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藏龍最後一幕,玉嬌龍在武當山頂墜入霧崖,以她的死交待出了全片的結局。從一般的認知角度而言,大家會揣摩玉嬌龍因錯害了李慕白一條性命,悔恨過深,終究走向了自決的死路。
而如此般解釋,卻不大不小有些許疑問。
性情剛烈,高傲自私的玉嬌龍,連自己拜把子的姐姐(餘秀蓮)都可以刀刃相向,雖然經歷了人生之大變故(碧眼狐狸,李慕白雙雙陣亡),但其本性之旺盛的生命力何以突然熄滅?用愧疚與悔恨來解釋是不是過於單薄了一些?
那麼,如果不以常識角度切入,又當以何立足呢?
其實,人從一出生,就開始面臨兩大壓力,家庭和社會。玉嬌龍在這兩大壓力下,一直以自己的桀傲不馴來反叛抗爭,父母要她和她所不喜歡的人結婚,她卻和強盜頭子羅小虎相戀並在迎娶的路上逃跑了。
代表著中國社會傳統仁義道德的李慕白,看她良心未泯,是可教之材,而多次要收她為徒,而在玉嬌龍心目中,這無疑又是一次精神束縛。
然而影片到最後,李慕白已死,早已行走江湖的她,也不存在來自家庭的壓力。在失去這兩大壓力下的叛逆,「與羅小虎去新疆「對她似乎也沒有從前的那種吸引力了。
曾讓她心動的行走江湖的自由已不再可以讓她不顧一切,無逆可叛的境地讓她不知所措。
結合原著來分析,答案就很顯而易見了。
電影的原著來自於王度廬的小說《臥虎藏龍》,李安在臺灣宣傳《飲食男女》時,讀到了這部小說,一直以來,他就有拍武俠片的心願,當初大家對這部小說的電影化並不看好,除了李安自己喜歡,就沒人贊成。但在看到書中玉嬌龍最後飛身跳崖的一幕,李安終於打定主意要拍《臥虎藏龍》。
書中,玉嬌龍和眾人上山進香,然後當眾跳崖。
表面上,玉嬌龍是捨身為父求壽,其實是藉機遁逃,只為給社會一個交代,讓家裡保全面子,但全北京沒人相信她摔死了。
跳崖後,玉嬌龍去找羅小虎,還是劉泰保幫的忙。見了小虎,一夜繾綣,還掉情債後就飄然而去了。
這才是原著中對跳崖前後的描述。
但李安在電影中做了改編。正如他在拍《冰風暴》前對原作者說的,「這是我的電影,不是你的書。電影不只是書的影像化。」所以,電影版《臥虎藏龍》和原著其實有很大的不同。
原本,李安和編劇王蕙玲對玉嬌龍的構想還是很帥氣的,但碰到章子怡就對角色做了修改,因為章子怡當時是個很嬌滴滴的女孩子,做不出李安原先想像的「陰陽共生」的、內心剛烈的玉嬌龍。章子怡當時身上的特點是性感、輕柔,看不到陽剛的一面,頂多只是個被慣壞的、任性的女孩,加上中產積極女孩演古典貴族,氣質上也很吃力,和李安想像的完全相反,於是李安順著章子怡的特性對角色進行了發展,走性感路線。
李安把章子怡版玉嬌龍變成了擺蕩在正邪之間的玉嬌龍,是所有人慾望的投射。
不少觀眾會奇怪,結尾羅小虎和玉嬌龍不是happy ending了嗎?為啥玉嬌龍還要跳崖?
但其實,從電影的後半段,羅小虎就在一點點弱化。原著裡,羅小虎原本答應功成名就後風光迎娶玉嬌龍,但到了北京後他還是一事無成,卻還是厚著臉皮去找玉嬌龍,把玉嬌龍弄得不勝其煩……大漠中的浪漫已經不復存在,玉嬌龍的心境早就不一樣了。所以電影裡,羅小虎本來戲份就輕,到北京後沒什麼出息還纏著玉嬌龍,直到夜探玉嬌龍的重逢戲也被處理成了一個過場。顯然,玉嬌龍的心早就飛到另一個境界了,和羅小虎在一起早就不是她的「大結局」。而羅小虎也早就抓不住玉嬌龍飛躍的心了。
理順了這些,就不難明白為啥電影不是羅小虎和玉嬌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老套結局了。
至於玉嬌龍跳崖,書裡寫她是為父增添陽壽所以許願跳崖,但李安覺得,如果這麼拍,中西觀眾都會看得一頭霧水:這樣一個「賣女求榮」的老爸,還值得為他跳崖?恐怕誰都理解不了,所以李安在片子裡做了伏筆:「我們有個傳說,如果誰敢從那個山跳下去,天神就會滿足他一個願望……真心的,就會實現,我問過漢人,他們說是,心誠則靈。」
李安說過,最後玉嬌龍的跳崖,對他來說,是解脫升華,而不是償罪。最初寫劇本時,曾有過償罪的想法,可是拍攝後不再如此。當然,李安也說,觀眾各有解讀的自由。
自由只有在束縛管制下才顯出它的意義,而絕對的自由也並不是玉嬌龍這個被傳統中國文化養大的年輕人所想要的。
那麼她到底想要些什麼呢?連她自己也不知道,最後只有選擇投身茫茫雲海。這是一種迷茫一種困惑一種萬念俱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