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位於我國華東沿海,地處黃河下遊,自古就為富饒之地,現在也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山東歷史悠久,先秦時境內城邑就眾多,到秦代時縣治密布,如今山東也是我國古縣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當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山東境內消失的古縣也有很多,其中不乏曾家喻戶曉的縣,其中在建國後消失的古縣就有長山、齊東、蒲臺、博平、堂邑、清平、恩縣、德平、觀城等,以及建國後曾與觀城合併的朝城縣。
朝城縣,山東省舊縣名,也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千年古縣。朝城,古為兗州之域,西周屬衛,春秋為齊、魯、衛等交界地,戰國時屬魏,秦朝時屬東郡。朝城建制始自西漢初所設東武陽縣,王莽新朝時短暫改稱武昌縣,到東漢時仍稱東武陽縣,漢末曹操曾於此大破黑山軍,史稱「武陽之戰」。
三國之前,東武陽治於今莘縣城南,三國魏時移治今莘縣西南,到南北朝時建制變遷則較為頻繁,曾有武陽、牙陽等名,到隋朝時仍稱武陽縣,曾隸屬於魏州、莘州、武陽郡(郡治貴鄉縣,今大名)。唐朝貞觀年間,武陽縣廢入臨黃、莘兩縣,永昌元年(689年)縣又設但改為武聖縣,仍屬魏州。
永昌為唐睿宗李旦年號,但時為武則天主政,到唐開元七年(719年)又改武聖縣為朝城縣,朝城縣名自此而始。唐末,朝城縣復稱武陽縣,五代又稱朝城,北宋時為河北東路開德府所轄,明道二年(1033年)縣治遷到今朝城。金代時,朝城屬大名府,明屬東昌府濮州,清雍正以後屬曹州府,民國初廢府改道,朝城縣隸屬於東臨道(濟西道),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廢道,朝城縣曾直屬於山東省。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朝城縣為冀魯豫區的一部分,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劃歸新設的平原省,隸屬於平原省濮陽專區,到1952年平原省成為建國後第一個撤銷的省,朝城縣回歸山東,隸屬於山東省聊城專區。1953年,觀城、朝城合併稱觀朝縣,縣政府駐於朝城鎮,1956年觀朝縣撤銷後分別劃歸莘縣、範縣、壽張三縣管轄,縣城劃入了莘縣,即今莘縣朝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