈何地咽氣。

這是多麼可悲的境況!因此建議,有條件的醫院都應設置臨終關懷機構和安寧病房,配備經過專門培訓的醫護人員,以滿足有宗教信仰和特殊要求的重症患者的需要。

有條件的寺院和佛教界開辦的養老院更應設置臨終關懷病房,並配備必要的醫療、衛生設備。

設立佛堂、助念室,顯示醫界已認知醫療行為非僅科學技術之操作,亦應給予精神層面之關懷。

醫療有其局限,而藉由宗教之慰藉,可令患者於安詳平靜中,跨越恐懼死亡之鴻溝,在溫馨、寧靜環境下往生。

  

1、入殮

  

亡者遺體冷透後,即可入殮。寺院僧人圓寂,一般是停屍一天不動,大眾輪班助念。24小時後始入殮,先為亡者熱敷,以熱毛巾搭敷關節處,令筋骨活絡,始為其更衣。

若有死未瞑目者,亦待全身冷透,以毛巾熱敷雙眼,數分鐘後即可合攏。不宜厚殮,應衣以潔淨舊服,新衣布施他人,以增亡者之福。

一切以簡約為原則,不尚奢華,殮後即可裝龕(僧人)、入棺,現代一般是送入醫院太平間或殯儀館的冰庫。

若沒有條件或需要停靈,則須置於通風處,注意防止蠅蟻等上身,夏季尤其要做好冷卻,防止屍體腐爛,造成環境汙染等。

 

2、設置靈堂或往生牌位

  

屍體一般停放三至七日,殮後停龕、停棺期間設靈堂,懸掛亡者遺像,或佛像前供往生牌位,便於親友弔唁、拜祭。靈桌上鋪黃布,供鮮花、燈燭、茶果(每日更換)。

晨、午供飯菜,切忌葷腥,應於午前供,晚間不供,以合過午不食之旨。即使晚間施食,亡僧靈前仍不供飯菜。可延請僧人、道友於靈堂念佛誦經。

  

寺院除規定的喪儀外,一般不設孝堂,不掛聯挽,不披麻帶孝,不四處出訃告,不糾集施主、眷屬,不作俗格道場,只照常念佛回向。

  

3、出殯

  

出殯儀式切忌鋪張,送葬起靈時,弟子或子女為報師恩、父母恩,當為師或父母抬龕或抬棺上靈車。

倘有多位弟子或子女,可一人捧遺像,餘為抬棺、龕。若僅弟子、子女一名,則捧遺像隨靈而行,闔寺僧眾或全體親友,送至葬所。現代一般是在殯儀館舉辦遺體告別儀式,然後火化。

  

寺院多設有化身窯,出家僧眾多以火葬為主,僧眾火化後靈骨放入普同塔(亦名海會塔),方丈或高僧火化後可單獨起塔供奉。

  

收取靈骨時,可細心檢尋,倘有舍利,可取出起塔供養。

  

禪宗之葬法,倘亡僧為住持,則由法緣或鄰山尊宿為主喪者,並行入龕、移龕、鎖龕、掛真、對靈小參、起龕、奠茶、奠湯及秉炬等九項佛事。

  4、關於葬法

  世界各地的葬法系有火葬、土葬、水葬(或海葬)、天葬(鳥葬,流行西藏地區)、野葬、巖葬、樹葬等,其中以火葬、土葬居多。火葬原為印度葬法之一,又作荼毗,意指焚燒遺體,埋其遺骨。佛世前,印度即視此法為正葬。相傳佛陀侍者阿難入定,見群鬼奪屍,知有守屍鬼,是以出家淨眾亡故採火化,以去其我執。佛陀逝世後實行荼毗,佛教徒遂廣泛採行。迨佛法東來,僧人圓寂後皆火化,民眾也有效法者。唐宋佛法興盛,高人達士亦多火化。直至現代,中國大陸始廣泛推行火葬。

  火葬既毋須講求地理、風水,又省時節約,兼有益於亡者神識之超升。家屬可將火化遺骨安置寺院,由出家眾誦經超度,兼以早、晚課之薰習,尚能聊種善根,復以講經、打七及諸法會功德回向之,令消宿業,培植冥福。

  如遇客死異鄉、溺斃、失蹤、空難等,時有所聞。倘因意外,未尋獲屍體,應於寺院設牌位超度之。

  

5、遺物處置

  

就戒律而言,亡故之比丘僧尼系屬十方僧,其遺物任何人皆不可擅取,因其為十方僧,既取自於十方,亦應用之於十方。

所遺之物,須做僧羯磨(按規矩討論),再行處理,否則,縱令私交甚篤而擅取之,即犯根本大戒。禪宗一般是大宗遺物充歸常住,其它日用品則先登記編號,通過抓鬮供養給全寺僧眾,其親屬無繼承權。

居士的遺產應在亡前即以遺囑公證的形式作妥善處理,以免親屬為遺產橫生糾紛。親屬應將其中的一部分用於齋僧、放生、作佛事,為亡者作福追薦。

  

6、作福追薦

 

因亡者於七七之內中陰時期,罪福未定,可燒香、燃燈續明於塔寺中,七七日內,為其修福,最為有效。

逢七應營齋追薦,或於寺中請法師誦經禮懺,或放生消障,此謂「齋七」,此後,逢年節、周年亦可追薦,以盡弟子或晚輩之義。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佛教徒,既已皈命於佛法僧三寶,念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應摒棄民間鬼神信仰,亦應規勸親屬不要盲從民俗搞不正信活動,諸如焚化冥紙、往生錢,燒紙紮冥具等。

搞這些活動不僅不合佛法,且毫無利益。應提倡節約、文明辦喪事,在辦理完喪事後,如有餘錢,應將之用於齋僧、印經、放生、造佛像,亦可用於慈善救濟,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往生淨土。

  

因此,應大力提倡人間佛教的喪葬觀,本著以人為本、莊嚴肅穆、簡樸莊重且合於時宜的精神,廢除有違佛法、摻雜諸多不正信色彩的喪葬儀式與禮節,真正做到破邪顯正、正法昌明,冥陽兩利。

相關焦點

  • 上海玉佛寺覺群人生講壇:聽陸欽池醫師講臨終關懷
    上海玉佛禪寺2018年覺群人生講壇第三期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上海玉佛寺)講座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教授陸欽池主講(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上海玉佛寺)數百名觀眾聆聽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上海玉佛寺)
  • 優雅的「離開」——新加坡的臨終關懷與慈懷護理
    臨終關懷與慈懷護理臨終關懷與慈懷護理通常可交替使用,因為兩者的理念與哲學相同,即通過控制病人的症狀和給予病人的家屬關懷與支持,使病人得到最佳的生活素質。病入膏肓者若預計只有半年至一年或更短的壽命,才接受臨終關懷護理。這是兩者不同的地方。新加坡的慈懷護理服務新加坡的臨終關懷和其他國家的情形相似,是從社區開始發展。一群天主教修女在1985年將聖約瑟療養院(St Joseph's Home)的一些床位留作臨終關懷用途。
  • 臨終關懷:深圳公立醫院難找一張床 香港勢頭最好
    小鍾想把生命即將走完的母親接到深圳,但是要上班的他又不能把母親留在家裡,於是,他想在深圳找一張臨終關懷病床讓母親住,也讓他能有機會在最後幾個月裡陪伴母親至離開。然而,他找了幾家公立醫院,卻沒有為母親找到一張臨終關懷病床。在深圳,到底哪裡可以為這些晚期的癌症患者找到一張臨終關懷的病床呢?記者調查發現,礙於種種原因,深圳公立醫院沒有開設一張臨終關懷病床,臨終關懷要麼在家,要麼去收費貴的民營醫療機構。
  • 臺灣醫院雲端療護:把臨終關懷搬到患者家中
    9月12日,在杭州召開的「締造更優醫療體驗--海峽兩岸醫院院長管理論壇·2014」上,臺灣花蓮慈濟醫院主任秘書陳星助介紹了目前臺灣臨終關懷的情況,分享了該院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開發雲端療護系統,將醫院搬到患者家中的創新做法。
  • 臨終關懷|我們該如何與將逝的親人道別
    《人間世》記錄片中,講述了這麼一位臨終患者的故事。患者王學文身患腮腺癌晚期,在臨終關懷病房住了五年。到了這個階段,一些稀鬆平常的動作,像抬個頭,翻個身對他來說已經如登天般困難。但是每個月洗頭洗澡這些動作,他始終堅持,這對他來說,是一種體面,一種尊嚴。
  • 她在臨終關懷領域工作,但她不是神仙
    作為一家在中國臨終關懷領域探索的先鋒,「醒來」已經完成了它想要完成的事。自2008年成立至今,「手牽手」已經培訓了超過1200名臨終關懷志願者,推動了上海76家社區醫院設立了800餘個安寧療護病床。在結束「醒來」之後,王瑩和「手牽手」的小夥伴們就要忙著「出走」了。
  • 世界首個愛滋病治癒者在接受臨終關懷後安詳離世
    昨日,尚泰康民——泰國曼谷醫院中國服務中心看到這樣的消息,第一個治癒HIV感染的人——布朗,他的癌症復發並且廣泛擴散,在接受臨終關懷後安詳離世。之前他很淡定的說:「很高興有它,讓我沒什麼痛苦」,什麼是臨終關懷呢?
  • 從暴發戶、癮君子,到幫助7000家庭的臨終關懷志願者
    「手牽手」作為國內首家關注臨終關懷的公益機構,其服務對象就是即將面臨死亡的人,讓他們在生命行將終結之際,都獲得關懷陪伴,保持尊嚴完整。這是臨終關懷的服務宗旨。近日,八點健聞訪問了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創始人黃衛平,本文根據他的自述整理而成。什麼是臨終關懷?從一個遺願說起從2009年成立「手牽手」到現在,整整過去了10年,我們累計服務了7000多個患者家庭。
  • 90後男生投身臨終關懷志願服務,戰勝抑鬱
    90後男生投身臨終關懷志願服務,戰勝抑鬱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 新加坡「臨終關懷」服務怎麼做:七成經費政府出
    在新加坡慈懷理事會(SINGAPORE HOSPICE COUNCIL,新加坡所有臨終關懷服務的協調結構)出版的《慈懷通訊》刊物上,上面的一段話經常被引用。所謂臨終關懷(hospice care),是一種專注於在患者在將要逝世前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減輕其疾病的症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
  • 佛教是解決生命問題的重大科學——生命關懷的本義 仁煥法師
    釋仁煥法師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生命關懷。生命關懷,用通俗的語言講就是關心生命。佛教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在「生、老、病、死、苦」之上創造了佛教,後來淨土宗又創立了一種形式叫做臨終關懷。現在南山寺有生命關懷,大家也許不理解。我是依佛教而講,簡稱關心生命,從未生到臨命終都要關心。同時,想要關心之前,先要認識生命。在關心的過程中,要理解生命、認識生命。我們能有生命都是父母的德,我們生命的全部都是父母的,也可以說因父母的愛,我們的生命才有緣分來到這個世界上。所以生命是先天,以愛為根,沒有愛的根本就沒有緣分來這個世界。
  • 臨終關懷中心護士長:讓癌症病人體面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臨終關懷中心護士長讓病人體面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孫文喜查看住院病人身體狀況。每30天,孫文喜都會目送約12個臨終病人邁向生命的終點。她是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安寧療護中心的護士長,每年參與「擺渡」約上百個罹患晚期癌症的生命從瀕死期啟程,再駛往彼岸。
  • 聚焦「生命教育之終極關懷」大會:耀智法師閉幕式致辭
    第三位發言的是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中國宗教協會理事、中國西藏文化發展與保護協會理事桑吉扎西,從沒有誰能夠繞過生與死的因緣開始,引入了佛教的生命關懷,生命不獨屬於人類,甚至生物。從一部有關於西藏喪葬習俗的影片,直觀而又深刻的揭示了人的靈魂觀直接影響了人的生活方式,體驗了佛教的生命關懷。
  • 同學們「臨終關懷」道出真相
    同學們「臨終關懷」道出真相 各位童鞋大家好,我們在面對別人的幫助時,千萬不要認為是理所應當,時刻保持一顆感恩的心,可當別人平白無故對同學表達關心的時候,就一定事出有因,衰衰自從告訴大家自己時日不多,大家心裡感覺之前愧對衰衰,所以才會把零食堆成山送給衰衰,甚至衰衰抄作業都不被懲罰,或許此時還有人認為衰衰是在耍大牌,而臉臉卻認為「臨終關懷」才是對衰衰最大的幫助,大家這才明白是衰衰的悲慘身世引得同學們紛至沓來地進行幫助
  • 12-22 慧開法師將於北京光中文教館講授生命的終極關懷
    慧開法師2015年12月22日,慧開法師將於北京光中文教館講授生命的終極關懷,多年來,慧開法師專志於教育學子與現代生死學的研究與推廣。於全世界各地弘法演講,將生死學的研究、安寧照顧、臨終關懷與悲傷輔導的理論及實務,從校園推廣到各個醫院以及社會大眾。
  • 海恆金嶼海岸建養老院遭反對,開發商:非「臨終關懷太平間」
    樂居買房訊(編輯 姜姜)近日,有網友在12345政務直通車來信諮詢建議經開海恆集團把養老院建在原海恆大廈,開發商回復表示,經開區海恆金嶼海岸小區所建養老院不是傳統的敬老院或所謂的「臨終關懷太平間」。2019年9月,通過公開招標,浙江柏康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確定為金嶼海岸老年人綜合服務中心運營管理單位,主要按照「學院式養老模式」推進「生活照顧、文化娛樂、康復促進、醫療護理」等服務,開設「一碗湯的距離」、一日四餐健康營養、居家照護、助浴、老齡用品租賃等個性化服務,存在一定的收費服務項目,非傳統的敬老院或所謂的「臨終關懷太平間」。
  • 靈魂旅遊指南:《西藏度亡經》
    達瓦居士推薦本篇靈魂旅遊指南。朋友家人去世時,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祈願祝福。掃描頁末二維碼可直入達瓦微信號《靜悅堂》,點擊頁末圖片可得《【臨終關懷】死亡的過程》,謝謝。但藏傳佛教認為,寂滅的是皮囊、軀殼,靈魂會在死後離開你這一世的軀體,去尋找新的生命體投胎轉世。這仿佛是每一個盼望著永生的靈魂都渴望的境界。但實際果真如此嗎?公元八世紀,將印度佛教帶到西藏的蓮花生大師在《古印度度亡經》藍本的基礎上,向藏地傳述了這部神奇的關於人類死亡與轉世的寶典《西藏度亡經》,又名《中陰聞教得度經》。
  • 寶島臺灣佛教四大道場之臺北法鼓山
    1989年3月,聖嚴法師集合十方善信功德擇定這塊寶地,命名為「法鼓山」,準備將這個地方建設成一個多功能目標的國際佛教園區。法鼓山的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法鼓山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法鼓山的方針:「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法鼓山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 ...就我們房價暴跌-養老院,楊浦區,太平間,延吉,臨終關懷,上海...
    對居民關於太平間和臨終關懷機構的擔憂,延吉街道表示,滄鑫公司已經於2015年5月作出承諾,依據上海市地方標準《養老機構設計與服務標準》,該項目不設太平間和臨終關懷房間,而且這一項目是養老院並非護理院,不兼具醫療功能,因此並不像居民以為的會住滿重病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