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是屬於世界的。"
很多外國影評人在點評李安電影時,都會加上這麼一句話。
或許,從文化輸出的角度來說,李安向內探索自己的既定風格,向世人展示出別樣的人性和自我——這大概是他"屬於世界"的根本原因吧。
有一次,陳文茜在採訪李安時,問了一個非常大膽的問題:
你在電影中,將自己的人生故事處理得極好。但中國男人通常不談論自己的脆弱,為什麼你會覺得"脆弱"很重要?
而李安不僅絲毫沒有迴避這個問題,還妙語連珠:
戲劇是檢驗人性的東西,同時也"哪壺不開提哪壺"。我將自己的脆弱放在作品中,獲得成功很意外,但很可能是因為這樣顯得真誠。畢竟,真誠才是最打動人的。
於是,結合李安自己說的"將自己的脆弱放在作品中"這句話,我重新看了一遍《臥虎藏龍》。在眾說紛紜、版本不一的解釋下,李安將他"不同的自我"放在李慕白、俞秀蓮和玉嬌龍的身上這一點,悄然顯現出了廬山真面目。
海報上人物位置,以及前後、左中右,都大有講究
接下來,我會重寫《臥虎藏龍》,用故事的方式去重新解讀這部電影。或許這一次,你不僅會看到別樣的江湖,也會看到不一樣的李安。
一念起,一念滅
李慕白閉關失敗了。與其說是失敗了,不如說是放棄了。
因為在他看來,這紛紛擾擾的江湖中,還有許多紅塵雜念幹擾著自己。
可究竟是被雜念幹擾了?還是自己放不下?似乎,連李慕白自己也說不清。
既然如此,不如回到是非旋渦的中心,讓一切都現出原形——當然,也包括他自己。
閉關不成後的第一個想到的人,是俞秀蓮。因為不確定,所以李慕白不肯面對自己的感情,想起她可能也有青冥劍的原因。
但李慕白可以肯定的是:俞秀蓮想要的,他做不到;他的內心,俞秀蓮只懂得萬一。
即便如此,李慕白還是在追尋青冥劍下落時,對俞秀蓮說出了心裡話:
我現在只想跟你一起,這麼坐著,就能感受到一種寧靜。
他確實感受不到俞秀蓮的真實,他也知道和俞秀蓮無需多說。
他的理想、他的完美主義、他的緣起念滅,俞秀蓮不懂——她只知道勸說、一味地勸說,卻從來不問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萬般皆是錯,禍起情動時
對於李慕白來說,這把形影不離的青冥劍,是唯一放不下的身外之物。
它在江湖上掀起多少腥風血雨?又見證了李慕白多少輝煌?可謂是,青冥劍一生順遂,江湖上聲名鵲起。
而作為李慕白蓋世武功的載體、作為一段"傳奇背後的傳奇",別說青冥劍不甘心,李慕白亦是不甘心的。
畢竟英雄的落幕,斷不能悄無聲息,不是嗎?
再者說,滿懷理想主義的李慕白,做什麼都要名正言順——哪怕是重返江湖。
好在,玉嬌龍的出現,給了這段江湖恩怨推進下去的動力,也給了李慕白回圜的可能。
一陣竹林風颳過,玉嬌龍亂了心、李慕白動了情。可他自己再清楚不過,截然不同的兩個存在,怎麼可能和睦共處?
所以,這段緣分的終點,必然是一死一生。
可李慕白沒想到的是,一場博弈中,往往最不起眼的人,才是笑到最後的人。
漫漫歷史長河中,司馬懿用一生、一族、一朝,向世人訴說這個道理。奈何,聽進去的人,卻不多。
亦道亦儒,亦進亦退,天地之大,無處容身
俞秀蓮並非不懂李慕白,只是這江湖本就是鏡花水月、幻象一場。你若複雜,江湖就迷霧重重;你若簡單,江湖亦豁達通明。
她多想讓李慕白放下對至高真理的追求,多想李慕白肯回頭看看自己——為生存而奔波、為人情而低頭,又有什麼不對呢?
可俞秀蓮萬萬沒想到,這世界上居然還有玉嬌龍的存在——比李慕白敢愛敢恨,比俞秀蓮更重現實,一點沒沾染江湖的虛偽,當然也少了那層八面玲瓏的萬金油。
既然李慕白去意已決,那不如助玉嬌龍一臂之力——成,可顛覆整個江湖;敗,可規勸慕白回頭。
行已至此,進或退,仿佛也由不得自己。何況這江湖,規矩繁多到虛偽而不自知、麻木而佯通達。俞秀蓮,也受夠了。
若言江湖是非多,所到之處生端倪。玉嬌龍背後的碧眼狐狸,言傳身教地畫了一幅江湖圖,玉嬌龍便揣著自己的理解,橫衝直撞,最後又撞回碧眼狐狸的懷裡。
或許,她是變數,或許,她是定數。又或者,俞秀蓮早就料到會有此劫,只是和初遇身穿華服的玉嬌龍時一樣,深知自己只能順勢而行。
縱身一躍入凡塵,從此世間只俗人
李慕白是矛盾的,不僅體現在他儒道交織的世界觀上,從他安排真心愛護的玉嬌龍後,又安排王小虎也可一窺端倪。
可玉嬌龍哪肯依?為的就是逃出規則和束縛,怎知這江湖破事兒更多。
更讓她困惑的是,眼前的李慕白,本該和自己是一路人,因何變成現在這副道貌岸然的樣子?
玉嬌龍對俞秀蓮從討好順從,到惱羞成怒,是達不成一致、和解後的必然結果。
可她從來沒想過真要李慕白的命。即便三人就這般撕扯下去,在玉嬌龍看來,也比投身更大的江湖中和與他人周旋要好很多。
失去了李慕白的江湖,還是那個江湖。只是對於玉嬌龍來說,有了更多的未知數,也有了更多傷心的理由。
畢竟,有些人,看似是對立的存在,但只要他站在那裡,就是隔絕你和外邊世界的屏障啊。
但玉嬌龍想不通,為什麼李慕白最後會對俞秀蓮說,做七天的野鬼跟隨她,還說他的愛不會讓他做永遠的孤魂?俞秀蓮算什麼?自己才是最懂李慕白的那個!
在她看來,李慕白也好、俞秀蓮也罷,都像這爛到骨子裡的江湖一樣,虛偽至極,自欺欺人。
既然如此,這世間恐怕再找不出一處,能比眼前的萬丈深淵更自由的地方了。
至少在落地之前,玉嬌龍可以得到片刻"自由"——那是她窮極一生的追求。
後記: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臥虎藏龍》就是這樣,每次重看都會帶給我驚喜。
這一次,用散文/故事的方式,敘述一段"李安臆想的江湖"。因為在我看來,這三人加在一起,就像一個人的三個階段?三種狀態?三個追求?
總之,是"三個李安",搭建了一個江湖。
這不算劇本改故事,其實更像是藉由《臥虎藏龍》,畫一幅屬於自己的萬裡山河。
最後,惋惜李慕白和玉嬌龍的同時,可以想一想:為什麼這個世界,只容得下俞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