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和海南都是易守難攻,1949年,國民黨軍撤退時為何首選臺灣?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
-
國軍敗退後,這2位國軍高級將領沒去臺灣,最終選擇回到祖國
在解放戰爭後期,隨著國軍部隊敗退臺灣,很多國軍將領都跟隨著去了臺灣,但是在逃亡的過程中依舊有著很多的將領看清了老蔣的面目,所以選擇定居香港或者去到其他的國家,當然還有著一些國軍將領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選擇 回到了大陸,在新中國的建設當中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今天我們講述的這兩位國軍高級將領就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
-
1949年,蔣介石為什麼選擇逃往臺灣?當時明明有3個地方可以選
在解放軍發動三大戰役以後,國民黨的有生力量基本上被消滅殆盡,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帶著大量財富和忠誠的部下敗退臺灣,其實在蔣介石逃往臺灣之前,他有三個地方可以供自己選擇的,但他為何偏偏要逃往臺灣呢?
-
解放戰爭:國軍的臺灣「總退卻」計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部署的?
國民黨軍能在1949年把近60萬正規軍,外加200萬平民從大陸海運到臺灣、海南等島嶼,如果沒有經過長期精密的計劃和組織,其實現難度會非常大。從實際情況來看,顯然國府不是在最後時刻才臨時決定撤出大陸,據守臺灣的。那麼這項「總退卻」計劃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準備的呢?1945年日軍戰敗,臺灣這一通過不平等條約被日軍搶佔的海島,被國民政府接收。
-
兩大海島之中,為何國民黨軍能拼命守住臺灣,卻根本守不住海南?
中國有兩大面積超過3萬平方公裡的海島,一座是臺灣島,另一座就是海南島。49年國民黨軍從大陸全面敗退,剩餘的60多萬部隊企圖據守這兩座島嶼,作為日後的「反攻」基地。然而最終國軍只在臺灣島實現長期死守,海南島卻在1950年5月便被我軍解放。為什麼都是重要的島嶼,國軍能守住臺灣,卻保不住海南呢?下面我們來解析一下。首先是防衛力量完全不同。
-
1949年老蔣敗退臺灣,臨走下死命令必須要帶走三個人,他們是誰?
——餘秋雨 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徹底粉碎國民黨的所有部署,在解放大西南的隆隆炮火聲中,蔣介石帶領蔣經國從成都的府邸乘坐飛機逃亡臺灣,在臨行前,蔣介石專門下達了一個死命令,一定要將三個人帶走,他們是誰?為何受到蔣介石如此重視?
-
1949年沒有去臺灣 陳寅恪為何留在大陸?
比如陳寅恪之所以在1949年沒有去臺灣而是留在了大陸,有人說是因為他怕「臺灣失守」。我覺得這雖然還算不上是「誅心」之論,但也確實經不起「推敲」。 上面說的這個「觀點」是劉浦江先生在《正視陳寅恪》(見2004年第2期《讀書》)中表達的。劉浦江先生這篇文章,內容翔實、資料豐富,並且「大膽」地談了自己對陳寅恪先生的一些不同於別人的看法。
-
一組1949年敗退臺灣的國民黨老照片,如喪家之犬
登上臺灣島的大陸百姓。蔣介石敗退臺灣,不但帶走了金銀財寶和一大批社會精英,還有60萬大陸百姓,這些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或被脅迫或被擄掠,總之他們在時代的浪潮下,被裹挾著來到異地他鄉。這些人,將是未來在臺灣維護祖國統一的中堅力量。準備撤離大陸的國民黨坦克部隊。從照片可以看出來有不少的蘇式坦克。
-
蔣介石為何不聽李宗仁的撤退到海南,而是選擇離大陸更遠的臺灣?
1945年日本宣布戰敗之後,國共兩黨為了避免戰爭在重慶籤訂了雙十協定。不過和平並沒有持續下去,在短短兩年之後蔣介石就撕破了雙十協定,中國內戰全面爆發。不過在1948年,國民黨逐漸敗退,於次年初解放軍已經完成了對中國北部地區以及東北地區的完全解放。
-
海南島戰役結束後,3位國軍將領逃往臺灣,都是誰?
1949年,隨著渡江戰役拉下帷幕,國軍敗局已定,剩下的殘兵敗將大都逃往臺灣。不過,不死心的國民黨政府,在海南島集結了重兵,企圖實施所謂的「光復大陸」計劃 。1950年,為解放海南島,我軍發動了海南島戰役。
-
1949年為何沒有進軍臺灣?
1949年為何沒有進軍臺灣?1950年4月華東海軍成立一周年之際,已經擁有各種船艦134艘,總計43971噸。其中作戰艦艇51艘,16382噸;登陸艦艇52艘,20131噸;其餘為輔助船。加上其他地區,共約有近200艘艦艇。 總體上看,1949年秋解放軍的空軍、海軍還很弱小,數量和質量都不能和國民黨相比。但是,當時國民黨軍隊人心慌亂,處於守勢,兵力分散在舟山至海南島的海域。
-
1949此人守住金門,蔣介石知道後激動流淚
1949年就在新的政權誕生後不到一個月,一場後來被看做是劃定臺海格局的戰役爆發了。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先佯攻鼓浪嶼,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國軍判斷失誤。之後,解放軍分數路成功登陸廈門,擊敗守島國軍。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解放軍成功佔領該地。
-
蔣介石當初敗退離開大陸,他首選目標並不是臺灣,差點就去了此地
蔣介石想要將大陸統一,將全部的大權獨攬到自己的手中,可是蔣介石的野心和他的統治的手段全完不符合,想要統治大陸,手段還不合民心,雖然國軍的實力要比我軍的強大很多,但是最終還是因為他們的統治被人民齊心趕出了大陸。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一級上將都是哪10個人?沒有一個不是狠角色
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將領中的一級上將僅存10個人(不含死後追授、已故和臺灣時期授予的),分別是誰呢?總結起來就兩條:不是中央軍頂級大佬,就是一流地方軍閥。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 解放戰爭時期擔任過國防部長和華中剿總司令官,1949年敗退臺灣後,白崇禧遭到老蔣冷落,於1966年去世。第四位,閻錫山。閻錫山是民國時期和馮玉祥、李宗仁齊名的實力派大軍閥,開創了著名的晉綏軍,而大名鼎鼎的傅作義早期也是他的部下,抗戰期間分化為綏遠系。閻錫山頂峰時期有30多萬大軍,但解放戰爭時晉軍的軍事力量已處在衰退期,整個過程都在防守山西地盤,最後敗退臺灣,1960年病逝。
-
蔣介石敗退臺灣,晚年在日記中悲憤寫道:沒這三人,不至敗退臺灣
引言1947年7月,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的主力。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最終調解失敗,國共雙方還是兵戎相見,最終蔣介石敗退臺灣。而蔣介石認為,正是馬歇爾的一再阻撓,使得自己的計劃不能完全實施,才讓中共有了緩解之機,最後才會兵敗。他的調停完全是為中共爭取時間,因此,蔣介石才在日記中痛罵馬歇爾,認為他是導致自己失敗的主因。
-
1949年哪些人能夠去臺灣?
電影之外,今人多已未必了解,什麼樣的人,當年才能獲得一張去臺的船(機)票。至晚在1948年10月,陳誠被任命為臺灣省政府主席時,蔣介石已有意將臺灣作為日後退守之地。除軍隊之外,中央研究院是蔣介石最先指示遷臺的機構。國民政府撥款三百萬,作為中研院的應變經費。
-
解放軍如何在金門失利的情況下解放的海南島?不得不提韓先楚
1949年12月14日,林彪、譚政、蕭克致電十五兵團和四十軍、四十軍:攻海南島戰役。但是剛剛經歷了金門戰役,失敗的陰影籠罩在解放軍指戰員的心頭,大多數人都不想打,就連毛主席都從蘇聯發來電報,通知海南島作戰前線的將領,作戰計劃推遲到1950年秋季。軍隊無戰意,更無必勝把握。
-
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這支國軍隊伍流亡海外,至今未能回國
1949年,隨著三大戰役的結束,解放全中國已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任誰都無法阻止。同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蔣介石最終退守臺灣,同時帶走了大批軍隊、金銀珠寶以及古董器皿。除了前往臺灣的國軍各部,大陸還殘留著許多國民黨的殘軍敗將,93師就是其中之一。
-
老照片:1949年國民黨軍隊大撤退
1948年12月,國軍撤離南京。 抗戰八年,大小數十戰,經歷無數炮火歷練的國軍只短短3年,大廈將傾,呼啦啦兵敗如山倒。眼看都城南京也守不住了,江山易主,只得撤吧。 本期照片主要是美國《生活》雜誌記者及馬格南圖片社布列松拍攝,在這歷史關頭為我們記錄了國軍撤離南京時的悲涼、落寞的瞬間。德蘭/文
-
1949年,他們從南京走了
1948年11月,南京,一隊國民黨士兵正沿著鐵路向上海開拔。傑克•伯恩斯/攝。 抗戰八年,大小數十戰,經歷無數炮火歷練的國軍只短短3年,大廈將傾,呼啦啦兵敗如山倒。眼看都城南京也守不住了,江山易主,只得撤吧。 本期照片主要是美國《生活》雜誌記者及馬格南圖片社布列松拍攝,在這歷史關頭為我們記錄了國軍撤離南京時的悲涼、落寞的瞬間。德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