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敗退臺灣,晚年在日記中悲憤寫道:沒這三人,不至敗退臺灣

2020-12-25 雜文史事

引言

1947年7月,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的主力。

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

蔣介石一看大勢已去,只能收拾好細軟,帶著殘兵敗將退居臺灣,而當蔣介石回憶這段經歷,卻對毛澤東的怨恨並不是深,反而是另外三個在他的日記中被視為「最可恨之人」。到底是誰呢?為什麼會遭到蔣介石如此評價?

按照蔣介石的排序,第一位就是美國的五星上將,馬歇爾

提到馬歇爾,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是大名鼎鼎的馬歇爾計劃。按理說他應該在經濟領域發光發熱,為什麼又和蔣介石摻和在一起了呢?原來抗日戰結束之後,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蔣介石認為國民黨軍已足夠強大,便想發動內戰消滅中共。

美國總統杜魯門眼看中國有可能陷入內戰,這要一發動戰爭美國的在華利益肯定會受到影響,便急忙派遣馬歇爾出使中國調停糾紛。在馬歇爾赴華就任之前的寫的一封信裡,他明確告知馬歇爾的具體任務,是希望他竭力的說服中國政府召開包括各主要政黨的國民會議,以實現中國之統一,同時實現國共雙方停止敵對行動。

一開始蔣介石以為馬歇爾是美國派來做自己的「靠山」的,便將他視為上賓,對他言聽計從。但漸漸的蔣介石發現事情遠沒有自己想得那麼簡單。

馬歇爾反對蔣介石的一些內戰計劃,並與於1946年1月向蔣介石提出了一份名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法》的建議性文件,內容主要為新政府的組成架構建議。蔣介石即在日記中寫道:「此為共黨不敢提者,要知客卿對他國政治之隔閡,若本身無定見,不僅誤事,且足以召亡國之禍也。」試圖調解國共雙方的矛盾,但事與願違,這位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有勇有謀的美國將領,在這次的調停中卻遭遇了滑鐵盧。最終調解失敗,國共雙方還是兵戎相見,最終蔣介石敗退臺灣。

而蔣介石認為,正是馬歇爾的一再阻撓,使得自己的計劃不能完全實施,才讓中共有了緩解之機,最後才會兵敗。他的調停完全是為中共爭取時間,因此,蔣介石才在日記中痛罵馬歇爾,認為他是導致自己失敗的主因。其實我倒覺得馬歇爾也是有苦說不出呀,作為第三方調解員,幫著誰都不好,一旦出現偏差就變成了裡外不是人了呀。

史達林。蔣介石最恨的第二個人就是史達林

你們肯定認為史達林可是一直支持中國共產黨的,蔣介石當然痛恨嘍。事實卻非如此簡單,史達林一開始並不是支持中共的,反而對國民黨更加偏愛。

二戰末期,蔣介石為了戰爭早日結束,希望蘇聯能夠出兵牽制或消滅日本關東軍。其次蔣介石也希望蘇聯可以保證在戰後承認他為中國唯一的領袖,並且對中國的武器物資等支援只能給國民政府而不能給中共,東北地區由政府軍隊受降,中共不得插手。最重要的是,希望蘇聯在抗戰結束後很可能爆發的國共內戰中至少保持中立,而不支持中共。為了最終的勝利,蔣介石無奈與史達林籤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名為友好,實則是又一喪權辱國的條約

蘇聯趁火打劫,要求國民政府承認外蒙獨立,根據條約原文,中華民國政府允許將依公正的公民投票的結果決定外蒙古是否獨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人民在外蒙當局與蘇聯的監視和控制下進行公民投票,結果顯示97.8%的公民贊成外蒙古獨立。但事實證明,史達林不僅使外蒙獨立,而且也沒有遵守諾言。蔣介石痛罵史達林不守信譽,是個政治騙子

同時在軍事決策上,史達林也採取「遠程指揮」,完全不從當時國民政府的實際出發,使得軍隊很多時候都會造成一些不適應,最終失敗。更讓蔣介石氣憤的是,史達林背後一直支持共產黨,使得蔣介石覺得遭到了背叛。

蔣介石最恨的第三個人是桂系頭子李宗仁,提及李宗仁應該都會想到臺兒莊戰役,連我們的周恩來總理都曾經這樣評價過李宗仁,說李將軍一生做過三件大好事,第一是北伐,第二是臺兒莊大戰,第三是回歸祖國。

今天先來說說他和老蔣之間的瓜葛。都知道,蔣介石曾被逼三次下野,而這都與桂系有關,第三次則就和李宗仁脫不了關係。話說在蔣介石與汪精衛「鬥法」之時,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他開始拉攏李宗仁和白崇禧,並與李宗仁結拜為兄弟。人生最大的成功是可以被他人利用,這李宗仁的實力擺在這,此時不用更待何時。因此,蔣介石利用了他。反過來說,李宗仁同樣也是利用了蔣介石,想要從他這獲取自己想要的權力和地位。

但是隨著蔣介石一家獨大,李宗仁就感覺蔣介石對他有所防備,而他也沒得到想要的地位。1931年因為胡漢民的事,李宗仁又在廣東開始鬧獨立,最後逼得蔣介石二次下野。假如不是抗戰爆發,怕是二位仁兄早就打得遍地開花了。1947年蔣介石在解放戰爭戰場上的失敗,使美國人對其失去了信心,美國總統杜魯門就想重新扶植一位「代理人」,這時他們看中了李宗仁,準備以李宗仁取代蔣介石。

而蔣介石要求美國增加軍事援助的請求,當然也是被杜魯門總統婉言拒絕。我們都不準備「要」你了,還會再給你武器裝備嗎?甚至連宋美齡親自出馬赴美國求援,也是一無所獲。

這年年底,隨著淮海戰役勝負已成定局,蔣介石嫡系軍隊幾乎喪失殆盡,可以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小諸葛」白崇禧統領40萬大軍於武漢,與兩廣相呼應,大有操縱整個中南之勢。桂系以武力逼著蔣介石第三次下野。河南省主席張珍和湖南省主席程潛也隨聲附和。

在內外夾攻下,蔣介石在1949年元旦發出求和聲明,企圖作緩兵之計。毛澤東發表對時局的聲明,揭穿其假和平的陰謀。1949年元月21日蔣介石被迫以「因故不能視事」的名義宣告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出面和談。4月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國民政府覆滅了。

1950年3月,蔣介石在臺灣宣告「復職」,「罷免」代總統李宗仁。蔣介石認為,如果不是第三次下野,中共就不會取勝,畢竟正值國共雙方激戰正烈之時,李宗仁竟然從背後使刀,逼迫自己讓位,使自己失去了權力,才讓國民黨軍被消滅殆盡,最後只好退守臺灣,這些都是李宗仁之過。

後記

其實說來這麼多,我們也都清楚自始至終,他都無法解決國民黨決策效率低下,派閥相互制肘,官員貪腐成風這一系列問題,縱使他見識再多,思慮再精,也無法抵擋植根於人民的強大的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打擊,敗退臺灣是歷史的必然。蔣介石常常自責「見識不足,思慮不精」,縱有八百萬軍隊,也難逃失敗的命運,然而真正的原因即是敗在了神一樣的對手毛澤東手上,更是敗在了人民手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古以來,莫不如此。

相關焦點

  • 蔣介石晚年在日記中寫道:「此人不死,大陸不丟」,誰如此重要?
    蔣介石晚年在日記中寫道:「此人不死,大陸不丟」,誰如此重要? 【導語】:說起蔣介石很多小夥伴可能是十分熟悉了,要說蔣介石在歷史上所留下的事情絕對是中國近代史上十分濃重的一筆,因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社會是十分的不穩定,有人復闢皇帝制度,有的人革命,俗話叫做亂世出英雄,所以在當時出現了很多十分偉大的人物,蔣介石就是其中的一位,對於一部分人來說,蔣介石是飽受爭議的,不過我們必須要承認的就是在抗日戰爭的時候蔣介石是做出了很多的貢獻
  •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在日記中寫道,三人是他失敗的罪魁禍首
    1949年12月,蔣介石率領殘部,倉皇逃到了臺灣。蔣介石敗退到臺灣後,開始反省自己失敗的原因。不過,蔣介石不是從自身,以及國民黨統治去找原因,而是將責任推到三人身上,認為是這三人導致了國民黨的失敗。蔣介石曾在日記中寫道:他敗走臺灣,這三個人才是罪魁禍首。那麼,這三人究竟是誰呢?竟會遭到蔣介石如此痛恨。
  • 蔣介石敗退臺灣,恨透了哪三人?親筆日記曝光,兩個都是外國人
    與此同時,蔣介石也漸漸感覺到了自身的危機,著手打算了撤退臺灣的一系列事宜。伴隨著中國共產黨所發起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大捷,國民黨主力被殲滅殆盡。蔣介石面對著既定的敗局,最終只能承認自己的失敗,撤退於臺灣苟延殘喘。蔣介石一直有著堅持記日記的習慣,他喜歡把每天自己的心得體會通過文字的形式記錄在案。
  • 蔣介石曾在日記中寫道:我敗走臺灣,這3人才是罪魁禍首
    不成想,結拜兄弟李宗仁這時卻聯合其他人藉此機會,逼得蔣介石於1月21日下野了。 蔣介石因此將史達林、馬歇爾以及李宗仁三人視為導致其敗走臺灣的罪魁禍首。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蔣介石敗走臺灣跟史達林、馬歇爾以及李宗仁到底有什麼關係?這三人中蔣介石至死不渝恨著的人又是誰?
  • 蔣介石在日記寫道:一生最後悔不是退到臺灣,而是答應史達林這一要求
    蔣介石在日記寫道:一生最後悔不是退到臺灣,而是答應史達林這一要求 【導語】:大多數之所以會十分了解蔣介石的原因就是,因為蔣介石在當時把槍口對準了我們的同胞,所以做出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其次就是蔣介石的功勞,在當時抗日戰爭的時候,蔣介石才停止了內戰,開始聯手抗日,但是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蔣介石竟然又開始捲土重來
  • 蔣介石說自己敗退臺灣,主要都是因為一個人早死,實在可笑!
    ,但是誰也沒有料到的是,在僅僅經過三年的解放戰爭,蔣介石的幾百萬軍隊就被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擊潰,蔣介石也敗退臺灣。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後,很多人,包括國民黨內部的人也開始思考國民黨失敗的原因,這其中,身為主角的蔣介石做出的結論值得大家玩味一番。蔣介石把自己的失敗,統統歸結到一個人身上了。解放戰爭後解放軍贏得了勝利,建立了新中國,開始了建設和發展的道路。
  • 蔣介石身邊「八大金剛」,7人敗退臺灣一人留大陸,後來過得怎樣
    不過,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只有7人跟隨他去了臺灣,還有一人留在了大陸。那麼,這8人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得到老蔣的如此信任,他們最後的結局怎樣呢?首先,「八大金剛」的第一位當屬何應欽了。其實,何應欽和蔣介石的關係,應該是屬於那種互惠互利,相互利用的關係。也就是說,是靠一種利益體系建立起來的關係。
  • 蔣介石的「八大金剛」,7人敗退臺灣,1人留大陸,他們結局如何?
    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前,身邊有很多忠心耿耿的追隨者,從黃埔軍校開始就和他共事的八位虎將稱為「八大金剛」,他們在蔣介石身邊出謀劃策,南徵北戰,可以說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成就了蔣介石。「八大金剛」之首何應欽,1987年去世,終年97歲。
  •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命人去大陸接一個漂亮女人,她是誰?
    戴笠死後,悲痛欲絕的蔣介石下令給戴笠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在蔣介石心中,有兩個人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第一個是他的夫人宋美齡,第二個則是戴笠。從北伐戰爭初期,戴笠就開始幫助蔣介石打天下,定天下,管天下,蔣介石能夠統一,戴笠功不可沒,戴笠領導的軍統局,負責監管全國官員,大小軍閥,負責刺殺蔣介石政敵,及抹除一些對蔣介石施政有意見的反對者。蔣介石在敗退臺灣之前,曾說:若雨農不死,不至失大陸!周恩來總理曾說:戴笠之死,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可以提前十年成功。
  • 一組1949年敗退臺灣的國民黨老照片,如喪家之犬
    登上臺灣島的大陸百姓。蔣介石敗退臺灣,不但帶走了金銀財寶和一大批社會精英,還有60萬大陸百姓,這些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或被脅迫或被擄掠,總之他們在時代的浪潮下,被裹挾著來到異地他鄉。這些人,將是未來在臺灣維護祖國統一的中堅力量。準備撤離大陸的國民黨坦克部隊。從照片可以看出來有不少的蘇式坦克。
  • 敗退臺灣的蔣介石最後一次回浙江 氣候宜人登高遠望 更覺故鄉可愛
    1954年蔣介石最後一次悄悄回臺灣 有圖有真相》的圖文,當時在海內外引起了較大轟動,這也是塵封多年以後包括大陸檔案研究機構第一次看到了蔣介石當年乘船登陸浙江大陳、南鹿兩座島嶼的真實照片。但當時因篇幅和內容的關係,並沒有能將所有的照片放出。
  • 蔣介石敗退臺灣時,為何帶走了道教、佛教和儒家學派的三位大師?
    ,他敗退臺灣的時候,不僅帶走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古籍字畫以及文人墨客,同時還帶走了道教、佛教和儒家學派的三位大師。張恩溥就是正一派的第63代傳人,也是被國民政府正式承認的張天師,當時蔣介石敗走臺灣帶走的大師中,張恩溥就是其中之一。
  •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他在大陸的祖屋、祖墳怎麼樣了?
    那麼,毛澤東又是如何對待蔣介石的祖墳呢?1949年5月6日,在解放軍迫近蔣介石的老家——浙江奉化時,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電文,致電粟裕、張震等人,專門提到了一件事情:「在佔領奉化時,要告誡部隊,不要破壞蔣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建築物。
  • 1949年老蔣敗退臺灣,臨走下死命令必須要帶走三個人,他們是誰?
    ——餘秋雨 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徹底粉碎國民黨的所有部署,在解放大西南的隆隆炮火聲中,蔣介石帶領蔣經國從成都的府邸乘坐飛機逃亡臺灣,在臨行前,蔣介石專門下達了一個死命令,一定要將三個人帶走,他們是誰?為何受到蔣介石如此重視?
  • 國民黨敗退 臺灣外使人員起義
    出乎蔣介石意料的是,臺灣駐外機構發生了幾起「掛旗事件」――降下了青天白日旗,改掛五星紅旗。  1949年,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後,內政外交都面臨困境,不得不全面收縮外交戰線。從當年年中開始,國民黨相繼關閉了駐布拉格、赤塔等地的領事館,而對其他大使館、領事館的開支也一再壓縮,最後甚至連使館普通職員的薪水也發不出去了。
  •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沒有回臺北而是去了這個地方,原因太荒唐
    大家都知道1949年,蔣介石因無力反抗共產黨軍隊而不得不敗退臺灣。按理來說,蔣介石應該直接去往臺北,但是他的專機先是停在了距離臺灣不遠的澎湖,到臺灣後也是直接去了高雄,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蔣介石敗退臺灣,帶走的哪些文物成了臺北故宮「鎮館三寶」?
    其實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都是蔣介石敗退臺灣的時候從大陸運過去的,由於時間緊迫和運輸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全部運輸,於是蔣介石命人挑選精品運送,也就造成了現在這種局面。北京故宮博物館的文物數量遠超臺北故宮博物院,但是文物精品不如臺北故宮博物院多,而翠玉白菜、東坡肉石、毛公鼎就是典型的代表。
  • 閻錫山敗退臺灣時,重點攜帶的兩隻箱子裡裝的是什麼?
    閻錫山敗退臺灣時,重點攜帶的兩隻箱子裡裝的是什麼? 1949年12月8日,民國風雲人物閻錫山,從成都乘專機敗退臺灣。許多史料在記載閻錫山候機期間,側重於描述閻錫山難捨故土、悽惶無奈的心情,在向祖國大陸投向最後一撇後,懷著光復大陸的雄心毅然登機。
  • 白崇禧和蔣介石鬥了一輩子,晚年去臺灣後,日子過得怎麼樣?
    他經歷了北伐戰爭,武漢會戰,貴南戰役,崑崙山大捷,長沙會戰,南昌會戰等,特別是與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戰役,取得了國軍抗戰中的重大勝利,為國家和民族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淮海戰役打響後,白崇禧為保存實力,不聽蔣介石調遣,拒絕出兵救援。造成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在此役中,幾乎被我軍全殲。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這讓蔣介石身邊的其他得力幹將有一些不滿,因此南昌機場被毀事件發生後,他們聯合在一起彈劾了鄧文儀一把,使得鄧文儀一夜之間從天上到了地下,身兼的十幾個職位全被撤掉,蔣介石對他的寵愛更是不復存在。,鄧文儀還是一個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又是辦雜誌又是開書店,幹得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