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中心護士長讓病人體面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孫文喜查看住院病人身體狀況。
每30天,孫文喜都會目送約12個臨終病人邁向生命的終點。
她是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安寧療護中心的護士長,每年參與「擺渡」約上百個罹患晚期癌症的生命從瀕死期啟程,再駛往彼岸。
2017年3月,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安寧療護中心正式成立。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家設立在三級綜合醫院內的安寧療護中心。截至目前,這裡已接待了400餘名惡性腫瘤末期患者。
7年前,懷揣「救死扶傷」信仰的孫文喜如願成為了一名「白衣天使」,但如今,一直「送終」的她卻無法見證病人治癒出院。
安寧療護,又稱臨終關懷、姑息療法。孫文喜說,「來到這裡的病人,不再接受化療、大型檢查、腫瘤切除手術等治療方式。而是通過舒適護理、心理靈性支持等方式減輕病人的痛苦,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對待死亡。同時讓他們有尊嚴、沒有遺憾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
「為了病人善終,要學會放手」
老人側坐在病床上,隔著陽臺的玻璃窗望向遠處。窗外,八角遊樂園的摩天輪正在徐徐旋轉。
黃昏的陽光打在這個78歲老人的身上,再過兩個半小時,肺癌晚期的他將迎來入住A03之後的第42次日落。這個下午,孫文喜3次經過A03病房,老人留給她的都是逆著光的背影,「有的病人不喜歡被打擾。」
此處是北京大學首鋼醫院住院部大樓的14層西區。2017年3月,該院的安寧療護中心在這一區域正式設立。於孫文喜而言,安寧療護不是延長生命,而是提高臨終病人的生存質量,「有時候,為了病人善終,要學會放手。」但作為醫護人員,她一開始並不理解為何要「放手」,這似乎有悖倫理。
孫文喜第一次接觸臨終病人,是在臨床實習的第一年。她記得,當時那個病人的生命體徵已經消失,但帶教老師和醫生還是要求繼續為他做心肺復甦。「好像是一種使命,醫生和護士都知道這是『無用功』,但也必須得做。」孫文喜說,「但病人沒有尊嚴,哪怕是奇蹟出現了,他最多能活一天兩天,而且是低質量的。」
這讓孫文喜開始對這種「搶救方式」持懷疑態度,直至她在「安寧療護」裡找到理論支撐,才如醍醐灌頂。
據孫文喜介紹,該院安寧療護中心主要服務於對治癒性治療無反應的晚期患者,尤其是晚期癌症病人。「中心積極控制病人的症狀,通過舒適護理、心理靈性支持等方式減輕病人的痛苦,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對待死亡。」孫文喜說。
一個病人專享一間病房
醫院籌備建設安寧療護中心,是在4年前,此時孫文喜對安寧療護一無所知。
2016年,孫文喜和其他兩名醫院醫護人員被派至臺灣馬偕紀念醫院「取經」兩周。這家醫院於1990年設立了臺灣地區第一家安寧病房,同年又捐助成立了「安寧照顧基金會」。
在臺灣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病房,護士站對面擺放的鋼琴、有著玻璃天花板的「陽光治癒房」、供病人種花種草的小花園都令她印象深刻。「靜謐、有人情味,完全不像是病房。」孫文喜記錄下富有「人文關懷」的每個細節,並把一些元素帶回了北京。
7月22日,新京報記者走進北大首鋼醫院安寧療護中心,淡藍的走廊上,每走幾步便能看到一幅暖色調的抽象畫。護士站掛著兩個印有金色福字的紅燈籠,檯面上擺放著一盆蝴蝶蘭、一盆瓜葉菊、一盆臘梅,均是永不枯敗的裝飾品。
中心設有14間病房,分布在護士站的南北兩側。孫文喜介紹,一個病人專享一間病房。每間病房裡都有電視、獨立衛生間、陽臺等配套設施。有的陽臺被草坪裝飾物覆蓋,或是擺放著假的鴿子、小白兔。房間牆面上,掛有風景畫,氧氣管道等醫用插口就「藏身」畫後。
這裡沒有其他科室所見的步履匆匆,也聽不見呼吸機的「喘息」聲響,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家養老院。
病人平均入住時間大概是一個月。孫文喜說,「一般排隊預約到住進來要等一個月左右。有時候病人上午剛走,新的病人下午便住進來了。」這意味著,護士們一直在送別,基本不停歇。
「死亡」在這裡從來不是一個忌諱的話題。孫文喜說,幾乎所有下榻於此的病人都深知,來到這裡便意味著時日不多了。
傾聽是一劑良方
7月22日下午,孫文喜走進A02病房時,一位老奶奶正躺在床上,她今年90歲了,肺癌晚期。
照顧她的護工提到,老人腰部以下無知覺,每天要幫她翻身若干次,「老人來這裡有兩個月了,很清楚自己的身體情況,但心態很好,就是經常疼得難受,每天要打兩針嗎啡。」
見到孫文喜進來,老人很激動,「你又來看我啦,你就像我孫女兒一樣喲。」孫文喜握著她的手,頓了頓說,「我32歲,如果我奶奶還在的話,也跟您差不多大。可我奶奶70多歲就走了,沒您這麼好的福氣。」
「哎,其實到現在我覺得活那麼大歲數也沒啥意思。」老人握緊孫文喜的手,示意她再靠近,細聲說,「能不能跟您商量件事……」待她說完,孫文喜爽快地回應:「您想將打針的時間固定哈,每天兩針劑量還是不變,就是每12小時打一針是嗎?行,回頭我再跟杜大夫商量下,看您能不能適應。」
新冠疫情下,醫院住院部大樓嚴格控制外來人員進入,安寧療護中心亦收緊了探視政策,除特殊情況,家屬一般不能來探視。老人就每天和家人打電話、視頻聊天。「除此之外,就是聽聽收音機、打針、睡覺。」護工說,每天她都會和老奶奶嘮嘮家常、談談最近發生的事。
安寧療護中心成立之初,孫文喜一直在探索如何當一個合格的「擺渡人」、給予病人心理靈性守護,「我後來發現,在病人生命的最後,傾聽其實是最好的安慰。」在孫文喜看來,傾聽亦是治癒病人心靈的一劑良方。
她回想起2017年底,自己接觸到一個60歲左右的「年輕老先生」,他是喉癌晚期患者,因為腫瘤壓迫聲帶,無法說話。
一天,孫文喜去他的病房,說起北京老建築,老人突然很激動。孫文喜趕忙拿來紙和筆,兩人以這樣的方式交流了半個小時。「老人在紙上畫了德勝門、宣武門、菜市口等地方。」
沒過幾天,這位病人離世。孫文喜沒有當班,也沒能見他最後一面。幾天後,病人的外甥又專程來了一趟,給她帶了一條絲巾。孫文喜這才知道,原來病人在遺願裡特別交代,要送給她一條絲巾以表謝意。
「沒想到他會記住我。」孫文喜說,有些病人越到臨終,記憶越深刻,「溝通與傾聽對他們而言真的比我們想像中還要重要。」
對生命最後的善待
安寧療護中心不大,快樂的氣氛傳播得很快,難以避免的哀痛亦然。有一次,一位膽囊癌晚期患者隔壁的病人去世,親屬哭得撕心裂肺,這位患者察覺到這番動靜後,問孫文喜,「我是不是也快了?」
這是孫文喜第一次直面病人有關死亡的發問,她沒有迴避這個問題,問他,「您自己感覺呢?」他答,「我感覺快了。」孫文喜繼續問,「那您現在還有什麼心願嗎?」
病人回答得很坦然,稱身後事一切從簡,不想太麻煩孩子。孫文喜記得,當時,病人的女兒就坐在旁邊,聽到這些話,哭得泣不成聲。孫文喜私下裡告訴她,「你的父親可能真的沒幾天了,你多來陪陪他,和他說說話。再給他清洗下,讓他乾乾淨淨地走吧。」翌日,病人妻子和女兒為他剪了指甲、洗了頭髮,擦了擦身子。
「又過了一天,他走了。在去世前兩天還能夠清晰表達自己意願的病人真的比較少。能好好告別、再乾乾淨淨、沒有遺憾地走,他走得也算是有尊嚴。」孫文喜說。
坦然接受死亡並非易事,無論是對病人還是家屬,「但如果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最後一段路程或許會有機會選擇另一種走法,走的時候說不定可以少一些遺憾。」孫文喜說,個人而言,她不建議對臨終病人隱瞞病情。
中國大陸的臨終關懷起步較晚。孫文喜提到,每告別一位患者,她都會總結一些經驗。不時她也會去翻看護士站的患者留言本,有的是家屬的贈語,有的則是患者生前的留言。
孫文喜說,她最喜歡的一句是,「直面死亡,是對生命最後的善待。」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