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藏龍》事實上講述了玉嬌龍的一個「體道」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李慕白扮演著導師角色,引導其「悟道」與「體道」。
結尾處玉嬌龍選擇了跳崖,但並非是自殺,而是她「體道」、「頓悟」的一個過程。

俞秀蓮袒護以及幫助玉嬌龍是其「體悟」的開始,然而這僅僅是一個啟示,玉嬌龍並未將其當真,也未能領悟到具體哲理,有負道家的真諦和精華了,李慕白和玉嬌龍的首次相見是玉嬌龍的觸「道」的開始。
李慕白一開始想收玉嬌龍作為自己的徒弟,然而玉嬌龍對這個想法卻不以為然。

待李慕白第二次要收玉嬌龍為徒弟時,後者表現出了極不配合的態度,然而前者並未動怒,反而以道家之理勸解玉嬌龍:「李慕白是虛名,劍法也是虛名,宗派是虛名,這把青冥劍也是虛名,一切均在人心。」
此後,李慕白通過一招又一招的「劍法」來比喻「人法」:「勿助,勿長,不應,不辯,無知無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捨己從人,才能我順人背」,「修得武德方能體驗靜中之動的狀態」。

然而玉嬌龍卻理解不了上述道理,在她徹底走進入了嚮往已久的江湖後,才真正理解江湖並非書裡描述的那般好玩精彩。

玉嬌龍被看成是情感的化身,她違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輕視所謂的封建禮教,這些都表現出了玉嬌龍年輕而不願受到束縛的內心,她心目中的羅小虎慢慢地「從有到無」,表現了玉嬌龍心境的變化以及持續超越自我的心性。

俞秀蓮以及李慕白均被看成是理智的化身,在李慕白的生命即將結束時,他才講清楚自己長時間以來對俞秀蓮的真心實意,這也是李慕白深沉情感的一次終極釋放,他心底的情思一直困擾著他,在閉關修煉時,他將「得道」視為最高審美目的,即使最終他並未「得道」與「體道」,但他體悟「道」的能力卻是強大的。


然而在李慕白死後,玉嬌龍的心性出現重大變化,到達武當山後在心愛的人面前採取了跳崖自盡的方式,事實上也以另一種方式選擇了自己嚮往的自由,這是為自身成長做出的獻禮,也達到了超越自我心性的極致。

玉嬌龍做出的生命化於自然的做法,充分地應驗了當年羅小虎曾經對她說過「心誠則靈」的事情,符合我國傳統文化領域的至誠可參天地、誠則明以及明則誠的「天人合一」理念,整部影片流露出飄逸、素雅的氛圍,人物形象帶著濃厚的道家風範因此李慕白寧願自己犧牲,也必須要換取她的頓悟。

與此同時,她真正實現了「心誠則靈」,也就是所謂的「去知」。當初羅小虎描述的從山上跳下就可以實現願望的話語屬於哲學神話,事實上,玉嬌龍選擇了從武當山跳崖自殺,卻屬於「得道解脫」的神聖儀式。這種「心誠則靈」達到了得道的崇高境界。恰如俞秀蓮所言:「無論合適,都應坦誠地對待自己」。

當玉嬌龍從武當山縱身一躍,就進入到了拋開所有欲望的境地,達到了「自然無為」的狀態。沒有欲望,就不會有什麼願望,也就相當於實現了所有願望。就表面而言,她放棄了愛她的雙親、身邊的愛人、嚮往已久的江湖和「自由」,然而她的放棄恰恰是恆久的擁有,不再爭奪,才會永遠擁有。

在這部作品中,存在著情感與理智的妥協以及融合,「情」字始終都貫穿在這部影片中,充分地展示了我國古典文化強烈的「義理節情」的思想。《臥虎藏龍》中玉嬌龍的故事並非悲劇性的結尾,是其悟到了天人合一、無知無欲、超然生死的道學真諦而獲得了終極解脫。
關於李安的武俠片《臥虎藏龍》,你有哪些不一樣的看法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