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中心護士長:讓癌症病人體面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2020-12-13 瀟湘名醫

臨終關懷中心護士長讓病人體面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孫文喜查看住院病人身體狀況。

每30天,孫文喜都會目送約12個臨終病人邁向生命的終點。

她是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安寧療護中心的護士長,每年參與「擺渡」約上百個罹患晚期癌症的生命從瀕死期啟程,再駛往彼岸。

2017年3月,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安寧療護中心正式成立。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家設立在三級綜合醫院內的安寧療護中心。截至目前,這裡已接待了400餘名惡性腫瘤末期患者。

7年前,懷揣「救死扶傷」信仰的孫文喜如願成為了一名「白衣天使」,但如今,一直「送終」的她卻無法見證病人治癒出院。

安寧療護,又稱臨終關懷、姑息療法。孫文喜說,「來到這裡的病人,不再接受化療、大型檢查、腫瘤切除手術等治療方式。而是通過舒適護理、心理靈性支持等方式減輕病人的痛苦,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對待死亡。同時讓他們有尊嚴、沒有遺憾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

「為了病人善終,要學會放手」

老人側坐在病床上,隔著陽臺的玻璃窗望向遠處。窗外,八角遊樂園的摩天輪正在徐徐旋轉。

黃昏的陽光打在這個78歲老人的身上,再過兩個半小時,肺癌晚期的他將迎來入住A03之後的第42次日落。這個下午,孫文喜3次經過A03病房,老人留給她的都是逆著光的背影,「有的病人不喜歡被打擾。」

此處是北京大學首鋼醫院住院部大樓的14層西區。2017年3月,該院的安寧療護中心在這一區域正式設立。於孫文喜而言,安寧療護不是延長生命,而是提高臨終病人的生存質量,「有時候,為了病人善終,要學會放手。」但作為醫護人員,她一開始並不理解為何要「放手」,這似乎有悖倫理。

孫文喜第一次接觸臨終病人,是在臨床實習的第一年。她記得,當時那個病人的生命體徵已經消失,但帶教老師和醫生還是要求繼續為他做心肺復甦。「好像是一種使命,醫生和護士都知道這是『無用功』,但也必須得做。」孫文喜說,「但病人沒有尊嚴,哪怕是奇蹟出現了,他最多能活一天兩天,而且是低質量的。」

這讓孫文喜開始對這種「搶救方式」持懷疑態度,直至她在「安寧療護」裡找到理論支撐,才如醍醐灌頂。

據孫文喜介紹,該院安寧療護中心主要服務於對治癒性治療無反應的晚期患者,尤其是晚期癌症病人。「中心積極控制病人的症狀,通過舒適護理、心理靈性支持等方式減輕病人的痛苦,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對待死亡。」孫文喜說。

一個病人專享一間病房

醫院籌備建設安寧療護中心,是在4年前,此時孫文喜對安寧療護一無所知。

2016年,孫文喜和其他兩名醫院醫護人員被派至臺灣馬偕紀念醫院「取經」兩周。這家醫院於1990年設立了臺灣地區第一家安寧病房,同年又捐助成立了「安寧照顧基金會」。

在臺灣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病房,護士站對面擺放的鋼琴、有著玻璃天花板的「陽光治癒房」、供病人種花種草的小花園都令她印象深刻。「靜謐、有人情味,完全不像是病房。」孫文喜記錄下富有「人文關懷」的每個細節,並把一些元素帶回了北京。

7月22日,新京報記者走進北大首鋼醫院安寧療護中心,淡藍的走廊上,每走幾步便能看到一幅暖色調的抽象畫。護士站掛著兩個印有金色福字的紅燈籠,檯面上擺放著一盆蝴蝶蘭、一盆瓜葉菊、一盆臘梅,均是永不枯敗的裝飾品。

中心設有14間病房,分布在護士站的南北兩側。孫文喜介紹,一個病人專享一間病房。每間病房裡都有電視、獨立衛生間、陽臺等配套設施。有的陽臺被草坪裝飾物覆蓋,或是擺放著假的鴿子、小白兔。房間牆面上,掛有風景畫,氧氣管道等醫用插口就「藏身」畫後。

這裡沒有其他科室所見的步履匆匆,也聽不見呼吸機的「喘息」聲響,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家養老院。

病人平均入住時間大概是一個月。孫文喜說,「一般排隊預約到住進來要等一個月左右。有時候病人上午剛走,新的病人下午便住進來了。」這意味著,護士們一直在送別,基本不停歇。

「死亡」在這裡從來不是一個忌諱的話題。孫文喜說,幾乎所有下榻於此的病人都深知,來到這裡便意味著時日不多了。

傾聽是一劑良方

7月22日下午,孫文喜走進A02病房時,一位老奶奶正躺在床上,她今年90歲了,肺癌晚期。

照顧她的護工提到,老人腰部以下無知覺,每天要幫她翻身若干次,「老人來這裡有兩個月了,很清楚自己的身體情況,但心態很好,就是經常疼得難受,每天要打兩針嗎啡。」

見到孫文喜進來,老人很激動,「你又來看我啦,你就像我孫女兒一樣喲。」孫文喜握著她的手,頓了頓說,「我32歲,如果我奶奶還在的話,也跟您差不多大。可我奶奶70多歲就走了,沒您這麼好的福氣。」

「哎,其實到現在我覺得活那麼大歲數也沒啥意思。」老人握緊孫文喜的手,示意她再靠近,細聲說,「能不能跟您商量件事……」待她說完,孫文喜爽快地回應:「您想將打針的時間固定哈,每天兩針劑量還是不變,就是每12小時打一針是嗎?行,回頭我再跟杜大夫商量下,看您能不能適應。」

新冠疫情下,醫院住院部大樓嚴格控制外來人員進入,安寧療護中心亦收緊了探視政策,除特殊情況,家屬一般不能來探視。老人就每天和家人打電話、視頻聊天。「除此之外,就是聽聽收音機、打針、睡覺。」護工說,每天她都會和老奶奶嘮嘮家常、談談最近發生的事。

安寧療護中心成立之初,孫文喜一直在探索如何當一個合格的「擺渡人」、給予病人心理靈性守護,「我後來發現,在病人生命的最後,傾聽其實是最好的安慰。」在孫文喜看來,傾聽亦是治癒病人心靈的一劑良方。

她回想起2017年底,自己接觸到一個60歲左右的「年輕老先生」,他是喉癌晚期患者,因為腫瘤壓迫聲帶,無法說話。

一天,孫文喜去他的病房,說起北京老建築,老人突然很激動。孫文喜趕忙拿來紙和筆,兩人以這樣的方式交流了半個小時。「老人在紙上畫了德勝門、宣武門、菜市口等地方。」

沒過幾天,這位病人離世。孫文喜沒有當班,也沒能見他最後一面。幾天後,病人的外甥又專程來了一趟,給她帶了一條絲巾。孫文喜這才知道,原來病人在遺願裡特別交代,要送給她一條絲巾以表謝意。

「沒想到他會記住我。」孫文喜說,有些病人越到臨終,記憶越深刻,「溝通與傾聽對他們而言真的比我們想像中還要重要。」

對生命最後的善待

安寧療護中心不大,快樂的氣氛傳播得很快,難以避免的哀痛亦然。有一次,一位膽囊癌晚期患者隔壁的病人去世,親屬哭得撕心裂肺,這位患者察覺到這番動靜後,問孫文喜,「我是不是也快了?」

這是孫文喜第一次直面病人有關死亡的發問,她沒有迴避這個問題,問他,「您自己感覺呢?」他答,「我感覺快了。」孫文喜繼續問,「那您現在還有什麼心願嗎?」

病人回答得很坦然,稱身後事一切從簡,不想太麻煩孩子。孫文喜記得,當時,病人的女兒就坐在旁邊,聽到這些話,哭得泣不成聲。孫文喜私下裡告訴她,「你的父親可能真的沒幾天了,你多來陪陪他,和他說說話。再給他清洗下,讓他乾乾淨淨地走吧。」翌日,病人妻子和女兒為他剪了指甲、洗了頭髮,擦了擦身子。

「又過了一天,他走了。在去世前兩天還能夠清晰表達自己意願的病人真的比較少。能好好告別、再乾乾淨淨、沒有遺憾地走,他走得也算是有尊嚴。」孫文喜說。

坦然接受死亡並非易事,無論是對病人還是家屬,「但如果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最後一段路程或許會有機會選擇另一種走法,走的時候說不定可以少一些遺憾。」孫文喜說,個人而言,她不建議對臨終病人隱瞞病情。

中國大陸的臨終關懷起步較晚。孫文喜提到,每告別一位患者,她都會總結一些經驗。不時她也會去翻看護士站的患者留言本,有的是家屬的贈語,有的則是患者生前的留言。

孫文喜說,她最喜歡的一句是,「直面死亡,是對生命最後的善待。」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成都臨終關懷社工 溫暖重病患者生命的最後一程
    臨終關懷:指為臨終病人及家屬提供全面的舒緩療護,以使臨終病人緩解極端的疼痛,並以此維護臨終病人的尊嚴,讓其舒適安寧地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  如今,大家對「生活質量」非常重視,但對「死亡質量」的關注度卻遠遠不及。據國際臨終關懷服務聯盟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近一億病人需要臨終關懷,而實際上僅有不到8%的人口接受了這項服務。
  • 臨終關懷|我們該如何與將逝的親人道別
    《人間世》記錄片中,講述了這麼一位臨終患者的故事。患者王學文身患腮腺癌晚期,在臨終關懷病房住了五年。到了這個階段,一些稀鬆平常的動作,像抬個頭,翻個身對他來說已經如登天般困難。但是每個月洗頭洗澡這些動作,他始終堅持,這對他來說,是一種體面,一種尊嚴。
  • 臨終關懷:沒有安樂死,也可以讓重症晚期病人帶著尊嚴「謝幕」
    從科學角度來看,所謂的臨終關懷並不是讓患者回家等死,而是已經走到無法治癒、生命即將終結的臨終情況出現後,在得到患者和家屬的同意後,為患者提供更有尊嚴死亡的醫療護理。在中國臺灣省,臨終關懷也被稱為「安寧療護」!
  • 生命在安詳中逝去 關懷臨終病患
    核心提示據介紹,80%的晚期癌症患者,都要遭受劇烈疼痛,尤其是那些身處貧困的癌痛病人,由於無力購買昂貴的鎮痛藥,劇烈病痛讓其尊嚴在生命的最後時間,受到嚴重傷害。在香港李嘉誠基金的資助下,一個為貧困癌痛病人免費提供包括鎮痛藥在內的臨終關懷機構———寧養院悄然成立。
  • 臨終關懷:深圳公立醫院難找一張床 香港勢頭最好
    小鍾想把生命即將走完的母親接到深圳,但是要上班的他又不能把母親留在家裡,於是,他想在深圳找一張臨終關懷病床讓母親住,也讓他能有機會在最後幾個月裡陪伴母親至離開。然而,他找了幾家公立醫院,卻沒有為母親找到一張臨終關懷病床。在深圳,到底哪裡可以為這些晚期的癌症患者找到一張臨終關懷的病床呢?記者調查發現,礙於種種原因,深圳公立醫院沒有開設一張臨終關懷病床,臨終關懷要麼在家,要麼去收費貴的民營醫療機構。
  • 北京首設15家臨終關懷試點單位 沒一個病人是被嚇死的
    樣本1 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特點:全市唯一一家社區設臨終關懷病房機構6年前,本市首次在社區試點居家一醫院模式的臨終關懷服務。在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4層,一個名為「生命關懷病房」的溫馨病區被改造為最後的港灣。
  • 讓生命有尊嚴地「謝幕」——走近臨終關懷志願者
    近日,中國聯勤保障部隊第九○○醫院倉山院區腫瘤科放療大廳裝扮一新,氣球、果盤、橫幅……一場感恩音樂會正在這裡舉行,參加這次演出的有抗癌多年的患者,也有他們的家人和醫務人員以及臨終關懷志願者,大家一起用歌聲唱響希望。現場,一位患者在音樂中起舞,舉手投足間完全不像和癌症鬥爭18年的病人。「在這裡有醫生護士治療身體上的病痛,還有美善的社工和志願者為我們帶來心靈上的撫慰。」
  • 法律短板致「臨終關懷」缺口巨大 上海僅60張床位
    臨終關懷」這一體現人類文明進步的新興服務模式亟待政策扶持不久前,上海市民秦嶺給市委書記俞正聲寫了一封公開信,道出一位癌症患者家屬的艱難心路,希望能為癌症晚期病人提供一個有尊嚴、穩定而安全的就醫環境,至少保證他們能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不再無處可去。
  • 90多歲老夫妻想找有「臨終關懷」的養老院 杭州首家試點運營的安寧...
    刨去價格、環境、設施因素不談,周先生有一個基本要求:這家機構需要具備「臨終關懷」服務——這同樣是他父母的訴求。現在,越來越多老人更加豁達地談論「死亡」。臨終關懷、安寧護理、舒緩療護,這些曾非常隱晦的專業名詞也越來越多被公開提及。「高質量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體面地離去」漸漸被了解和認可。然而,這樣的服務並不好找。
  • 陪老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閘北區臨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二樓,居住著一批身患癌症的老人。雪白的病房和被褥,淡淡的消毒水味道,這裡的氣氛和多數老人的臉色一樣,沉重而壓抑。3月4日一大早,病房突然熱鬧起來,一群大學生走了進來,這是復旦大學學生組織的一支特殊的服務團隊,名叫「臨終關懷」服務隊。
  • 臺灣醫院雲端療護:把臨終關懷搬到患者家中
    2011年,臺灣年死亡人數約15萬人,但醫療機構用於臨終關懷的總床數只有723張,這一數字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據陳星助介紹,臺灣的非癌症死亡病患中,只有0.4%的人接受了臨終關懷照顧,這反映出很多非癌症患者沒有得到臨終關懷服務。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很多人希望在家裡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但往往並不能如願,大多數人最終是在醫院裡結束生命,比如臺灣患者在家死亡的比例僅僅為1%。
  • 晚期癌症患者被勸退出院 生命最後為何難留尊嚴
    四川成都市慢性病醫院寧養中心護士長葉繼玲告訴記者,由於基層缺乏臨終關懷,很多癌症病人和家屬不得不面對臨終過程中的一系列痛苦:一是缺乏專業人員指導,止痛劑等用藥不規範,不僅不能有效制止劇烈的癌痛,反而容易引發其他併發症;二是由於家屬缺乏經驗和技能,護理不當加劇病人的痛楚;三是癌症病人護理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很多人在前期放化療中已經花費巨大,面臨著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困境,無力支付專業護理。
  • 「生命擺渡人」周克明:溫暖癌症患者的「最後一程」
    第五屆成都市敬業奉獻道德模範周克明,被稱為「生命的擺渡人」,是全國率先在農村開展晚期癌症患者臨終關懷的醫生。他帶頭對全市2000餘名癌症患者進行摸底調查,對癌症患者及家人進行心理幹預、整體護理、鎮靜、止痛等對症處理,讓終末期癌症病人改善症狀,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遠離蝕骨灼心的疼痛,安詳、寧靜、有尊嚴地走完人生裡程。
  • 臨終關懷:思考死亡是為了更好得活著
    中國癌症晚期患者的痛苦,一是醫藥費用,二是身心痛苦。 「你什麼都不用想,你只要好好治病就好了」,大多數家屬都會對患者這麼說。 是否告知患者病情,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問題,許多患者直至生命最後時刻才知道自己的病情。
  • 世界首個愛滋病治癒者在接受臨終關懷後安詳離世
    昨日,尚泰康民——泰國曼谷醫院中國服務中心看到這樣的消息,第一個治癒HIV感染的人——布朗,他的癌症復發並且廣泛擴散,在接受臨終關懷後安詳離世。之前他很淡定的說:「很高興有它,讓我沒什麼痛苦」,什麼是臨終關懷呢?
  • 臨終老人:最後的人生需要最好的告別
    準備開啟新旅程的老人們,可以讓我們看到生命的莊嚴和人生的厚重。     面對臨終老人,我們該怎麼做?姑息治療是一門臨床學科,通過早期識別、積極評估、控制疼痛和治療其他痛苦症狀,包括軀體、心理和精神層面的困擾,來預防和緩解身心痛苦,從而改善臨終老人的生活質量。     具有人文關懷的治療,更容易得到老人的接受。所以,姑息治療應該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關懷,而不是以疾病為焦點。同時,接受死亡,但也要提升生存的質量。
  • 全身插管仍被要求轉院 這些癌症病人在輾轉和倉惶中離世
    多年來,因住院平均花費不高、住院時間長,癌症晚期病人以及其他走到人生盡頭、只需支持性治療和日常護理的人們,一向是三甲醫院最不願接受的病人。這與終末期癌症病人所需要的安寧療護臨終關懷理念相差甚遠。終末期癌症病人所真正需要的,與三甲醫院治療的邏輯是相悖的——他們需要一個相對長期的床位佔用或者是護理,所需費用也較低,並不需要動用高級別醫療資源。三甲醫院的醫療資源稀缺,講究效率,每個床位的成本更高,因此大量開設臨終病房並不是最佳選擇。顯然,社區和基層醫院在臨終關懷方面應負起更大責任。
  • 「臨終關懷」關懷的是什麼?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文丨果其然在上海,有這樣一家醫院:只收晚期的癌症病人,他們中的90%,會在3個月之內去世。但死亡的痛苦折磨不了這些病人。即使有的病人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但他們最後的面容,更加從容、平靜、安詳。於是這座距離死亡最近的醫院,同時也是距離天堂最近的醫院。這就是位於上海閘北區臨汾社區的「舒緩療護區」。所謂「舒緩療護」,就是「臨終關懷」。
  • 人生之路盡頭 應該灑滿暖光 紀錄片《生命裡》從人文角度關注臨終...
    圖說:《生命裡》宣傳海報 官方圖這部紀錄片,從臨終關懷的角度,拍攝了6000多個小時,真實記錄四十多位臨終者的故事。生寄死歸,杜絕賣慘上海臨汾社區服務中心,有一個舒緩療護區,收治的主要都是癌症晚期患者,生命所剩時間大多不超過3個月,這裡是他們人生的最後一站,紀錄片總導演吳海鷹就在這裡拍攝了幾年。拍攝的三年間,歷經了家屬排斥、不被理解、拍攝困難等一系列問題。
  • 新加坡「臨終關懷」服務怎麼做:七成經費政府出
    「沒有人應該孤獨地離世……每一個人應該在臨死的最後時刻望著一張慈愛的臉」——特蕾莎修女。在新加坡慈懷理事會(SINGAPORE HOSPICE COUNCIL,新加坡所有臨終關懷服務的協調結構)出版的《慈懷通訊》刊物上,上面的一段話經常被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