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江蘇省行政區劃變遷的故事,例如江蘇省與山東省、上海市之間的行政區劃調整。今天,我們聊聊江蘇省與鄰居安徽省之間的區劃調整。除了北部的蕭縣和碭山縣被劃入安徽省之外,東南部的江浦縣也曾經被劃入安徽省,管理了2年多時間。到了1952年,才重新換給了江蘇省。那麼,江蘇省的江浦縣為何劃入了安徽省呢?我們仔細聊聊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江蘇省和安徽省曾經是標準的一家人,元朝統一天下以後,由於帝國的疆域空前遼闊,元朝在地方管理上,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元朝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中書省,也就是10個行省,例如河南江北行省、江南行省等等。元朝雖然建立了行省制度,但問題很多。在元朝統治的末期,各省的行政長官們出現了地方割據的情況。明朝驅逐了元朝以後,進一步完善行省制度,出現了「大明兩京一十三省。」明朝擁有南京和北京兩個首都,自然也有兩個直隸地區,分別是南直隸和北直隸。
南直隸地區包括現在的江蘇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南直隸地區由南京六部直接管理。17世紀中期,清朝開始入關,並且在10多年時間裡,確定了對全國的統治。清朝定都在北京,南京的地位下降,改成了江寧府。南直隸地區被撤銷,改稱為江南省。可是,清朝最高層對於江南省並不放心,因為江南省經濟太發達,而且人口眾多。僅僅是松江府和蘇州府,就承擔了全國十分之一的賦稅。
為了解決潛在的威脅,康熙皇帝在位的初期,在4位輔政大臣的主持下,江南省被分成了江蘇省和安徽省。當時,安徽省的省會選擇了皖南的安慶府,江蘇省有兩個省會,因為兩江總督在江寧府,江蘇巡撫在蘇州府。雖然安徽的省會在安慶,但是安徽省的高級官員們,一直留在南京辦公,沒有搬遷。就連安徽省的科舉考試,都是在南京舉行的。這樣的情況,讓江蘇各級官員們非常鬱悶。
這個問題從康熙朝一直延續到了乾隆朝,在江蘇官員的催促下,安徽的高級官員才搬到了安慶。因此,出現了「安徽省會在南京」的段子。由此可見,在古代歷史上,安徽與江蘇省會南京就有說不清的關係。截止現在,安徽的蕪湖等地,仍採用了全力向江浙滬三角洲靠攏發展的模式。在清朝統治的後期,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江蘇地區的發展非常迅速。與江蘇省相比,安徽省的發展則明顯滯後。進入近現代歷史以後,出現了清朝滅亡、軍閥混戰等一系列階段。在漫長的歲月中,各地區的經濟根本就無法發展。
一轉眼到了1949年的1月,當時,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都已經解放,南部則還沒有解放。但各地區不能缺少管理機構,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了皖南行署區、皖北行署區、蘇南行署區、蘇北行署區,行署區的等級相當於省份。當時,江蘇省被分成了好幾個部分。江蘇省的最北部7個縣,被暫時劃入了山東省管理,南京被提升為直轄市,此外還有蘇北、蘇南兩個行署區。我國在40年代末期先後建立了10多個直轄市,南京僅僅是其中之一。
但當時的直轄市面積都很小,僅僅管理市區而已,而不能管理周圍的各個縣。當時,南京市原來管轄的幾個縣,都被劃入了蘇南行署區的鎮江專區。位於江北的六合縣,則劃入了蘇北行署區的泰州專區。此外,原本隸屬於南京的江浦縣,也位於長江以北,1949年,被暫時劃入了皖北行署區的滁縣專區。換而言之,江浦縣被劃入了安徽。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將近3年時間。到了50年代前期,我國各地區已經基本解放,而且局勢非常平穩,我國開始了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工作。
江蘇省一直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劃分成好幾個部分,並不利於經濟發展。為了統籌發展,1952年,蘇南行署區和蘇北行署區合併,重新建立江蘇省。南京市被取消了直轄市地位,成為了江蘇省的省會。原本劃入山東省的新海連市、贛榆縣、東海縣、邳縣、銅北縣、華山縣、沛縣和豐縣等地區,被還給了江蘇省(微山湖地區除外)。原本劃入安徽省的碭山縣、蕭縣和東南部江浦縣,在1953年全部還給了江蘇省。江浦縣曾經被安徽管理了3年時間,但50年代前期,便一直隸屬於江蘇省。
至於還回來的蕭縣和碭山縣,則在1955年又一次劃入了安徽省。對於年輕人來說,可能沒有聽說過江浦縣,因為江浦縣在2002年與浦口區合併,組建了新的浦口區。但一些中老年人由於生活習慣,仍然稱呼自己為江浦縣人。由於位於長江以北,在飲食等方面,與長江以南存在一些差異。由於位於江北,當年出現了相互排斥的情況。其實,這種情況非常不應該出現。
在建國的初期,我國很多省份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行政區域變化。例如河北省最南部的5個縣,被劃入了平原省,隨後併入了河南省。為了補償河北省的損失,河南省把自己最北部的3個縣,劃入了河北省。在各個省份中,河北省、甘肅省的變化程度最大,幾乎是東西南北中各個地區都在變化。至於江蘇省,在50年代末期,行政區劃已經基本穩定下來。關於江蘇省行政區域變化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與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