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安徽「雙核」城市之一的蕪湖將迎來新一輪區劃調整,不同於上一輪三分巢湖為其擴容,此次只涉及蕪湖本區域內。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獨家獲悉,蕪湖目前已啟動縣改區工作,其下轄的四縣中將有繁昌縣和蕪湖縣兩縣撤縣設區,並已進入操作層面,此消息亦得到蕪湖市政府多位人士的證實。
不止是蕪湖,安徽多地正謀劃撤縣設市、撤縣設區工作,部分市縣已提出申請,積極性頗高。
這一方面反映了城鎮化背景下,一些地市做大城市規模的需求,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對具備行政區劃調整條件的縣可有序改市後,全國各地紛紛謀劃醞釀已久的行政區劃調整的一個縮影。
兩縣改區
蕪湖為安徽第二大市,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2090億元,增速12%,與省會合肥並為皖江城市帶「雙核」。多年來經歷歷次區劃調整,其目前下轄無為、蕪湖、繁昌、南陵4縣和鏡湖、弋江、鳩江、三山4區。
根據蕪湖市政府2014年的工作安排,要加快建設跨江發展的現代化大城市。其中,啟動無為撤縣設市工作,加快蕪湖縣、繁昌縣融入市區。
記者從蕪湖市方面獲悉,今年以來,當地已就撤縣設市和縣改區工作召開多次籌備工作會議。初步可以確定的是,繁昌、蕪湖兩縣改為繁昌區、新蕪區,無為縣改為縣級市,僅保留離蕪湖市區較遠的一個南陵縣。調整完成後,蕪湖市區面積將由現在的1292平方公裡擴大近一倍。
目前,繁昌縣和蕪湖縣均已成立縣改區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第一副組長,縣改區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在繁昌縣於上月舉行的人大會議上,撤縣設區工作報告已獲得通過。當地認為全面啟動撤縣改區工作的條件已具備,時機已成熟,同意設立繁昌區,行政區域、隸屬關係和政府駐地不變。
「這是將來蕪湖一個重要的戰略布局」,蕪湖市官員表示,不過對於具體何時調整完成,由於縣改區涉及到國家層面的許可,蕪湖方面並沒有給出確切的答覆。
「上一輪安徽區劃調整,蕪湖的區域範圍擴大了,中心城市功能更加要增強,擴大中心城區的範圍是合理的」,安徽省政府參事程必定說。
實際上,在2006年,蕪湖市就曾將繁昌縣的原三山鎮、峨橋鎮,蕪湖縣的清水鎮劃歸市區。此三鎮劃區後,繁昌和蕪湖兩縣的區域面積已經縮小。
「蕪湖縣現在已經很小了,繁昌縣有三分之一划走了,現在要全部變成區,可以說是必然趨勢。」程必定說。
微妙的縣與市
不止是蕪湖,4月1日出臺的「合肥版」深化改革46條中也明確提出適時推進縣改區,這在三年前制定的合肥市「十二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中亦有提及。
據不完全統計,安徽已有19個縣提出改區或改市。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安徽省採訪了解到,一個顯而易見的規律是,強縣想設市,而其所在的市則想將其改區,弱縣則對改區期待較大,其中關係頗為微妙。
「縣是完備的政府層次,有比較全面的調控權,有財政權和土地規劃權。區的權力在市政府手裡,有些發達縣不願改區,也就是不願意放權。」程必定說,
2001年之後,我國基本上凍結了撤縣設區、撤縣設市。但十八屆三中全會釋放的政策信號讓各地紛紛在本省區的新型城鎮化規劃中加入了行政區劃調整方案,遴選了一批具備行政區劃調整條件的縣市,積極籌備撤縣設市、撤縣設區工作。
除了向「郊區要土地」,地方縣改區衝動還在於,改為區後縣域經濟單位能夠全面接受中心城區輻射,其基礎設施建設也將納進整個城市進行通盤考慮,其公共服務和老百姓生活質量必將得到不同程度的進步。同時農民可實現就地城鎮化,享受市民待遇。
此外,從基層政府層面來說,區一級政府享有一筆城市建設費用,這是縣級政府所沒有的。區級政府幹部工資也會有所提高,但大部分區的治理權限則會比縣更小。這也正是為什麼經濟發展較好的強縣想獲得更多自主權更願設市。
記者粗略梳理發現,不只安徽,蘇、浙、閩、魯等省份亦有類似情況。程必定認為,儘管縣改區、縣改市目前是大勢所趨,但也要慎重對待,不能一哄而上,更不是改名換牌,而應真正做到人口的市民化,真正推進城鎮化進程。 (編輯 胡欣欣)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