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令而動,盡銳出戰。冊亨縣雙江鎮是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要與全國全省一道摘掉貧困「帽子」,時間緊,任務重。我也被安排到壩納村擔任脫貧攻堅村級指揮長,開啟了我的扶貧之旅。
走進壩納村,眼前一片混亂。因為多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生活習俗,農戶都習慣了在房屋邊搭上一個露天夥房。整個村子看上去顯得有些凌亂,而且搖搖欲墜。我開始思量村莊環境整治的問題。
陳茂兵(左一)在開展入戶核實工作
農村工作我毫無經驗,憑著一腔熱情,組織下沉幫扶幹部準備進行整治,可是受到農戶極力反對,整治工作只能草草收場。大家都產生了一些畏難情緒,而我,晚上召集村裡的寨老和村常務幹部集中研討,最終找到了突破口,通過逐步的動員,最後圓滿拆除了所有不安全夥房,實現了戶戶規範改造廚房。 在扶貧摸排底數情況時,又一件令我驚訝的事發生了。到巧悶組走訪時,我問一位村民:「你家廁所在哪裡?我方便一下!」村民搖搖頭指著一片小樹林說:「指揮長,我們這裡都沒有廁所,你去樹林裡解決咯。」我恍然大悟,原來他們都沒有衛生廁所。
陳茂兵入戶動員易地扶貧搬遷
我暗地裡想,這怎麼脫貧?因為這個組人數較少,貧困發生率高,所以只能採取易地扶貧搬遷,解決住房安全等諸多問題。經過搬遷的動員,整組都選擇了搬遷。這下衛生廚房衛生廁所燈問題都解決了,可問題來了,他們把新居當作旅館,路過就去住一晚,平常都返回老家。我問:「怎麼不住新房呢?」他們一臉無奈地回答:「指揮長,我們在那裡沒事做,沒有收入,住不起。」我想這話確實在理,我們必須以產定搬、以崗定搬。
陳茂兵組織幫扶幹部和群眾開展村莊環境整治
「哥,叫你老婆去安置區做保潔,怎麼樣?我幫你在城裡建築工地找點班上,老家就發展油茶種植了。」聽我這樣說,甘某某半信半疑。當我給他愛人解決了安置區就業崗位,他自身也努力被聘請到社區物管工作後,現在每次走到他家都留下來吃飯。 有一次他跟我交談時拉著我的手說:「陳站,我特別感謝當初你苦口婆心地勸我搬遷,現在孩子都在城裡上學,如果還在村裡,可能孩子都不願意上學了。你看,我雖然苦點,但衣服是很乾淨的。」瞬間激動得熱淚盈眶。
陳茂兵組織開展產業技術培訓
我知道,那是感激的眼淚,正因為這樣,我也感動得流出眼淚。聽到這些感恩的話,我心裡以前的疙瘩瞬間解開了,覺得什麼都值了。 諸如這樣的故事,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發生許許多多。現在走在村裡,農戶都會熱心的說:「指揮長,來家坐坐!」可每次都只能搖搖頭回絕。脫貧攻堅是一場持久戰,脫貧不是終點,而是群眾實現美好生活的起點。我們還得繼續做好幫扶工作,也希望所有壩納村群眾卯足幹勁,考勤勞的雙手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人物小傳】 陳茂兵,冊亨縣雙江鎮移民工作站長,雙江鎮壩納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匡奇燃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