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命教育之終極關懷」大會:耀智法師閉幕式致辭

2020-12-18 佛教在線

佛教在線廣州訊  大佛寺首屆普覺論壇「生命教育之終極關懷」高端交流大會收到專家學者論文提綱26篇,分四個主題,每個主題6至7位專家學者進行發言,包括生死輪迴、生死自在、終極關懷、悲心踐行。佛教媒體界的朋友評價這次論壇具有三個首創四個亮點。三個首創即是:在寺廟裡舉辦國際性論壇、道場與國際傳媒集團深度合作、採取東西方文化比較的方式談生論死,四個亮點即是:精神雅集、思想盛宴、深度交融、無畏探索。 

6月10日晚,由廣州市佛教協會主辦,廣州市大佛寺和香港衛視佛教文化傳播中心承辦的首屆普覺論壇圓滿結束。以下是大佛寺方丈耀智法師在大會閉幕式的總結致辭:

尊敬的各位領導嘉賓、大德法師,各位專家學者、與會同仁:

大家晚上吉祥!

首屆普覺論壇,以生命教育之終極關懷為主題交流大會,經過兩天的專家和學者精彩分享,今晚在這裡吉祥的閉幕了!這次高端交流大會,中西方的學者都達成了共識在從四個方面:生死輪迴、生死自在、終極關懷、悲心踐行,來論述生命教育的終極關懷。這是一次東方文化和西方哲學的深度交流,也是一部古老智慧與現代學說的精神雅集。在這兩天內共有26名學者分為四場四個主題進行了討論。我們摯誠地感謝協辦邀請單位木魚計劃以及承辦此次交流大會的香港衛視佛教文化傳播中心,也感謝我們的上級政府及主管單位廣州市佛教協會諸位同仁,對本次大會的支持!同時也感謝支持贊助此次交流大會的單位:馬婭女士、林明忠先生、林洪財先生、謝曉東先生等善長仁翁所在的公司! 

生死輪迴

生死輪迴是佛教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從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都繞不開的討論主題。有了業力輪迴、佛教的善惡觀才有了安立的支點,從凡夫到聖人,從世間到出世間,只有超脫生死輪迴,徹悟人生的實相,才能轉凡為聖,轉染汙的生命成清淨的生命。從十二因緣緣起到業感緣起,從業感緣起到賴耶緣起,從賴耶緣起到真如緣起,都說明了生死輪迴的實相,也體現了佛教各個時期討論的問題和關注的熱點的轉化。

本次生死輪迴第一個主題發言的是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教授慧開法師,從解讀「生老病死」的自然機制與奧秘開始,探討了「死亡」與「新生」的玄機,提出一期生命的落幕——善終,分享了「求往生」是生命永續的具體實踐,意味著真正超剋死亡。從現代醫療科技的兩難困境與「安樂死」迷思,展望了現代醫療護理面對「生命」與「死亡」的未來開展。

第二位發言的是加利福利亞大學博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Jacqueline Stone,以對死亡時間的反思為切入點,對佛教中的死亡管理為主題,討論了在中世紀的日本,在淨土宗對生的渴望影響下,正念對死亡的理念是如何佔據一席之地以及如何塑造出這種對待死亡的文化態度,並由此帶給我們的啟示。

第三位發言的是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中國宗教協會理事、中國西藏文化發展與保護協會理事桑吉扎西,從沒有誰能夠繞過生與死的因緣開始,引入了佛教的生命關懷,生命不獨屬於人類,甚至生物。從一部有關於西藏喪葬習俗的影片,直觀而又深刻的揭示了人的靈魂觀直接影響了人的生活方式,體驗了佛教的生命關懷。

第四位發言的是哥倫比亞大學講師和博士後、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福布萊特獎學金贊助學者Miriam Chusid,從日本中世界閻魔殿的建築開始,探索閻魔作為偶像和中央崇拜對象的描寫和功能,其與地藏菩薩的關聯,引發對來生的重新思考,以及主張閻魔能夠在佛陀淨土出生,並且作為偶像可以重新塑造作為救世主的形象。

第五位發言的是亞洲協會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約翰H福斯特大學傳統亞洲藝術館長、耶魯大學出版社編輯和資助者Adriana Proser,帶來了一系列東亞關於地獄的藝術。從對十殿閻羅的描述,到對奪衣婆的刻畫,分析了其中的多種意象元素,揭示了其與其他亞洲佛教地獄領域中受到的懲罰截然不同背後,獨特意象產生的因由是佛教文化、流行文化及當下實踐的共同作用。

第六位發言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技術顧問、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主任王海波,從現代醫學頂尖的標誌性技術器官移植開始,提出「公平」這個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古老的道德命題,從一系列道德兩難選擇問題,揭示了生死權利的抉擇,觸到了社會靈魂的最深處。器官捐獻的過程,一邊連著死,一邊連著生,從科學、文化、社會、經濟、倫理等層面更加深刻地理解、探討和正視死亡,而對死亡的探討,正是為了了解生的意義。

第七位發言的是哥倫比亞大學博士Komei Sakai,從「暴屍野外」主題開始,從日本武器裝甲裝飾的變化,從裝飾中的頭骨和墓葬,揭示了武士對死亡的概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最終導致了對祭祀活動的編纂。通過對現存的武器和盔甲的研究等方面介紹武士關於生命、死亡和重生的觀點。

生死自在

生死自在這個議題,主要討論的是生命的超脫和輪迴的出離。一個人生死的自在,是包含兩個方面:身自在和心自在。身自在與佛教八苦理論裡的生理痛苦相關聯,生、老、病、死苦,這四苦我們只有面對它,接受它的真實性,才能在心理上忍受,在生理上做到自然面對;心自在與佛教八苦裡的精神痛苦相關聯,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熾盛、愛別離,心理上能認識到此四苦的真實性才能做到心自在。身心自在即是生死自在。

第一位發言的是廣州大學生死學教授胡宜安,從現代人的生命困境開始,探討其根源在於對生與死「二項分離」,致使生不充分、死不充分從而帶著生之執念與死之恐懼走向生命終點。提出現代人擺脫生死困境的不二法門:自然心、平常心、自由心、自覺心,即學會以自在心對待生死,方能證的人生真諦,達到生之燦爛與死之靜美的生命自在境界。

第二位發言的是亞利桑那大學博士、2010佛教傑出女性獎獲得者、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研究員、哈佛大學高級研究員Ng Zhiru,從一套公元八世紀左右創作的朝廷殯葬悼詞對當時的人們特別是精英女性們為她們臨終或已故的家庭成員縫製地藏菩薩像的行為的記錄開始,從佛教圖案的刺繡,推斷唐代地藏崇拜傳播的推動力,揭示了唐代死亡及超度中朝廷對於女性敬神的支持以及朝廷支持的儒家孝道在地藏祭禮傳播中的作用。

第三位發言的是羅格斯大學教授、普林斯頓博士Jessey Choo,介紹了墓志銘,並從一個唐代墓志銘的故事開始,研究了如何理解和解釋屍體恐懼症以及研究死者所愛之人在墓碑上寫下關於死者甚至他們自己的難堪信息的潛在動機,梳理了活著的人和死去的心愛之人的關係,並支持了中世紀紀念文化的案例研究。

第四位發言的是哈佛大學Mariko Namba Walter,從東亞尤其是前現代的日本,將物品置於雕像內的普遍佛教傳統的現象開始,闡述這些由臨近自己或家人死亡的女性所定製的雕像納入品的內涵和象徵意義,探討一些例如遺物、身體、子宮和內外的佛教概念,以及它們是如何孕育了東亞佛教裡這總佛像內放置物品的傳統。

第五位發言的是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Billy Ernest Brewster,從玄奘,一位學識淵博的和尚在絲綢之路的旅途中探索死亡和生命力的教義開始,探討了玄奘對於佛學兩個核心即無我以及再生的探索。從哲學的角度切入支持玄奘的佛教無我理論,即認為人可以在死後改變自己從而在來生變得更好。

第六位發言的是史丹福大學博士候選人、漢城大學碩士Sangyop Lee,從神不滅論開始,探討了漢傳佛教對此教義的多種詮釋,並且是如何利用它們來探討輪迴的過程、人類生命狀態的起源、佛教的解脫之路、佛教修行的意義和人類的究竟本質等理論。

終極關懷

終極關懷是人從出生到生命的終結都需要關注的命題,目前國內只側重在物質的關懷缺少心靈的關懷。終極關懷裡最需要的是人性的關懷,這就需要跨學科的援助,我們需要心理學貼心的服務、教育學的提升;也需要哲學理性的思辨,更需要宗教學的靈性關懷。

本次終極關懷論壇主題發言的第一位學者是伯克利大學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伯克利大學著名的Shinjo Ito主席Mark Blum,帶來了報告《處理他人死亡的主體間性》。從死亡的創傷事件開始,不僅僅關注個人的死亡,更多關注死亡對他人的影響。探索死亡和死亡這樣的創傷事件是如何共同經歷的,以及這種主體間現實如何能夠成為重新評估我們生活的價值的基礎,而在其中基於佛教教義的宗教指導的重要性,介紹了在美國佛教宗教師的情況以及本土化狀況。悲傷的感覺是個體化的,死亡時個體間的事情,不是獨立運作的,不僅僅是死亡的人,不僅僅是亡者的家人,還有護理人員。Blum教授與提問人員就對護理人員的關懷以及美國佛學的情況進行了分享交流。

第二位發言的是臺灣地區教育部門生命教育學習網共同主持人、臺灣教育部門生命教育諮詢委員會第五屆委員、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生命教育事業委員會委員及常務理事紀潔芳,她的報告題目是《臨終關懷的操作與教學》。從身關懷、心關懷和靈性關懷開始,分享了孩子們關於死亡的畫作,在紛呈的畫面中,探討了善終。同時也分享學員製作的作品,用生命教育愛。由此也介紹了臨終關懷的理念以及在實例中探討臨終關懷的教學。最後與會人員就失智症和臨終關懷具體操作與紀教授展開了真切的交流。

第三位發言的是耶魯大學宗教學博士、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碩士、臺灣大學法律學士、聯合國經濟社會諮詢理事NGO組「木魚基金會」創辦人與執行長依法法師,帶來了報告《臨終助念與器官捐贈》。從器官捐贈的現狀開始,探討了佛教界近代的八小時助念的佛學經典根據,也從經典中解釋七七四十九天佛事的緣由。最後也提出了佛學與醫學對話的必要性,尤其是關於器官捐助的過程,關於神識存在與否以及臨終情況的對話,以冥想與腦科學等的碰撞

第四位發言的是總理學者藝術史研究員、哈佛博士後聯誼會、勘薩斯大學博士Halle O』Neal,帶來論文報告《在佛教短篇小說中寫下悲傷與救贖》。從佛教藝術中的生死問題關於利用和再利用開始,從文字手稿的展現,以共鳴的方式共同記憶,體現和中世紀回收的重要主題、跨文化和學科觀察死亡的重要性,探討了中世紀,佛教徒觀察死者的記憶並在死後恢復他們的存在。以其去完全理解生活引導人們悲傷的許多創造性方式,確保為死去的親人創造更好的業力成果。

第五位發言的是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人生哲學》雜誌總編輯、日本當代文明研究雜誌總編輯、現代人生哲學研究所建立者、電信社會科學獎獲得者Masahiro Morioka,帶來了報告《一個哲學家的哲思:死者在這個世界能繼續存在嗎?》。從一個話題:死者是會走向下一個世界,還是完全從任何世界消失,或以不同的方式留在這個世界上?普通人會如何看待這個話題?開始,提出一個新的哲學框架,解釋當我們感覺到那些我們逝去的心愛之人,在海邊,客廳和微風中出現時,我們感受到的是這種「萬物有靈的人格面具」,亦即展現一個能夠解釋萬物有靈的人物外表的現身現象的哲學框架。

第六位發言的是宗教研究助理教授、普林斯頓大學博士、2012 Stanley Weinstein獎獲得者Bryan Lowe,他的報告題目是《本土化擔憂:古代日本在途與村落中的死亡》。死亡是一個幾乎令全世界擔憂的話題,從亡故憂慮的地方性開始,從對八至九世紀日本省級村莊中的殯葬和紀念活動的介紹,並對死亡形式的分析,以及基於對講道筆記、考古數據、法律、宮廷編年史、詩歌的研究,揭示亡故憂慮與本土化社群的需要息息相關。

第七位發言的是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宗教研究委員會XINGYI WANG,帶來的題目是《叡尊的兩個主體:死亡儀式和戒律觀察》。從真言律宗大師叡尊(1201-90)在日本鎌倉和其他三位南都僧侶通過自誓受戒發起了寺院秩序改革開始,自律受戒成為了叡尊終身信奉和修持的出發點和關鍵要素。通過對叡尊考察他的死亡準備,遵循唯識宗和戒律學的解釋,探討了對唯識教義理解之間的複雜動態、戒律的日常觀察和經受死亡考驗的品德高尚之人的培養如何最終被概念化和呈現為一個單一的整體。

悲心踐行

悲心踐行這個主題融合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大乘佛教是以覺他為先導,利他為根本,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信仰為中國本土化的佛教發展提供了榜樣的力量。觀音菩薩的慈、文殊菩薩的智、地藏王菩薩的願、普賢菩薩的行,都是悲心踐行這個主題實踐的方向。

這個主題第一位發言的學者是巴納德大學亞洲及中東文化教授、哥倫比亞大學佛學研究聯合主席、哥倫比亞佛教和亞洲宗教中心副主任、史丹福大學博士Max Moerman,帶來的題目是《聯合葬禮:伊勢神社的死亡與佛法》。從12世紀後期由伊勢神社的薩瑟託爾譜系埋葬,在內陸和外伊勢神殿祭司的淨土中出生的用紙和陶土記錄的經文,以及在青銅鏡上雕刻的佛像開始,揭示了佛法與佛法的死亡與來世之間的聯繫,以及佛教與佛教徒的救恩如何以同樣的宗教習俗加以解決。

第二位發言的是中山大學比較宗教研究所教授、副所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山大學人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主任龔雋,他的報告題目是《大乘佛教與身心療愈觀:以中古《維摩經》「問疾品」疏為例》。從中國中古時期有關《維摩經》疏「問疾品」為案例開始,闡述了不同法流的維摩經學者對於身體、疾病及治療等議題的思想論述。從色、法二身論、眾生與菩薩兩類病因及不同療愈的觀念為中心,從解經學與思想史的角度,探究了中古維摩經學者的不同論述。

第三位發言的是亞洲研究教授、《地藏菩薩的臉》作者、哥倫比亞大學文學學士、史丹福大學博士HANK GLASSMAN,帶來的題目是《五輪塔的肖像:從揚特拉河到聖物的墳墓》。從先考察一些現代日本墳墓開始,將五輪塔的形狀推廣普及和編入法典的中國移民石匠這一角色,追溯所謂的「五脈輪佛塔」或「五元寶塔」的歷史及對Mahavairocana佛經的評論以及坦陀羅圖解文本中的冥想技術,併到十二世紀,被當作一種聖物,與Mahavairocana的許願寶石和三昧耶身相似,體現了整個歷程的變化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悲心踐行的意義。

第四位發言的是廈門大學管理學院MBA、廈門蓮花醫院院長、廈門蓮花愛心護理院院長李力,帶來的題目《蓮花創業之終極關懷》。從蓮花創業的緣起和初心開始,探索了臨終關懷道路的模式,從思考如何幫助當死亡真的來臨之時的長者或病患,可以安詳的、有尊嚴的、沒有遺憾的離開,不把死亡認定是恐懼和悲傷的開始,體驗了減少和療愈生者和逝者的痛苦的悲心踐行歷程。

第五位發言的是國立瑪希隆大學博士Ashin Sumanacara,他帶來的題目是《上座部對於死亡與來生的理念》。從死亡是所有生物的共性開始,介紹佛教關於死亡的觀點:死亡是組成生命的重要部分,因為它處於從一個生命轉變到另一個的過程當中以及對來生的信仰,尤其是因果報應。探討上座部對死亡和來生的觀點,並且試圖解決什麼是死亡,是否存在來生的形式,怎樣獲得重生等問題,以及闡述了佛教理念中如何去迎接死亡。

第六位發言的是天普大學博士、伊隆大學副教授、宗教研究者Pamela D. Winfield,他帶來的題目是《來世之築:日本永平寺的兩所紀念堂》。從日本曹洞宗道元禪師於1243年建造的永平寺中兩所用於紀念逝世僧人與祖先的祠堂與祠堂殿(曹洞宗信徒的圖像、神牌存放之地)進行對比開始,對這兩所紀念堂、其中或動或靜的「寺廟元素」,以及個中生死兼顧的修辭手法的解析來認識曹洞宗兩大主要寺廟之一對於神職人員和普通信徒的紀念儀式的差別,揭示了紀念的過程會為調和存活與逝去軀體的儀式創造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而這儀式對學術、對個人都無比關鍵。

在這三天論壇中,與會專家學者積極發言,提出許多建設性、可性的方案,非常寶貴。這是一場,融合東西方生死文化精髓的盛宴,堪稱是一部古老智慧與現代學說的精神雅集,是宗教學說與科學理論的深度交融,是「活著」與「死去」間,尋找平衡點的無畏探索,相信通過這次論壇的爭鳴,必將喚起更多的人,關注生死話題。誠如《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品》中所說: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希望所有有緣聽聞此次盛會的有緣眾生與一切迷亂魔境現前時,得到這次盛會智慧的指引,達到生死自在。如同清淨的蓮花雖然生在五濁惡世,卻能出淤泥而不染。當我們每一個人用佛教的般若智慧去關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去踐行大乘菩薩的精神,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生死自在,做到向死而生。最後祝願與會的所有嘉賓、學者及一切有緣人身心康泰、五福臨門、生死自在、六時吉祥,阿彌陀佛!(文、圖:廣州市大佛寺)

相關焦點

  • 中西方學者廣州大佛寺論「生死」 耀智法師總結髮言
    首屆普覺論壇「生命教育之終極關懷」高端交流大會閉幕式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李國堅)這是中國佛教界首次高規格、跨學科的生死學國際論壇(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李國堅)2018年6月10日,首屆普覺論壇「生命教育之終極關懷」高端交流大會在廣州大佛寺圓滿落幕,在為期三天的交流研討中
  • 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西安召開 耀智法師應邀出席
    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廣州市佛教協會會長、廣州市大佛寺方丈耀智法師應邀出席,並作了題為《如何降伏其心——<金剛經>的啟示》的發言。一方面設立心靈與生活諮詢中心,為都市大眾提供免費義務心理諮詢;成立善友康樂社,舉辦癌症康復營、生命教育、臨終關懷等公益培訓服務;成立嶺南佛教文化研究院,對當代人的心理進行探索研究,編輯出版佛教文化心理叢書,從多層面對當代都市人進行身心的綜合指導和生活質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按佛門的心靈方法,開展多種心靈弘法工作,包括念佛、禪修、法會、講經說法等活動,也以不同的弘法形式幫助大眾進行心理壓力緩解與疏導。
  • 12-22 慧開法師將於北京光中文教館講授生命的終極關懷
    慧開法師2015年12月22日,慧開法師將於北京光中文教館講授生命的終極關懷,多年來,慧開法師專志於教育學子與現代生死學的研究與推廣。於全世界各地弘法演講,將生死學的研究、安寧照顧、臨終關懷與悲傷輔導的理論及實務,從校園推廣到各個醫院以及社會大眾。
  • 耀智法師:專修淨業 專宏淨土
    耀智法師  耀智法師,法名耀智,法號隆慧,俗名莊諾。廣東陸豐市甲子鎮東方村人,1965年12月4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九日)出生。1982年,接觸佛法,歸依三寶。1983年3月,經光祥比丘尼推薦,到廣州六榕寺拜會新成師公,請求出家之願,經師公允許,於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剃髮為僧。並介紹禮拜廈門南普陀寺光鎮為師,取法名耀智,1983年7月到1987年7月,就讀於上海佛學院;就讀期間(即1985年5月)在上海玉佛寺受具足戒,傳戒師是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協會長真禪法師;畢業後,被上海玉佛寺聘請為知客,從事接待海內外佛教徒;1988年9月,進入北京中國佛學院深造。
  • 真實故事:一位寺院住持和400多位癌症患者的「生死之交」
    除了德建禪師,佛光山副主持、南華大學副校長慧開法師,佛光山宗委、江蘇省鑑真圖書館總執行長慧寬法師,曹山寶積寺住持、2016世界佛教卓越領袖獎獲得者養立法師,美國莊嚴寺方丈、巴利佛教博士法曜法師,上海癌症康復俱樂部會長袁正平,中國科學院院士、神經解剖學專家蘇國輝,生命教育專家、臺灣南華大學教授紀潔芳,四川大學教師、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尹立,國內著名消化科專家、腫瘤治療專家徐克成,心理學博士
  • 佛教是解決生命問題的重大科學——生命關懷的本義 仁煥法師
    釋仁煥法師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生命關懷。生命關懷,用通俗的語言講就是關心生命。佛教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在「生、老、病、死、苦」之上創造了佛教,後來淨土宗又創立了一種形式叫做臨終關懷。現在南山寺有生命關懷,大家也許不理解。我是依佛教而講,簡稱關心生命,從未生到臨命終都要關心。同時,想要關心之前,先要認識生命。在關心的過程中,要理解生命、認識生命。我們能有生命都是父母的德,我們生命的全部都是父母的,也可以說因父母的愛,我們的生命才有緣分來到這個世界上。所以生命是先天,以愛為根,沒有愛的根本就沒有緣分來這個世界。
  • 廣州市大佛寺住持耀智法師一行參訪七塔禪寺
    佛教在線廣州訊 2018年7月1日,廣州市佛教協會會長、廣州市大佛寺住持耀智法師一行參訪七塔禪寺,受到副監院常明法師等的熱情接待。當日中午,常明法師和眾執事於山門口熱情迎接耀智法師一行,並一同至圓通寶殿禮佛。
  • 【法訊】廣西大化彌陀寺終極定位 了脫生死目標 極樂世界24小時生命關懷念佛天天佛七修行道場
    廣西大化彌陀寺終極定位了脫生死目標 極樂世界24小時生命關懷念佛天天佛七修行道場       2018年1月1日彌陀寺終極定位
  • 第27屆世佛聯大會圓滿閉幕發表《寶雞宣言》
    國家宗教事務局王作安局長、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世佛聯官員、大會代表,及陝西省領導、寶雞市領導500餘人參加了閉幕式。 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陝西省政協主席馬中平、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世佛聯副主席蘇塔難陀長老、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凌雲院住持則竹秀南長老、加拿大佛教會會長多倫多湛山精舍住持達義法師、韓國韓中佛教文化交流會會長林影潭法師、斯裡蘭卡凱拉尼亞大學校長善法長老、世佛聯副主席、臺灣《人間福報》發行人心定法師、印度阿底峽慈善基金會會長功德林仁波切、德國佛教聯盟主席古納先生出席閉幕式並致辭。
  • 香港宗教界慶祝建國65年 寬運法師出席並致辭
    寬運法師應邀出席並代致辭 寬運法師應邀出席並代致辭。基督教、佛教、道教、孔教、伊斯蘭教等各大教派信眾逾500人歡聚一堂,一同祝福祖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首先由佛教界寬運法師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致辭,致辭中說:香港回歸祖國以來,儘管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的各項事業都能化險為夷,香港和祖國的發展已經是唇齒相依。
  • 「終極關懷」——人生哲學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
    生只是偶然,死卻是必然………面對這樣無常的人生,人們要去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標又在哪裡?怎麼樣的目標與理想能具有超越無常的永恆意義?這類攸關每個人最深存在的問題,可以說是生命教育最終極的課題。人生哲學最核心的議題是所謂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亦即有關生命意義的安頓、人生理想的建立等問題。
  • 振諦法師、雍瑞法師、耀麟法師獲廣東佛教講經交流會一等獎
    頓律法師代表講經法師致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經過委員會評委的認真評審,振諦法師、雍瑞法師、耀麟法師榮獲2020廣東佛教講經交流會「菩提獎」一等獎。廣州市花都區委統戰部副部長、區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蘇惠珍,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明向法師,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廣州華嚴寺方丈印覺法師,廣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林濱,廣東省佛教協會辦公室主任、廣東佛學院教務長妙一法師等嘉賓出席閉幕式。
  • 2019年中國生命關懷協會人文護理專業委員會年會暨人文護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七月荷花香滿湖」,盛夏的上海熱情、繁茂,2019年中國生命關懷協會人文護理專業委員會年會暨人文護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於7月4~6日在這個融傳統與現代於一體的國際化都市順利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生命關懷協會人文護理專業委員會主辦,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承辦,來自全國各地的護理界同仁匯聚於此共襄盛舉。
  • 廣州市大佛寺方丈耀智法師出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宗教與慈善公益...
    基於癌症患者的基本特徵,其理論基礎以「佛法教義調心,傳統運動調身,營養幹預調病,終極關懷導歸」等四個核心理念進行傳授與實踐。4、終極關懷導歸佛教人生是生活、生命和生死三位一體不可分離的延續,生活是每天的造作,每天所作不失者為善業因緣,將決定了生命延續的正能量,這一生中積累了正能量,在生死脫變之際的關鍵時刻,生命終極就是生死自在。
  • 純一法師率中國佛教代表團出席世界和傳統宗教領袖大會
    根據會議安排,作為佛教界的代表,純一法師在理事會上率先致辭,他說:「很高興,在這碩果纍纍的美好季節,來到棄核之國哈薩克斯坦,同時,非常感謝大家!讓我作為宗教領袖第三次理事會一員,出席此次峰會!使命光榮!
  • 2020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持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
    11月22日,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正式落下帷幕。此次大會採用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通過,主旨發言、專題演講、工作坊、課例展示等60餘場不同形式的學術活動,探討了12個大會議題,吸引了兩萬餘名觀眾在線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