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位於我國大陸南端,地處南嶺以南、南海之濱,是我國的南大門,自秦平定嶺南納入華夏版圖以來,經過兩千多年的移民、開發,廣東不僅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也是我國現在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廣東因地處古廣信以東,兩宋設廣南東路而得名,省會為廣州市。
廣東是我國改革開發的前沿陣地,行政區劃變遷也頗為頻繁,是我國地級市數量最多的省份,而進入新世紀以來,廣東積極推進撤縣改區以擴大市區規模,加強城市化建設,各地市經濟強縣紛紛撤銷劃為市區。其中,韶關市也有一縣曲江縣撤銷,這個縣不僅歷史悠久,也堪稱韶關的「母縣」,撤縣後更是一分為四。
韶關市位於廣東省北部,其古稱韶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歷代多為郡、州、路、府等治所,有「嶺南名郡」之稱。韶州建制始自西漢,秦平嶺南後韶州為南海郡地,秦末漢初屬南海國,漢武帝於元鼎六年(前111年)滅南海國後設曲江縣,此為今韶關建制之始。
曲江縣設縣後隸屬於荊州刺史部桂陽郡(治今郴州),三國吳時以桂陽郡南部設始興郡,曲江縣為郡治,此為今韶關為郡州一級建制的開端。始興郡最初也隸屬於荊州,兩晉南北朝時先後為廣州、湘州、東衡州等所轄,隋朝始興郡廢而韶州建制自此而始。
唐初,曲江縣曾隸屬於廣州、番州、東衡州,其中番州、東衡州均治曲江,貞觀時東衡州改稱韶州,仍治曲江縣,到兩宋時仍為韶州曲江縣,韶州為廣南東路所轄。元朝時韶州改為江西行省韶州路,明清為廣東韶州府,曲江縣一直為路、府治所。韶關之名就始自明清時期,當時曲江縣城內有稅關,俗稱韶關。
民國初廢府存縣,抗戰時期廣州淪陷後曾析曲江縣城設廣東省轄市韶關市,為當時廣東省政府臨時駐地。1949年10月曲江縣解放,又以曲江縣城設韶關市,為北江臨時行政委員會駐地,曲江、縣級韶關市並設,但曲江縣仍駐原縣城,1966年曲江縣移治今址馬壩鎮。
建國初,曲江縣、韶關市曾兩次合併,到1975年韶關市升為廣東省轄市,轄曲江縣,而之前這兩個縣級政區曾為北江臨時行政委員會、北江專區、粵北行政區、韶關專區、韶關地區等所轄。2004年5月29日,廣東省調整韶關市區劃,北江區、曲江縣撤銷,設立韶關市曲江區,調整韶關市湞江區、武江區和仁化縣的行政區劃。
韶關歷史悠久,但自其政區沿革來看,曲江不僅是韶關建制的起點,也可以說是韶關的「母縣」。2004年曲江縣撤銷後設立了曲江區,但並非原曲江縣轄區都劃入了曲江區而是分為了四部分,原曲江縣縣域包圍了韶關市區,而曲江區僅為原縣域東南部。
韶關市曲江區僅轄原曲江縣的馬壩鎮、羅坑鎮、樟市鎮、大坑口鎮、烏石鎮、沙溪鎮、大城塘鎮、小坑鎮、楓灣鎮、白土鎮等十鎮,原屬曲江縣的花坪鎮、犁市鎮劃歸了湞江區管轄,原屬曲江縣的重陽鎮、龍歸鎮、江灣鎮劃歸了武江區管轄,原曲江縣的黃坑鎮、周田鎮、大橋鎮劃歸了仁化縣管轄,曲江區僅轄原曲江縣十八鎮中的十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