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界的原則是山川形便,意思是依託大山大川的天然地形劃分界限,直到現在山西、陝西以黃河為界,河北、山西以太行山為界,都是山川形便的典型。這樣做的問題在於,依託山川地理環境,行政區很可能會形成一個相對獨立、封閉的王國,這就為地方割據埋下了隱患。所以,從北宋開始,中國在行政區劃界上,又添加了一個新的原則:犬牙交錯。就這樣,山川形便、犬牙交錯,一直到今天都是省與省之間劃界的原則。
具體到山東省來說,根據上述兩個原則,各朝各代的劃界均有出入。1949年建國後,山東省界也是不斷在調整,也基本上是根據山川形便、犬牙交錯的原則,一些地區劃入山東,另一些地區又劃出山東,今天就把相關情況總結如下:
1952年,是省界調整最頻繁的一年,這一年的大事是撤銷平原省。1949年8月,為治理黃河,從山東、河南、河北各劃出一部分地區,組成平原省,省會新鄉市(今河南地級市)。山東被劃給平原省的分別是菏澤專區(轄菏澤、定陶、曹縣、東明、鄄城、鄆城、梁山、汶上八縣),湖西專區(轄金鄉、單縣、魚臺、巨野、城武、嘉樣、復程(1956年撤銷)七縣),聊城專區(轄聊城、堂邑、博平、清平、高唐、茌平、東阿、壽張(1964年撤銷)、陽穀、莘縣、冠縣等十一縣。
1952年,平原省撤銷,原來屬於山東地區的菏澤、湖西、聊城三個專區又重新回歸山東(東明縣1963年才劃回山東)。另外濮陽專區的濮縣(1956年併入範縣)、範縣(1964年重新劃歸河南)、朝城(今莘縣朝城鎮)、觀城(今莘縣觀城鎮)四縣也一同劃歸了山東。
1952年,山東省與河北省的省界重新劃定,劃定的原則是,歸還原建制,歷史上屬於河北,現在屬於山東的縣,重新劃歸河北,這樣山東的東光、吳橋、寧津(1965年重新劃回山東)、慶雲(1965年重新劃回山東)、鹽山、南皮劃歸河北省。而歷史上屬於山東,現在屬於河北的縣,也重新劃歸山東,這樣河北的恩縣(現為平原縣恩城)、武城縣、夏津縣劃歸山東的德州專區,河北的臨清縣、臨清鎮、館陶鎮(1965年重新劃回河北)劃歸山東的聊城專區。邱縣雖歷史上屬於山東,因便於領導,仍屬河北。
1952年省界劃分的另一件大事就是由山東代管的徐州、新海連(連雲港)地區重新劃歸江蘇。徐州、新海連歷史上屬於江蘇,因1948年12月江蘇尚未完全解放,兩地由山東代管。到1952年,徐州市,山東滕縣專區的豐縣、沛縣、銅北、華山,山東臨沂專區的新海連、贛榆、東海、邳縣重新劃歸了江蘇省。
山東與江蘇省界調整並沒有結束,1954年江蘇贛榆縣的汾水、小張莊兩個村莊劃歸山東日照縣,山東郯城縣的黑豆澗等7個村劃歸江蘇東海縣,山東單縣的胡楊莊、董臺子村劃歸江蘇碭山縣。1955年,碭山縣又重新劃歸安徽省,山東從此與安徽有了交界。
微山湖位於山東、江蘇交界之處,1956年,對微山湖周邊地區進行了調整:山東嶧縣(今棗莊)徒溝鄉的十個村莊以及山東微山縣馬山鄉、厲灣鄉、黃山島、套裡島下屬的共計35個村莊劃歸江蘇徐州市,微山湖面則由微山縣統一管理。
1964年,再次對山東、河南省界進行調整,山東聊城專區的範縣劃歸河南省,撤銷山東省壽張縣,原壽張縣轄地分屬山東陽穀縣和河南範縣;山東莘縣的前任屯、後任屯兩寸劃歸河南南樂縣,河南南樂縣的楊寨村、東節村、寨節村劃歸山東莘縣。
1965年,山東、河北重新劃定省界,原則上,以衛運河、四女寺減河(今漳衛新河)為界,這樣河北省的寧津縣、慶雲縣劃歸山東,河北吳橋縣四女寺減河右岸的75個村莊劃歸山東寧津縣,吳橋縣另有75個村莊劃歸山東陵縣。河北東光縣大張莊公社劃歸山東寧津,河北鹽山崔家口公社劃歸山東慶雲,河北故城縣甘泉村劃歸山東武城縣。
山東館陶縣劃歸河北邯鄲專區,山東臨清縣衛運河左岸299個村莊劃歸河北省,設立河北省臨西縣。山東無棣縣四女寺減河左岸51個村莊劃歸河北省,山東武城縣衛運河左岸244個村莊劃歸河北省故城縣。
1971年,山東、江蘇省界又進行了小範圍調整,山東臨沭縣東朱範、西朱範等20個村劃歸江蘇省。此後,除了個別村莊調整外,山東省省界大體上穩定了,再無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