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繁華都市的背面,都有一個陽光無法抵達的世界。
「我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變成這個世界的一員」
「那天晚上,我推開了14樓的窗戶,我想所有的一切都不會再經歷了」
……
有著孩童般的面龐和純淨的聲音、手握念珠的水衛三講述著自己成為癌病患者的過往。
水衛三,某知名媒體的編輯,也是廣州大佛寺癌症康復營的第二期學員。從年輕編輯到成為癌症病人,從打開14樓的窗戶想跳下去到勇敢生存下來,這種強烈的掙扎,如今已經無法從她平靜的臉上透視出來。
據統計,中國每天有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患者,癌症患者所承受的身心痛苦,是健康人所無法想像和體會到的。
作為慈悲為懷的出家人,面對癌症的高發和病人的痛苦,廣州大佛寺住持耀智法師說,眾生的苦就是我們的苦,所以,我們樂意幫助癌症患者這個人群,來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這便是大佛寺癌症康復營創辦的緣起。為此,耀智法師聯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的康景軒教授團隊,創立癌症康復營。
2016年,廣州大佛寺首期癌症康復營開營
從2016至今,大佛寺癌症康復營已經連續舉辦12期,400多位學員受益。
在這裡,義工們見到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學員們建立了深厚的情緣,這些情誼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很多癌症患者,一生中只有一次癌症康復營的遇見。
癌症康復營每期兩周,成本三十多萬元,學員不需要支付分文。
癌症康復營第十期學員董哲說:
來這裡之前,我在想天上不會掉餡餅,哪有這麼好的事情,免費吃住,請的都是頂尖的大師,我一看那些大師,我覺得不可能,背後一定是有商業的東西在裡面。但來了沒三天就打消了我的這個念頭,我發現他們做的太多事情,我就像幼兒園的寶寶一樣,記憶中我媽媽都沒有給到我這麼周到這麼細心的照顧。還有耀智大和尚,他的睿智,他們給到我的東西,我能用心感覺得到,沒有任何私念,我為我之前那一閃的念頭感到特別羞愧。
在大佛寺癌症康復營,每一位學員都會得到最好的照顧。無論是抽檢、化驗、營養餐、營養素,還是禮請專家學者、高僧大德前來授課,耀智法師做出了很多努力。
鳳凰網佛教對話耀智法師
耀智法師說,「運動治療是癌症康復營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美國醫學界近20多年來一直推動的。中國的傳統運動,以少林寺為代表的內養功很具代表性,所以,要邀請德建禪師加入進來。」
德建禪師是少林寺曹洞正宗第31代弟子、少林寺永化堂禪武醫第十八代傳人,是位隱居多年的高僧,他傳承的禪武醫非常神奇。為此,耀智法師特地爬上一千多米高的嵩山禪院,邀請德建禪師下山。
德建禪師在紀錄片中分享這段受邀下山經歷
耀智法師的這種慈悲,感動了很多知名度很高的老師。
除了德建禪師,佛光山副主持、南華大學副校長慧開法師,佛光山宗委、江蘇省鑑真圖書館總執行長慧寬法師,曹山寶積寺住持、2016世界佛教卓越領袖獎獲得者養立法師,美國莊嚴寺方丈、巴利佛教博士法曜法師,上海癌症康復俱樂部會長袁正平,中國科學院院士、神經解剖學專家蘇國輝,生命教育專家、臺灣南華大學教授紀潔芳,四川大學教師、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尹立,國內著名消化科專家、腫瘤治療專家徐克成,心理學博士、澳門城市大學應用心理學博士導師申荷永,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龔雋,歷史學博士、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副院長何方耀,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宣方,哈爾濱工程大學心理學系博士姚晶宏等也加入到大佛寺癌症康復營導師團隊。
在耀智法師的努力下,癌症康復營將佛學與科學結合,融合東西方文化,開啟了全新的療愈方式。
導師授課(大佛寺紀錄片截圖)
導師授課(大佛寺紀錄片截圖)
耀智法師引進了以西方心理學為主導的心理支援義工團,有非常專業的心理專家團隊和心理學技術,為癌症康復營學員服務,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無論信仰西方文化還是崇拜東方文化,他們都能全方位為學員們解決心理問題。
耀智法師說,從佛教的疾病觀或者中國中醫的傳統來講,身體與心理是聯動的,是互動的。身心都要健康,不能偏重哪一方面。
大佛寺特設了沙盤室,用沙盤遊戲,從心理層面幫助患者。
除了科學知識,耀智法師還引入了書法課、繪畫課、插花課、音樂課、茶藝課等等。水衛三來到這裡,一下子就被這些幾千年歷史的東方文化傳承所吸引。她發現,重病的生命,原來也可以活得很好看。
死亡教育,在康復營裡是一個重要課題。學員們從東方的傳統思想裡,重新認識死亡。
「我們比任何人都要更接近死亡,我們中的有些人已經與死亡同行。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裡真正活出價值和意義?如何既能苟延殘喘,又能擁有尊嚴?」
耀智法師通過佛法,幫患者自信抗癌,超越生命。
2018年,廣州大佛寺舉辦普覺論壇「生命教育之終極關懷」高端交流大會,耀智法師在大會上發言
佛教認為生命是延續的,不僅僅是這一世。佛教的因果觀,把人生的重點放在未來。
水衛三參加大佛寺懺悔和禪坐的修行後說:「康復營的大多數學員是為了尋找奇蹟而接近宗教的,然而宗教的世界比我們之前短短人生所熟知的世界壯闊浩瀚許多,從我進入康復營開始,我在這條路上跌跌撞撞,但是奇怪的是無比歡喜的感覺竟從那個時候開始,慢慢進入了我的生命。」
很多人受耀智法師慈善思想的影響,人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80多歲的熊奶奶,進入癌症康復訓練後,接受了傳統文化思想生死觀的洗禮,對癌症治療和康復的想法,有很大的轉變。她說,進入訓練營後最大的轉變就是心理的調解。如今她已與癌症並存了24年。送走了正常往生的老伴,依然能吃能睡,活得好好的,像個孩子般樂呵呵的,仿佛和健康人沒什麼不同。她說,心平靜了,病就好了一半。
熊奶奶,她沒有宗教信仰,但看到耀智法師這個大家長,心裡感覺有了依靠,她說:耀智大和尚身上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光明,讓人感到信心滿滿。
不信佛的熊奶奶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希望。她覺得,她的生命還可以綻放。
雖然年事已高,又身患癌症,但她受到耀智法師慈悲為懷的影響,執意加入義工團隊,用實際行動來奉獻他人。就這樣,熊奶奶的生命,在簡簡單單的遇見裡改變了方向。
佛教發展到現代,在西方文化的席捲潮流下,東西方文化融合併行,才能讓更多人通過慈善的光芒,得到佛法的利益。耀智法師倍感欣慰之餘,也感覺肩上的責任更加沉重了。
耀智法師會和康景軒教授一起分析往屆學員的康複數據,以確定康復營是否需要調整課程。
耀智法師和康景軒教授(大佛寺紀錄片截圖)
據統計,癌症一年內復發率高達90%,三年內出現復發的概率為55%,而超過5年,復發率將下降到10%。因此,只要癌症病人度過5年生死關,在日後的生活上不過於勞累,情緒上不受嚴重打擊,一般來說,癌症就不再容易復發,在臨床上也就算是被治癒了。
從第二期癌症康復營結營後的兩年多時間裡,熊奶奶和水衛三,身體狀況和心態一直處於穩定狀態,比兩年前初進康復營時強大很多,這也影響著正在度過第一個5年的如秀。
如秀參加完第五期癌症康復營後,經歷第一個5年生死大關,她一直用抄經來度過這段重要的時期。她覺得,真的是佛菩薩的慈悲指引,康復營的課程的設計和設置,對癌症病人三大核心理念的教育和培訓,感覺自己的身心靈有一種重塑的感覺。
參加康復訓練營的學員和義工個個都有太多話要說。
癌症康復營第十期學員龔銳說:
兒子三次打電話,說有這麼一件事情。我自己是教師,而且是帶博士的教師,我自己都是博導,還需要去聽嗎?可當我一跨進大佛寺的時候,我就覺得這是一個安詳的、清淨的、能給予人力量的地方。
癌症康復營第七期學員陳贊明說:
我覺得在大佛寺,有兩件事對我的推動是最大的,一個是康式的飲食體系歐米加3,是立竿見影的,另一個就是佛學讓我的身心得到安頓,更加堅實地邁向穩定的康復。
癌症康復營第十期學員伍姣娥說:
到這兒來以後,我覺得什麼都放下了,我沒有那麼焦慮,我很輕鬆,我很享受,我很感恩。
水衛三說:
安寧的大佛寺,變成了我們共同的家,我不再孤身一人,你不再孤身一人,我們不懼現在,不懼未來,不懼癌症,不懼死亡……
因信菩薩住世間,能將苦海化福田
祈願所有有情遠離一切苦厄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寫在最後:
耀智法師希望癌症康復營能辦得越來越好。為此,他在「首屆嶺南佛教文化節」中,特意籌辦了「都市佛教中國化的探索與實踐-生命與醫療對話」。
正如耀智法師所說:「明白了生死觀,才能觀照我們生命的本質,才能究竟的明白生死問題。」
這是一場有關生命的對話,對話嘉賓包含靜波法師、耀智法師、徐梅教授、尹立教授、申荷永教授等著名法師、學者、醫生。
這場對話的時間是2020年12月19日,鳳凰網佛教總編輯崔明晨受邀主持這場對話,鳳凰網佛教也將全程直播這場有關生命的對話。
這場對話現公開徵集問題,如果你有關於生命、關於生死的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