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曾在日記中寫道:我敗走臺灣,這3人才是罪魁禍首

2021-01-20 騰訊網

1949年元旦前一晚,一場別開生面的元旦晚宴在蔣介石的南京總統府邸舉行。

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蔣介石卻沒有迎接新年的喜悅,他坐立不安,滿腹心事。

此時人民解放軍已經取得淮海、平津戰役的勝利,發起了戰略反攻,局勢已經扭轉,蔣介石敗勢已定。

隨著人民解放軍的節節勝利,原本只承認蔣介石為惟一合法中國政府的史達林也開始動搖,對毛主席領導的中共態度產生積極轉變。

杜魯門派來的「和平調解員」馬歇爾,也因勸說蔣介石放棄軍事對抗無果,黯然離華返美,美國政府對蔣介石失望至極。

沒有了美蘇兩國的支持,蔣介石外患重重,在如此窘迫的困境中,蔣介石還在力挽狂瀾,試圖維持最後的體面。

不成想,結拜兄弟李宗仁這時卻聯合其他人藉此機會,逼得蔣介石於1月21日下野了。

蔣介石因此將史達林、馬歇爾以及李宗仁三人視為導致其敗走臺灣的罪魁禍首。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蔣介石敗走臺灣跟史達林、馬歇爾以及李宗仁到底有什麼關係?這三人中蔣介石至死不渝恨著的人又是誰?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蔣介石原本蠢蠢欲動的獨裁野心再次膨脹。

1949年10月,國共兩黨開啟重慶談判,共商和平建國事宜。

野心勃勃的蔣介石怎麼可能真的願意跟共產黨協商共事,所以他一邊表面迎合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建議,一邊積極籌備內戰。

1945年冬天,國共重慶談判宣告失敗,眼看內戰將一觸即發,這時美國政府為了避免被迫跟蘇聯捲入國共內戰,損害自身利益,派了一位「和平調解員」來華。

這位來華的「和平使者」就是蔣介石至死不渝都恨著的人——馬歇爾。

蔣介石曾在日記中罵馬歇爾「刻薄殘忍」,「頑固不化、神經錯亂、強詞奪理」,「毫無政治常識」等等。

1959年,馬歇爾因中風去世,蔣介石還在日記裡狂歡,她認為馬歇爾遭到了應有的報應,自己終於出了一口惡氣,

美國政府曾在二戰時期給蔣介石政府經濟和軍事援助,國共內戰時期美國政府也對蔣介石施以援手,可是蔣介石不但不對美國感恩戴德,反而恨之入骨,這是什麼原因?

其實早在二戰期間,蔣介石就已經對美國政府不滿了,當時蔣介石還沒有跟馬歇爾正式見面,但兩人都聽聞彼此事跡,所以心生惡感。

二戰期間,美國通過租借法案給了蔣介石大量軍事經濟援助,但美國獨攬支配權,蔣介石沒有插手的餘地。

當時蔣介石還要負責美國駐華官兵的夥食費,從一開始的每月3億法幣逐漸增加到了5億法幣,蔣介石被這筆巨大的開支壓得喘不過氣。

因此蔣介石當時就已經對美國政府的蠻橫霸道的行為頗為不滿了,奈何要靠對方的援助,蔣介石也只能打落牙齒往肚裡吞。

蔣介石跟馬歇爾第一次會面是在1945年的12月21日,當時國共重慶和平談判已經失敗。

馬歇爾此行就是為了讓國共雙方重新心平氣和地坐到談判桌上,重新協商和平解決,12月22日,馬歇爾跟周總理會面後,三方同意成立三人小組。

當時馬歇爾主張懷柔政策,首先從整軍問題著手,馬歇爾建議國共軍隊混編,整編後無論陸海空軍,共產黨軍隊皆佔三分之一比例。

蔣介石怒火中燒,事後在日記中寫道:馬歇爾「受共黨麻醉日甚」,「全為共產黨宣傳所迷惑也」,「誠小人之尤者也」,然後嚴詞拒絕了馬歇爾的懷柔政策。

馬歇爾對冥頑不靈的蔣介石束手無策,心力交瘁地抽時間回美國述職去了,趁此間隙,東北內戰爆發。

馬歇爾又火急火燎地趕回中國,再次對蔣介石好言相勸,奈何蔣介石油鹽不進,認定馬歇爾就是來搗亂的,是站在中共那邊的。

1946年7月12日,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7月14日,蔣介石上了廬山。

1946年7月18日至9月上旬,馬歇爾八上廬山勸說蔣介石放棄軍事對抗,用政治解決,和平談判。

為此馬歇爾不惜以斷絕接濟國民黨政府武器以及可能改變立場對蔣施壓。

馬歇爾的種種行為在蔣介石看來就是羞辱和脅迫,因此蔣介石更加堅決不改主意。

馬歇爾軟硬兼施,蔣介石油鹽不進,最終馬歇爾於1947年1月8日離華返美。

蔣介石在日記中對馬歇爾破口大罵,馬歇爾對蔣介石也好感全無,直言蔣介石就是中國的希特勒,暴戾,兇險,稱蔣介石為專制魔王。

蔣介石就這樣踹掉了美國政府親自搬到他面前的臺階,為日後敗走臺灣埋下了隱形的禍根。

1946年國共內戰全面爆發之後,蔣介石也沒閒著,開始「整頓內務」,敏感多疑又狹隘的蔣介石始終都將剷除異己,鞏固集權擺在首位。

1948年,蔣介石的死對頭兼結拜兄弟李宗仁參選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副總統,在此之前,蔣介石已經多次跟李宗仁兵刃相見,自然不願意李宗仁來當副總統。

所以蔣介石暗地裡處處給李宗仁下絆子,即便如此,因李宗仁平日裡為人和善,最後還是以領先1438票的優勢,當選了副總統。

蔣介石原本就忌憚李宗仁為首的新桂系勢力,李宗仁當了副總統之後鹹魚翻身,其實早年蔣介石春風得意多虧了以李宗仁為首的新桂系的背後助力,慢慢地兩者就形成了互相利用又相互牽制的制衡關係。1926年北伐期間,蔣介石還未成大氣候,開始四處拉攏人脈,李宗仁就成了他的首選。 1926年8月,蔣介石半脅迫逼得李宗仁同意結拜。 北伐戰爭結束之後,以李宗仁為首的新桂系控制了兩廣、兩湖地區,嚴重影響了蔣介石的獨裁統治。1929年,蔣介石決心徹底消滅桂系勢力,李宗仁以退為進,先後前往香港、法國和越南避難。1929年秋,無路可退的李宗仁返回廣西南寧,開始組建護黨救國軍,長期盤踞廣西,與蔣介石對抗。蔣介石多年的打壓讓李宗仁踹不過氣,1948年,國共內戰進入尾聲,國民黨節節敗退,國民黨內部開始不滿蔣介石的統治。李宗仁報仇雪恨的機會來了,於是就有了視頻開頭李宗仁逼蔣介石下野的那一幕。

蔣介石下野之後,李宗仁以副總統的身份代行總統職權。蔣介石樹大根深,暗中操控,架空了李宗仁的職權,使其成為有名無實的代理總統。蔣介石對李宗仁恨之入骨不僅僅是因為李宗仁曾逼他下野,主要是因為在渡江戰役之前,國共和談期間,李宗仁就請人向上海和平代表團轉達意見,逼迫蔣介石出國,加速了蔣介石的潰敗。 蔣介石曾說:「他們逼我下野可以,要我亡命就不可以。」由此可見,蔣介石對李宗仁是極其痛恨的,所以將他認定為造成自己敗走臺灣的罪魁禍首之一。

史達林是蔣介石認定他敗走臺灣的罪魁禍首之一,值得一提的是, 史達林也是聽過蔣介石最多好話的人。

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期間,史達林一直只承認蔣介石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兩人從1932年開始,事事都從利益出發,史達林始終掌握著該時期的中蘇關係主動權。

20世紀30年年代,史達林為了避免跟日本發生正面衝突一邊又要遏制日本勢力在中國東北的擴張,於是開始處理中蘇關係。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蔣介石政府迫切需要蘇聯的經濟和軍事援助,蔣介石不得不親自寫信請求史達林派兵援助,史達林當然不肯派兵,他只願意提供有限的武器。

而這些武器都要蔣介石以黃金來購買,當時蔣介石政府並沒有足夠的黃金,蘇聯方面又不斷地追討,蔣介石被蘇聯追債追得焦頭爛額。

蔣介石不敢得罪史達林還要多次寫信感謝他,來維護和保持蘇聯的軍援,以蔣介石的愛記仇又敏感的個性,日記裡沒少罵史達林。

1945年雅塔爾會議結束之後,史達林逼迫蔣介石承認外蒙獨立,蔣介石此舉讓國民心涼,後來蔣介石將民心向背的部分責任歸咎在史達林的身上。

等到1948年,隨著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節節取勝的攻勢,再加上1947年工人黨和共產黨的情報局成立,史達林對中國共產黨的態度變得積極,他開始動搖對蔣介石政府的惟一性。彼時美國又對蔣介石失去了信心,而蘇聯這時候也開始向中共傾斜,蔣介石的心理防線逐漸崩塌。 敗走臺灣已經是蔣介石當時能選的上上策,蔣介石敗走臺灣終究怨不得別人,一步錯步步錯,要怨只能怨他自己學不會認錯。

相關焦點

  •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在日記中寫道,三人是他失敗的罪魁禍首
    然而,此時心懷野心的蔣介石則假借停戰的名義,邀請中共領導人商談和平事宜。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蔣介石要打是真,和談是假,只不過是他的一個幌子。因為此時,蔣介石卻調集著大量的軍隊,前往華北、華東、東北等地,時刻準備發動內戰。果然不久後,蔣介石就撕下了和談的遮羞布,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內戰,向我解放區大舉進攻。
  • 蔣介石在日記寫道:一生最後悔不是退到臺灣,而是答應史達林這一要求
    蔣介石在日記寫道:一生最後悔不是退到臺灣,而是答應史達林這一要求 【導語】:大多數之所以會十分了解蔣介石的原因就是,因為蔣介石在當時把槍口對準了我們的同胞,所以做出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其次就是蔣介石的功勞,在當時抗日戰爭的時候,蔣介石才停止了內戰,開始聯手抗日,但是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蔣介石竟然又開始捲土重來
  • 蔣介石敗退臺灣,晚年在日記中悲憤寫道:沒這三人,不至敗退臺灣
    蔣介石一看大勢已去,只能收拾好細軟,帶著殘兵敗將退居臺灣,而當蔣介石回憶這段經歷,卻對毛澤東的怨恨並不是深,反而是另外三個在他的日記中被視為「最可恨之人」。到底是誰呢?為什麼會遭到蔣介石如此評價?按照蔣介石的排序,第一位就是美國的五星上將,馬歇爾。
  • 蔣介石228日記曝光 曾三度批評陳儀無能(組圖)
    記者根據日記所載、其它相關史料、以及學者見解,寫成報導,這是蔣介石日記關於二二八事件內容,首次在媒體披露。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文中對於蔣介石如何看待二二八事件、如何處理應變,均有第一手的數據呈現。同時,本文也就蔣介石當時的處境以及所犯的決策疏誤,提供深入的解析,希望有助於理清蔣介石在二二八事件的角色。   1947年2月28日在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
  • 蔣介石晚年在日記中寫道:「此人不死,大陸不丟」,誰如此重要?
    蔣介石晚年在日記中寫道:「此人不死,大陸不丟」,誰如此重要?,帶著他的殘兵敗將退到了臺灣,晚年的蔣介石是一直在回憶和反思當時自己的種種經歷,最大的愛好就是寫日軍,那時候蔣介石晚年在日記中寫道:「此人不死,大陸不丟」,誰如此重要?
  • 蔣介石日記密集談及釣魚島:無力駐防,分兵將為大陸「所乘」
    筆者查閱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檔案館收藏的蔣介石日記,現將1970至1972年間日記中有關釣魚島的內容記述如下。曾設想聯美制日1968年,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發現釣魚島海域蘊藏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翌年5月發布探測報告。
  • 廈門最後一晚蔣介石住鼓浪嶼 蔣親筆日記為證
    1949年中國解放前夕,他曾最後一次夜宿鼓浪嶼,隨後前往臺灣,再未回來。這段歷史不是秘密,但蔣介石最後一次上島究竟住在哪裡,廈門文史界卻一直未有定論。今年春節剛過,這個謎就解開了:原來,他曾借住印尼糖王黃奕住的黃家花園別墅,度過留在鼓浪嶼的最後一晚。
  • 蔣介石日記中寫了什麼?宋美齡看後痛哭不已,遠走他鄉
    蔣介石和宋美齡作為近代歷史上特殊的一對,夫妻生活頗受人關注,一開始,許多人以為他們是因為利益聯結而結為夫妻,甚至有人戲稱「中美結合」,但從1927年12月1日結婚到1975去世,他們攜手走過了48年的春秋,兩人真的沒有任何感情嗎?
  • 美國史丹福大學公布蔣介石「228事件」時期日記
    圖為胡佛展出之收藏之蔣介石日記原本(圖上)及公開之微卷和影印本(圖下)。 (臺灣《聯合晚報》圖片)  中國臺灣網7月19日消息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18日公布蔣介石1946到1955年之間日記,包括當時蔣介石面對的國共內戰,「制憲」,「228事件」,撤退到臺灣,國民黨改革,尼克森訪臺等重大事件。
  • 蔣介石日記手稿:個人進退惟國民公意是從
    蔣介石1949年頭幾個月的日記,在日人古屋奎二1974年8月14日起開始在《產經新聞》連載的《蔣總統秘錄》一書中,即曾有所引用。以後秦孝儀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內部出版)第七卷(下)也有摘錄。臺灣解嚴後,1990年代後期蔣介石個人檔案陸續開放,人們又可以從蔣檔所存《事略稿本》中看到這個時期蔣日記的片斷。
  • 蔣介石日記裡的早期臺灣:贊日月潭平生理想風景
    蔣介石日記裡的早期臺灣:贊日月潭平生理想風景   中新網11月6日電 臺灣《旺報》「兩岸史話
  • 最是倉皇辭廟日:蔣介石1949年日記(組圖)
    作家李黎生長在強人主政、臺海緊張、生活困頓年代的臺灣,如今機緣巧合,細讀強人內心的國讎恩怨,愛恨轇輵,自是別有一番體會,並與讀者分享。  我在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的檔案室裡翻閱蔣介石日記。  在一個安靜明亮寥寥數人的大房間裡悄悄翻閱一個人的日記,雖然已非原件,而是淺綠色紙張的複印,依然隱隱有著窺視他人隱私的不安。
  • 蔣介石反貪:抗戰以後大都陷於空言
    貪腐現象日益發展、泛濫、強化,終於迫使人民對這一政權完全喪失信心和希望,蔣介石不得不敗走臺灣。關於孔祥熙的親信林世良,因貪汙150萬元而被蔣介石下令槍斃的情況,筆者已另外著文論述。其實,抗戰期間,蔣介石和重慶國民政府從嚴從重懲處貪汙犯的案例尚有多起,僅以1942年為例:1月,四川雲陽南溪鄉糧食徵收員畢巨卿等大鬥浮收、倒賣公谷案,主犯處死刑,其餘處無期徒刑。
  • 蔣介石創造中國臺灣經濟奇蹟史(下)
    1967年6月7日,他研究中國稅收史後,在日記中寫道:「總理當時所說的地價稅,餘以為即今日之增值稅。以當時我國只有地契稅與田糧(即地丁稅),即所謂『值百抽一』之田稅,並無所謂『增價歸公』之增值稅也。今日之土地稅乃等於昔日『值百抽一』之田糧,而契稅猶似今日土地買賣轉讓時報價之據之增值稅的基礎,惟當時之契稅並不以其土地漲價而照價增稅之法耳。」
  • 蔣介石為何成為了基督徒
    此前,人們都說蔣介石之所以成為基督徒,是他當年要娶才貌兼備的宋美齡為妻,所付出的信仰代價。此次,通過研究蔣介石的日記才知道,他是如何從一位三民主義者,一步步轉變成一名基督徒,並最終依靠基督,為中國舉手禱告。伴隨蔣介石日記開放的,還有一本手抄的《聖經》首次曝光,非常引人注目。
  • 蔣介石逃到臺灣而不逃到別的地方,他的日記暴露了其野心和欲望
    蔣家王朝即將崩潰,蔣介石的幕僚們開始著手議定敗逃方案:國外、海南、臺灣?還是國內其他地區?就在這些幕僚們最為頭疼的時候,蔣介石堅定的說:臺灣。為何蔣介石選擇逃往臺灣而不逃到別的地方,多年後他的日記暴露了其野心和欲望。
  • 蔣介石的日記可信嗎?閻錫山日記充滿名言警句,沒任何內心反省
    1933年1月17日,日軍開始壓迫中國長城一線,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倭寇之所最忌者,為我聯俄與派兵入熱河二事。而其志在得熱河,建築要塞,以防中俄將來聯合攻滿也。我第一步對俄復交,乃與以第一打擊。」這時他考慮的是聯蘇對日。然而,1933年6月,日蘇兩國在東京談判轉讓中東路問題,覺得蘇俄出賣中國的蔣介石憤然寫道:「倭寇讎我而懼我,如順之則可交也;赤俄敵我而恨我,其目的不僅倒我,而且必欲滅亡我國也。」
  • 蔣介石敗退臺灣,恨透了哪三人?親筆日記曝光,兩個都是外國人
    1945年8月15日,在中華兒女的頑強不屈鬥爭之下,日本宣布了無條件投降,這也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然而,趕走了外強之後,中國又開始了內戰。熟悉中國近代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當時的國民黨背後有著美帝的大力支持,不管是在武器裝備上,還是在物力財力方面,國民黨都要佔據上風。蔣介石作為當時國民黨的最高執政者,在解放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一直堅信自己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 蔣介石日記裡隱藏著的「國家最高機密」死後30多年才被公開
    由於這本書是西格雷夫耗盡半生心血,對比了大量的史料,並親自走訪了眾多歷史親歷者彙編而成,出版時又有宋美齡作序,所以一直被認為是了解和研究宋美齡生平的權威性著作,可信度極高。書中,西格雷夫寫道:接著又一位千金呱呱落地。她是一八九七年農曆二月十二日-公曆三月五日降生的,是一個圓臉胖娃娃。
  • 美國史丹福大學公開蔣介石早年日記揭密(組圖)
    中心負責人表示,即將面世的日記真實記載了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三一年期間蔣介石的心路歷程,為學術界全面完整研究中國近代政治、軍事、社會、經濟和歷史提供了獨特的第一手資料。這也是蔣介石最原始和最完整的日記首次公諸於眾。  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蔣介石在臺北去世,他的個人日記遺留給長子蔣經國。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蔣經國告別人世,將父親和自己的日記交給三子蔣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