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廣東這個縣被撤銷,撤銷後一分為四

2020-12-10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廣東省,位於我國大陸南端,地處南嶺以南、南海之濱,是我國的南大門,自秦平定嶺南納入華夏版圖以來,經過兩千多年的移民、開發,廣東不僅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也是我國現在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廣東因地處古廣信以東,兩宋設廣南東路而得名,省會為廣州市。

廣東是我國改革開發的前沿陣地,行政區劃變遷也頗為頻繁,是我國地級市數量最多的省份,而進入新世紀以來,廣東積極推進撤縣改區以擴大市區規模,加強城市化建設,各地市經濟強縣紛紛撤銷劃為市區。其中,韶關市也有一縣曲江縣撤銷,這個縣不僅歷史悠久,也堪稱韶關的「母縣」,撤縣後更是一分為四。

韶關市位於廣東省北部,其古稱韶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歷代多為郡、州、路、府等治所,有「嶺南名郡」之稱。韶州建制始自西漢,秦平嶺南後韶州為南海郡地,秦末漢初屬南海國,漢武帝於元鼎六年(前111年)滅南海國後設曲江縣,此為今韶關建制之始。

曲江縣設縣後隸屬於荊州刺史部桂陽郡(治今郴州),三國吳時以桂陽郡南部設始興郡,曲江縣為郡治,此為今韶關為郡州一級建制的開端。始興郡最初也隸屬於荊州,兩晉南北朝時先後為廣州、湘州、東衡州等所轄,隋朝始興郡廢而韶州建制自此而始。

唐初,曲江縣曾隸屬於廣州、番州、東衡州,其中番州、東衡州均治曲江,貞觀時東衡州改稱韶州,仍治曲江縣,到兩宋時仍為韶州曲江縣,韶州為廣南東路所轄。元朝時韶州改為江西行省韶州路,明清為廣東韶州府,曲江縣一直為路、府治所。韶關之名就始自明清時期,當時曲江縣城內有稅關,俗稱韶關。

民國初廢府存縣,抗戰時期廣州淪陷後曾析曲江縣城設廣東省轄市韶關市,為當時廣東省政府臨時駐地。1949年10月曲江縣解放,又以曲江縣城設韶關市,為北江臨時行政委員會駐地,曲江、縣級韶關市並設,但曲江縣仍駐原縣城,1966年曲江縣移治今址馬壩鎮。

建國初,曲江縣、韶關市曾兩次合併,到1975年韶關市升為廣東省轄市,轄曲江縣,而之前這兩個縣級政區曾為北江臨時行政委員會、北江專區、粵北行政區、韶關專區、韶關地區等所轄。2004年5月29日,廣東省調整韶關市區劃,北江區、曲江縣撤銷,設立韶關市曲江區,調整韶關市湞江區、武江區和仁化縣的行政區劃。

韶關歷史悠久,但自其政區沿革來看,曲江不僅是韶關建制的起點,也可以說是韶關的「母縣」。2004年曲江縣撤銷後設立了曲江區,但並非原曲江縣轄區都劃入了曲江區而是分為了四部分,原曲江縣縣域包圍了韶關市區,而曲江區僅為原縣域東南部。

韶關市曲江區僅轄原曲江縣的馬壩鎮、羅坑鎮、樟市鎮、大坑口鎮、烏石鎮、沙溪鎮、大城塘鎮、小坑鎮、楓灣鎮、白土鎮等十鎮,原屬曲江縣的花坪鎮、犁市鎮劃歸了湞江區管轄,原屬曲江縣的重陽鎮、龍歸鎮、江灣鎮劃歸了武江區管轄,原曲江縣的黃坑鎮、周田鎮、大橋鎮劃歸了仁化縣管轄,曲江區僅轄原曲江縣十八鎮中的十個鎮。

相關焦點

  • 新世紀,廣東這個縣撤銷後一分為二,曾為「潮州三陽」之一
    廣東,因地處古廣信以東,兩宋曾設廣南東路而得名,不僅歷史悠久,也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其中「潮汕文化」就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廣東有二十一個地級市,是我國地級市最多的省份,其中潮汕地區原同為汕頭地區,現在分為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四市,歷史上為「潮州三陽」「潮州八邑」。
  • 新世紀,江蘇這個縣撤銷,為韓信故裡
    進入新世紀以來,江蘇各地市經濟發展都十分迅速,城區面積迅速擴大,其中每個市均有縣(縣級市)撤銷劃為市區,「韓信故裡」淮陰就為其一。淮陰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千年古縣」,是江蘇建制最悠久的古縣之一,秦滅六國後就已置縣,為「兵仙」韓信故裡,在建國後曾設有淮陰專區、淮陰地區、淮陰市,2001年江蘇省實施「三淮一體」戰略,淮陰市改為了淮安市,淮陰縣、縣級淮安市也撤銷設為了市區。
  • 新世紀,重慶這些縣撤銷,多為千年古縣
    重慶市為我國人口最多的建制市,自設立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發展迅速,城市化進程頗快,在新世紀先後有十五個縣撤銷後改為市轄區,多為千年古縣。2000年6月25日,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撤銷,設立重慶市黔江區。黔江位於重慶市東南部,地處武陵山區與湖北相鄰,地處渝鄂湘黔結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稱。黔江西漢時就有建制,隋朝置石城縣,唐初改稱黔江。
  • 新世紀,四川這個縣撤銷,歷史悠久且一分為二
    建國後,四川行政區劃變化頻繁,上世紀末重慶升為直轄市,「川渝分治」後今四川省域形成,進入新世紀以來四川發展迅速,多縣撤銷設為城區或改為縣級市,其中就有這個千年古縣。達縣位於川東北,為四川省舊縣名,是一座具有悠久建制史的千年古縣,曾有「川東繡壤、秦巴明珠」之稱,也是現在地級達州市的「母縣」。現在,達縣已經撤銷,原行政區域一分為二。
  • 江蘇這個縣,進入新世紀後撤銷為區,曾用名「臺北」
    江蘇省,位於我國華東沿海中段,濱臨黃海,自古就為「魚米之鄉」,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歷代均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均十分發達地區,而與之相鄰的山東、安徽、浙江、上海等四省市也均為富裕之地。現在,江蘇省仍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之一,省會為南京市。
  • 新世紀,浙江這十個縣被撤銷,九個為千年古縣
    浙江設省後,省域、區劃較為穩定,省內歷史文化名城、古縣也眾多,而進入二十一世紀,浙江省有十個縣先後撤銷,其中多為千年古縣,分別有哪些呢? 2000年浙江有兩個縣撤銷。2000年5月,麗水地區、縣級麗水市撤銷,設地級麗水市,原縣級麗水市區域改為了蓮都區。
  • 新世紀,淮安有三個縣撤銷,其一縣僅存在七十年
    江蘇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其中京杭大運河貫穿全境,不僅孕育了燦爛的「運河文化」,「運河四大名城」中除了杭州另外三座均在今江蘇境內,其中淮安歷史上為漕運要衝,是漕運總督府、江南河道總督府等駐地,更是有「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現在,淮安為江蘇省地級市,進入新世紀以來不僅改了名且經濟發展迅速,而市區面積由於有三個縣撤銷得到了擴大。
  • 浙江這個縣,進入新世紀後撤銷,置縣於新中國成立後
    浙江省,位於我國東南部沿海,地處東海之濱、長江三角洲南翼,為「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是典型的「山水江南」,自古就為我國經濟、文化等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其省會杭州更是有「地上天堂」的美譽。浙江歷史悠久,兩宋曾有兩浙路,元為江浙行省,明初正式設浙江省,因省內最大河流錢塘江蜿蜒曲折,又有之江、折江之稱而得名。現在,浙江省內名城、古縣眾多,也是我國民營資本最為活躍的地區,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更是迅速,各地市城區面積迅速擴大,各地多有縣撤銷劃為市區,其中多為千年古縣,但這個撤銷的縣非常年輕,置縣於置縣於新中國成立後。
  • 新世紀,浙江這兩個縣撤銷,隸屬於紹興市
    浙江歷史悠久,省內名城、古縣眾多,進入新世紀後省內各地市經濟發展迅速,為擴大城區面積多個縣撤銷,其中古縣數量不少,僅紹興市就有紹興、上虞兩縣(縣級市)撤銷劃為市區。紹興現為浙江省地級市,位於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岸,歷史上曾為浙江地區的中心,現在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建國後,河南這個縣設立又撤銷,為商朝初都
    河南歷史悠久,自古就有「中原」「中州」之稱,秦代時今境就密布郡、縣,隨著歷史的發展,縣治越來越多而縣越來越小,建國後我國曾對小縣進行了大規模撤併,儘管後來大部分恢復建制,但今河南自此消失的古縣也為數不少,其中就有成皋、陳留、洧川及谷熟等縣。
  • 建國後,山東這個縣撤銷,曾與觀城合為一縣
    當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山東境內消失的古縣也有很多,其中不乏曾家喻戶曉的縣,其中在建國後消失的古縣就有長山、齊東、蒲臺、博平、堂邑、清平、恩縣、德平、觀城等,以及建國後曾與觀城合併的朝城縣。朝城縣,山東省舊縣名,也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千年古縣。
  • 青島這兩個縣,進入新世紀後撤銷為區,其一為兩千年古縣
    青島近代開埠以來迅速發展,民國時曾為院轄市(相當於今直轄市),建國以來也一直是山東的經濟中心。進入新世紀以來,青島城市發展也頗為迅速,城區面積迅速擴大,膠南、即墨兩個縣級市先後撤銷為區。膠南為山東省舊政區名,現在已經消失於歷史長河中,為青島市黃島區、西海岸新區。
  • 建國後,開封市境內撤銷了四個縣,一縣與開封同名,一縣曾設專區
    開封歷史悠久,市境為華夏先民自古繁衍生息之地,古縣眾多,建國後市境內先後撤銷了四個縣,全都歷史悠久,其中一縣以開封為名,一縣建國初曾設專區,兩縣撤銷後合併。開封縣,秦時置縣,為啟封縣,西漢時改稱開封縣,為兩千多年古縣,曾為北宋國都,宋大中祥符三年設祥符縣,兩縣同城。明初,開封縣併入祥符縣,屬開封府。民國初,開封府廢,祥符縣復改稱開封縣。1948年,開封解放後,設開封特別市,為省會,開封縣、開封市並置,開封縣先後隸屬於陳留專區、開封專區、開封地區、開封市,2014年,開封縣撤銷,成立開封市祥符區。
  • 這個地級市下轄3個縣被撤銷
    二、同意邢臺市橋西區更名為信都區。三、同意撤銷邢臺縣,將原邢臺縣的豫讓橋街道、晏家屯鎮、祝村鎮、東汪鎮劃歸邢臺市襄都區管轄,將原邢臺縣的南石門鎮、羊範鎮、皇寺鎮、會寧鎮、西黃村鎮、路羅鎮、將軍墓鎮、漿水鎮、宋家莊鎮、太子井鄉、龍泉寺鄉、北小莊鄉、城計頭鄉、白岸鄉、冀家村鄉劃歸邢臺市信都區管轄。
  • 建國後,蘇州劃出、撤銷的縣有哪些,最可惜的為哪座?
    蘇州歷史悠久,今江蘇省名中的「蘇」就來自蘇州,歷史上蘇州曾為吳國故都,秦朝設吳縣,歷代先後有會稽郡、吳郡、蘇州、平江府、蘇州府等設於此,清及民國時也曾為江蘇省會,現在蘇州為江蘇省地級市,轄有5個區,代管4個縣級市。蘇州5區4市的政區格局為建國後歷經複雜政區沿革形成,新中國七十年來,蘇州政區有何變遷,曾經劃出、撤銷的縣級建制有哪些,哪個最為可惜呢?
  • 江西一縣,進入新世紀後撤銷為區,仍以「縣」為名
    現在,江西共有十一地級市,各地市城市化進程在進入新世紀後頗快,多個地市為擴大城區撤縣,其中就有贛州市贛縣。贛縣縣境多山,氣候宜人,也是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其西漢初就已置縣,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有「客家搖籃」之稱,歷史上也先後為南康郡、虔州、贛州、贛州路、贛州府等治所,今贛州最早也是以贛縣縣城所置。
  • 建國後,河南省有七個縣被撤銷,其中兩個曾是三國名城
    不過,由於時代的發展,一些城市逐漸沒落,直至被撤銷建制,以縣為例,解放後,河南省有七個縣被撤銷,其中兩個還曾是三國名城,今天就將相關情況匯總一下。需要先說明的是,本文所說的撤銷,是指撤銷縣的建制後,降為鄉鎮,或者不再設任何建制。而像汲縣撤縣設市,改為縣級衛輝市,或者像南陽縣撤縣設區,改為宛城區,雖然縣的建制撤掉,但新建了平級的建制,不屬於本文所說的撤銷。
  • 建國後,北京這個古縣撤銷,為「盧溝橋事變」發生地
    縣是我國行政區劃之一,其作為行政區始自春秋戰國,到秦代時施行「郡縣制」,此後一直穩定為我國行政區劃,坐觀其上的郡、州、路、府、道、專區等依次變化,可堪稱我國最為穩定的行政區劃,而也因此我國數百年及上千年歷史的古縣眾多,兩千多年古縣也為數不少。
  • 安徽撤銷地級巢湖市
    安徽省昨日宣布,撤銷地級巢湖市(1999年建立),並對原地級巢湖市所轄的一區四縣行政區划進行相應調整,分別劃歸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管轄。  此次撤銷的地級巢湖市位於安徽省中部,瀕臨長江,因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得名,下轄廬江、無為、和縣、含山四縣和居巢區。
  • 七十年之聊城政區變遷,劃出、撤銷的縣有哪些?
    1951年,聊城城關區併入聊城縣,聊城專區轄十一縣。1952年平原省撤銷,原屬山東的聊城專區、菏澤專區、湖西專區重新劃歸山東省管轄,同時原屬山東的濮陽專區濮縣、範縣、觀城、朝城四縣也劃歸山東由聊城專區管轄,且觀城、朝城兩縣合併為觀朝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