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8年10月,遼瀋戰役進入尾聲,蔣介石就坐不住了,開始考慮下一步去哪裡的事情了。
許多人提議,還是像抗戰時期一樣,從南京搬遷到四川,苦心經營大西南。浙江大學教授張其昀卻力排眾議,提議撤離到臺灣。
張其昀的理由是,臺灣海峽海闊浪高,可以阻止解放軍的追擊。臺灣地域遼闊,物產豐富。還有日本人建立的工業基礎,交通也很發達,有利於國民黨東山再起。
蔣介石於1946年去過一次臺灣。同行者還有宋美齡。那時候,臺灣已經走出戰爭的陰影,經濟發展迅速,人民安居樂業,給蔣介石夫婦留下很深的印象。蔣介石很高興,一高興就寫日記,稱臺灣是「一片政治淨土」,「今後應積極加以建設,使之成為模範省。」
憶往昔,看今朝,張其昀一番話打動了蔣介石。他決定,著手辦理撤離到臺灣事宜。
當年12月,蔣介石突然宣布改組臺灣省政府,任命親信陳誠為臺灣省主席、任命長子蔣經國為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這樣,蔣介石就將臺灣黨政大全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
隨後,蔣介石就大規模地從大陸往臺灣運輸黃金,作為他敗退臺灣後的立足本錢。
1948年,蔣介石國民政府的國庫裡約有400多萬兩黃金。1948年11月,蔣介石下令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運送了200萬兩黃金到臺灣。1949年1月1日,又運送了60萬兩到臺灣。
1949年1月20日,蔣介石趕在自己宣布下野的頭一天,動用軍艦將90萬兩黃金及大量純銀運走。蔣介石下野後,又動用飛機,分三次運走了60萬兩黃金。
經過這幾次搶運,國民政府的國庫只剩下20萬兩黃金,基本上空了。當時,國民黨「代總統」是李宗仁,他對此事毫不知情。當他得知消息時,國庫已空空如也。他致函臺灣省主席陳誠,命令他將黃金運回大陸。然而,面對他的命令,陳誠不理不睬,根本就不當回事。
在運送黃金的同時,蔣介石還將數千萬銀元也轉運到臺灣。
1945年初,國民黨敗局已定。蔣介石開始從大陸撤離重要物資。當年5月,在蔣介石授意下,幾百艘貨輪和客輪將國民黨海空軍部隊、裝備、物資和重要企業的機器設備運往臺灣。
對於無法搬走的上海江南造船廠車間和碼頭,蔣介石下令一律破壞,防止為中共所用。
此外,蔣介石還將一大批寶貴的故宮文物運往臺灣,形成了今天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批黃金,是國民政府從民眾那裡搜刮而來的血汗錢。就如蔣經國所指,「每一個銅錢敲開來都是血。」搶運到臺灣後,成了蔣介石重新起家的「本錢」。蔣介石利用這筆黃金,發放軍餉,發展經濟,穩定大局,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據稱,蔣介石從大陸運走的黃金,直到現在都沒用完。
美國加州大學教授、揭開大陸黃金運臺真相的《黃金秘檔——1949年大陸黃金運臺始末》作者吳興鏞曾經表示:「目前臺灣央行在新北市新店文園金庫的藏金,其中還有108萬兩就是當初帶來的。」