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菜在北方比較多,很多飲食中都配有香菜,香菜獨特的氣味,受到不少人的追捧,也有一些人聞到後感覺噁心反胃。
西安的羊肉泡饃,香菜必不可少,甚至有無香菜不泡饃的說法。還有蘭州的牛肉麵和火鍋的料碗,都會用香菜當佐料。
香菜的學名叫芫荽(yán sui),別名還有胡荽、香菜、香荽、言須等。從別名「胡荽」可以看出,香菜並非是我國原產。
香菜的原產地在地中海沿岸及中亞一帶,它是傘形目傘形科芫荽屬下一個草本植物種,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廣泛種植。
在中國,香菜已經成為人們餐桌上的提味蔬菜。香菜的長相可能大家都清楚,外形比較像小香芹,所以也被稱為香菜。
香菜是如何來到我國的?
香菜的原產地在地中海沿岸,中亞一帶也發現香菜原種。香菜何時被人類馴化的,早已無從考證,但其歷史卻很悠久。
據考證,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墓穴中發現香菜種子,距今有三千多年歷史。這說明,三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已種植香菜。
香菜的食用及藥用價值在古羅馬文獻中得到了證實,古希臘人用香菜氣味來防止肉類腐爛,古羅馬人用香菜熬湯來喝。
我國最早記載香菜的文獻是西晉的《博物志》,書中稱香菜為「胡荽」,說是張騫從西域帶回的,但該書可信度並不高。
《博物志》是神話志怪小說集,版本也有很多種,每種的描述都不盡相同。因此,有人考證香菜可能出現在張騫之後。
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也有香菜的記載,書中對香菜有詳盡的描述,包括各種吃法和醃製方法,這個可靠度很高。
香菜的藥用價值,最早記載在北魏《食經》中,可調理積食。《本草綱目》中描述的更全面完整,與古羅馬記載一致。
香菜為什麼會被稱為芫荽?
不論是文獻典籍還是民間傳說中,都有香菜的諸多記載。
《說文解字》中就有「芫荽」兩個字的解釋,即「芫」表示魚毒,「荽」表示口香。另外,《唐韻》、《爾雅·釋木》也有解釋。
香菜在漢代時並不叫芫荽,而是被稱為「胡荽」。到了100多年後的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勒是胡人,胡荽自然要改名。
為了避諱,胡荽就被晉汾人稱為「香荽」,文獻中記載「諱胡,故晉汾人呼胡荽為香荽」。此後胡荽就被稱為香荽或者原荽。
再到後來,香荽的稱呼隨著各地文化的不同而演變,於是有了後來芫荽、香菜、言須等叫法,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稱呼。
香菜雖是蔬菜,但卻不是佛道兩家的菜品,香菜被稱為「五葷之一」。國外的基督徒,同樣嫌棄香菜,不認同香菜香味。
中國人主要用香菜來調味,而外國人通常用油炸來處理。有些人對香菜的氣味很反感甚至是反胃,聞一下都感到難受。
香菜葉子中有數十種化合物,主要是醛類和醇類,其強烈氣味主要來自醇類,有人覺得很像肥皂味或甲蟲釋放的氣味。
所以,很難接受這種氣味。另有研究發現,不愛香菜的人都有一個特定基因,這個基因專門用來檢測香菜中獨特氣味。
因此,有些人難以適應香菜氣味也與基因有關,不一定就是挑食或者矯情。
綜上,香菜在我國的歷史很悠久,其稱呼也在不同時期經歷了各種演化,即胡荽—香荽—芫荽、香菜、言須、原荽等。
至於每種演化具體過程如何,早已無從考證,僅有的是一些民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