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菜這種東西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它在輔料、配料中的存在就類似於水果中的榴槤一樣,喜歡的人就愛這個馨香味,很多小吃、菜餚都要加一點進去才覺得提味,但不喜歡的人都不要說吃香菜了,就連聞到都覺得受不了。
不過一個人喜不喜歡吃香菜很大程度是基因決定的,後天難以改變,所以這次我們就來全面了解一下香菜的名字由來,也是頗為有趣的。
最初它是外來的「胡荽」
香菜的原產地是歐洲的地中海地區,傳入我國的時機難以準確的追溯了,不過據說出香菜也是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帶回來的,所以最初的那段時期裡,香菜的名字叫做「胡荽」。
其中「荽」這個字沒有過多的解讀,指的就是香菜這種草本植物,而「胡」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表明了這種植物並非本地原生的,與此類似的情況還有番茄、胡蘿蔔、洋蔥、洋芋等等,這些食材名字裡的「番」、「胡」、「洋」等字眼都說明了它們最初都是舶來品。
接下來在機緣巧合之下,香菜再次改名
香菜自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之後,基本上一直沿用「胡荽」的名字,不過後來碰上了一個堪稱「不可抗力」的因素,就讓香菜再次改名,「胡荽」這個名字不能用了,那就是古代的「君王避諱」。
在公元319年左右,十六國時期的羯族首領石勒在當時的襄國地區自立為王(如今的河北省邢臺市襄都區),他當時自稱為趙王,史書稱之為「後趙」。在當時把匈奴、鮮卑、羯、氐、羌並稱為「五胡」,據傳說因此後趙王石勒對於這個「胡」字就比較避諱,所以就將「胡荽」改稱為「原荽」、「香荽」。
口音、誤解和訛傳產生了其他名字
如今這種植物除了「香菜」這個名字之外,就屬「芫荽」的稱呼最為常見了,其實從根腳上來說,「芫荽」這個名字才是其學名或者更早一些的名字,畢竟「芫荽(yánsui)」和「原荽」的讀音太接近了,很有可能是後世流傳中慢慢訛傳改變的。以此類推的話,它的其他幾種名字也都很好理解了。
【香菜】:這算是最普遍的給食材命名的方法了,芫荽本身就是「香氣強烈且獨特的菜」,在流傳的過程中被冠以這麼簡單易懂的新名字也很正常。而且它以前的名字裡也有「香荽」的叫法,這個「荽」字比較生僻,用更簡單的方式取而代之也是可以理解的。
【鹽碎】:這個名字就更好解釋了,「鹽碎」其實就是「芫荽」,兩者的拼音都完全一樣,就是讀音上稍有區別而已,這要麼是流傳過程中的口音、方言、訛傳等因素,要麼乾脆就是人們用更常見的「鹽碎」二字來取代生僻的「芫荽」,反正對於買菜賣菜的人來說能明確地傳達意思,讓雙方知道買賣的是什麼菜就夠了。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
所以香菜這種提味輔料的學名是應該叫做「芫荽」,在最初也有「胡荽」、「原荽」、「香荽」的叫法。後來因為氣味辛香獨特,慢慢有了「香菜」的直白且通俗名字,而「鹽碎」二字的叫法大概率只是因為「芫荽」這倆字實在太生僻了,才慢慢訛傳而產生的。
其實與此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燒麥在不同地方就有稍麥、捎賣、肖米等等諸多名字,但不管寫出來是哪種,大家都約定成俗的知道它指的是哪一類食物。
那麼以上就是這次關於香菜的全部內容了,跟香菜、燒麥差不多情況的食材和美食大家還知道哪些,你習慣把香菜叫做芫荽還是別的什麼,都歡迎評論裡一起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