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臥虎藏龍》:李安那柄青冥劍,終究還是給了玉嬌龍

2020-12-13 武俠小王子

世紀之交的2000年,《臥虎藏龍》上映。已經年過不惑的李安,早已不再是那個為生計煩惱的年輕人。

90年代中期,好萊塢動作片已疲態盡顯;肌肉硬漢的充斥、轟炸槍械的泛濫,荷爾蒙之下的視覺疲勞,觀眾得到的滿足感卻與日俱減。

美國主流文化憑藉電影在全球成功輸出之時,生長在好萊塢內部的逆流,也跟隨電影一起滋長;《臥虎藏龍》所承載的更是一股反主流的力量。

就李安本人來說,他一度對道家的陰陽守恆理念堅信不疑;盛極必衰是歷史常態、更是天地至理。

而《臥虎藏龍》於西方世界的一飛沖天,恰巧遵循了這一定律。

20年前,東方人對武俠文化幾乎一知半解,而西方人霧裡看花看這個世界。《臥虎藏龍》第一層,便給了彼岸影迷前所未見的玄妙神奇力量。

這個魔力由外之內的延伸,才構成了《臥虎藏龍》的神奇宇宙。

李安自己曾說,拍王度廬、拍武俠是因他兒時的一個念想,王度廬小說對李安童年的滋養,也形成了他從影之後獨特的電影視角。

90年代,《父親三部曲》,李安對東方文化的秉持、對東西方文化碰撞帶來的家庭和親情辯思,給了他新的創作靈感。

比起其他歐美大導演,李安的電影終究會以人為支點。

《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郎雄的正統迷茫,《色戒》中王佳芝的情義糾纏,甚至《少年派奇幻漂流》的頓悟成長,無不與人的心境糾纏有關。

同王度廬一樣,李安極其在乎人心的悲喜。幾乎李安的所有作品中,一個人便是一個宇宙。在表裡性格的交錯中,人心完成了蛻變,也成為了他創作的永恆主題。

比起小說,電影《臥虎藏龍》李安加入了自己的解構;而人性和修行的多次交匯,也成為了推動《臥虎藏龍》劇情發展的根本動力。

在《父親三部曲》基礎上,李安濃縮了電影中的人物性格,以武俠世界進行展現,李玉二人變得抽象化和符號化。

對《臥虎藏龍》的解讀,可以看作終極的自由和寂靜的悲哀一體化。

其實在武俠之外,道家的入世和出世、矜持和自由,亦成為《臥虎藏龍》李慕白和玉嬌龍的人生終極追求。

人生是一場修行,中國的傳統道教中,脫離肉身,白日飛升一直是修道人追求的終極境界。只有在那一刻,勘破生死玄關,人才能進入終極的自由。

李慕白來自武林正統,入山修行30載。他既是完成師傅掌門遺願,更為自我意念之驅使。矜持壓抑亦伴隨了李慕白修道的前半生。

從他身上,中國人普遍存在的情感壓抑都能找到。

道心堅守,來源於自我的秉持;而長期對天然慾念的把控,亦使得他無法入道,進入終極的自由。

修行時間一久,李慕白或也意識到了自我的「執」。最終他下山尋找解脫,既是破除自我的「執」,又是完成出世和入世的雙重解脫。

徐皓峰《刀與星辰》的影評合集中,他也提到過道家「孤陽不生、孤陰不長」的定律。《臥虎藏龍》的終極自由,既是陰陽圓滿調和,又是破除肉身慾念、進入無我境界的過程。

肉身是慾念的載體,這在玉嬌龍身上尤為明顯;而孤陰不長的規律,隨著玉嬌龍離開大漠重返京城之後,才徹底顯現。

比起李慕白,玉嬌龍沒有修道執念的掌控。

因此盜劍、追逐、鬥狠皆為自我性情的全然展示,玉嬌龍的行徑更如人心初長成,隨心而定亦代表了「入道」的另一面極致。

玉嬌龍身上有返璞歸真的性情和無法修持的慾念。

包括之後的大鬧客棧、與俞秀蓮對峙,那條脫了僵玉嬌龍,也在自我欲望中無法脫困、越陷越深。

李慕白和玉嬌龍一個尋求入道、一個尋求解脫,對待終極的自由,他們殊途同歸;青冥劍成為了聯結二人的唯一法器。

至於竹林中,李慕白和玉嬌龍走馬觀花之間,自然完成了意念的交融;在這段淺嘗輒止的意境中,二人雖未能借陰陽交合入道。

可李慕白的人生終極追求,全然於招式之間,傳給了玉嬌龍。

後半段,寂靜的悲哀這一主題逐漸顯現。

變才是永恆的不變,或許未按常理走下去,既是王度廬設下的情節悲劇,又是李安對世間無常變幻的理念;天地雖有規律可循,但並無定數。

世事無常,道與時空的割裂加重了李慕白和玉嬌龍的悲劇。與其說是道法因時空變幻而變換,不如說是電影境界的又一次提升。

在我們皆為二人尋得入道途徑而欣喜之時,死於俞秀蓮懷裡的李慕白,終究沒能完成陰陽結合的圓滿。

世事無常。也在俞秀蓮暗戀李慕白那一刻開始,這份暗湧的情感,逐漸成為左右電影走向的力量。

李慕白俞秀蓮的發乎情、止乎禮;李俞對愛的隱忍,與羅小虎玉嬌龍間的情慾,卻形成了鮮明對比。

之後羅小虎受李慕白的點撥,入武當山修道,全然是寂靜的悲哀又一個死循環,無法放棄肉身的羅小虎最終在道心的束縛下,終究沒能達成終極的自由。

在李慕白脫離肉身的那一刻,他眼中的俞秀蓮幻化成了玉嬌龍;玉嬌龍飛升之前,羅小虎於武當山幻化成李慕白。

肉身的拋棄和靈魂的自由也在玉嬌龍身上得到驗證,而玉嬌龍縱下懸崖那一刻,自我對靈魂的追尋,正是白日飛升的最好外化體現。

玉嬌龍的縱身一躍,完成了修行的圓滿。

《臥虎藏龍》的超脫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內心的堅守和放縱,更如人性主題的永恆延續。

成道的法有無數條,道法只是憑藉,肉身、名字更是符號和象徵。

不為外物虛幻之表象所遮掩,最終舍我入道,才是《臥虎藏龍》所要尋求的終極目的。

今年10月,李安攜自己的新片《雙子殺手》,在上海開啟了路演。

新片發布會上,,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便打趣問到了李安:他眼中的李安一直是直男導演,為什麼要拍《斷背山》這樣的同性戀電影?

而從這次回答中,我們已經看到他一生的創作軌跡。

李安說道:道家理念是陰陽相反,我們裡面都有一個女人在,女性裡面有男人在,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成分,不是可以簡化的。

李安的電影創作與道家理念始終無法分割;他破除原有土壤,尋求新技術,或許也在尋求自己的道。

如果把他比成李慕白,技術和理念更如李安電影之道的陰陽兩面。

離開那座神壇入世,他下山尋求技術上的突破,何嘗不是李慕白尋求陰陽共通的做派?

如果把《比利林恩》和《雙子殺手》比作玉嬌龍;在修行路上,李慕白手中的那柄青冥劍,更似李安一生堅守的電影事業。

或許120幀只是道的外化,面對終極的自由;李安的取捨,更如尋求終極的自由道路上,堅守和摒棄的陰陽辯證。

或等技術和理念真正融合的那一刻,李安亦如李慕白一般,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之道。

相關焦點

  • 玉嬌龍、李慕白、俞秀蓮,加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李安
    於是,結合李安自己說的"將自己的脆弱放在作品中"這句話,我重新看了一遍《臥虎藏龍》。在眾說紛紜、版本不一的解釋下,李安將他"不同的自我"放在李慕白、俞秀蓮和玉嬌龍的身上這一點,悄然顯現出了廬山真面目。海報上人物位置,以及前後、左中右,都大有講究接下來,我會重寫《臥虎藏龍》,用故事的方式去重新解讀這部電影。或許這一次,你不僅會看到別樣的江湖,也會看到不一樣的李安。一念起,一念滅李慕白閉關失敗了。與其說是失敗了,不如說是放棄了。
  • 《臥虎藏龍》:玉嬌龍
    這些天重新讀王度廬的臥虎藏龍。說起《臥虎藏龍》不得不提及李安,和聶雲嵐。比起金庸,梁羽生,古龍等著名武俠作家,王度廬仿佛是一位被遺忘的作家。這些年重新被世人想起,是因為李安版的?臥虎藏龍?。沒有李安,王度廬恐怕真得要被世人所遺忘。
  • 李安的《臥虎藏龍》一個名叫江湖的地方 一部關於人心的故事
    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1999年開拍,2000年上映,不知不覺已有20年的時間,對於中國文化的神韻西方化的解讀,無人能出其右。中國古典文學,向來喜歡先交待結局,而真正要表現的是過程中的情緒和文學性。圖為葉錦添1999年9月2日拍攝的片場花絮,李安導演正在給章子怡導戲。
  • 李安解讀電影《臥虎藏龍》,你真的看懂了嗎?
    《臥虎藏龍》是2000年的一部武俠動作電影,由李安執導,周潤發、楊紫瓊和章子怡等聯袂主演。影片於2000年7月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電影講述一代大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託付紅顏知己俞秀蓮將自己的青冥劍帶到京城,作為禮物送給貝勒爺收藏。這把有四百年歷史的古劍傷人無數,李慕白希望如此重大決斷能夠表明他離開江湖恩怨的決心。
  • 《臥虎藏龍》:李慕白克制與隱忍的愛,裹挾了情竇初開的玉嬌龍!
    我們不清楚是好萊塢成就了李安,還是美國普通觀眾誤解了李安,又或者是李安沉浸在傳統文化與西方思維的夾縫裡,找到了左右逢源的捷徑,能夠把一個故事講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能獨自保持自己敦厚飽滿的風格。論為人處世,當時的李安可謂是圓融敦厚,八面玲瓏。
  • 重溫《臥虎藏龍》看李安對武俠片的開拓和致意
    一、詩意武俠的創作來源李安拍攝《臥虎藏龍》的初衷很簡單,那就是圓兒時的武俠夢。在他心裡,武俠除了武打,應該還有意境。李安想拍出一部富有人文氣息的詩意武俠片,而在當時,港臺武俠片打造的武俠世界,極少能與真實情感和文化產生關聯,人們往往習慣將它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層次,無法提升。
  • 《臥虎藏龍》李安導演的江湖: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把青冥劍
    其實,重溫《臥虎藏龍》的機會純屬偶然。我的朋友一直是《臥虎藏龍》的忠實粉絲。而我第一次看到它,是在高考剛剛結束的暑假。掙脫牢籠的時候,我還年輕,心情激動浮躁,看電影就是為了消磨時間。腦海裡只留下"好音樂"和"章子怡美"的印象。正因為如此,這次重訪對我來說幾乎和第一次一樣。
  • 李安《臥虎藏龍》軼事:章子怡如何變成玉嬌龍的?
    而《臥虎藏龍》中的玉嬌龍,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人物,對片子的影響至關重要。李安不可能做沒有把握的事。眼看著機會就要泡湯了。張導聽說了此事。直到戲拍完,她才知道:原來李安是用激將法來調教她更好地進入角色內心。04 如玉嬌龍一樣的生猛戲中的玉嬌龍,是初入江湖的愣頭青,不知深淺幾何。
  • 臥虎藏龍:玉嬌龍的「悟道」之路
    《臥虎藏龍》事實上講述了玉嬌龍的一個「體道」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李慕白扮演著導師角色,引導其「悟道」與「體道」。結尾處玉嬌龍選擇了跳崖,但並非是自殺,而是她「體道」、「頓悟」的一個過程。李慕白與玉嬌龍待李慕白第二次要收玉嬌龍為徒弟時,後者表現出了極不配合的態度,然而前者並未動怒,反而以道家之理勸解玉嬌龍:「李慕白是虛名,劍法也是虛名,宗派是虛名,這把青冥劍也是虛名
  • 《臥虎藏龍》幕後的事,原定主角並非周潤發和章子怡,錯過了經典
    而李安就是當年出走的那一批導演。一把青冥寶劍引起的爭端一代大俠在退隱之時,將自己的佩劍託付給自己的紅顏知己俞秀蓮(楊紫瓊飾);希望將這柄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青冥劍送給貝勒爺(朗雄飾);可是就在準備送給貝勒爺的當天夜裡,青冥劍就被人盜走。
  • 李安《臥虎藏龍》玉嬌龍原本選角舒淇,為什麼被章子怡頂替了?
    當年李安拍《臥虎藏龍》,玉嬌龍這個角色的最初定的是舒淇,根本輪不到章子怡,甚至可以說,章子怡是備胎的備胎。但是張藝謀給李安打了一個電話,強烈推薦章子怡,李安便就讓章子怡去劇組練功,可實際上還是沒有定下讓章子怡飾演。而且拍攝中,李安對章子怡依舊不感興趣,還帶些許冷漠。
  • 《臥虎藏龍》幕後冷知識,主角原本不是周潤發和章子怡,錯過經典
    而李安就是當年出走的那一批導演。 一把青冥寶劍引起的爭端 一代大俠在退隱之時,將自己的佩劍託付給自己的紅顏知己俞秀蓮(楊紫瓊飾); 希望將這柄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青冥劍送給貝勒爺
  • 為什麼李安《臥虎藏龍》玉嬌龍被選角舒淇取代?
    當李安拍攝《臥虎藏龍》時,玉嬌龍的角色最初被確定為舒淇,小於章子怡。甚至可以說章子怡是一個備胎。但是張藝謀叫李安,強烈推薦章子怡,而李安要求章子怡播放練功,但實際上並沒有決定讓章子怡播放。而在拍攝中,李安仍然對章子怡和一點冷漠不感興趣。
  • 電影《臥虎藏龍》講的是什麼意思呢?
    一代大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託付紅顏知己俞秀蓮將青冥劍轉交給貝勒爺收藏,不料當夜遭玉嬌龍竊取。俞秀蓮暗中查訪也大約知道是玉府小姐玉蛟龍所為,她想辦法迫使玉蛟龍歸還寶劍,免傷和氣。但李慕白髮現了害死師傅的碧眼狐狸的蹤跡,她隱匿於玉府並收玉蛟龍為弟子。
  • 扛刀看李安丨《臥虎藏龍》臥了什麼虎,藏了什麼龍?
    最近一直在看《臥虎藏龍》的原著小說,希望從原著去尋找電影《臥虎藏龍》中隱藏的信息,2000年上映的《臥虎藏龍》,除了口碑好、票房高、讓李安拿獎無數之外,它是一部非常獨特的武俠電影。《臥虎藏龍》的單本小說,共有14章大約20萬字,實際上李慕白出現的次數非常少,直到第九章之後才正式登場,佔用了不過寥寥幾千字,只在幾處出現,踹了玉嬌龍幾腳,奪了幾次青冥劍。
  • 電影《臥虎藏龍》在影片末尾,章子怡飾演的玉嬌龍為何要跳崖自盡
    臥虎藏龍最後一幕,玉嬌龍在武當山頂墜入霧崖,以她的死交待出了全片的結局。從一般的認知角度而言,大家會揣摩玉嬌龍因錯害了李慕白一條性命,悔恨過深,終究走向了自決的死路。而如此般解釋,卻不大不小有些許疑問。
  • 江湖臥虎藏龍,中國第一部奧斯卡獲獎電影
    而楊紫瓊將這為大俠夫人的堅毅與英氣表現的入木三分,尤其是那從身後踢過頭頂的一腳,讓觀眾紛紛叫好。有人說這是屬於李安的江湖,在這片江湖中,李安為了迎合不同文化體系的觀眾們,做出了妥協,本片中的江湖不再具有中國傳統認知中的爾虞我詐,也不再具有太多人們熟知的江湖特有的「切口」。
  • 《臥虎藏龍》首部獲奧斯卡獎的華語電影,來看看到底好在哪裡呢?
    導語:《臥虎藏龍》首部獲奧斯卡獎的華語電影,來看看是好在哪裡呢?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武俠片作為一種類型劃分概念,成了人們約定俗成的共識。《臥虎藏龍》便是李安導演的第一部表現武俠的作品。《臥虎藏龍》中的李慕白,便是體現這種價值追求的典型代表。從情節組織的角度看,故事是以青冥劍的被盜與復得來敷演的,但仔細分析便可發現,這條線的基本功能是在情節和故事的結構層面,影片以青冥劍的失與得為生發由頭,切入的卻是對人心性的深度剖析,從而指向對「空」、對「道」這種更為精深境界的體悟與實證。青冥劍丟失了,是玉嬌龍夜半入室盜走的。
  • 李安的《臥虎藏龍》,捧紅楊紫瓊、章子怡,掀起影壇武俠電影風潮
    李安的《臥虎藏龍》,捧紅楊紫瓊、章子怡,掀起影壇武俠電影風潮無眠重溫。極討厭李慕白(武藝強卻無決斷、偽善的衛道者);特愛玉嬌龍(敢愛敢恨,品質如金,視死如詩);最讓人動心的,是禮教和專制之中,仍然有足夠的空間讓人去想像和維繫美好詩意的人生。
  • 《臥虎藏龍》玉嬌龍喜歡李慕白嗎?原來玉嬌龍是李慕白的棋子!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獲得奧斯卡的經典武俠電影,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正中李慕白下懷,從此有了和玉嬌龍糾纏的機會。》中的竹林打鬥很別致,李安的竹林打鬥是按談戀愛的模式拍攝,更準確地說李安是以拍床戲的方法來拍武打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