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5年,在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戰鬥,以及中國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得到了暫時的和平。然而,此時心懷野心的蔣介石則假借停戰的名義,邀請中共領導人商談和平事宜。
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蔣介石要打是真,和談是假,只不過是他的一個幌子。因為此時,蔣介石卻調集著大量的軍隊,前往華北、華東、東北等地,時刻準備發動內戰。果然不久後,蔣介石就撕下了和談的遮羞布,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內戰,向我解放區大舉進攻。
不過,蔣介石雖然號稱800萬軍隊,還有所謂的王牌軍,以及美式裝備的精良武器,但也只不過是一隻紙老虎。因為此時,得到了人民擁護的解放軍也不斷地壯大起來,軍事力量變得越來越強大。等到我軍奪取了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決定性戰役的勝利後,國軍主力損失殆盡。
尤其是在1949年4月,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之後,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攻破了南京政府,南京得到了徹底解放。緊接著,接解放軍又南下。總之在整個解放戰場上,解放軍是勢如破竹,國民黨軍是兵敗如山倒。1949年12月,蔣介石率領殘部,倉皇逃到了臺灣。
蔣介石敗退到臺灣後,開始反省自己失敗的原因。不過,蔣介石不是從自身,以及國民黨統治去找原因,而是將責任推到三人身上,認為是這三人導致了國民黨的失敗。蔣介石曾在日記中寫道:他敗走臺灣,這三個人才是罪魁禍首。那麼,這三人究竟是誰呢?竟會遭到蔣介石如此痛恨。
蔣介石認為,導致他敗退臺灣的第一人,便是美國五星上將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實現了和平的願望,也面臨著內戰的陰影。美國總統杜魯門為了維護其在華的利益,隨即就派遣美國的五星上將馬歇爾前往中國,以便調和國共雙方的軍事衝突。在1945年底的時候,馬歇爾順利到達中國。
馬歇爾來到中國之後,曾多次參與了國共兩黨聯合召開的會議,並從中進行調節。當時,馬歇爾在提出了國共停戰的方案後,蔣介石還是贊同的。因為蔣介石認為,馬歇爾提出來的建議,大多數是對國民黨一方有利的,不利的很少。
當時,聽到這些對國民黨有利的條件後,蔣介石開始對馬歇爾抱有希望,對他也逐漸信任起來。甚至希望馬歇爾能夠為自己所用,幫自己徹底解決共產黨的問題。隨後,在接下來的調解中,在雙方有分歧的地方,蔣介石也給予了一定的妥協和退讓。
不過,在之後的談判中,蔣介石發現,一向公開表示不介入中國政治的馬歇爾,漸漸地逐漸向共產黨靠近,並且在後來提出來的條件,也偏向於共產黨。這無疑使得蔣介石發現,自己是信錯了人。於是,蔣介石決定,不再準備妥協。隨著國民黨軍隊的逐漸完善,和兵力的強大,蔣介石認為自己可以從正面擊敗我軍。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對馬歇爾的重視程度,就沒有以前那麼重要,也就在談判時,不肯妥協讓步。
第二位就是蘇聯領導人史達林。抗日戰爭剛剛結束,蘇聯就看上了中國的外蒙古和東北。在蘇聯的支持下,外蒙古獨立建國。當這件事傳到中國時,引起了廣泛的震動。為了得到史達林的支持,蔣介石籤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也就是說,二人已經在私下偷偷達成了合作。
此事過後,蘇聯便對我黨不理不睬。在史達林看來,蔣介石在國內的勢力強大一些,是一個可以合作的對象。不過,後來在解放戰爭中,蘇聯看到了國民黨的潰敗,便又轉頭找到中共,並提供了一系列的軍事援助。
蔣介石看到這一幕後,瞬間氣炸了。昔日的合作者,轉眼就投向了解放軍的懷抱。蔣介石便說:史達林,堂堂一國領袖,竟然說話不算話。蔣介石也知道,美國人和蘇聯人都是靠不住的,畢竟不是自己人,只是合作夥伴。
第三人才讓蔣介石更為痛心。1948年,蔣介石為了振奮人心,召開了「行憲國大」,把自己推上了總統的寶座。不過,此時的美國仍然對蔣介石不抱有任何希望,但為了保住美國在華利益,轉而便支持了李宗仁選舉副總統,以便等蔣介石下臺後,取而代之。
這件事使得蔣介石更加敵視李宗仁,並極力打擊李宗仁所在的桂系。在接下來的遼瀋、平津等戰役接連失敗後。蔣介石為了尋求幫助,便派宋美齡前往美國,去向美國總統杜魯門求援,但卻慘遭拒絕。
12月,桂系提出了與解放軍和平解決的主張,逼迫蔣介石下臺。於是,在內有美國,以及桂系的逼迫,外有解放軍的威脅之下,蔣介石不得不在1949年的元旦發布了求和聲明。14日,中共提出了八項和平條件,蔣介石視為最後的通牒。
21日,蔣介石宣布退下總統之位,讓李宗仁為代總統。然而,讓蔣介石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竟會被自己人從背後捅了一刀。國民黨經過這麼一折騰,使得國軍人心渙散,影響極壞。與此同時,解放軍又在緊鑼密鼓地強渡長江。然而,不到兩天的時間,被蔣介石視為「固若金湯」的長江防線,就此被強大的解放軍攻破了。此時的國軍全線潰敗,1949年12月,蔣介石被迫逃亡臺灣。
其實,蔣介石的失敗,怪不得任何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信奉君權至上,過於相信軍事力量,還在於他積累了數十年的專制獨裁,得不到民心,也就得不到民眾的擁護。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日本嚴重威脅了蔣介石大部分地區的統治。在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才不得不放棄了「攘外必安內」的政策,來進行國共合作。其實,蔣介石一直堅持的是,希望在合作中消滅共產黨的力量。
抗日戰爭後,哪怕蔣介石主動提出了和談,但他專制獨裁的體系沒有改變。他總以為自己擁有遍布全國的政權,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擁有著可以徹底消滅共產黨的力量。
還有一個導致蔣介石失敗的致命原因,就是他無法解決政府貪腐、經濟危機,以及中央軍和地方軍派系的矛盾。因而,這使得他在專制獨裁的道路上,越來越嚴重的陷入困境之中。因此,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蔣介石的失敗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