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位於我國華東地區沿海,跨長江、淮河,自古就為「魚米之鄉」,歷代均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十分發達的省份之一,其省會南京更是我國「四大古都」之一,歷史上多為南方政治中心。
江蘇歷史文化多元,其省境歷史上分屬數個不同的地理、文化單元,到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才被其統一划入直隸(後為南直隸),清朝康熙初析江南省(明南直隸)才正式設省,以省內江寧(今南京)、蘇州兩府首字得名。
江蘇設省後,江蘇、山東兩省省域非常穩定,今省境與清朝時差別並不大,但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由於戰爭時期特殊形勢影響,當時江蘇並未設省,而原屬江蘇的一批縣市短暫劃歸了山東,其中就有徐州市,而當時為縣的贛榆縣也為其一。
贛榆,位於江蘇省最東北端,地處蘇魯交界、黃海之濱,境內土地肥沃、河道縱橫,自古有「魚米之鄉」「黃海明珠」之稱,也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兩千年古縣,西漢時就已置縣,如今已經劃區,為連雲港市贛榆區。
贛榆,古屬徐州,春秋戰國時隸屬多變,曾為莒、齊、越、楚等國所轄,西漢初時置贛榆縣,相傳贛榆之名源自弇榆山,設縣時縣治位於今縣城東北鹽倉城。贛榆置縣後屬琅琊郡,東漢時改屬東海郡,東漢末建安時縣廢,到西晉時又設,但移治雲臺山一帶,到南北朝時又廢,後又設懷仁縣,隋、唐、北宋時贛榆均稱懷仁縣,多為海州所轄。
金大定七年(1167年),懷仁縣改以古稱贛榆,仍屬山東東路海州,元朝時屬海寧州,明屬南直隸淮安府海州,清朝屬江蘇省海州直隸州,民國初廢府州,贛榆曾直屬於江蘇省,也曾屬徐海道。
抗日戰爭時期,贛榆是山東抗日根據地的一部分,最初屬魯南區,後屬濱海區,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屬濱海專區、魯中南行政區第六專區,而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不久為紀念1944年於贛榆犧牲的濱海軍區政治委員符竹庭,改贛榆縣為竹庭縣。
建國前夕,魯中南行政區第六專區改為濱海專區,竹庭縣為其所轄,到1950年山東省調整行政區劃並重設專區,濱海專區改為臨沂專區,同年竹庭縣恢復舊稱贛榆。1952年,蘇南、蘇北兩大行署區合併,山東原屬江蘇的徐州、連雲港等地重歸江蘇省管轄,贛榆回歸江蘇為新設徐州專區所轄。1983年徐州地區撤銷,贛榆縣劃歸地級連雲港市,到2014年正式撤縣設連雲港市贛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